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相似,每一年的春節又不相同。
很多華僑雖然沒有辦法回海南老家過春節,但是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在國外得到傳承和延續,如祭祖、吃團圓飯等。
而家道殷實的華僑,歷史上還有以「僑批」的方式,給海南老家的親屬寄錢的習慣。
祖籍文昌的泰國華僑林鴻鵬已有10多年未在海南過春節,每逢春節倍思親,想念住在海南的姑姑和大伯母,臨近春節,他對家的記憶再一次被喚醒。
受漢文化影響的朝鮮、越南也把春節當作自己的盛大節日;泰國古代受印度文化影響很深,近代泰國受中國移民浸染,其中華文化活動中也囊括了春節
春節曾是泰國法定節日
2月11日,時值冬末初春,陽光燦爛,春風拂面,受邀回海南參與2015年海南省「兩會」的林鴻鵬趁著會議間歇時間,抽空回到文昌市抱羅鎮福坡村探親,只見一座座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叢中,村裡花果飄香,路燈明亮,庭院整潔,很多老鄉家門口已貼起了春聯,滿是濃濃的年味。
「過兩天我就飛回泰國曼谷過春節,那裡的春節也很熱鬧,年味一樣很濃。」林鴻鵬說。春節發端於中國,卻並不只屬於中國,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朝鮮、越南也把這一天當作他們自己的盛大節日。泰國古代受印度文化影響很深,載體是佛教;近代泰國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其影響來源於中國移民。中國人帶來中華文化,也帶來了春節。
林鴻鵬說,論影響和人們的重視程度,春節排在泰國新年「潑水節」之後,位列第二位。泰國歷史上曾經將春節作為法定假日,後來由於敏感的政治原因又被取消。但「法定」大不過「民定」。
到了春節,一切活動都會戛然而止。華人的公司、店鋪放假5天;華裔公務員在此期間遲到、早退、溜號,上司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老師的也得「開明」一點,學生請假要回家祭祖一般都會獲得批准。
走在大街上,大紅的福字、囍字、對聯、煙花爆竹以及近年來興起的中國結,一入臘月就掛滿了店鋪,「新年發財」、「新正如意」、「招財進寶」的條幅橫幅滿目皆是,各種各樣的年貨琳琅滿目,其「年味」絲毫不遜國內。進入正月,舞龍、耍獅年年都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絡繹不絕,政界的、商界的大人物都來參加,各級的議員也不失時機地前來拉選票。
中國文化不但影響到了泰國,瓊僑也受泰國佛教文化影響,大年初一,一些華僑並不急著去親友家拜年,而是準備三五種食品或甜點,到住家附近的寺廟裡行布施,以求來年平安;親戚朋友互相拜年時,習慣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
祭祖團聚是不變的「定律」
幾百年前,很多海南人因為生活所迫,坐紅頭船去「番」,熬過了千辛萬苦,其中被大海的風浪、疾病、窮困、勞累吞噬的生命不計其數。幾代人的辛苦,一個家族才得以在南洋紮下根,每年的春節他們必須一家人團聚,祭奠祖宗。
「泰國過年的方式和祖居地風俗一脈相承,但又有些變化。受到泰國佛教文化影響,大年初一,一些華僑並不著急在早晨去親友家拜年,準備三五種食品或甜點,到住家附近的寺廟裡行布施,以求來年平安。親戚朋友互相拜年時,習慣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吳朝霞說。祖籍在鋪前林梧村的泰國華僑吳朝霞自從20年前嫁去泰國後,一直在泰國生活過春節。
除夕當天,一家人聚到一起,當然離不開吃。年夜飯的重要,不僅僅在於它的豐盛,而在於它表現出來的親情和氛圍。
「80年代『春晚』播出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過春節的習慣就是吃團圓飯看春晚,春晚的內容則是第二天打電話回老家拜年談資。」祖籍文昌市公坡鎮的新加坡華僑潘先科說。
華僑過去過年大吃大喝,不是因為富而恰恰是因為窮。近幾年,隨著經濟地位的改善,越來越多的華僑把過年轉向了休閒、旅遊、度假等文化消費上。
年夜飯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不少西式餐館業者推出應景的料理與中西合璧的菜色,如三層肉卷料理會取名為「金玉滿堂」。
「僑批」指華僑寄託給國內親屬的錢款和信件。「僑批」已出現了上百年,好比是現在的匯款單,但是附帶了信函。在金融、通信機構不完善的年代,「僑批」成為海外華僑給國內僑眷寄錢、寄信的途徑
僑匯帶回的思鄉情
華僑對家鄉的濃濃鄉情不僅表現在過節習俗的傳承上,還表現為感情的傳遞。每年春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區對海南匯款明顯增多。文昌市公坡鎮東山塘村村民韓素珍在2月1日收到了舅舅從新加坡寄回來的20元新幣,這筆錢通過親戚帶回文昌,沒有通過銀行匯兌。
韓素珍說,舅舅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寄回20新幣,雖然他已90歲,他始終記得他在文昌老家的親人。過年寄錢回家這個傳統已持續了20多年,他總是叮囑我們過年要吃好點。
與韓素珍舅舅不同,林鴻鵬今年借參加「兩會」的契機,親自把一筆錢交到了村裡人的手裡。「我開公司做生意賺到錢後,每年過年都會寄錢回老家,給親戚和村裡人,我們把這個叫『年批』,有人稱為『僑批』。」林鴻鵬說。
「僑批」指華僑寄託給國內親屬的錢款和信件。「批」是閩南語「信」的意思。華僑出於簡便起見,經常將信與匯款合二為一,經營華僑信、款的組織便成為「信批局」,也有稱「信局」、「民信局」、「銀信局」、「匯兌信局」、「批館」、「僑批館」等
「僑批」已出現了上百年,類似現在的匯款單,但是附帶有信。在改革開放以前,那是一個金融、通信機構不完善的年代,僑批成為海外華僑給國內僑眷寄錢和信的途徑。它最先由個人「水客」傳遞,後由專門的機構——民間僑批局傳遞,進而發展為盛極一時的僑批業,直到近十年,僑匯才通過銀行渠道匯回國內。
「匯款的幣種也在與時俱進,主要選擇易於流通的貨幣,經歷了從早年銀元,到近代港幣、新加坡幣等階段,現在有些華僑選擇將外匯換成人民幣匯回老家。」潘先科說。
每次收到僑批的國內僑眷一般都欣喜萬分。廣東普寧籍詩人張華雲在竹枝百唱中《番批》裡詠道:「褡褳長傘到寒家,飯菜報知五穀爺」,描寫的便是僑眷收批時好似過節的情形。
一封封泛黃的僑批,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記錄了海外僑胞的奮鬥歷程,見證了僑鄉社會的歷史變遷,她是屬於僑鄉群體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