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登上微博熱搜的情景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它是中國最長的電視劇,從2000年開始,這部在廣東播了19年的情景喜劇已經拍了將近4000集,相當於把《鄉村愛情》全集重拍10次。
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這部廣東電視臺拍攝的本土劇,能成為國內最長的電視劇?它是如何見證中國的電視劇這一路走來的?
《解釋一下Vol.7 | 為什麼這部國產劇能拍4000集》
為了讓朋友們更好地體會粵語劇蘊含的本土文化,編輯部勒令木村拓周錄了下面的粵語版,可以選擇觀看。
《解釋一下Vol.7 | 什麼這部國產劇能拍4000集》粵語版
在廣東播了19年的情景喜劇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上個月第一次登上了微博熱搜,13年前去世的「二佬」阿宗回歸,用一封滯留在非洲13年的遺書,見證兒子天庥的婚禮。5月25日播出的第3951集《來自天堂的祝福》,給在電視時代的廣東孩子,來了記結實的回憶殺。
等一下,3951集是什麼概念?
它是中國電視史上集數最多的電視劇,世界排名第四,相當於把《鄉村愛情》全部湊齊,再拍10遍。而且,這部劇,仍然未完結。
為什麼知名度遠不如《我愛我家》、《家有兒女》的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竟然成為了集數最多的本土電視劇?
乘著改革春風,90年代的廣東家庭在電視的消費力上,達到全國首位,他們甚至擁有香港電視臺的「觀看特權」。2000年開播的《外來媳婦本地郎》趕上了這波紅利。
雖然這一代廣東人是「看著TVB長大的」,但實際上,TVB在廣東地區收視率記錄沒有超過10點,而《外來媳婦本地郎》在巔峰時期,經常突破40點收視。
《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播放時間選在周末晚上的7到8點,這時段的香港的電視臺通常在播紀錄片,它避開了 8 點或 8 點半開播的 TVB 大劇的衝擊。另外,19年裡,除了已經逝世的郭旭和北上發展的劉濤,《外來媳婦本地郎》從來沒有更換過主演和導演,使得劇集和觀眾的情感連結日益加深。
更重要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廣府本土關懷,是TVB 當年的 「大製作」 也無法撼動的。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90年代開始的「外來工潮」,是廣東人最深刻的時代記憶。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2)》和《廣東統計年鑑(2003)》中給出的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左右全國流動人口總數4242萬,廣東就佔了1506萬。
這其中,有82%的人只有初中以下的學歷,很多人只從事低端產業。大量的外來人口,難免讓本地居民感到城市空間和資源被爭奪,繼而產生了不滿情緒,外來務工人員也在很長時間內被部分本地人用「撈仔」這樣帶有貶義的稱呼所指代。
而《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劇的設定,一開始就落在了「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衝突上。
故事由住在廣州老城區的康家開始,四個「本地郎」分別是老實的下崗工人大哥阿光;市儈的個體戶二哥阿宗;有點官隱的公務員三哥阿耀;大學畢業的辦公室白領四弟阿祖。角色設定囊括了當時大部分本土家庭的人員構成。他們又找來說河南話、潮汕話、上海話和英語的「外來媳婦」,來自天南地北的媳婦,讓外來人口也都一一找到自己的身份投射。
一間西關大屋裡的故事,正是廣東在改革大潮中,真實的生活投影,它承載著特殊時期裡,外來和本地文化間的磨合過程。就在這樣時代背景下,康家人和每個普通市民一樣,經歷過申奧、拆遷、打假、非典這樣的時刻,這部劇也沉澱成新舊廣東人在地情感的一部分。
2006年,飾演的「二佬」的郭昶因胃癌去世,這不僅是一代廣東人無法磨滅的傷痛,失去了劇情擔當的《外來媳婦本地郎》也受到巨大打擊;再到後來,人們的娛樂方式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設備的普及而增加,收視習慣也從電視轉向網際網路視頻平臺。如今,許多民生、社會問題已經很難有空間通過電視劇這樣的大眾媒體來表現,這部劇奇蹟般的40點收視率,也在2017年下跌到9點,到現在已經下跌到了3點。
一波回憶殺後,事實是90後、00後已經不看《外來媳婦本地郎》了。但每個周末夜晚,它依舊能準時放送。73歲的導演陸曉光說:「只要還有人看,就一直拍下去。」
視頻策劃:捏一橫
旁白:木村拓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