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端午,公仔約你雲看戲

2020-12-27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端午將至,海南各地都在為歡慶端午做準備。人們包粽子、採艾草、預備龍舟賽……在許多海南人心中,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日子,許多人家會像過年一樣在祖屋祭祖,然後吃團圓飯。

  在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人們正在籌備一場端午線上大戲,三江公仔戲與您相約,6月25日晚7點南海網抖音直播間不見不散。

  鑼鼓響、唱腔起,公仔戲開場

  「鑼鼓響,唱腔起,公仔戲好戲開場;

  排八仙,擲利錢,搶得幸運笑整年……」

  比瓊劇歷史更悠久的海南公仔戲已經傳唱了數百年。只需丈高舞臺、布幔圍遮,一場公仔戲就能欣欣然唱將開來,為觀眾獻上一場妙趣橫生的表演。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公仔戲傳承人、三江鎮昌福村村民馮海家中。院子裡,戲臺已搭設完畢,馮海及戲團的演員正手持公仔,投入地排練。

  細看那戲臺,以兩米多長、兩米多寬、兩米多高的鐵架子為基礎,朝著觀眾的那一面,一前一後拉起兩層紅色幕布。兩層幕布之間有一些空間,演員站在後一層幕布後,藉助幕布擋住自己的身體,再手持木偶在狹小空間裡靈活操作,口中唱著戲文展開表演。舞臺後臺還有八音樂隊敲鑼打鼓,和演員之間巧妙配合,很是熱鬧。

  據馮海介紹,海南公仔戲最初在瓊北一帶流行,演出家當很簡單,幾張長凳,鋪上木板就成了臺底。在臺底上,用木條搭成一座小屋模樣的臺架,掛上布景,一個小戲臺就搭成了。

  「海南人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會祈求平安、吉祥。唱公仔戲,也是將福氣帶給觀眾的一種方式。」馮海說,海南公仔戲的劇目很多,包括《文武狀元》《廣東開科》《三進士》《錦上添花》等,大都講述古時候人們在參加科考時發生的有趣故事,都以喜劇結尾。有的劇目以歷史故事為藍本,通過戲曲化的編排和演繹,讓觀眾不僅能收穫快樂,還能了解到許多史實,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播方式。還有些劇目記錄了民間故事、生活故事,深受觀眾喜愛,如《雙鳳朝陽》等。

  一場劇,臺前幕後兩齣戲

  在觀眾的視角中,一出公仔戲,只見木偶不見人,只聞其聲不見人。木偶仿佛被賦予靈性,活了過來,既能唱,又能跑,作揖、眨眼這樣微小的動作都能行雲流水般完成,演員與木偶達到了完美融合。

  兩層幕布中,亮點在後面這層。晴空、祥雲、仙鶴、福松……幕布上有許多寓意吉祥如意的元素,奠定了公仔戲喜慶、祥和的氛圍和基調。

  排練之餘,馮海現場進行了一段公仔戲表演。他熟練地託起公仔,唱了一段《廣東開科》唱段。唱詞中的喜怒哀樂全部表現在他的臉上,「雖然公仔臉上沒有表情,但是我們表演時要體會到劇中人物的悲喜,怒要大聲罵出來,喜要快樂地唱出來,這樣才能演好公仔戲,帶領觀眾更好地入戲。」

  小戲臺上演繹千姿百態

  海南公仔戲演出時使用的木偶公仔栩栩如生。據馮海介紹,每個公仔的頭部都是用木頭雕刻而成。早些時候,公仔頭部較小,大約30釐米左右,上半身用藤條竹篾編織成肩膀,雙手也是用木刻而成。公仔穿上寬大的戲袍遮住下半身,然後用靴、鞋代腳,木棍或藤條從靴、鞋的後面直插入頭部,藏於體內,方便操縱。公仔穿的靴、鞋也可以遮住傳唱人的手。後來,公仔頭部和身體內設有機關,眼睛能轉動,嘴巴能閉合,舌頭能伸縮自如。

