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口瓊海關大樓及附屬建築外立面修繕工程被列入海口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經過系統科學的修繕改造,這座海口歷史文化地標建築如今重煥風採,有望成為海口灣畔文化旅遊的新「打卡點」。
海口海關
有報導這樣表述:「對海口人來說,瓊海關舊址辦公樓見證了時光流轉和滄桑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流連忘返。」
「重修大樓是好事情,但大樓的歷史是不是也應該『重修』?」當地一位老人問,「我們這一輩離去了,它還能不能成為更年輕一輩的情感載體呢?」在老人的眼裡,瓊海關不僅要修繕大樓,還要對它的歷史進行「修飾」,這樣可以讓它作為海口歷史的一部分,去向後輩們展示它曾經繁華的一面。
四、五十年代的海口海關辦公樓
1
海口離不開老海關。
「瓊海關1893」古界碑
這座位於海口市得勝沙路8號的簡化的古典風格大樓,正式名字是「瓊州海關」,簡稱「瓊海關」。但海口人更喜歡把它稱為「老海關」,一方面是因為它存在已久,始建於1937年,距今有83年的歷史;另一方面也因為它的職能與地位。1991年,海口海關搬遷他處後,這裡仍作為海關緝私局的辦公樓,使用至2017年。
海口的歷史與海洋商貿緊密聯繫。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座矗立在繁華得勝沙路、美麗海甸溪旁的簡化的古典風格建築是海口唯一一個聯通中外海洋商貿的辦事點。2013年5月,瓊海關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瓊海關文物保護紀念碑
許多當地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有老海關的影子。有人回憶在海關大樓下玩捉迷藏,有人想起偷摘了海關門口熟透的鮮果,有人在它的院子裡打過一場又一場籃球賽。它見證了碼頭上日夜鳴響的汽笛,也陪伴過將晚黃昏中的漁舟炊煙。
瓊海關旁的一條小巷
沒有多少人想過它會被修繕一新,人們已經冷落了它好久。今年7月的一天清晨,在得勝沙路商業步行一條街經營時裝的王菲菲(化名)出門丟垃圾,在拐過熟悉的街道後不經意一瞥,一幢剛剛翻新的大樓出現在她的眼帘。隔著鏽跡斑斑的圍欄和鬱鬱蔥蔥的樹叢,她看見米色的牆壁在陽光下耀眼,復古的吊燈與拱形的門窗既靜默無言,又煥然一新。
老海關得到修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騎樓街區的大街小巷,更有許多路過的市民停下車駐足觀看,在外圍討論修繕的情況,回憶小時候在院落中的哪個地方玩耍。除了舊址大樓外,一幢有4500多平方米的副樓建築也落於院內,通體被刷得雪白,也平添了些許陌生的感覺。人們聊得興起時想進去走走,有人推一推鐵門,發現鎖得死死的。
修繕一新的瓊海關附屬建築
自海口灣暢通工程順利竣工後,海甸溪沿岸就成為富有人文氣息的美景勝地,有外地遊客循溪景漫步而來,又驚異於老海關與眾不同的樓宇。有人一邊用手機拍照,一邊好奇地詢問老海關的歷史。
今天的海甸溪
和所有中國近代海關的歷史相同,老海關擁有一段鮮明的殖民色彩。
2
海關的設立由來已久。
宋、元及明初時,朝廷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機關——市舶司,可大略視為現在的海關。宋代雖未在海南設立市舶機構,但當朝有關禁榷、博買、公據等政策將海南對外貿易打上了市舶烙印,並對瓊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海口浦設立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市舶司,作為專門管理海南島與外國、外地海上貿易活動的機構。這是最早關於海南海關的記載,當時明顯已對海南海上貿易有了足夠重視。
瓊海關最初面貌
