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021-01-18 華仔詩話

虞世南

垂緌[1]飲清露[2],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3]秋風。

【作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谿市)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書法拜智永和尚為師,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文章拜徐陵為師,為初唐「十八學士」之一。

虞世南書法

【注釋】

[1]垂緌(ruí):古人帽子的帽纓結在頷下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

[2]清露:潔淨的露水,古人認為蟬品性高潔,喝露水而生。其實用針刺口器是吸食植物的汁液。小時候,抓住樹上的蟬,養著玩的時候,餵食新鮮的嫩枝,比如柳樹、楊樹等。

[3]藉:藉助。

【背景】

虞世南有一個哥哥虞世基,依附隋煬帝楊廣,非常顯貴,名重一時。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勤奮好學,沉靜寡言,從不趨言附勢,貪財好利,這一點與虞世基截然相反。這首詩應當是作者託物言志,以蟬自喻。

【賞析】

首句「垂緌飲清露」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蟬在樹間餐風飲露的場景。「清露」點出蟬的品性之「清」之「潔」,居於高樹之上,超凡脫俗,遺世獨立。表面寫蟬,實則寫自己的身份和品格。雖然哥哥虞世基趨炎附勢,但虞世南自己卻潔身自愛。入唐後,深得唐太宗賞識,雖然身居高位,但清廉剛正,不畏權貴,敢於直言勸諫。這裡的秋蟬,應該理解為初秋。到了深秋,氣溫下降,就變成「寒蟬」反而不響了。讓人產生愁緒傷感,如柳永「寒蟬悽切」。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聲音之響之遠。登高能望遠,聲音亦能傳遠。這裡的「梧桐」指的是青桐樹,而非如今常見的法國梧桐。在中國文化中,梧桐樹也蘊含有高潔之意,《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古人彈奏的古琴,也以梧桐樹為佳。梧桐又成了文人筆下的孤獨憂愁的象徵。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蟬和梧桐的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倍增其高潔。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用比興的手法,在前兩句的基礎上引發議論:蟬聲遠傳,並非藉助秋風之力,而是居高臨下,高屋建瓴,自然而已。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外物助力和社會渲染,也能聲名遠揚。沈德潛《唐詩別裁》說:「詠蟬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在歷代詠蟬的詩作中,這首詩是最早的,也是格調最清雅的。

【今譯】

高高的梧桐樹上

甘甜的露汁泛著漣漪

細細品嘗,沁人心脾

我要虔誠地歌唱

在這遺世獨立的樹枝

路過的秋風啊

你可知道

也許我的歌聲

遠方的人兒

早已聽到

【英譯】

TO THE CICADA

Though rising high,you drink but dew;

Yet your voice flows from sparse plane trees.

Far and wide there’s none but hears you;

You need no wings of autumn breeze.

虞世南這首詩可與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以及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一併參考閱讀。從中可以看出人生態度的不同,即使是吟詠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興味,這也是讀詩的樂趣之一。

