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千載儋耳「粽」關情

2021-01-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編者按

  儋州粽子是我省三大知名粽子品牌。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將是全民品粽吃粽的好時節。

  儋州,又是我省黃皮的主要產區,民間素有「海南黃皮看儋州,儋州黃皮看大成」一說。而端午節前後也正是黃皮飄香、採摘上市之時。

  為了進一步打造儋州粽子和黃皮品牌,本報從今天開始推出系列專題報導,向讀者介紹2014年儋州粽子文化節活動以及儋州粽子的歷史文化與品牌特性、儋州黃皮的特性等,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熱氣騰騰的粽子出爐,香味頓時瀰漫開來。今天,在儋州多個粽子企業車間,工人們都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粽香越千年,情系萬裡外。與儋耳郡的歷史相映襯,儋州粽子的記載和傳說,在人們的舌尖上變得更加綿長、悠遠……

  淵源

  儋耳郡製作粽子自漢始

  「儋州粽子歷史悠久,且風味獨特。」儋州市商務局副局長李少洪說,從可考的記載來看,自漢代以來,儋耳郡就已開始製作粽子。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王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如今的儋州市白馬井,因伏波將軍的白馬踏出地下水而得名。此井中之水被取來蒸煮以蝦米為料的粽子,故名「伏波蝦米粽」。

  北宋時,一代文豪蘇東坡謫居儋耳,創製的「東坡粽」別具風味。儋州市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造說,東坡連續三個端午節都在儋耳度過,每年除了用傳統的豬肉包粽,還教當地人包豆子粽、乾魚粽、蝦仁粽、鴨蛋粽等,並以此類粽子作下酒菜。

  到了南宋,道教南宗白玉蟾到瓊州松林嶺煉丹時,包清粽蘸蜂蜜糖而食之,白氏粽法曾流行一時。

  及至明代,儋州洛基地區走出了「威武將軍」符南進、「嘉應將軍」符那寬,他們晚年榮歸故裡後,平時喜歡吃粽子,是為「洛基粽」源頭。

  抗日戰爭時期,「洛基粽」得到新的發展。鎮上有一攤點女主人唐三婆,利用優質糯米加配料,製作一種三角形粽子,因色香味俱全,使「洛基粽」聞名遐邇。

  新中國建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源遠流長的儋州粽子已是集大成者。近幾年海南端午節的展銷會上,儋州粽子成為暢銷的地方特產。

  習俗

  婚嫁之時粽香醉新人

  千載儋耳「粽」關情。小小粽子,不單純果腹,而關乎民風民俗。

  據《儋縣誌》載,「儋習禮義之教,有華夏之風」,「五月端午日,餉角黍,諸粽相饋,男婦系香袋。兒女彩索纏臂,塗雄黃,飲昌蒲酒,柳艾懸門」。

  對粽子民俗文化頗有研究的儋州市退休幹部郭樹護說,如今,包粽子並將其作為禮物相互饋贈相沿成習。該市仍有一些地區以粽子作為婚嫁禮品,在吹吹打打的熱鬧氛圍中,粽香陶醉了新人和賓朋。

  在儋州,端午節必定要包粽子、吃粽子,這是僅次於春節的民間傳統節日,由此聚集了旺盛的人氣。

  創新

  文化味裡崛起粽子產業

  以美食家蘇東坡為代表,所發展和創製的粽子,在佐料上,以鴨蛋黃加豬肉入粽,或以魷魚和蝦米加豆類入粽,味道十分鮮美。

  據謝有造介紹,儋州粽從葉到餡都極具特色:儋州粽葉、葦葉,有一尺多長,葉色青翠,有清香味。粽子種類繁多,體態碩大,由豬肥肉、瘦肉、五花肉、雞肉、鹹鴨蛋、豆類、幹紅、魷魚絲等構成。在配料時,一般要用酒、蒜茸、五香粉、味精、醬油等混合醃製調料。

  隨著商業開發的深入,儋州粽不斷推陳出新,伏波蝦米紅魚粽、狗肉(香肉)粽、魷魚粽、乾貝粽等打出了響噹噹的品牌。

  端午節前,相關粽子企業迎來生產和銷售高峰。儋州廣和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傳明透露,該公司已接到8萬多個粽子的訂單。

  隨著商業開發的深入,儋州粽不斷推陳出新,目前該市已有廣和、五哥、東坡、黑妹、美樂等近30多個粽子生產廠家。李少洪表示,將逐步引導企業「抱團」合作,使「儋州粽子」成為響噹噹的品牌產品。