清鹹豐八年(1858年)五月,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與英、法分別籤訂《天津條約》,規定將海口闢為通商口岸,並允許英法等國在海口設立領事館。從1860年至1904年間,列強依據這一不平等條約強行殖民瓊島,先後有英、美、日、德、法、奧地利、匈牙利、葡萄牙、義大利、挪威等國分別在海口設領事館。
1876年,海口正式設立瓊州海關,以此來管理對外貿易。最初的瓊海關是一座中式建築,二層樓,有院落,院落前的水溝可駛小船。位於中山路尾南側。1875年12月31日,英國人博朗出任瓊海關首任稅務司(相當於「關長」),自那時到1945年,其「一把手」均由外國人全權掌控,只有少數低級職員是中國本地人。
瓊海關海口總口
據媒體報導,去年,長期在海口生活的劉先生從國外拍賣會上拍得一件有近百年歷史的椰雕銀碗,並帶回海口。這隻銀碗造型精美,雕功上乘,一側面描金刻著:「畢稅務司惠存,瓊海關內班華員敬贈」,另一側刻有:「民國十一年四月制於海南」。在椰碗碗底還刻有「海口詒記造」字樣。
經考證,該椰碗正是中國關員贈予了瓊海關一位叫「畢尚」(A.L.McPichon)的稅務司。通過贈言「惠存」「敬贈」等敬語,可以看出上下級間和睦的關係,亦不難理解當時「洋關長」如何權傾一方了。
後來,「畢尚」離開瓊海關,這枚銀碗跟隨他遠赴海外,竟意外在近百年後被藏家帶回「故鄉」。瓊海關稅務司一職更換頻繁,他離開後很快有其他人接手。瓊海關共歷經了40位洋人稅務司,直接促使外國勢力完全控制了島內的航運業,從而加深了國際海上商貿的來往。
瓊海關官員賀智蘭
1937年,如今瓊海關的舊址便在那時建成,海口得勝沙一帶貨運業因此繁榮一時,鐘樓的鐘聲敲響世紀之音,騎樓老街輝煌於歷史的殿堂。
3
「
無論是百餘年前還是當下,海口得勝沙路上從不缺少人氣,這裡市井商販、貨物雲集,亦成為這一帶深刻的歷史烙印。
30年代的得勝沙
老海關大樓坐落於得勝沙路8號,由我國老一輩著名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吳景祥教授於1936年設計,為其留法歸來後第一項設計工程,於1937年竣工使用,是我國最早的現代主義建築作品之一。
瓊海關舊照
整棟大樓造型挺拔,具有簡化的古典風格,又有一股威嚴氣勢。拱圈與細部線腳的運用,是對傳統元素的現代演繹,使整棟建築更顯高雅精緻。赭紅色粘土瓦金字屋頂配以立面的飾面,綠琉璃雕花鏤空欄杆點綴其間,既活躍了立面,又不失溫文爾雅。
瓊海關內景舊照
舊時,海口浦港在水巷口、長堤路、得勝沙附近的海甸溪一帶,清道光年間,從此赴南洋的三桅帆船每日便有數十艘。新建的瓊海關進一步推進了海口的對外貿易,1930年後,海口浦港港狹水淺,輪船無法靠岸,上下旅客和貨物仍需駁船運送,所以海甸溪裡仍有大量駁船忙碌的身影。
1930年德國領事館
年過六旬的老陳依然念叨著在海甸溪旁的貨運歲月。上世紀70年代,這裡沿岸碼頭林立,水手和船工們小憩在船艙和崗亭裡。鐘樓的鐘聲在整點時敲得清脆響亮,往往會使他們從夢中驚醒。
老陳十來歲時到貨運公司幹活,年輕又勤快,「穿著背心,跳上甲板悶著頭,一箱箱地往下扛。」老陳告訴記者,老海口人眾口相傳「鐘聲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那時候貨運公司們緊挨著老海關而設立,早上6點時,運貨的船隻相繼靠岸,人們忙碌著卸貨上貨,鐘聲通常伴隨著碼頭上熱火朝天的場面。「早上響6聲就得起床,晚上響6聲說明該吃飯了」,到了太陽要落下的時候,他甩了甩頭上的汗水在鐘樓旁乘涼,還能隔街相望不遠處沉默的老海關大樓。
海口開埠後,許多本地商人和華僑利用經商才能,在南洋各國積累了不少財富。瓊海關設立後,經商回鄉的華僑們在中山路一帶建起南洋特色的騎樓和各個國家的會館,這些建築被海口市完好保存了下來,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民國時期老街鳥瞰圖
瓊海關作為海口海關的辦公大樓,一直延續到1991年,直至海口海關搬遷至濱海大道西側玉沙辦公區後,瓊海關舊址留由海口海關緝私局使用。2017年4月底,瓊海關舊址正式移交地方,由海口騎樓公司代為管理。
瓊海關舊址大樓一角
在被列入海口重點文物保護修繕項目後,海口市啟動了大樓及附屬建築外立面修繕工程。從那天起,沉重的鐵門分隔了兩個世界,人們只能隱約透過茂盛的青翠才能窺見老海關的一隅。
4
「
