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尋常百姓家。在物阜天華、民風淳樸的磁州,「吃」是一件毫不含糊的事。這裡的人愛吃且會吃,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出了豐厚的飲食文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土生土長的草根美食,擁有了獨特的小城味道和「食」光的故事。
這份「食」光風味是御路的白蓮藕
在磁州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還有「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的御路白蓮藕。「御路荷花」是古磁州十大美景之一,自古以來就有「南有古磁州藕,北有白洋澱蓮」之說,「荷花之城」美名傳遍各地。
據史料《磁州志》記載,早在三國時,磁州蓮藕就被列入貢品,由藕史督辦逐歲進貢。它營養豐富,以白淨、粗長、皮薄、脆嫩、無渣等特點聞名。在潔白鮮脆的蓮藕上澆點香椿綠葉,清涼中又有著豐富的味蕾感受。這是磁州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味道。
這份「食」光味道是滑嫩的
鮮粉皮
「不看畿南第一樓的鼓樓,不算來過磁縣;不吃鮮粉皮,不算吃過磁縣飯。」鮮粉皮是磁縣這座小城獨有的美食,鮮嫩爽滑,食用方便。相傳,乾隆品嘗過這道美食後念念不忘,提筆為它賦詩一首「煙花三月下磁州,唯有鮮粉乃珍饈。一去江南萬千裡,夢裡還曾回磁州。」可見乾隆皇帝對它的喜歡。它易加工,口感好,除夕年夜飯桌上簡簡單單一盤「黃豆芽鮮粉皮炒五花肉」,就是一代代磁州人割捨不掉的回憶。召喚他鄉趕路人回家的不僅僅是親情,還有那熟悉的家鄉味道。
這份「食」光風味是金黃的磁州燜子
據說磁州燜子起源於清代,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燜子開始登堂入室,尋常街巷間的燜子攤兒就很少見了。它製作工序繁複,選材考究,金燦燦鮮香四溢。五味相調的燜子,讓人一見就食慾大振。
當你迫不及待來上一塊兒沾上同樣黃燦燦的芥末放入口中,瞬間,你的味蕾就會被這濃烈的香辣徵服。就是這麼一道傳統的地方特色菜餚,在數百年的飲食文化中,不知讓多少人為之垂涎欲滴。這份美食的生命力,正是對傳統的繼承和升華,隨著時代流變的美味與舌尖相遇,幻化成我們記憶深處的味道。
這份「食」光風味還是馬良燒雞、貓膩餃子、嶽城大銀魚、觀臺雞汁豆乾,胖妮燻雞、粉漿飯、豆腐皮,搭配一絕的菜盒油茶……「食」光風味的傳承,不僅在豪華的磁州宴上,更在最平凡的生活裡。
△馬良燒雞
△貓膩餃子
△嶽城大銀魚
△觀臺雞汁豆乾
「食」光有味,其名磁州。這座小城的人們把苦澀藏在心裡,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上。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但不管人們腳步怎樣匆忙,世事如何變遷,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特的方式,一天三次在舌尖提醒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信仰。
戀一種味,愛一座城!
■文字:王 晶(磁縣第二中學)
■編輯:肖海鵬(實習)
■初審:杜東平
■覆審:周慧文
李治亞
■終審:房淑萍
秦 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