  「海南公仔戲的角色有生、旦、淨、末、醜五大類,以及佛祖、女媧、海龍王、聖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20多種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劇角色,可以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演出效果。」馮海的父親、今年76歲的馮所杏說。馮所杏是老一輩海南公仔戲傳唱人,也是馮海學習公仔戲的啟蒙導師。

  據了解,在表演程式上,海南公仔戲有手勢擺動、拱手作揖、跺腳、拂袖、跪馬、射箭、玩扇花、滾翻、眼睛轉動、嘴巴張合、雙手抓拿等,根據劇情需要靈活運用。

  「最考驗公仔戲演員功力的是一人分飾多角,演出期間需要順利完成轉換。」馮所杏說,一出公仔戲一般需要一人分飾數角,因此每個人都要熟悉整臺戲的唱本,懂得每個角色的唱腔,隨時準備在他人忘詞的情況下救場。「一出公仔戲要出彩,並不是某個演員出彩就能唱得好,需要大家配合默契、不出紕漏,演得精彩,獲得觀眾認可。」

  線上直播,相約端午

  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委主任科員杜松昌和馮海是老朋友,他們的相識就源於海南公仔戲。他們都希望能好好傳播海南公仔戲,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海南公仔戲。

  據杜松昌介紹,總體而言,海南公仔戲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間器樂曲為基礎,融入海南人的生活習俗,對歷史故事和本地民間故事進行演繹,融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於一體,是根植於民眾之中的海南民間藝術瑰寶。

  杜松昌說,如今,老一輩的海南公仔戲藝人不少,但喜歡這門藝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目前,這門傳統藝術傳播範圍較小,多在海南鄉村演出,不少人對公仔戲並不了解,傳承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響,三江鎮公仔戲劇團已經「歇業」近半年,許多當地老百姓都希望能在端午節看上一場精彩的公仔戲。

  「現在都流行網上帶貨,我們想為什麼不創新形式,在網上直播公仔戲?這樣不僅能讓喜歡公仔戲的本地群眾看個夠,也可以讓不了解公仔戲的網友認識它。」杜松昌說,近期,他們和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合作,將通過抖音開展三江公仔戲「雲看戲」直播活動。

  近幾年,馮海帶領三江文化站公仔戲團到海南多個市縣表演,受到許多老百姓的歡迎。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對公仔戲的傳承越來越重視。海南公仔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確定了一批非遺傳承人。在三江鎮,就有馮海等8名非遺傳承人。

  「雲」演戲,老戲骨迎新挑戰

  為了更好地傳承海南公仔戲,近兩年,海口市美蘭區還開展了多場三江公仔戲主題匯演,組織開設暑期培訓班,讓更多孩子參加學習。

  此次「雲看戲」直播活動,通過直播為公仔戲「吸粉」(增加粉絲數量),也是傳播海南公仔戲文化的一種創新手段。

  連日來,馮海和劇團演員抓緊時間進行彩排。馮海說,「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網上直播,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對演員來說,他們對演出劇目已經非常熟悉,但畢竟是第一次在網上直播,受手機屏幕大小限制,馮海等演員要重新練習站位、走位,避免一不小心就「走出」屏幕。同時,年過半百的他們,還要學會找到「鏡頭感」,讓鏡頭前的觀眾看到公仔戲的精彩,這著實是個不小的挑戰。「雖然存在很多困難,但是我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馮海說。

  據介紹,此次三江公仔戲「雲看戲」直播活動,將於6月25日端午節當天通過抖音直播,網友可關注南海網官方抖音帳號進行觀看。

  相關連結

  三江公仔戲

  與臨高木偶戲之不同

  海南公仔戲又稱木偶戲、傀儡戲或手託木頭戲,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戲曲表演藝術。海南公仔戲將文學、美術、音樂、戲曲融為一體,極具地方特色。在海南的鄉村、城郊的節慶、祭祀、祝壽、婚禮等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公仔戲。

