紀實類真人秀節目《我們的侶行》,豆瓣評分9.2分,節目上線4周瀏覽量達到2.6億次。《我們的侶行》一定是會進入到很多人未來的集體記憶。
7月11日,《我們的侶行》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次研討會主題為「用『中國製造』打造中國視角的口碑綜藝」,節目主創、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藝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各方專家出席會議。
紀實類真人秀節目《我們的侶行》於4月29日起每周六、日21:25騰訊視頻播出以來收穫較高口碑和好評,豆瓣評分9.2分,節目上線4周瀏覽量達到2.6億次,這檔無明星、無腳本的節目真實記錄了兩位素人主創張昕宇、梁紅夫婦駕駛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運-12飛機首次挑戰環球飛行的全過程。
《我們的侶行》為《侶行》系列的第四季,這次最獨特之處在於張昕宇、梁紅駕駛的「中國製造」的飛機。會上梁紅表示在準備飛行的旅行時查過資料,「全世界大概有300多起環球飛行的案例,但是從來沒有一起是中國飛機完成的,所以我們就在想,能不能嘗試著用中國製造的飛機飛完環球這一圈。後來我們經過大量學習和理論驗證覺得是沒問題的。在飛的時候,我們經過20多個國家的空域和空管部門,到每一個落地機場大家就會問這是什麼飛機,我們說是運-12,很多人表示沒有聽過。」
張昕宇補充道,「尤其在厄瓜多,目前300多例環球飛行中沒有一例是跨過赤道的,都是在北半球完成,我們這次跨了四次赤道。落地厄瓜多曼塔時,地面代理公司的人全部打著黑傘站成一排迎接我們。因為那天厄瓜多強雷暴,我們是唯一降下來的飛機,地面代理反覆問,『你們準備降落嗎?』我說『對,我們降落。』落了地之後厄瓜多地面代理的全公司人給我們鼓掌,並且好奇到底是什麼飛機,他們軍方人員也跑過來看,那時真是滿滿的自豪感。」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藝委會副秘書長易凱認為,節目滿足了國人看世界的願望,也展示了中國良好的形象,易凱稱自己是《侶行》系列節目的粉絲,他同時舉了節目中的一個例子,「火山那集中,全村的人知道你們要來從早上就開始等著,一直等到天黑,那些很純樸的人聽到中國人要來就很熱情。可以說,通過這檔節目把中國人的形象展示得非常好,這對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人看世界,這都是非常有益的。」
張昕宇表示,之所以將《侶行》改成《我們的侶行》是希望集結更多有相同價值觀的網友一起上路,他也透露了接下來的全球旅行招募計劃:「我們希望帶著更多的年輕人走出去看世界。但前提是首先要跟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最重要的一點是愛國,在路上記錄他們的體會。現在我們還在合計招募方式,怎麼招、怎麼選,有可能能衍生出一檔綜藝來,因為我們要公平。」
在《我們的侶行》中所體現出的愛國,體現的其實是一種民族自豪感、文化認同感和地域歸屬感。正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在會上表示,「節目呈現的不是國家行為,我們不是要代表國家,『中國製造』不是前期的宣傳訴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果。」
《我們的侶行》不同於以往的旅遊類節目,張、梁夫婦在旅行中展示出「冒險、挑戰自我。」的獨特價值觀,他們駕駛飛機飛越五大洲,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並穿過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等40餘個國家,兩次跨越赤道,兩次跨越南北半球西風帶,行程8萬公裡。會上播放的20分鐘節目片段中,張昕宇的用一段獨白表示,「侶行是修行,在行走的路上,追尋自己,找到自己,然後找到生命最自然的狀態。」
對此尹鴻表示認同,「這個節目本身用行走的方式來傳達共享的價值觀。首先,行走一直是人類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人類的每一次巨大變化都是行走帶來的,發現新大陸、聯通絲綢之路,行走帶來了交流,帶來了文明之間的融合。行走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我們也在看萬種人,來豐富我們的人生,豐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個價值觀對很多觀眾有很大的影響。它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
針對尹鴻提出的「新的旅行價值觀」,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教授、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周逵認為,「《我們的侶行》一定是會進入到很多人未來的集體記憶。」他解釋道,「第一是平民視角,帶著我們去看,過著我們很多人想要嘗試的生活。第二是跳出舒適區和遊客區,真正看到背後的東西。」
《我們的侶行》除自然風光以外,在人文方面經常將視角聚焦於戰火、動亂之地,節目中,梁紅曾問索馬利亞一位被炸斷腿的孩子為什麼笑,孩子回答:「至少我還活著。」有網友留言表示,「我們要感謝,我們雖然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是我們卻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星馳傳媒與《奔跑吧》:綜N代節目後期製作的「自我革新」|特別策劃
豆瓣評分9.2 深扒竇文濤《圓桌派2》用嘴之道
TA是七月螢屏的一片「阿司匹林」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