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蟬》。全詩如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特別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兩句,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很為後世人稱道。詩人在此強調: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
《格言聯璧》裡有句話,和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妨一起來看看。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意思是:身形端正,即使不追求影子的筆直,影子也是直的。聲音平和,即使不追求得到響應,也自然會得到相應。道德崇高,即使不求聲名遠播,名聲也自會流傳。
這句話從正直的形狀得出正直的影子,平和的聲音得到平和的反響的規律,有力地說明了為人剛正,才能得人心的道理。
正如一句古語所說的那樣:「打鐵還需自身硬」。求人不如求自己,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硬朗」起來,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才能提高自身影響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一是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嚴格要求自己,加強內功修養。要善待世界,與人為善,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充滿愛心和同情心。
「打鐵還需自身硬」,二是要加強學習,提升本領。人生在世,總是在索取和享受,也應該付出和奉獻。而且,付出和奉獻,更能體現人生的價值。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就越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社會地位也就會越來越高。
「打鐵還需自身硬」,三是 要加強身體鍛鍊,注重強身健體。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一個人,即使有再好的品性,再大的本事,但沒有強健的體魄,一切都是枉然。唯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讓人生行穩致遠。
總之,人生就是一場自我修行。一個人,努力做好自己,不愁不能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