  公仔戲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戲」,只有念白,沒有唱腔,伴奏為鑼鼓。清康熙年間,公仔戲形成「板腔板為主,並有少量曲牌」的唱腔體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演出劇目除外地傳入的雜劇、傳奇劇目外,也有由本地藝人根據傳說和本地故事改編而成的劇目,這標誌著海南公仔戲已完全成熟,擁有自己的獨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編自演的本土藝人隊伍,伴奏音樂全部運用本土的八音樂器樂曲。

  海南解放後,公仔戲表演藝術不斷獲得發展和提高,成為內容豐富的綜合性藝術。

  與臨高木偶戲「演員與木偶同臺演出」的表演形式不同,三江地區的公仔戲一般是演員在幕布後操控木偶公仔唱戲,公仔在幕布前「表演」。從觀眾的視角來看,臨高木偶戲演出時能看到演員。三江地區的公仔戲,一個舞臺,幾塊幕布,數十個木偶,道具不多,十人成一戲班,便可唱一臺戲。觀眾只能看到木偶,聽到演員的聲音,看不到演員本人。

  不過,近年來,在更大的舞臺上,面向更多觀眾表演時,三江地區公仔戲劇團的演員也會穿上戲服,像臨高木偶戲那樣,演員與木偶同臺演出。(劉夢曉整理)

