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鄉村劇,你會想到什麼?
我猜,答案肯定是《鄉村愛情》。
從第一部到現在的第十二部,《鄉村愛情》經歷了14年的時間。
在中國,《鄉村愛情》是最能打的連續劇,連大受好評的《愛情公寓》能只能拍到第五季。
再瞅瞅國外,《權利的遊戲》這樣的神劇也只有八季便宣告終結。
總劇集將近550集,有兩個《老友記》那麼長,雖然算不上觀眾心中那道白月光,但也確實承包了不少笑點,成為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趙四、劉能已經是火遍全網十數年的頭部網紅,更躋身時尚前列。
在這部劇裡,謝廣坤永遠在作妖,劉能永遠在佔便宜,趙四永遠在被親家坑。就在象牙山那麼一小片地方,就村裡那幾個人,就是那麼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佔據了你爸媽14個寒暑。
從一份今年的收視數據來看,目前《鄉村愛情12》播放熱度已超過70億,可以說,這一數據絲毫不遜色於許多流量明星主演的IP大劇。
從2006年的《鄉村愛情》到今年播出的《鄉村愛情12》,播放平臺從央視到衛視到網絡獨播,為什麼這部劇長盛不衰,為什麼能一拍再拍,且豆瓣評分依然不俗呢?
1:象牙山完整且真實
「象牙山」的背景設定十分重要,不管最初是不是真的在遼寧有一個象牙山村,目前,所有的觀眾都相信了象牙山的真實存在,它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北京、上海,而是一個烏託邦式的地域,有實幹產業(豆腐廠,能種果樹開果園,有溫泉,雖不是南方的「別墅型農村」風貌,但是「進屋上炕」和村民之間的熱絡卻是「城裡人」最嚮往的。
《鄉村愛情》是以象牙山F4為首的「村心計」,是「一部中國民間政治教科書」,絲毫不亞於《權力的遊戲》《教父》《唐頓莊園》……不論這些評價是否有調侃的意味,它至少證明象牙山的世界其實也很「大」,它也可以是中國鄉土社會、社會關係和權力格局的一個濃縮和反映,你往深裡看,或許就有深的領悟。
2:接地氣,真實,原汁原味。
很多喜劇明星都嘗試過鄉村題材電視劇,比如潘長江,他主演過一部農村題材的電視劇《雙喜盈門》,後面還有續集《歡喜盈門》,也想借鑑「鄉愛」的路線,聚焦農村生活,走輕喜劇路線。
但看幾集就令人不適,彆扭,原因就在於它不接地氣,劇中大多數演員都來自城市,沒有鄉村生活體驗,因此演出來的人物懸浮在半空,沒有說服力,編劇對農村生活也沒有足夠的觀察,寫出來的農村生活就顯得空洞乏味。
但《鄉村愛情》不一樣,劇中大部分演員都出身農村,他們很懂農民、農村生活,對於農民心態、農村生活的演繹,自然就把握精準,也可以說,他們演的就是自己。
這是一部以東北農村為背景,反映當代農村人婚戀、事業和生活的輕喜劇。主題是男女情感糾葛,故事就是日常的家長裡短。
劇情看似非常簡單,就像放大了的過家家。素材是信手拈來,人物都是本色出演,從場景到語言,沒有任何生搬硬套的東西。
發展線索從最初的給孩子娶媳婦嫁人,誰家有了孫子,爭村主任,到現在的孩子教育。再到村裡的年輕人之間的感情糾葛,王大拿二婚,謝大腳三婚,香秀離了結,結了離,離了再復婚......總之,不變得是謝廣坤的作妖,作妖,再作妖。
而土味是全國幾億人的根,即使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對農村也並不陌生,正如曬娃圈流行的一句名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姥姥。
現實中,農家樂生意興旺、土特產熱銷、甚至李子柒的走紅,也無不是源於這種情結。
3:《鄉村愛情》系列14部作品,演員延續的重要性。
張繼寫了11部《鄉村愛情》但是也曾在採訪中感嘆,「如果沒有趙本山的團隊,就不會有這麼好的效果,換一撥人根本不成。」這也說明了演員延續的重要性。
在表演上看,東北人的幽默,趙家班的風格本來就有很深的群眾基礎。
劇中幾乎人人都是段子手,感覺臺詞都是不用編的,張口就來。
劉能、謝廣坤、趙四、王大拿、宋曉峰等人,每個人性情各異,但都非常生動,是土地裡自然生長出來的。演員不是演出來的,他們與人物貼合度極高,就像是本色出演,比某些專業演員的農村戲高出太多了。
4:貼近年輕觀眾
過去幾年內,以「象牙山三巨頭」(謝廣坤、劉能、趙四的扮演者唐建軍、王小利、劉小光)為代表的趙家班成員,開始頻繁出現在各大綜藝以及多樣化的網生內容中,從《全員加速》到《吐槽大會》,從快手、抖音到B站鬼畜,這個年代年輕人酷愛的娛樂方式當中,似乎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不僅如此,開直播、製造熱搜、與流量明星互動等,更是被其運用得得心應手。
趙本山很少露面的這幾年裡,《鄉村愛情》的各位主演們,成功將本山傳媒的活躍舞臺從春晚和劉老根大舞臺上,延伸到了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而可以預料到的是,只要能保持住這種黏性,在這個全民娛樂的時代,《鄉村愛情》總能有它紮根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