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2021-01-18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怡

  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相似,每一年的春節又不相同。

  很多華僑雖然沒有辦法回海南老家過春節,但是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在國外得到傳承和延續,如祭祖、吃團圓飯等。

  而家道殷實的華僑,歷史上還有以「僑批」的方式,給海南老家的親屬寄錢的習慣。

  祖籍文昌的泰國華僑林鴻鵬已有10多年未在海南過春節,每逢春節倍思親,想念住在海南的姑姑和大伯母,臨近春節,他對家的記憶再一次被喚醒。

  受漢文化影響的朝鮮、越南也把春節當作自己的盛大節日;泰國古代受印度文化影響很深,近代泰國受中國移民浸染,其中華文化活動中也囊括了春節

  春節曾是泰國法定節日

  2月11日,時值冬末初春,陽光燦爛,春風拂面,受邀回海南參與2015年海南省「兩會」的林鴻鵬趁著會議間歇時間,抽空回到文昌市抱羅鎮福坡村探親,只見一座座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叢中,村裡花果飄香,路燈明亮,庭院整潔,很多老鄉家門口已貼起了春聯,滿是濃濃的年味。

  「過兩天我就飛回泰國曼谷過春節,那裡的春節也很熱鬧,年味一樣很濃。」林鴻鵬說。春節發端於中國,卻並不只屬於中國,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朝鮮、越南也把這一天當作他們自己的盛大節日。泰國古代受印度文化影響很深,載體是佛教;近代泰國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其影響來源於中國移民。中國人帶來中華文化,也帶來了春節。

  林鴻鵬說,論影響和人們的重視程度,春節排在泰國新年「潑水節」之後,位列第二位。泰國歷史上曾經將春節作為法定假日,後來由於敏感的政治原因又被取消。但「法定」大不過「民定」。

  到了春節,一切活動都會戛然而止。華人的公司、店鋪放假5天;華裔公務員在此期間遲到、早退、溜號,上司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老師的也得「開明」一點,學生請假要回家祭祖一般都會獲得批准。

  走在大街上,大紅的福字、囍字、對聯、煙花爆竹以及近年來興起的中國結,一入臘月就掛滿了店鋪,「新年發財」、「新正如意」、「招財進寶」的條幅橫幅滿目皆是,各種各樣的年貨琳琅滿目,其「年味」絲毫不遜國內。進入正月,舞龍、耍獅年年都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絡繹不絕,政界的、商界的大人物都來參加,各級的議員也不失時機地前來拉選票。

  中國文化不但影響到了泰國,瓊僑也受泰國佛教文化影響,大年初一,一些華僑並不急著去親友家拜年,而是準備三五種食品或甜點,到住家附近的寺廟裡行布施,以求來年平安;親戚朋友互相拜年時,習慣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

  祭祖團聚是不變的「定律」

  幾百年前,很多海南人因為生活所迫,坐紅頭船去「番」,熬過了千辛萬苦,其中被大海的風浪、疾病、窮困、勞累吞噬的生命不計其數。幾代人的辛苦,一個家族才得以在南洋紮下根,每年的春節他們必須一家人團聚,祭奠祖宗。

  「泰國過年的方式和祖居地風俗一脈相承,但又有些變化。受到泰國佛教文化影響,大年初一,一些華僑並不著急在早晨去親友家拜年,準備三五種食品或甜點,到住家附近的寺廟裡行布施,以求來年平安。親戚朋友互相拜年時,習慣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吳朝霞說。祖籍在鋪前林梧村的泰國華僑吳朝霞自從20年前嫁去泰國後,一直在泰國生活過春節。

  除夕當天,一家人聚到一起,當然離不開吃。年夜飯的重要,不僅僅在於它的豐盛,而在於它表現出來的親情和氛圍。

  「80年代『春晚』播出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過春節的習慣就是吃團圓飯看春晚,春晚的內容則是第二天打電話回老家拜年談資。」祖籍文昌市公坡鎮的新加坡華僑潘先科說。

  華僑過去過年大吃大喝,不是因為富而恰恰是因為窮。近幾年,隨著經濟地位的改善,越來越多的華僑把過年轉向了休閒、旅遊、度假等文化消費上。

  年夜飯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不少西式餐館業者推出應景的料理與中西合璧的菜色,如三層肉卷料理會取名為「金玉滿堂」。