  儋州粽子,在「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格局中,崛起為儋州的一大富民產業。

  (本報那大5月5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載儋耳古韻 滿城詩書芳華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儋州市東坡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國強認為,這在於千載儋耳有深厚的東坡文化底蘊。東坡居儋三年,興辦東坡書院,儋州「書聲琅琅,弦歌四起」,代代積澱傳承,使儋州成為聞名遐邇的「詩鄉歌海」。  近年來,儋州成功舉辦過多屆全市性的東坡詩詞背誦比賽。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方百計復工 爭分奪秒趕工
    重點公路項目全復工  縣縣通高速今年實現  春節前的臘月廿六,儋白高速施工方湖北籍班組長丁坤的很多同鄉工友都踏上了返鄉團聚路,但因儋白高速工期緊張,丁坤最終選擇留在海南堅守崗位,除夕之夜,他通過視頻和千裡之外的家人吃了頓「團圓飯」,就又回到了工地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耳大地奏響鄉村振興富民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儋耳大地百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貧困進行了持續不懈的鬥爭,特別是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後,儋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從講政治的高度審視脫貧攻堅、強化政治擔當,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作為建設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像王秀玲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居高聲自遠 儋耳美名揚
    儋州市委書記嚴朝君指出:儋州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緊緊抓住升格為地級市的有利時機,緊緊圍繞建設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標,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  高遠定位 瓊西中心  在長期積累和醞釀的基礎上,2011年1月,儋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市雙城三大功能區」發展戰略。
  • 海南日報數字報-爭分奪秒,只為墨香進萬家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新年的鐘聲敲響,也許你正陪伴在家人身旁為新年祈福,也許你已經進入夢鄉……然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發行人員卻正在忙碌
  • [關注「儋馬賽」]儋馬如約而至 跑者蓄勢待發  儋馬,我們準備好...
    儋州市融媒體中心消息  12月4日,2020海南儋州馬拉松賽新聞發布會舉行,現場十餘個跑團匯聚一堂,一起期待今年的儋馬所帶來的新驚喜——儋馬,我們準備好了!「我從2016年開始跑儋馬,跑儋馬對於我來說,是痛並快樂著的一件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戶一犬」?你怎麼看
    海南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一戶一犬」有爭議  根據《草案》,居民在重點管理區內養犬,每戶限養一隻。重點管理區是指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區域,以及由海口公安部門根據城鎮建設現狀和人口密度等情況劃定,並報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的其他區域。  對此,不少市民表示不應「一刀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魯濱遜」怒海求生
    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跡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導,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 海南碧鄉扶貧禮粽產品亮相冬交會
    海南碧鄉旗下產業扶貧項目海南碧鄉石壁食品廠,就將碧鄉扶貧禮粽產品,帶到了今年的冬交會現場。 | 海南碧鄉工作人員向市民介紹扶貧禮粽 「黑豬肉粽在海南是比較常見的,但辣木粽和雞屎藤粽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嘗了一下,口感還挺不錯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天下 金銀為飾
    這時,一位叫黃道婆的老婦人從崖州(今屬海南三亞)來到此地,「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黃道婆不僅幫助鄉人改進了棉紡織工具,還將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細膩精巧的花紋紡織技藝傳到大陸。  黃道婆嘆為觀止的紡織技術源自海南的黎族地區,而紡織所用的吉貝是海南等地生長的一種喜高溫的產絮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殷殷情意獻良策 拳拳之心謀發展
    二是講數字多、講理論少。報告切合實際、注重民生,多用數字說話,既深入又具體,不說空泛的理論,顯得實實在在,針對性更強。三是講方法多、講口號少。面對當前與今後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局面,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報告中圍繞任務與要求,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普惠民生、創新管理等方面重點突出,具體方法讓人充滿信心。
  • 萬水千山「粽」關情文藝晚會海外線上直播落幕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7月13日電 2020年7月11日,由北美文化產業促進會、北美文苑、珠海四於書院和北美文化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屆蒙特婁國際端午文化藝術節《萬水千山「粽」關情》文藝晚會海外線上直播取得成功。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唐鑑真大師流寓海南始末
    據《唐大和上東徵傳》載,六十多歲的鑑真第五次東渡失敗時漂泊到今海南三亞地區,流寓海島一年多,「所經州縣,立壇授戒,無空過者」。這段因緣,既讓海南受佛法沾溉,又使得唐代海南人物中添了個熠熠生輝的人物。  江淮地區的首席法師  鑑真,生於則天朝垂拱四年(688年),卒於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俗姓淳于,廣陵江陽縣(在今江蘇揚州)人,據說是戰國時齊國辯士淳于髠之後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廿載芳華 紮根守土
    ■ 馬卉 朱澤東  二十載砥礪奮進,二十載滿園芬芳。伴隨著新世紀曙光一起誕生的我省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公辦高職院校——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怡  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相似,每一年的春節又不相同。  很多華僑雖然沒有辦法回海南老家過春節,但是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在國外得到傳承和延續,如祭祖、吃團圓飯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色塔昌村的綠色發展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海南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鬥與創造,讓滄海變桑田,讓邊陲海島實現華麗蛻變。海南日報今起開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專欄,多角度呈現海南70年發展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海南人民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李磊  塔昌村的胡椒、青橘即將迎來收穫。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音樂點燃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等生命老去,等青春回來,等山等海等颱風……」在2019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上,作為經過層層篩選、唯一登臺演出的海南本地樂隊,等颱風樂隊的現場演出讓不少聽眾「路轉粉」。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花樣年符祈祥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黃敏茗 通訊員 王家專  進入臘月,海南「做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在抗疫任務結束返回海南前,海南各醫療隊將尚未用完的醫用物資,悉數留給了受援醫院,讓這份瓊鄂情誼持續發酵。  三級精準救治體系,成功將分散各地的海南醫療隊戰鬥力重新凝聚到一起。通過這個體系,海南醫療專家乃至全國更多專科專家,都可以為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入3月,湖北疫情漸漸得到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閉,海南醫療隊員分批撤出病區,進入原地休整狀態,海南前方指揮部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影勾勒人性光芒與灰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寬鬆的T恤,頗具海島風情的花短褲……見到著名導演高群書的第一眼,他正「就著」海南悶熱的天氣吃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