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虞世南
垂緌[1]飲清露[2],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3]秋風。
【作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谿市)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書法拜智永和尚為師,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文章拜徐陵為師,為初唐「十八學士」之一。
【注釋】
[1]垂緌(ruí):古人帽子的帽纓結在頷下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
[2]清露:潔淨的露水,古人認為蟬品性高潔,喝露水而生。其實用針刺口器是吸食植物的汁液。小時候,抓住樹上的蟬,養著玩的時候,餵食新鮮的嫩枝,比如柳樹、楊樹等。
[3]藉:藉助。
【背景】
虞世南有一個哥哥虞世基,依附隋煬帝楊廣,非常顯貴,名重一時。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勤奮好學,沉靜寡言,從不趨言附勢,貪財好利,這一點與虞世基截然相反。這首詩應當是作者託物言志,以蟬自喻。
【賞析】
首句「垂緌飲清露」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蟬在樹間餐風飲露的場景。「清露」點出蟬的品性之「清」之「潔」,居於高樹之上,超凡脫俗,遺世獨立。表面寫蟬,實則寫自己的身份和品格。雖然哥哥虞世基趨炎附勢,但虞世南自己卻潔身自愛。入唐後,深得唐太宗賞識,雖然身居高位,但清廉剛正,不畏權貴,敢於直言勸諫。這裡的秋蟬,應該理解為初秋。到了深秋,氣溫下降,就變成「寒蟬」反而不響了。讓人產生愁緒傷感,如柳永「寒蟬悽切」。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聲音之響之遠。登高能望遠,聲音亦能傳遠。這裡的「梧桐」指的是青桐樹,而非如今常見的法國梧桐。在中國文化中,梧桐樹也蘊含有高潔之意,《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古人彈奏的古琴,也以梧桐樹為佳。梧桐又成了文人筆下的孤獨憂愁的象徵。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蟬和梧桐的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倍增其高潔。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用比興的手法,在前兩句的基礎上引發議論:蟬聲遠傳,並非藉助秋風之力,而是居高臨下,高屋建瓴,自然而已。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外物助力和社會渲染,也能聲名遠揚。沈德潛《唐詩別裁》說:「詠蟬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在歷代詠蟬的詩作中,這首詩是最早的,也是格調最清雅的。
【今譯】
高高的梧桐樹上
甘甜的露汁泛著漣漪
細細品嘗,沁人心脾
我要虔誠地歌唱
在這遺世獨立的樹枝
路過的秋風啊
你可知道
也許我的歌聲
遠方的人兒
早已聽到
【英譯】
TO THE CICADA
Though rising high,you drink but dew;
Yet your voice flows from sparse plane trees.
Far and wide there’s none but hears you;
You need no wings of autumn breeze.
虞世南這首詩可與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以及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一併參考閱讀。從中可以看出人生態度的不同,即使是吟詠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興味,這也是讀詩的樂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