  「僑批」指華僑寄託給國內親屬的錢款和信件。「僑批」已出現了上百年,好比是現在的匯款單,但是附帶了信函。在金融、通信機構不完善的年代,「僑批」成為海外華僑給國內僑眷寄錢、寄信的途徑

  僑匯帶回的思鄉情

  華僑對家鄉的濃濃鄉情不僅表現在過節習俗的傳承上,還表現為感情的傳遞。每年春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區對海南匯款明顯增多。文昌市公坡鎮東山塘村村民韓素珍在2月1日收到了舅舅從新加坡寄回來的20元新幣,這筆錢通過親戚帶回文昌,沒有通過銀行匯兌。

  韓素珍說,舅舅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寄回20新幣,雖然他已90歲,他始終記得他在文昌老家的親人。過年寄錢回家這個傳統已持續了20多年,他總是叮囑我們過年要吃好點。

  與韓素珍舅舅不同,林鴻鵬今年借參加「兩會」的契機,親自把一筆錢交到了村裡人的手裡。「我開公司做生意賺到錢後,每年過年都會寄錢回老家,給親戚和村裡人,我們把這個叫『年批』,有人稱為『僑批』。」林鴻鵬說。

  「僑批」指華僑寄託給國內親屬的錢款和信件。「批」是閩南語「信」的意思。華僑出於簡便起見,經常將信與匯款合二為一,經營華僑信、款的組織便成為「信批局」,也有稱「信局」、「民信局」、「銀信局」、「匯兌信局」、「批館」、「僑批館」等

  「僑批」已出現了上百年,類似現在的匯款單,但是附帶有信。在改革開放以前,那是一個金融、通信機構不完善的年代,僑批成為海外華僑給國內僑眷寄錢和信的途徑。它最先由個人「水客」傳遞,後由專門的機構——民間僑批局傳遞,進而發展為盛極一時的僑批業,直到近十年,僑匯才通過銀行渠道匯回國內。

