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杏林春暖 情滿瓊州

2021-01-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患者至上

  張永傑

  在眾多患者的印象中,海南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全國名中醫張永傑似乎有一種寬解人心的「魔力」,讓患者看病時緊張的心情能夠得到緩解。

  張永傑的門診室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雖然每次門診都長達六七個小時,但是張永傑從未對患者表現出不耐煩。在近40年的從醫生涯中,張永傑考慮的永遠是「患者第一」。張永傑去年也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首屆「全國名中醫」榮譽稱號。

  從事中醫藥臨床與科研工作近40年,張永傑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各類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風溼病等多種疑難雜症。

  不吝芳華

  邵永孚

  「在醫療行業,有些醫生遇到棘手的手術會遲疑,害怕失敗了會影響自己的名聲。邵院長從不考慮這些。只要他覺得還有一線希望的,他都會盡力去做。」邵永孚的學生、海南省腫瘤醫院腹部外科主任李鐸表示,哪怕只有1%的生存希望,邵老師都會努力為患者爭取。

  邵永孚,在業界有著「全國腹部腫瘤第一刀」稱號,別人不敢做的手術他敢做。這份底氣,來自他50多年的臨床一線經驗。他在胰腺癌、肝癌、大腸癌、胃癌、乳腺癌的診治方面擁有十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手術併發症、死亡率、生存率方面至今仍保持著國內最佳記錄。

  「醫學是經驗科學,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從醫科大學畢業後,邵永孚就再沒離開過手術刀。如今,已是76歲高齡的邵永孚精神矍鑠,手不抖眼不花,一天還能進行兩三臺高難度的手術。

  「我已經76歲了,能多做一點是一點。」邵永孚希望將自己的餘熱揮灑在海南島上,為更多的海南患者解除痛苦。

  一生防疫

  邢益佐

  去年3月,文昌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邢益佐被檢查出患有胃癌。在邢益佐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還會每天到辦公室工作,有時還會下鄉。

  在與邢益佐共事多年的文昌市疾控中心檢驗科科長鄺正文眼中,邢益佐一直都是個「拼命三郎」。邢益佐分管的工作中,有一項是農村飲用水檢驗檢測和農村環境衛生現狀調查。由於工作出色,邢益佐也收穫了眾多榮譽——海南省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先進工作者、海南省愛國衛生先進個人、海南省公共衛生監測工作優秀個人、全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先進個人等。

  今年初,邢益佐因病情惡化去世。在3月18日的揭曉晚會上,他的女兒和妻子代替他接過了獎盃。雖然他已經離去,但他的精神仍激勵著人們。

  最美村醫

  陳仕楷

  76歲的陳仕楷是澄邁縣永發鎮永豐村人,由於幼時家貧,他只讀到初中便輟學回家,同祖輩一樣,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1971年從澄邁縣衛生學校畢業「出師」後,陳仕楷便開始一邊治病救人,一邊到周邊村莊找到骨科名醫陳學寬等人上門求教。多年來,陳仕楷的醫術不斷精進,也積累下了許多針灸、配藥等診療經驗,逐漸在周邊6個自然村、1700多名村民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陳醫生就已經在村裡坐診看病了。」村民王秀玉記得,打那時起,無論颳風下雨,周邊的村民只要給陳仕楷打去一個電話,他都會扛著藥箱、騎著車趕到患者家中看病問診,「如今,我的孩子、孫子都得到過陳醫生的醫治和照顧,家裡一有大病小情,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找陳醫生。」

  從醫40多年,讓陳仕楷最欣慰的便是收穫了鄉親們的信任,這也讓他對自己身著的白大褂格外珍惜,「不管年紀多大,只要鄉親們有需要,我就會一直在鄉村醫療這條路上走下去。」

  醫者賢父

  龔石

  海南省皮膚病醫院小兒病區主任兼物理治療科主任龔石的手機經常被提醒「內存不足,請及時清理」。佔據他手機大量內存的是上萬張患兒病情照片。而在每張照片上,都有一串數字編碼。每串數字編碼的背後,都有一個患兒診療的詳細過程,被歸檔在一本厚厚的患者病情檔案手冊裡。

  為了填補省內兒童皮膚病科的空白,2016年3月1日,海南省皮膚病醫院小兒病區正式開業。龔石主動請纓,挑起這個重擔。

  孩子得病了,大人們最著急。龔石經常遇到四五個大人帶著一個孩子來看病,一個小病號看診的時間頂四五個成人病號。在龔石的門診中,許多是不會說話的小孩子,病情只能由父母描述。因此,他寧願晚點下班,儘量多問幾句,把病情儘可能地了解清楚再做診療方案。

