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爭分奪秒,只為墨香進萬家

2020-11-23 海南日報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新年的鐘聲敲響,也許你正陪伴在家人身旁為新年祈福,也許你已經進入夢鄉……然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發行人員卻正在忙碌。他們通宵達旦,將一份份新鮮印刷出的報紙,第一時間送到千家萬戶。

  他人入夢 他們正忙

  1月1日凌晨1時,漆黑的夜幕下,海口市金盤路30號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印刷廠的燈光格外明亮。60歲的老蒙出現在忙碌的人群中,作為發行中心物流配送部分發站站長,他的任務是組織分發員將印刷出的報紙及時進行分發、派送到各個發行站點。

  老蒙名叫蒙建雄,在分發報紙的崗位上已20餘年。「原來在鄉鎮企業上班,後來因為改制失業,是海南日報重新給了我一份穩定的工作。」蒙建雄說,20年來,他很珍惜這份工作,每次值守都準時到崗。

  跨進新年,老蒙也即將退休,但他對報紙發行的工作熱愛之情愈濃。這一天,他到崗時間比平時還提前了許多。「雖然我們不是新聞人,但作為一名新聞『搬運工』,每天及時地將報紙送到讀者手中,我們感到很自豪。」老蒙動情地說。

  一摞摞瀰漫著油墨味的報紙,在分發人員的手中被分類整理好。隨後,一輛輛列隊等候的卡車,將它們運往各個發行站。

  風雨無阻 奔波路上

  凌晨4時55分,海口城區一片沉寂。瓊山區紅城湖路發行站,早已等候在站點的「班長」鄧正導見到送報車來,立馬迎了上去,分派報紙的工作隨即就地在一家商店的走廊下展開了。

  「我們最怕颳風下雨的天氣!因為路面溼滑,騎電單車送報有很多風險;如果報紙被打溼,會影響閱讀,由此也可能產生一些投訴。所以一到下雨天,發行投遞員都小心翼翼。」鄧正導說,一般情況下,投遞約500份報紙,少則需要3個小時,多則需要5個多小時。因為趕時間,有時騎電單車的投遞員會因磕碰受傷。為此,單位為每位投遞員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帶班負責人也會反覆叮囑大家注意人身安全。

  今年45歲的鄧正導,工作10餘年來還有一個習慣:一定會比送報車先到站點等候。

  「為確保第一時間將報紙送到讀者手中,發行人員從來都是『人等報』,而不是『報等人』。」鄧正導說,有時,因為種種原因,報紙出版較晚,延誤了發行,一些退休老幹部就會打電話來問報紙何時送到。「這些忠實的讀者,對報紙有感情,也讓我們感到工作有價值和意義。」他說。

  不辭勞苦 走街入巷

  凌晨5時55分,說話間,投遞員林亞強已整理好需要自己派發的報紙,裝進了帆布包,她掏出一疊新送報地址,開始默默計劃著投遞「路線圖」。

  「送報不光是『體力活』,也需要動腦筋。」林亞強說,統籌規劃好送報線路,能夠大大提高送報的效率。

  林亞強負責的是金花村片區,該片區人口密集,完成投遞工作需要4個多小時。偶爾遇上地址變更的客戶,她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新地方。