  「匯款的幣種也在與時俱進,主要選擇易於流通的貨幣,經歷了從早年銀元,到近代港幣、新加坡幣等階段,現在有些華僑選擇將外匯換成人民幣匯回老家。」潘先科說。

  每次收到僑批的國內僑眷一般都欣喜萬分。廣東普寧籍詩人張華雲在竹枝百唱中《番批》裡詠道:「褡褳長傘到寒家,飯菜報知五穀爺」,描寫的便是僑眷收批時好似過節的情形。

  一封封泛黃的僑批,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記錄了海外僑胞的奮鬥歷程,見證了僑鄉社會的歷史變遷,她是屬於僑鄉群體的記憶。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爭分奪秒,只為墨香進萬家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新年的鐘聲敲響,也許你正陪伴在家人身旁為新年祈福,也許你已經進入夢鄉……然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發行人員卻正在忙碌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
    來源:人民日報遊客在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參觀。本報記者 楊 彥攝汕頭僑批文物館展示的「陳蓮音」僑批。本報記者 楊 彥攝位於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溝村的福成批局舊址。本報記者 楊 彥攝引子「人在銀二」。「『人在』,報的是平安;『銀二』,告知的是所寄回的錢款金額。」
  • 央視專題報導潮汕僑批歷史——《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下集
    提示:點擊上方"潮商"關注我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方百計復工 爭分奪秒趕工
    自2月14日起,南方電網海南電網公司基建領域各項管理工作就按項目輕重緩急程度逐步恢復項目施工,截至3月1日,海南全省電網主配網工程已全面復工復產。  為加快推進海南智能電網建設,科學謀劃未來智能電網規劃發展,自3月3日起,該公司還通過視頻會議形式陸續組織開展市縣「十四五」配電網規劃評審工作,統籌推進海南「十四五」智能電網規劃,預計年內將形成規劃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杏林春暖 情滿瓊州
    邵永孚希望將自己的餘熱揮灑在海南島上,為更多的海南患者解除痛苦。  一生防疫  邢益佐  去年3月,文昌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邢益佐被檢查出患有胃癌。在邢益佐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還會每天到辦公室工作,有時還會下鄉。  在與邢益佐共事多年的文昌市疾控中心檢驗科科長鄺正文眼中,邢益佐一直都是個「拼命三郎」。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遊客在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參觀。 本報記者 楊 彥攝汕頭僑批文物館展示的「陳蓮音」僑批。本報記者 楊 彥攝位於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溝村的福成批局舊址。 本報記者 楊 彥攝引子「人在銀二」。「『人在』,報的是平安;『銀二』,告知的是所寄回的錢款金額。」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戶一犬」?你怎麼看
    海南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一戶一犬」有爭議  根據《草案》,居民在重點管理區內養犬,每戶限養一隻。重點管理區是指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區域,以及由海口公安部門根據城鎮建設現狀和人口密度等情況劃定,並報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的其他區域。  對此,不少市民表示不應「一刀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 本報記者 孫婧  「等到疫情徹底結束,讓我們再回武漢,去東湖賞美景,去漢街吃一碗香噴噴的熱乾麵!」
  • 央視專題報導潮汕僑批歷史——《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上集
    潮人乘坐紅頭船下南洋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地少人多,自然災害頻發,如果再加上時局動蕩,當地百姓不得不南下異國討生活。那時候出洋的,大多是的幹苦力的勞工,他們餓著肚子,花上月餘的時間,或從陸路、或從水路乘紅頭船往南方行進,剛到南洋的他們沒有片瓦遮頭,須靠赤手空拳打天下。潮汕人把出國謀生叫做「過番」,把漂洋過海、出國謀生的人稱為「番客」。在謀生艱難、交通電訊均不發達的時代,華僑過番,一去就是三五年,有的十年八年才能回家一次,更有人甚至一輩子也沒法回去,最終客死他鄉。
  • 海馬回裡的思鄉情
    這部被大家笑稱為「最強喜劇天團『神仙打架』的影片」,講述了五個不同家鄉的不同故事,卻因為同樣熟悉的思鄉主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也賺足了我的眼淚。我清楚,這些眼淚不是悲傷之淚,而是感動之淚,因為我也是一名遠離家鄉在外謀生的遊子,電影中呼之欲出無比熟悉的思鄉之情,一直蕩漾在我的心間,讓我雖已走出影院,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魯濱遜」怒海求生
    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跡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導,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殷殷情意獻良策 拳拳之心謀發展
    二是講數字多、講理論少。報告切合實際、注重民生,多用數字說話,既深入又具體,不說空泛的理論,顯得實實在在,針對性更強。三是講方法多、講口號少。面對當前與今後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局面,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報告中圍繞任務與要求,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普惠民生、創新管理等方面重點突出,具體方法讓人充滿信心。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音樂點燃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等生命老去,等青春回來,等山等海等颱風……」在2019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上,作為經過層層篩選、唯一登臺演出的海南本地樂隊,等颱風樂隊的現場演出讓不少聽眾「路轉粉」。
  • 大型涉「僑」題材話劇《風雨僑批》在暨南大學演出
    演員謝幕 暨南大學供圖 攝中國僑網廣州12月21日電 (郭軍 蘇倩怡 王菁)12月17日晚,首部僑批題材話劇《風雨僑批》在暨南大學石牌校區禮堂上演,活動由該校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文化素質教育辦公室聯合主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食電音加展覽 口耳眼福齊滿足
    本報屯城1月4日電(記者賈磊)臺上是時尚動感的電音舞蹈,臺下是香味誘人的屯昌美食和熱熱鬧鬧的超市系列促銷活動……1月4日晚,屯昌縣體育館前人山人海,2020年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捏泥巴的萬寧姑娘
    文\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我不算藝術家,我只是喜歡捏泥巴,捏出點小名堂而已。」面對外界的疑問,在廣東佛山市陶藝界做出了「小名堂」的萬寧姑娘任夢香總是如此回答。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色塔昌村的綠色發展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海南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鬥與創造,讓滄海變桑田,讓邊陲海島實現華麗蛻變。海南日報今起開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專欄,多角度呈現海南70年發展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海南人民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李磊  塔昌村的胡椒、青橘即將迎來收穫。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花樣年符祈祥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黃敏茗 通訊員 王家專  進入臘月,海南「做年」
  • 30年耗盡心血收藏僑批近12萬件 馬婭會長如今全部無償捐贈
    僑批,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往往附帶匯款數額,兼具家書、匯款功能。在海內外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的情況下,廣東、福建、海南等地華僑從海外往家裡匯款和寫信,只能經由「水客」「客頭」和一些民間僑批館來遞送,逐漸形成了「僑批」。 直到1979年,僑批的匯款功能由銀行接替,而其交流情感之渠道則由電信及郵政所替代。至此,國內僑批業「壽終正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影勾勒人性光芒與灰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寬鬆的T恤,頗具海島風情的花短褲……見到著名導演高群書的第一眼,他正「就著」海南悶熱的天氣吃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