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敲響,也許你正陪伴在家人身旁為新年祈福,也許你已經進入夢鄉……然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發行人員卻正在忙碌。他們通宵達旦,將一份份新鮮印刷出的報紙,第一時間送到千家萬戶。
他人入夢 他們正忙
1月1日凌晨1時,漆黑的夜幕下,海口市金盤路30號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印刷廠的燈光格外明亮。60歲的老蒙出現在忙碌的人群中,作為發行中心物流配送部分發站站長,他的任務是組織分發員將印刷出的報紙及時進行分發、派送到各個發行站點。
老蒙名叫蒙建雄,在分發報紙的崗位上已20餘年。「原來在鄉鎮企業上班,後來因為改制失業,是海南日報重新給了我一份穩定的工作。」蒙建雄說,20年來,他很珍惜這份工作,每次值守都準時到崗。
跨進新年,老蒙也即將退休,但他對報紙發行的工作熱愛之情愈濃。這一天,他到崗時間比平時還提前了許多。「雖然我們不是新聞人,但作為一名新聞『搬運工』,每天及時地將報紙送到讀者手中,我們感到很自豪。」老蒙動情地說。
一摞摞瀰漫著油墨味的報紙,在分發人員的手中被分類整理好。隨後,一輛輛列隊等候的卡車,將它們運往各個發行站。
風雨無阻 奔波路上
凌晨4時55分,海口城區一片沉寂。瓊山區紅城湖路發行站,早已等候在站點的「班長」鄧正導見到送報車來,立馬迎了上去,分派報紙的工作隨即就地在一家商店的走廊下展開了。
「我們最怕颳風下雨的天氣!因為路面溼滑,騎電單車送報有很多風險;如果報紙被打溼,會影響閱讀,由此也可能產生一些投訴。所以一到下雨天,發行投遞員都小心翼翼。」鄧正導說,一般情況下,投遞約500份報紙,少則需要3個小時,多則需要5個多小時。因為趕時間,有時騎電單車的投遞員會因磕碰受傷。為此,單位為每位投遞員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帶班負責人也會反覆叮囑大家注意人身安全。
今年45歲的鄧正導,工作10餘年來還有一個習慣:一定會比送報車先到站點等候。
「為確保第一時間將報紙送到讀者手中,發行人員從來都是『人等報』,而不是『報等人』。」鄧正導說,有時,因為種種原因,報紙出版較晚,延誤了發行,一些退休老幹部就會打電話來問報紙何時送到。「這些忠實的讀者,對報紙有感情,也讓我們感到工作有價值和意義。」他說。
不辭勞苦 走街入巷
凌晨5時55分,說話間,投遞員林亞強已整理好需要自己派發的報紙,裝進了帆布包,她掏出一疊新送報地址,開始默默計劃著投遞「路線圖」。
「送報不光是『體力活』,也需要動腦筋。」林亞強說,統籌規劃好送報線路,能夠大大提高送報的效率。
林亞強負責的是金花村片區,該片區人口密集,完成投遞工作需要4個多小時。偶爾遇上地址變更的客戶,她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新地方。
新年第一天,由於新增的訂戶多,直到10時30分許,林亞強手中還有50多份報紙沒有送完,她顧不上吃早餐,一直奔走在送報的路上。
「原本計劃今天做頓好吃的,看來要『泡湯』了,只能吃快餐。」她一邊忙碌一邊說。幹投遞工作多年的她,早已深知其中的艱辛,「接下來肯定會越來越順利」。
街道上漸漸車水馬龍,沉睡了一夜的城市重新煥發生機,人們也許不會留意夜幕下那一個個發行人員的身影,但這座城市的晨光中,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本報海口1月1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