  白天出門診,給患者做治療,已經忙得暈頭轉向,晚上龔石還要加班,把患兒的一張張病情照片整理出來,製作病情檔案,定期對患兒進行回訪。

  護航手術

  海南省人民醫院秀英手術室

  護理團隊

  海南省人民醫院住院大樓二樓手術室的門後,無論外界溫度如何變化,這裡的溫度永遠定格在21℃—25℃。78位秀英手術室護士組成的護理團隊,一年365天,全天候輪流守候在這裡,為每天100多臺手術忙碌著。

  「手術室護士每人平均每天工作近13個小時。長時間手術下來,很多時候讓人感覺兩腿發脹、雙眼發花、筋疲力盡。但是,那種酣暢淋漓的感受,也讓人感受到團隊齊心協力、患難與共的快樂。」手術室護士長柯雅娟說,雖然手術室工作十分辛苦,但很少有人主動離開這個崗位。

  在超強度工作中,海南省人民醫院秀英手術室團隊堅持深化優質服務,用柔情撫慰患者忐忑的心,讓病人感受到貫穿手術始終的溫暖。他們打造的特色護理品牌——「全程無縫隙優質手術護理服務」,多次獲得了國家級和省級榮譽稱號。

  勇於「拓荒」

  顧碩

  作為2016年「好醫生引進人才」項目從上海引進海南的兒科專家,顧碩的到來,填補了海南在小兒神經外科方面的空白。

  顧碩說:「有很多家庭因為孩子脊柱裂、神經管發育缺陷等出生缺陷而深陷痛苦。很多患病的孩子要麼後來夭折了,要麼是終身殘疾。如果能得到及早救治,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我希望用多年的從醫經驗,在海南搭建一個小兒神經外科團隊,推動相關臨床研究的發展。」

  多年來,顧碩一直專注於小兒神經外科的臨床研究。「兒童神經的發育既旺盛又脆弱,手術時一個輕微抖動,都可能損傷到孩子正常的神經,帶來難以挽回的後果。」因此,顧碩經常練習手指的穩定性和預演各種手術過程。平時,他一有時間就研究手術圖譜、手術模型和各種手術器械。這份執著,讓顧碩做了數千例兒童腦外科手術,從未發生過一次醫療事故。

  生命使者

  張臘喜

  2014年以前,張臘喜和妻子原本都在老家湖北荊州的一家醫院工作,生活和工作十分穩定。但就在那一年,張臘喜和妻子帶著全家搬遷到了文昌,成為同濟文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挑起了該院心血管介入治療的大梁。

  去年6月份,張臘喜更是擔起文昌打造「一小時急救圈」的重任,將該市各鄉鎮衛生院併入到「急救圈」。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已有近百名心梗患者通過「一小時急救圈」得到救治,極大地降低了鄉鎮急救病人的死亡率。

  「最讓我們感動的是,這3年多,他幾乎24小時隨時待命,隨叫隨到。」和張臘喜同科室的護士小林說,張臘喜的敬業精神,讓科室所有人都佩服。

  每年春節期間,由於飲食等原因,是心血管疾病高發期。這也讓張臘喜來到文昌後,從未過一個完整的春節。2015年春節,一名男子凌晨兩點突發心梗被緊急送到醫院。和家人吃完年夜飯,準備上床休息的張臘喜接到電話後,二話不說就趕回醫院,成功將這名男子從「鬼門關」搶救回來。

  「其實,我只是盡責做好了一個醫生本職工作。」面對外界的褒獎,張臘喜總是這樣淡淡回答,「我只希望做好每一例手術,讓一個個和死神擦肩而過的患者健康出院」。

  精神衛士

  蔣陸平

  對患者和他們的家屬來說,蔣陸平幾乎沒有節假日。「患者的電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打來,有時甚至是深夜或者凌晨。很多患者隨時都會遇到心理問題,我得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蔣陸平苦練基本功,在實踐和學習中不斷摸索,多年來發表了國家級學術論文40多篇。如今,許多患者家屬慕名而來,他每年診治的患者達4000人次以上。從醫35年,蔣陸平一直在臨床一線工作,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

  對於患者及其家屬,蔣陸平幾乎是有求必應。2011年元旦前夕,積勞成疾的蔣陸平因病住院。住院期間,接到患者或家屬的求助電話,蔣陸平就讓他們到病房來,為他們診治開藥,「我當時也沒多想,就覺得能幫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就儘量幫忙吧。」說起這些,蔣陸平輕描淡寫。對他來說,幫助患者,永遠放在首位。

