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估「十二五」期間儋州的經濟發展態勢?看好儋州的各路投資商用項目落地運行給出了答案,該市蒸蒸日上的全域發展前景給出了答案。
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經濟質量不斷提高;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發展活力逐步釋放……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跨越「十二五」,儋州經濟躍升到了新的高度。儋州市委書記嚴朝君指出:儋州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緊緊抓住升格為地級市的有利時機,緊緊圍繞建設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標,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
高遠定位 瓊西中心
在長期積累和醞釀的基礎上,2011年1月,儋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市雙城三大功能區」發展戰略。「一市」即建設海南西部中心城市;「雙城」即建設那大城區和濱海新區;「三大功能區」即建設西北部濱海經濟區、中部綜合經濟區、東南部生態經濟區。
經過實踐檢驗,2015年底儋州推出戰略定位的「升級版」。嚴朝君說:「要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制定『十三五』規划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儋州『一市雙城三區四地』發展戰略。」
在保持「雙城」、「三區」既有規劃的同時,「一市」提升為加快儋州地級市建設發展,打造輻射西部、服務全省的中心城市,「四地」即建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基地、網際網路信息產業基地、臨港工業基地、國際旅遊島旅遊度假目的地。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走得遠。高遠的定位,使儋州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一市雙城三大功能區」發展戰略確立以來,儋州城市規劃建設從「內陸時代」轉向「濱海時代」,呈「山海呼應,兩翼雙城」空間格局。曾被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感嘆為「九死南荒」的儋州,由此融入東協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發展平臺。
「十二五」期間,儋州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大背景下,仍然保持年均增長9.3%的發展速度;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6.03億元,是2010年的3.11倍,年均增長25.5%;第一產業由傳統農業向特色高效農業轉化,第二產業的「工業短腿」越來越長、越來越有力,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作用最大。
重點項目為儋州經濟提供了強勁支撐。2010年,儋州21個重點項目僅完投資僅15.2億元。而2015年全市完成投資則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7.27億元,同比增長26.6個百分點,較之2010年增長205.6個百分點。按照完成投資量排列,2015年儋州前十名項目均以「億級」計,其中一個海花島旅遊綜合體項目就完成年度投資27.36億元;按照年度投資率排列,前十名投資率全部超過150%,尤其是光村銀灘旅遊度假區項目以316.2%的投資率高居榜首。
高端品位 突出特色
作為農業大市的儋州,已培育100多種初具規模和知名度的農產品。該市確定重點發展儋州粽子、紅魚、黃皮、妹仔薯、香芋、蜜柚、木瓜、跑海鴨蛋、綠殼雞蛋等九大農業品牌。這些特色產品,大都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民社員」的運作模式。
為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儋州每年都拿出上千萬元的資金推介農產品,並對小額信貸進行財政貼息。儋州市財政局副局長羅洋介紹,市委、市政府逐年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2013年、2014年全年以及2015年前10個月,儋州共發放小額信貸8.52億元,財政貼息1760.15萬元。
獲得授信貸款200萬元的儋州逢秋瓜菜專業合作社,不僅擴大規模,更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該合作社理事長陳漢洲說,通過引進先進生產線,提升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打響「儋州跑海鴨」品牌,讓養殖戶得到更多實惠。
養殖龜鱉佔用地方小,但初始育苗成本很高。該市蘭洋鎮人王永軍,2012年聯合成立儋州鑫聯龜特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養龜1000多隻。2015年11月,儋州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為該合作社授信200萬元貸款,助其擴大規模。「養殖龜鱉作為特種養殖,體現在品種特別、產品特殊、功效獨特。」王永軍頗有心得地說,「養龜投入成本大,養殖周期長、收效慢,這就像收藏藝術品那樣,龜是越老越值錢,所以選定這種相對高端的農業產業,需要有膽識、有經濟支撐、有興趣愛好。」
除了財政貼息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儋州還設立「助保金」扶持小微企業,財政撥付5000萬元作為鋪底資金,首期選擇建設銀行儋州支行作為試點。此舉使儋州各行各業的小微企業有了可望做大做強的新機遇。
在市委、市政府引導支持下,儋州特色產業彰顯高端品位。儋州黃皮由以前的路邊產品,搖身變為超出市場價且十分緊俏的品牌產品,「海南黃皮看儋州,儋州黃皮看大成」的社會評價就是明證;善於長跑和遊泳的儋州特種野豬,2014年前8年保持35元/斤的較高批發價,2014年以來在55元/斤的高價位上運行,在省內外市場一路暢銷;2015年儋州粽子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儋州粽子」終於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誌;儋州愛尚玫瑰觀光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5億元,使屋基村既是「鷺鷥天堂」,又是「浪漫天堂」。
高位運行 產業融合
「十二五」期間,儋州三次產業呈現融合新常態,雪茄產業的發展路徑就是一道縮影。
雪茄,被稱為「神賜的第11根手指」。如今,這根「手根」點石成金般地將三次產業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在第一產業上,雪茄菸葉種植戶持續增收。「種植雪茄菸葉的收益,比我2011年以前種植一般傳統農業增收5倍以上。」種植大戶陳光漢告訴記者,2011年他種植100畝雪茄菸,「第一桶金」超過8萬元;2015年,他的種植面積擴大到168畝,至少能賺10萬元。海南建恆哈瓦那雪茄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瑞生說:公司近三年來支付農民勞動工資成本達到1500萬元,戶均直接增加收入5.55萬元。在第二產業上,周瑞生說,光村鎮雪茄菸葉基地是國內目前唯一的雪茄外包皮菸葉大面積種植基地,深受國內外雪茄精深加工企業關注。在第三產業上,光村雪茄基地及風情小鎮成為旅遊新產品。海南雪茄文化旅遊節連年在此舉行,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遊客。
「接二連三」的雪茄項目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這是儋州經濟高位運行的標杆之一。
雪茄產業樹起標杆,海花島項目也引領產業深度融合,規劃建設旅遊、文化、會議、會展、商務等28大業態。
「儋州雪茄產業、海花島綜合體項目都屬於高端序列,將眾多優質資源加以整合,從而發揮產業關聯效應。」儋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耕說。
產業關聯成為常態。「海南西部家居建材博覽中心總投資3.8億元,2016年『五一』期間可望開業。」其業主單位海南佳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器仕說。他介紹,已有馬可波羅、TOTO衛浴、簡一陶瓷、金牌廚櫃、多樂士油漆等上百個品牌旗艦店進駐。
從這片家居建材商圈北行約兩公裡,是儋州那大城北新區的夏日國際、鼎尚時代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這兩大商業綜合體投資分別超過10億元。2015年11月28日,儋州夏日國際商業廣場一期開始試營業,這是瓊西最大現代商業綜合體,集零售、餐飲、娛樂、休閒、文化、康體等於一體,為居民和遊客提供一站式消費體驗。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立足於「十三五」的地平線上,張耕說,儋州市委、市政府圍繞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多規合一」、「十三五」規劃、十二個產業、百個產業小鎮等,千方百計謀劃一批大項目,初步擬定「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249個,總投資4450億元。立足於這樣的大格局,儋州特色產業發展將「更上一層樓」。
(本報那大1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