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狼圖騰》一出版即成暢銷書,關於狼的精神品性在年輕人中引發諸多討論。近日,《狼圖騰》作者姜戎、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熊召政、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共同推薦了一部關於原生態的狼的傳奇——《狼殤》。這是一部描繪狼的生存圖景、呈現狼與人生態關係的故事集,吸引了不少讀者的關注。
2月20日,海南日報記者專訪該書作者、烏魯木齊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王族,聽他講述屬於草原狼的「一千零一夜」。
記錄原汁原味的草原圖景
自《狼圖騰》面世後,狼作為自由圖騰,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讚賞。相對《狼圖騰》著重剖析狼性中的強悍與堅韌,《狼殤》則關注了狼的溫情與睿智。在書中,讀者不僅能看到狼的成長智慧、戰略計謀和自由精神,還會看到狼於幽微之處的情感、生死之間的氣節以及與人類休戚相關的命運。
「《狼殤》的立足點是遊牧文化,其中有些篇章直接講述牧民與狼之間的衝突、糾葛和互相影響。」王族說,小說素材大多由新疆草原和牧區的牧民講述,皆為其親眼看見或親身經歷,而王族聽到那些故事後,意識到其中包含豐富的文化、歷史、自然,乃至於職場、行業和人生存的有機對照,於是寫了《狼殤》這本書。
王族發現,牧民很喜歡講述狼的故事,他們在講述過程中,似乎同時也在感受狼作為草原精靈或動物戰神的那種堅毅、執著、忠誠和團結的力量。由此可見,他們的講述實際上是一種精神需求,聽者能夠感受到,因為和狼處於同一自然環境,牧民們很佩服狼,他們很想像狼一樣活著。
對於牧民的講述,王族的記錄可謂是草原圖景原汁原味的再現。通過書中一個個或感人、或悲痛、或離奇、或殘忍的故事,讀者對狼的認識可以進入到更為深層次的探尋。
傾向於對青少年的引導和教育
「有多少雙眼睛在期望你回家」,這句話在牧民當中常常能夠聽到,意思是渴望外出放牧,或者從牧場轉場回來的人,能夠帶來好消息。王族特地在本書後記中提到這句話跟本書有很大關係。他說,他引用這句話的目的,是想引起人們對狼的重視,把它們當成像放牧歸來的人一樣,從它們的意志中發現能夠啟迪、引導和感化我們的精神力量。
狼是草原上的精靈,亦是大自然的使者。從狼的生存模式中,人類完全能夠「以小見大」,看到大自然整體的運行規律。《狼殤》裡有很多看似奇幻的寓言故事,如果說《一千零一夜》是古阿拉伯文化的經典寓言童話,那麼《狼殤》就是狼的「一千零一夜」。王族表示,這本書有一定的童話意味,是一本「狼的格林童話」,傾向於對青少年的引導和教育,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在心靈上獲得狼文化的滋養,學會了解自然、敬畏自然。
王族提到,一些年輕人已經習慣性地按部就班、絲毫不敢踏出父母所安排的人生軌跡。如果《狼殤》能夠讓他們認識和感悟到狼群的團結互助,或者獨狼的積極進取、堅韌執著,那麼在他們心理上就起到了「狼設」的作用。「『狼設』比人設更有利於生存,也會對人的一生起到重要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