「海旅集團在2018年11月底接手修繕瓊海關,到今年6月30日前已經完成全部修繕工作內容,目前為止已完成預驗收工作。」海旅集團瓊海關大樓及附屬建築外立面修繕工程項目經理董鑫告訴記者。
董鑫50歲上下,穿著淡藍色的襯衣和有些發舊的西裝褲,他說話時總是帶著些微笑,給人和善、熱情的印象,話也不是很多。但提起老海關的修繕工作,他又立刻滔滔不絕起來。
董鑫還記得老海關修繕前的樣子,「牆面大量裂縫,牆皮剝落嚴重,牆面有大量水漬、苔蘚,還生長少量植物。」那天他繞著大樓走了幾圈,沉默著站了一下午。
修繕過程也呈現了許多難題。「對成品的保護要求較高,主要還是灰塑人材流失嚴重,海南本地很難找到比較熟練的高級灰塑技術工。」董鑫告訴記者,修繕建築的材料訂購周期長,除河砂、水泥、防水卷材外,「所有材料在海南本地無法採購需要到周邊城市或其他國家採購。」
不過,他還是精神飽滿地表示,項目從今年2月17日復工後,採取超常規舉措有序增加施工人員、機械、材料,重新倒排工期,優化施工組織,滿負荷建設,比原定時間提前2個多月完工。
「針對瓊海關舊址的立面及各立面外廊進行修繕,我們主要目的是整修現狀破損,去除現有立面混雜的附加物,整飭影響建築整體風貌的立面,依據歷史照片與現有的文獻資料儘量恢復大樓的歷史原貌。」董鑫表示,為保證文物的完整性,項目對現較混亂的室外環境進行同時整治,恢復原始風貌的同時也能適應修繕後瓊海關舊址的功能使用,「老建築是歷史的見證,珍藏著城市的底蘊,必須全力保護,精心修繕。」
修繕後的瓊海關
也有專業人士認為,修繕老海關的意義不僅僅是要修復它外表上損傷,更重要的是,要在「修舊如舊」中喚醒它,在陳列文物的同時,還要傳承它的歷史文化與使命,使它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2017年6月,老海關停止辦公,正式交付海口地方管理後,政府計劃建成開放式城市博物館。而據此前媒體報導稱,計劃中的城市博物館,將在最大限度保留瓊海關舊址原有風貌的前提下,拆除現有的圍牆,對室外廣場、周邊環境和綠化美化等工程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和施工,力求給市民遊客帶來一個全新的感受。「建成後的城市博物館,不僅會收藏城市發展和變遷中的實物,還將充分應用現代聲光電、VR和動漫等現代技術,使其價值重新得到認同和肯定,從而更形象、生動、全面地展示海口千年歷史和文化。」
如今,海口市文物局瓊海關舊址項目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這還是處於一個想法階段,現在所有東西,包括方案,都沒有出來。」
他表示,2019年1月,海口市文物局作為瓊海關舊址項目的業主單位,積極爭取國家文物局立項,並指導完成了外立面的修繕工作。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同意將內部修繕項目列入2020年度計劃,代建單位正在編制修繕方案,「等內部修繕工作完成後,市文物局將積極申請國家和省級支持,開展其合理利用相關工作。」
「2018年1月初,老海關項目移交海口市文物局主管後,我們也做不了主,我們要報給省廳,再報給國家,因為它現在屬於國家文物。」他告訴記者,近期已將相關材料上報,「省廳將會組織專家進行檢查,目前瓊海關就是進行一個二期的修繕,此外沒有其他計劃。」
8月26日,人來人往的長堤路上。很多人騎著電動車路過門口,頭依然還很自然地向圍欄一邊扭去,眼鏡透過欄杆縫隙尋找老海關大樓的位置。
路人偶爾會停下,聚在一起討論著。有人拿出手機,比對修繕前老海關大樓的原貌,打算挑出與過去不同的地方;有人拿起相機,想在多角度拍下修繕後它的新貌。只有一位老人扒著欄杆張望,像是找尋一些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比重要的東西。
「修好後是變新了,可是年輕人還關不關心這個,還會不會有感情啊?」他喃喃道。
熱門推薦
商報全媒體 椰網/海拔資訊APP記者 魏銘緯 柯育超 實習記者 劉桂江 攝影報導
編輯:吳彥瑩
審核:謝慶培
監製:張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