  急診戰士

  蔡強文

  今年40歲的蔡強文已經在該院的急診科工作了10年。10年裡,蔡強文參與搶救的危重病人有800多人。

  急診科從來不是一個輕鬆的科室,蔡強文一幹就是10年,這和他的一次經歷有關。2006年9月份,蔡強文10個月大的兒子患了肺炎,在萬寧市人民醫院治療時,由於對青黴素過敏,導致心臟驟停。

  「當時醫院40多名同事都跑過來參與搶救,兩個多小時後,總算把我兒子從鬼門關拉回來了。」這次經歷讓蔡強文明白急救就是一場生死大戰,背後不是難以言狀的痛,就是歡天喜地的樂。

  全身心投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搶救病人。在急診科工作10年裡,蔡強文參與的急救成功率達到82%。

  智力支持

  京醫老專家百人團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團隊,團隊成員們從北到南,退而不休,把精湛的醫術帶到海南,分批、輪流到海南各市縣的醫療機構坐診,帶動和提升海南全省整體醫療服務水平。這個團隊就是智力幫扶海南的「京醫老專家百人團」。「京醫老專家百人團」項目,是我省柔性引進醫學人才的一個重要項目。項目自2016年12月正式啟動以來,至今已實施六批次行動,共計136名老專家到海口、三亞、陵水、瓊海、萬寧等市縣開展智力支持工作。老專家來自北京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宣武醫院等。老專家在受援醫院不僅開展門診、手術、查房等診療工作,還帶教青年醫生、開展學術講座,並積極為科室管理、學科發展出謀劃策。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怡  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相似,每一年的春節又不相同。  很多華僑雖然沒有辦法回海南老家過春節,但是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在國外得到傳承和延續,如祭祖、吃團圓飯等。
  • 市州觀察丨杏林春暖滿人間
    杏林春暖滿人間-----湖南日報數字報刊衡陽市中醫醫院戰「疫」素描(三)己亥末,庚子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身處前線的「中醫湘軍」率先吹響了戰「疫」集結號。△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出徵時年齡最小的周湘是二病區的護士,看到馳援武漢的召令,她第一個報了名,怕父母擔心,她不敢告訴家人。直到坐上了去武漢的火車,父母才知道。母親在電話裡急得直哭,周湘說:「爸爸媽媽,對不起!救死扶傷是我的本職,哪怕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也要為祖國為人民盡一份力。我會平安回來的,請你們放心。」
  • 海南日報數字報-爭分奪秒,只為墨香進萬家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新年的鐘聲敲響,也許你正陪伴在家人身旁為新年祈福,也許你已經進入夢鄉……然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發行人員卻正在忙碌
  • 丁一一《那時杏林春暖》開機 挑戰雙重性格女醫師
    近日,演員丁一一新劇《那時杏林春暖》在寧波象山影視城開機,丁一一在劇中飾演端莊美麗的女醫師依華。此次出演新劇,是丁一一第二次出演古裝劇,此前,她在《親愛的藥王大人》中通過出色的表演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而出演新劇《那時杏林春暖》即是對故事的認可也是對角色的喜愛。
  • 古風醫戀劇《那時杏林春暖》開機,無二影業再添「反差甜」力作
    無二影業(寧波)有限公司製作的中醫題材古風愛情網絡劇《那時杏林春暖》在寧波象山影視城正式開機。本劇由嚴紹根先生、火雲先生共同擔任總製片人。同時需要特別感謝寧波市影視協會、象山影視城在拍攝過程中給予的全程支持。本次拍攝無二影業聘請了行業內資深導演古川擔任本劇的總導演,聯合導演則由經驗豐富的新生代導演巴晨旭擔任,兩位導演強強聯合,之後必當為觀眾呈現出一部完美的影視作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一時間,全省廣大醫務工作者堅決響應號令部署,在一張張請戰書上摁滿紅指印。從1月27日至2月21日,先後有7批海南醫療隊、865人逆行出徵,奔赴湖北抗疫的最前線。  作為支援湖北醫療隊堅實的大後方,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終關懷前線隊伍的動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微微風簇浪 散作滿河星
    我生在海南、長在海南,我深深地愛著海南的每一寸土地,我希望海南的明天更美好。  今年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公布,讓世界對海南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期許和希望。  未來的海南經濟將更加繁榮,來往於世界各地的貨輪、飛機、商人絡繹不絕,各類貨物貿易更加自由便利;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海南投資建設,許多新興業態在海南尋求發展機遇,同時吸引更多高層次的人才在此匯聚,海南將成為千千萬萬創業者的築夢搖籃;海南交通網將更加四通八達,讓人們往來和經濟發展更加便利。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戶一犬」?你怎麼看
    海南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一戶一犬」有爭議  根據《草案》,居民在重點管理區內養犬,每戶限養一隻。重點管理區是指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區域,以及由海口公安部門根據城鎮建設現狀和人口密度等情況劃定,並報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的其他區域。  對此,不少市民表示不應「一刀切」。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色塔昌村的綠色發展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海南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鬥與創造,讓滄海變桑田,讓邊陲海島實現華麗蛻變。海南日報今起開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專欄,多角度呈現海南70年發展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海南人民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李磊  塔昌村的胡椒、青橘即將迎來收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魯濱遜」怒海求生