相關焦點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變
    我意識到,它正為飛上樹梢,讓蟬聲縈繞夏日的夢想努力著,它已然進入到了蛻變的時刻。時間在慢慢地流動,蟬蛹背部的外殼,也開始慢慢打開。蛻變應該是一件困難的、疼痛的事情。我想,現在的蟬蛹也一定是痛苦的,雖然我沒有看到它顫抖的身軀,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也在承受常人不可承受的痛苦,盼望著去擁抱夏日的微風、去擁抱夏日的天空,讓蟬聲充盈在這個沉悶的夏日,讓人們在茶餘飯後能夠聆聽它為大家帶來的歌聲。蟬的腦袋、身體開始從蟬蛹背部打開的裂口中慢慢鑽出。當只有蟬的尾部還在蟬蛹的殼內時,蟬利用尾部固定住自己,腦袋和身體後仰倒垂著。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清高之氣裡淡淡的憂傷
    這兩句詩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名作《蟬》。賞析這首詩和李白的詩有點不同,因為詩仙大家都熟悉,直接講背景、創作意圖、文字結構、內容意境就可以。而對於這些名氣稍小的,我們就先來聊聊詩人。凌煙閣功臣有些朋友可能對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蟬》可能學過,但是詩紅人不紅,遠不如李白、杜甫、王維那麼知名。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秋風起兮白雲飛,秋天正是讀詩天~央廣新聞公號和娛樂廣播《睡前故事》節目共同推出一檔新欄目——和孩子一起讀詩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老祖宗告誡,做人,打鐵還需自身硬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蟬》。全詩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特別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兩句,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很為後世人稱道。詩人在此強調: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格言聯璧》裡有句話,和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妨一起來看看。
  • 古典詩詞裡的絕美意象|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又名知了,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昆蟲,然而它們一生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在黑暗的地底度過。蟬的幼蟲在地下一般要生活2到3年,長的要生活5到6年。在美洲,甚至有一種蟬,每隔17年才孵化一次。在長久沉寂的等待後,蟬的幼蟲方從地下鑽出來,艱難地爬上草叢或樹梢間,脫掉淺黃色的蟬衣,有了飛翔的薄翼。而後是在陽光下短短一個月的嘹亮歌呼,在完成種族延續的重任後,它們便會無聲無息地「死」去。但蟬的死亡,其實是另一種新生。2到8周後,卵中孵化出的幼蟲就會離開樹幹,來到地面,打洞,鑽進泥土深處,在十多年的蟄伏後,重新振翅於陽光下。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金蟬脫殼它的身邊,厚重的鎧甲在默然。蟬聲悠悠。時而急促,恰如滾石之樂。時而悠長,婉若典雅古韻。時而高亢,高山流水之音。時而低沉,泉咽危石之響。聽聽蟬鳴,躁動不安的心得一份寧靜。聽聽蟬鳴,人間百態盡知。聽,用耳,用眼,用心。聽蟬鳴,聽蟬,聽蟬心。《蟬》垂蕊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蟬》詩喻意誰可知,為何「居高聲自遠」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作者:虞世南(唐朝)「垂緌飲清露,」詩的開頭是說蟬喝露水的嘴,如古代官帽打結後的垂綞 尖尖的,但僅僅在喝點秋日早晨的清涼的露水。「流響出疏桐。」這是寫出秋蟬的鳴叫聲,如潺潺流水般悠揚綿長,其中「流」字見蟬鳴之長久,「響」字見蟬鳴的明亮之聲。
  • 居高聲自遠,詩中之蟬
    蟬,俗稱知了、借落子等,可食用、可入藥,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昆蟲。但在古人看來,蟬是很清高的,飲風吸露,逍遙自在。因為蟬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所以從漢代以來,人們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他們喜歡把蟬掛在自己身上,死後則含在自己的口中,寄託著羽化的願望。
  • 居高聲自遠-中新網
    居高聲自遠 2018-08-20 05:19:27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 「美玉成蟬聲自遠」:說玉蟬
    蟬與玉一樣也有五德:頭上有冠帶是文;含氣飲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處不巢居是儉;應時守節而鳴是信。宋代以後的蟬多作為佩飾。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製作。如以一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以一蟬伏臥在樹葉上,定名為「金枝(『知了』的諧音)玉葉」,也有人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取蟬的鳴叫聲)。
  • 說蟬
    作者:一凡丨朗誦:瑩麗億番洛瓦   「飲而不食者蟬也。」《荀子·大略》對蟬的讚譽,以蟬之「餐風飲露」「居高清飲」視為高潔。    詠蟬者每詠其聲皆尊其品格,是因蟬啟發思想,常為詠物言志的意象。蟬的清高孤苦尤為懷才不遇的文人及隱士們接受,而以蟬自詡寄託胸臆。最有名的當推「詠蟬三絕」。
  • 《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講述初唐往事 李世民稱虞世南為...
    當時任太子中書舍人兼著作郎的虞世南已經年近七旬,受命撰寫銘文,史載,虞世南於貞觀元年(627年)完成這篇銘文的撰寫,親自書丹,於貞觀四年刻成。《孔子廟堂碑》刻成後,曾以拓本進呈唐太宗御覽。據傳,太宗觀後拍案稱奇,龍顏大悅,隨即將王羲之當年所佩的「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官印賜給了虞世南。
  • 蟬: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既是文人的高潔心態,也是價值取向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虞世南所寫的《蟬》,很明顯描寫的是"蟬"這一獨特的文學意象。而縱觀中國文學史,則會發現在中國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有關於"蟬"這一意象的描寫,在詩歌中更是形成了"詠蟬詩"。比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也是專門描寫"蟬"的作品:"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蟬,作為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主要應用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悲秋主題中。
  • 盛莊聽蟬音,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
    蟬,可謂老朋友了。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從孩提時,或許更早一點。蟬聲,自然地裝滿了我的耳朵。我媽說我幼時,只要聽得夏至鳥叫,就不哭了,聽聽聽聽還會笑......或許我是在蟬聲中長大,與蟬聲有著緣分。我特想常聽到蟬聲,因蟬聲很美,如詩如歌。聽到蟬聲,有如置身其中,心曠神怡。但不知何因,歷史上文人們,大都說蟬聲若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