  新年第一天,由於新增的訂戶多,直到10時30分許,林亞強手中還有50多份報紙沒有送完,她顧不上吃早餐,一直奔走在送報的路上。

  「原本計劃今天做頓好吃的,看來要『泡湯』了,只能吃快餐。」她一邊忙碌一邊說。幹投遞工作多年的她,早已深知其中的艱辛,「接下來肯定會越來越順利」。

  街道上漸漸車水馬龍,沉睡了一夜的城市重新煥發生機,人們也許不會留意夜幕下那一個個發行人員的身影,但這座城市的晨光中,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本報海口1月1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方百計復工 爭分奪秒趕工
    但在省委、省政府重視下,各市縣、部門和參建單位千方百計克服困難,從專車接送農民工返崗,到免費健康檢測,再到完善工地的各項防疫措施,為我省基礎設施項目復工復產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全力加快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爭分奪秒守護生命健康
    謀之於「早」,落之於「快」,抓之於「嚴」,這更果斷、更嚴格的防控措施,體現出尊重生命,以人民為中心的為民情懷,彰顯出爭分奪秒、堅決遏制疫情擴散的堅定態度,給廣大群眾送來了一顆「定心丸」。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戶一犬」?你怎麼看
    海南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一戶一犬」有爭議  根據《草案》,居民在重點管理區內養犬,每戶限養一隻。重點管理區是指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區域,以及由海口公安部門根據城鎮建設現狀和人口密度等情況劃定,並報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的其他區域。  對此,不少市民表示不應「一刀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魯濱遜」怒海求生
    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跡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導,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殷殷情意獻良策 拳拳之心謀發展
    大會期間,住瓊全國政協委員們積極參政議政,為改革建言,為發展獻策,充分展現出政協委員的擔當和風採。在留下真知灼見的同時,委員們收穫了滿滿的信心與希望。  經歷會議期間一次次激動人心的時刻,站在時代賦予的歷史任務前面,委員們懷揣「最難忘」、「最感動」、「最期待」的情結,開啟新的參政議政徵程。
  • 「墨香溫州·美盈萬家」賀新年送春聯活動百副「獲獎作品」出爐
    這副氣勢磅礴的春聯是「墨香溫州·美盈萬家」賀新年送春聯活動徵集的原創作品之一。從啟動徵集到陸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1600多副作品的投稿,再到兩天9位專業評審的打分,歷經20多天時間,「墨香溫州·美盈萬家」賀新年送春聯活動百副「獲獎作品」名單正式出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只在乎你
    文\見習記者 陳蔚林  9月18日,為紀念鄧麗君誕辰60周年,「2013鄧麗君經典金曲演唱會」在海口舉行。海南歌手夏芳和幾位善於模仿鄧麗君歌唱的姐妹聯袂獻唱,為觀眾打造了完美的「鄧麗君之夜」。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丹心書長卷 妙筆傳家風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沿著蜿蜒的村道前行,繞過一棵棵蔥蘢大樹,路的盡頭是一個散發著書墨芬芳的古樸院子,這裡是定安縣定城鎮山椒社區多校村的知海書屋。  走進書屋,在一角的長桌上,一幅10米書法長卷格外引人注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怡  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相似,每一年的春節又不相同。  很多華僑雖然沒有辦法回海南老家過春節,但是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在國外得到傳承和延續,如祭祖、吃團圓飯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色塔昌村的綠色發展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海南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鬥與創造,讓滄海變桑田,讓邊陲海島實現華麗蛻變。海南日報今起開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專欄,多角度呈現海南70年發展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海南人民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李磊  塔昌村的胡椒、青橘即將迎來收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國家的緊急召喚,讓865人暫時放下了對家人的牽掛,義無反顧衝鋒向前,與武漢、荊州當地醫療機構及兄弟省份醫療隊密切配合,經過兩個月的日夜奮戰,為打贏荊州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和湖北保衛戰作出了海南的貢獻。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花樣年符祈祥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黃敏茗 通訊員 王家專  進入臘月,海南「做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音樂點燃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等生命老去,等青春回來,等山等海等颱風……」在2019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上,作為經過層層篩選、唯一登臺演出的海南本地樂隊,等颱風樂隊的現場演出讓不少聽眾「路轉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端午,公仔約你雲看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端午將至,海南各地都在為歡慶端午做準備。人們包粽子、採艾草、預備龍舟賽……在許多海南人心中,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日子,許多人家會像過年一樣在祖屋祭祖,然後吃團圓飯。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影勾勒人性光芒與灰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寬鬆的T恤,頗具海島風情的花短褲……見到著名導演高群書的第一眼,他正「就著」海南悶熱的天氣吃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部「狼的格林童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十多年前,《狼圖騰》一出版即成暢銷書,關於狼的精神品性在年輕人中引發諸多討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博鰲小鎮新生活
    沙美村村民莫泰偉深有感觸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以前沒有其他經濟收入,靠種田年收入都不到3000元,「現在,家家戶戶有人在酒店、公司上班,每個月最少2000多元,這都是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帶來的效應。」  2018年,博鰲鎮對全鎮範圍尤其是迎賓路、龍潭路、文山路、嘉博路、海濱街等重點路段進行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彩化,深入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營造更加優質、舒適的人居環境。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張便利貼 一道「防疫牆」
    原來,為了讓「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和新冠肺炎患者感受到全社會的溫暖與支持,增強他們戰勝疫情的信心,三亞中心醫院發出了為醫護人員和患者送祝福的倡議。  「我們搜集醫護人員和社會愛心人士的祝福,並手寫在愛心便利貼上,每兩天就為醫護人員和患者送去一次祝福。」該院睡眠心身醫學中心副主任王配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患者在知道自己確診後,除了身體的疾病,情緒和精神上也可能出現問題,同樣需要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平安銀行入駐海南25周年
    近幾年來,平安銀行海口分行立足海南區域特色,發揮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服務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緊扣海南自由貿易港經濟建設主戰場,圍繞零售、政府、央國企、普惠四大客群開展金融服務,加大文化旅遊業、城市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大消費板塊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積極服務實體經濟,全力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與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鳥明星黃嘴白鷺意外現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時隔十年,作為易危種群、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嘴白鷺,在海口市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的再次出現,對於觀鳥愛好者來說是驚喜,是幸運;對於環境保護和科研工作者而言,收穫的恐怕是更大的欣慰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