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千載儋耳古韻 滿城詩書芳華

2021-01-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謝桂儒

  如今的儋州東坡書院,背誦東坡詩詞的吟詠聲此起彼伏、蔚然成風。

  2015年2月7日,儋州啟動「東坡文化體驗之旅」,同日面向全國首開背誦東坡詩詞大賽先河。截至12月27日,共有參賽選手1292人。其中,第四季度成績揭曉,第一名謝量波以背誦784首東坡詩詞高居全年榜首。

  儋州農民爭冠亞

  犁田、播種、收割或坐車出門辦事,許多農民每天都會忙於農活等諸多具體事務。然而,儋州市新州鎮寶山村的謝量波,卻充分利用零散時間,翻閱、默記東坡詩詞資料。

  「在農忙之餘,我先後背誦過1500多首東坡詩詞,但參加2015年第四季度比賽時,只背誦了784首,覺得還沒有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謝量波笑道。

  謝量波覺得自己因背誦東坡詩詞,感到非常充實快樂,體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樣是農民的卓世澤,儋州市那大鎮美扶村人,平時以割橡膠為業。他以背誦779首東坡詩詞名列第二。

  夫妻擂臺列第四

  在儋州2015年第四季度東坡詩詞背誦大賽中,有一對並列第四的夫妻尤為引人注目。丈夫曾凡玉來自黑龍江,妻子李麗來自安徽。他們同時參賽,均背誦了500首東坡詩詞。2015年國慶假期,曾、李二人在東坡書院遊玩時,為東坡詩詞及其人格魅力所吸引。回家後,開始背誦東坡詩詞。

  滿城詩書盡弦歌

  按照儋州東坡詩詞背誦大賽規則,每個季度評比6名選手。

  第一、第二名為什麼都是儋州人且來自農村?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儋州市東坡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國強認為,這在於千載儋耳有深厚的東坡文化底蘊。東坡居儋三年,興辦東坡書院,儋州「書聲琅琅,弦歌四起」,代代積澱傳承,使儋州成為聞名遐邇的「詩鄉歌海」。

  近年來,儋州成功舉辦過多屆全市性的東坡詩詞背誦比賽。背誦東坡詩詞,不再是「陽春白雪」,一般的「下裡巴人」也能背誦多首,有的甚至即興創作與絕句一樣美的儋州山歌。著名學者郭沫若曾稱讚,「儋州山歌不亞於唐詩」。