    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跡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導,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花樣年符祈祥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黃敏茗 通訊員 王家專  進入臘月,海南「做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殷殷情意獻良策 拳拳之心謀發展
    二是講數字多、講理論少。報告切合實際、注重民生,多用數字說話,既深入又具體,不說空泛的理論,顯得實實在在,針對性更強。三是講方法多、講口號少。面對當前與今後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局面,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報告中圍繞任務與要求,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普惠民生、創新管理等方面重點突出,具體方法讓人充滿信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方百計復工 爭分奪秒趕工
    自2月14日起,南方電網海南電網公司基建領域各項管理工作就按項目輕重緩急程度逐步恢復項目施工,截至3月1日,海南全省電網主配網工程已全面復工復產。  為加快推進海南智能電網建設,科學謀劃未來智能電網規劃發展,自3月3日起,該公司還通過視頻會議形式陸續組織開展市縣「十四五」配電網規劃評審工作,統籌推進海南「十四五」智能電網規劃,預計年內將形成規劃成果。
  • 海事巡邏船將護航國際大帆船賽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3月8日訊 (記者宋國強  通訊員何志成)記者今天從海南海事局獲悉,2012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開賽在即,作為海南水上交通安全主管部門和此次環海南島大帆船賽的主要承辦部門,海南海事局已協助組委會部署完成了賽事海上安全保障任務的各項工作。據悉,在整個賽事期間,海南海事局將派出4艘海事巡邏船,近50名海事執法人員為賽事保駕護航。
  • 董奉與杏林
    而董奉留給我們的是杏林,杏林代表了醫界,杏林又代表了高尚的醫德,杏林更代表了高超醫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杏林的故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北宋文豪蘇軾對廬山瑰麗風光的絕妙寫照。數千年來,廬山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且以其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讓人傾慕。其中,代表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便是從廬山產生並傳頌至今……作為福建人,董奉跑到廬山來幹嘛?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音樂點燃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等生命老去,等青春回來,等山等海等颱風……」在2019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上,作為經過層層篩選、唯一登臺演出的海南本地樂隊,等颱風樂隊的現場演出讓不少聽眾「路轉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載儋耳「粽」關情
    儋州,又是我省黃皮的主要產區,民間素有「海南黃皮看儋州,儋州黃皮看大成」一說。而端午節前後也正是黃皮飄香、採摘上市之時。  為了進一步打造儋州粽子和黃皮品牌,本報從今天開始推出系列專題報導,向讀者介紹2014年儋州粽子文化節活動以及儋州粽子的歷史文化與品牌特性、儋州黃皮的特性等,敬請關注。
  • 文史知識:「杏林」與「杏壇」的區別
    有人好奇,「杏林」與「杏壇」是不是一回事,本人通過查詢資料說一點自己的見解,權當探討。首先,這個「杏林」是用於醫學界的。中醫學源遠流長,其中「杏林」一詞在民間有著崇高的美譽度,稱頌醫家高尚的醫德醫風常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形容,將技藝精湛的國醫大夫譽為「杏林大師」,那麼這個「杏林」佳話出自何處呢? 它最早來源於東晉著名的道士、煉丹家和醫藥家葛洪所寫的《神仙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影勾勒人性光芒與灰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寬鬆的T恤,頗具海島風情的花短褲……見到著名導演高群書的第一眼,他正「就著」海南悶熱的天氣吃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
  • 「那時杏林春暖」來襲,男主王浩歌曾演「雙世寵妃」?女主丁一一引...
    "那時杏林春暖"來襲,男主王浩歌曾演"雙世寵妃"?#雙世寵妃3#近日,又有一部愛情劇殺青了,這是一部古裝甜寵劇,它就是《那時杏林春暖您對「那時杏林春暖來襲,男主王浩歌曾演雙世寵妃?女主丁一一引期待」有何看法? 請關注、評論加轉發,讓更多的小夥伴來議一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