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佐 伊
視覺 | 路耶克
澳洲的星空,是出了名的純淨。在南半球十字星的指引下,無論走在哪裡,只要抬頭仰望,就可以看到那片古老、深邃的星空。無論是在雪梨市區,還是隨意一處遠離民居的荒野,你都會與那片夢中的星空不期而遇。
但就是在這片,夜晚會如同魔法一般降臨的土地上,天文學卻是個遙遠的名詞。
澳洲天文學 是一個傳說
說起天文,我們最先想起的一定是NASA。大名鼎鼎的NASA幾乎佔據了所有天文相關新聞的頭條,而美國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天文強國。至於澳洲……
直到去年,澳洲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個航天局。在此之前,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澳洲都是世界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自己航天局的國家。
澳洲一直都游離在世界太空圈外
於是,直到現在,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澳洲都是一個在天文學方面沒什麼建樹的國家。而這也不禁讓人感慨,真是白瞎了澳洲這麼好的觀測條件。
不過,這些都只是澳洲在天文學方面不求上進的表現,在世界天文學界,一直有著澳洲的一席之地。
是澳洲人的不浪漫 讓這個國家怠慢了星空
看起來勢頭一片大好,澳洲即將躋身天文學大佬的行列。但就在全世界都覺得澳洲會大力發展航天工業的時候,澳洲政府卻因為成本過高這種極其敷衍的理由,拒絕了當時提出的太空計劃。
澳洲政府的徵途 不是星辰大海
此後的幾十年裡,澳洲各政黨都對看起來沒什麼實際效用的航天產業毫無興趣。澳洲對太空無所謂的態度,卻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控制澳洲航天航空產業的絕佳契機。
為了執行深空網絡通信計劃,NASA於1960年8月在位於南澳的伍默拉(Woomera)設立了第一個美國境外深空空間站。而這個空間站,也成了支持阿波羅登月的一個重要設施。
深空通信可以持續跟蹤軌道衛星和載人航天
1971年,英國再次選擇了伍默拉,在這裡的沙漠實驗場,將「普洛斯帕羅」號衛星送上了太空,此後英國更是將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作為了自己的太空基地。
澳洲政府對於太空的不重視,並沒有阻擋澳洲天文學發展的腳步。擁有得天獨厚航空航天條件的澳洲,讓世界無法忽略這片土地的存在。
澳洲成了研究天文學 無法繞開的國家
現在的澳洲,在天文學方面可謂臥虎藏龍。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正擔任澳洲國立大學校長一職的布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教授。
如今幾乎已經成為常識的宇宙加速膨脹論,就是施密特教授帶領澳洲國立大學高紅移超新星小組研究證明的。而施密特教授本人,也因此獲得了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宇宙不斷膨脹 並終將消散
在沒有官方航天局的澳洲,高校成了進行天文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天文學浪潮中,澳洲的宗主國英國,與澳洲一起建立起了澳洲天文臺(AAO)。這個機構直到2010年,仍由澳洲與英國共同運營。
如今的AAO被分割成了兩個運營點,一個位於新州邊境賽丁泉,由澳洲國立大學管轄;另一個則位於雪梨北萊德地區,由麥考瑞大學管轄。直到今天,這兩個運營點的天文觀測設備仍為世界範圍內的天文學研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數據支持。
麥考瑞大學每年都會舉辦天文之夜
天文學成了一門人人都可以接近的奇幻科學
除了澳洲高校在天文學方面低調地牛逼著之外,澳洲各種不起眼的小鎮也有可能是個天文重鎮。
與很多發達國家不同,澳洲因為苛刻的自然條件,形成了地廣人稀的地理形勢。在內陸沙漠地區,很多地方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卻成了觀測太空的絕佳地點。
夜晚如同魔法 將我們與太空緊密相連
為了持續跟進太空飛行器,20世紀60年代NASA先後在澳洲設立了七個跟蹤站。除了位於南澳的伍默拉之外,還有珀斯附近的Muchea小鎮,位於西澳的Carnarvon小鎮,位於昆士蘭的Cooby Creek,位於首都地區的Honeysuckle Creek、Orroral河谷和Tidbinbilla。這些追蹤站都建立在一片荒蕪之中,卻為人類與太空的溝通提供了大量信息。
在荒蕪與孤獨中 享受宇宙的靜默
如果說,NASA安放在澳洲的跟蹤站,是人類接近太空的第一步,那麼由11個國家聯合建造的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將會重新定義天文學的未來。
在西澳默契森(Murchison)沙漠地區,保留著澳大利亞腹地最原始的樣貌,是全世界人煙最為稀少的地區之一。就在這裡,一個由11個國家共同合作,建立起了「地球之眼」。
將橫跨澳洲與南非兩大陸的
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
這個項目於20世紀90年代形成初步構想,卻從2008年才開始進行概念設計,直到2018年才正式啟動。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裡,11個國家將共同合作,在一平方公裡的面積上,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
為了SKA項目的順利進行,澳大利亞默奇森射電天文臺(MRO)委託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CSIRO)建設的射電望遠鏡,作為先導項目去探尋SKA的可能性。
位於紅色沙漠之中的地球之眼
也許會讓我們能夠真正望向宇宙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去窺探我們頭頂,那片靜默、神秘的宇宙。即使如今我們已經擁有了先進的技術,但我們對於看似永恆的太空,卻始終如同嬰孩一般。
直到現在,我們仍然無法解答那些關於宇宙,最基本的問題。 宇宙之初打破混沌的第一縷光芒,宇宙混沌之中的第一顆星星,宇宙之中的神秘力量,還有人類生存的孤獨,每一個話題,都讓人們想盡辦法去接近宇宙的真相。
我們只是宇宙中的塵埃
當我們回歸荒蕪,當我們以渺小的姿態去接近這個趨於無限的世界,我們才會發現,我們或許終將消散,但我們總有追逐的希望。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