  據統計,在2015年儋州東坡詩詞背誦大賽中,全國各界人士踴躍參與,選手年齡最大者82歲,最小者4歲。

  (本報那大1月6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載儋耳「粽」關情
    儋州,又是我省黃皮的主要產區,民間素有「海南黃皮看儋州,儋州黃皮看大成」一說。而端午節前後也正是黃皮飄香、採摘上市之時。  為了進一步打造儋州粽子和黃皮品牌,本報從今天開始推出系列專題報導,向讀者介紹2014年儋州粽子文化節活動以及儋州粽子的歷史文化與品牌特性、儋州黃皮的特性等,敬請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廿載芳華 紮根守土
    ■ 馬卉 朱澤東  二十載砥礪奮進,二十載滿園芬芳。伴隨著新世紀曙光一起誕生的我省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公辦高職院校——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爭分奪秒,只為墨香進萬家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新年的鐘聲敲響,也許你正陪伴在家人身旁為新年祈福,也許你已經進入夢鄉……然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發行人員卻正在忙碌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戶一犬」?你怎麼看
    海南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一戶一犬」有爭議  根據《草案》,居民在重點管理區內養犬,每戶限養一隻。重點管理區是指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區域,以及由海口公安部門根據城鎮建設現狀和人口密度等情況劃定,並報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的其他區域。  對此,不少市民表示不應「一刀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魯濱遜」怒海求生
    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跡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導,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殷殷情意獻良策 拳拳之心謀發展
    二是講數字多、講理論少。報告切合實際、注重民生,多用數字說話,既深入又具體,不說空泛的理論,顯得實實在在,針對性更強。三是講方法多、講口號少。面對當前與今後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局面,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報告中圍繞任務與要求,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普惠民生、創新管理等方面重點突出,具體方法讓人充滿信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方百計復工 爭分奪秒趕工
    自2月14日起,南方電網海南電網公司基建領域各項管理工作就按項目輕重緩急程度逐步恢復項目施工,截至3月1日,海南全省電網主配網工程已全面復工復產。  為加快推進海南智能電網建設,科學謀劃未來智能電網規劃發展,自3月3日起,該公司還通過視頻會議形式陸續組織開展市縣「十四五」配電網規劃評審工作,統籌推進海南「十四五」智能電網規劃,預計年內將形成規劃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唐鑑真大師流寓海南始末
    據《唐大和上東徵傳》載,六十多歲的鑑真第五次東渡失敗時漂泊到今海南三亞地區,流寓海島一年多,「所經州縣,立壇授戒,無空過者」。這段因緣,既讓海南受佛法沾溉,又使得唐代海南人物中添了個熠熠生輝的人物。  江淮地區的首席法師  鑑真,生於則天朝垂拱四年(688年),卒於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俗姓淳于,廣陵江陽縣(在今江蘇揚州)人,據說是戰國時齊國辯士淳于髠之後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耳大地奏響鄉村振興富民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儋耳大地百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貧困進行了持續不懈的鬥爭,特別是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後,儋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從講政治的高度審視脫貧攻堅、強化政治擔當,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作為建設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像王秀玲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怡  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相似,每一年的春節又不相同。  很多華僑雖然沒有辦法回海南老家過春節,但是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在國外得到傳承和延續,如祭祖、吃團圓飯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色塔昌村的綠色發展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海南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鬥與創造,讓滄海變桑田,讓邊陲海島實現華麗蛻變。海南日報今起開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專欄,多角度呈現海南70年發展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海南人民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李磊  塔昌村的胡椒、青橘即將迎來收穫。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音樂點燃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等生命老去,等青春回來,等山等海等颱風……」在2019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上,作為經過層層篩選、唯一登臺演出的海南本地樂隊,等颱風樂隊的現場演出讓不少聽眾「路轉粉」。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花樣年符祈祥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黃敏茗 通訊員 王家專  進入臘月,海南「做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在抗疫任務結束返回海南前,海南各醫療隊將尚未用完的醫用物資,悉數留給了受援醫院,讓這份瓊鄂情誼持續發酵。  三級精準救治體系,成功將分散各地的海南醫療隊戰鬥力重新凝聚到一起。通過這個體系,海南醫療專家乃至全國更多專科專家,都可以為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入3月,湖北疫情漸漸得到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閉,海南醫療隊員分批撤出病區,進入原地休整狀態,海南前方指揮部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影勾勒人性光芒與灰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寬鬆的T恤,頗具海島風情的花短褲……見到著名導演高群書的第一眼,他正「就著」海南悶熱的天氣吃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部「狼的格林童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十多年前,《狼圖騰》一出版即成暢銷書,關於狼的精神品性在年輕人中引發諸多討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博鰲小鎮新生活
    沙美村村民莫泰偉深有感觸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以前沒有其他經濟收入,靠種田年收入都不到3000元,「現在,家家戶戶有人在酒店、公司上班,每個月最少2000多元,這都是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帶來的效應。」  2018年,博鰲鎮對全鎮範圍尤其是迎賓路、龍潭路、文山路、嘉博路、海濱街等重點路段進行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彩化,深入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營造更加優質、舒適的人居環境。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天下 金銀為飾
    這時,一位叫黃道婆的老婦人從崖州(今屬海南三亞)來到此地,「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黃道婆不僅幫助鄉人改進了棉紡織工具,還將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細膩精巧的花紋紡織技藝傳到大陸。  黃道婆嘆為觀止的紡織技術源自海南的黎族地區,而紡織所用的吉貝是海南等地生長的一種喜高溫的產絮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億級」甜蜜產業駛入「甜蜜」航道
    近年來,三亞通過打造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等品牌活動、規範婚慶旅遊市場發展、聯動多方企業實現資源共享等多舉措,有效配置「甜蜜資源」,探索「甜蜜經濟」,樂享「甜蜜蛋糕」,助推三亞婚慶旅遊市場闊步邁向「百億級」,打造海南旅遊發展的靚麗名片。  提品質  激活「婚慶+旅遊」產業  6月的三亞,滿城芳菲。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張便利貼 一道「防疫牆」
    該院睡眠心身醫學中心副主任王配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患者在知道自己確診後,除了身體的疾病,情緒和精神上也可能出現問題,同樣需要關注。  「我也是醫護人員,自己也注意防護,怎麼就染上了呢?」2月8日下午,一位患者通過微信語音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她進入隔離病房後,除了擔心自己的病情,也會倍感自責,擔心傳染給家人或是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