  本版圖片由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李昊攝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爭分奪秒,只為墨香進萬家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新年的鐘聲敲響,也許你正陪伴在家人身旁為新年祈福,也許你已經進入夢鄉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戶一犬」?你怎麼看
    海南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一戶一犬」有爭議  根據《草案》,居民在重點管理區內養犬,每戶限養一隻。重點管理區是指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區域,以及由海口公安部門根據城鎮建設現狀和人口密度等情況劃定,並報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的其他區域。  對此,不少市民表示不應「一刀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捏泥巴的萬寧姑娘
    文\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我不算藝術家,我只是喜歡捏泥巴,捏出點小名堂而已。」面對外界的疑問,在廣東佛山市陶藝界做出了「小名堂」的萬寧姑娘任夢香總是如此回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影勾勒人性光芒與灰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寬鬆的T恤,頗具海島風情的花短褲……見到著名導演高群書的第一眼,他正「就著」海南悶熱的天氣吃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為了讓封城後的湖北人民能吃上更多新鮮的蔬果肉蛋,讓在前線奮戰的海南醫療隊員能夠吃上家鄉的味道,海南各地從政府到民間,踴躍籌集多批食材投送湖北。據不完全統計,我省向湖北捐贈的水果、瓜菜、肉蛋類等生活物資總計超8100噸,總價值超過6000萬元。其中政府統籌捐贈6123.14噸,約佔75%,社會各界自發捐贈超過2000噸,約佔25%。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魯濱遜」怒海求生
    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跡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導,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殷殷情意獻良策 拳拳之心謀發展
    二是講數字多、講理論少。報告切合實際、注重民生,多用數字說話,既深入又具體,不說空泛的理論,顯得實實在在,針對性更強。三是講方法多、講口號少。面對當前與今後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局面,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報告中圍繞任務與要求,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普惠民生、創新管理等方面重點突出,具體方法讓人充滿信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快來把「亞沙」帶回家!
    此次面向社會公眾發售的亞沙會特許商品分為七大類,包含吉祥物「亞亞」毛絨公仔、空靈鼓、冰箱貼、運動腰包、徽章、筆記本等商品,全部屬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亞IP文創商品,商品製作精美,主要商品價格從10元到幾百元不等,價格親民。  「我們希望通過亞沙會特許商品,讓更多人了解亞沙會,更期待每個人都能夠『把亞沙帶回家』。」亞沙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方百計復工 爭分奪秒趕工
    自2月14日起,南方電網海南電網公司基建領域各項管理工作就按項目輕重緩急程度逐步恢復項目施工,截至3月1日,海南全省電網主配網工程已全面復工復產。  為加快推進海南智能電網建設,科學謀劃未來智能電網規劃發展,自3月3日起,該公司還通過視頻會議形式陸續組織開展市縣「十四五」配電網規劃評審工作,統籌推進海南「十四五」智能電網規劃,預計年內將形成規劃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載儋耳「粽」關情
    儋州,又是我省黃皮的主要產區,民間素有「海南黃皮看儋州,儋州黃皮看大成」一說。而端午節前後也正是黃皮飄香、採摘上市之時。  為了進一步打造儋州粽子和黃皮品牌,本報從今天開始推出系列專題報導,向讀者介紹2014年儋州粽子文化節活動以及儋州粽子的歷史文化與品牌特性、儋州黃皮的特性等,敬請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音樂點燃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等生命老去,等青春回來,等山等海等颱風……」在2019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上,作為經過層層篩選、唯一登臺演出的海南本地樂隊,等颱風樂隊的現場演出讓不少聽眾「路轉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怡  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相似,每一年的春節又不相同。  很多華僑雖然沒有辦法回海南老家過春節,但是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在國外得到傳承和延續,如祭祖、吃團圓飯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色塔昌村的綠色發展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海南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鬥與創造,讓滄海變桑田,讓邊陲海島實現華麗蛻變。海南日報今起開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專欄,多角度呈現海南70年發展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海南人民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李磊  塔昌村的胡椒、青橘即將迎來收穫。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花樣年符祈祥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黃敏茗 通訊員 王家專  進入臘月,海南「做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部「狼的格林童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十多年前,《狼圖騰》一出版即成暢銷書,關於狼的精神品性在年輕人中引發諸多討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博鰲小鎮新生活
    沙美村村民莫泰偉深有感觸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以前沒有其他經濟收入,靠種田年收入都不到3000元,「現在,家家戶戶有人在酒店、公司上班,每個月最少2000多元,這都是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帶來的效應。」  2018年,博鰲鎮對全鎮範圍尤其是迎賓路、龍潭路、文山路、嘉博路、海濱街等重點路段進行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彩化,深入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營造更加優質、舒適的人居環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唐鑑真大師流寓海南始末
    據《唐大和上東徵傳》載,六十多歲的鑑真第五次東渡失敗時漂泊到今海南三亞地區,流寓海島一年多,「所經州縣,立壇授戒,無空過者」。這段因緣,既讓海南受佛法沾溉,又使得唐代海南人物中添了個熠熠生輝的人物。  江淮地區的首席法師  鑑真,生於則天朝垂拱四年(688年),卒於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俗姓淳于,廣陵江陽縣(在今江蘇揚州)人,據說是戰國時齊國辯士淳于髠之後裔。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張便利貼 一道「防疫牆」
    該院睡眠心身醫學中心副主任王配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患者在知道自己確診後,除了身體的疾病,情緒和精神上也可能出現問題,同樣需要關注。  「我也是醫護人員,自己也注意防護,怎麼就染上了呢?」2月8日下午,一位患者通過微信語音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她進入隔離病房後,除了擔心自己的病情,也會倍感自責,擔心傳染給家人或是陌生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只在乎你
    海南歌手夏芳和幾位善於模仿鄧麗君歌唱的姐妹聯袂獻唱,為觀眾打造了完美的「鄧麗君之夜」。  其中,夏芳一人便演唱了《但願人長久》等十數首鄧麗君經典歌曲。20年來,她演繹了所有鄧麗君歌曲,在歌聲中寄託對偶像的深情———  「彎彎的小河,青青的山崗,依偎著小村莊……」每當夜幕降臨,信步海口萬綠園,你或許會聽到隱約的歌聲。  是鄧麗君的歌,是鄧麗君的聲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人員在崗 全天候報導 全身心助農
    2月25日晚上,海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裡,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南海網記者任桐仍在進行著一項人物採訪拍攝任務。當拍攝完最後一個鏡頭,時間已經凌晨。從大年初二開始,這位同時也是兩個孩子媽媽的女記者已在疫情報導第一線連續工作31天。  「說不累是不可能的,但記者這份職業有它必須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