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專題報導潮汕僑批歷史——《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上集

2021-02-19 行走潮汕

近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大國人文》欄目組專程前往泰國和潮汕地區拍攝製作以僑批歷史為主題的專題片,《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深度講述了晚清時期「番批」如何從「水客」、「水腳」的市籃裡遞送到眷屬的手心裡,專題片充分展現潮汕人的膽識與智慧,海外僑胞和僑批業者篤誠守信的敬業精神和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操。

早年,華僑先輩下南洋奮鬥拼搏,將來之不易的血汗錢託寄回家鄉,力盡贍養父母妻兒及家族人的義務。迄至清末,金融郵政機構簡歷尚未完善,因此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經由「水客」、「客頭」及海內外的僑批館遞送。

作為記錄歷史的真實見證,作為連結親情鄉情的載體,每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


《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上集

關鍵詞:僑批

1946年9月,澄海銀砂鄉的一個母親即將分娩,孩子的父親卻不在身邊。和鄉裡許多人一樣,丈夫因為下南洋謀生,夫妻二人已分居兩地數年。臨產前,一封帶著匯款的家書遠渡重洋,總算到了她手裡。

「賢妻妝鑑,自別之後,無時或釋。想愚今日遠離鄉井,亦為環境所迫,雖人在外,終朝都是為掛於家庭。想妻你將欲生產,家無親偃互,為夫實在難過也。」

 

閩南、潮汕語系中把信叫做「批」。這位妻子收到的這封「批」,既是家書、也是匯款,像這種銀信合一的傳遞物,通過民間或郵政機構從海外匯至國內,便是僑批。

從晚清到20世紀中下葉,這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裡,僑批所載匯款,是僑鄉社會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整個國家外匯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

陳勝生退休以後,仍然在從事僑批研究的相關工作,這裡館藏的許多文物,都是經他之手入了展櫃。

 

汕頭市的僑批文物館,最早建立於2004年。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之後,僑批的研究價值日益被學界、社會重視。據統計,現存的僑批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等地,在構成僑批檔案的約17萬份僑批中,僅潮汕僑批就多達10萬餘件。

這些看似零星的生活文件,如水滴之入江河湖海,逐漸成為了研究僑鄉社會晚清到20世紀中葉郵政、金融、外匯等行業的重要史料,也同時成為了華僑在海外的奮鬥史、僑鄉社會變遷的見證。

僑批,曾經是百姓最日常的匯款形式,如今卻成了最傳奇的郵傳載體。細數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大遷徙,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為什麼獨獨在下南洋的潮汕人這裡,產生了僑批這樣的特殊信物?

它們為何而來?又去往了何處?

有潮的地方,就有潮汕人。全球潮人三千萬,其中有一千萬人在世界各地謀求發展,而當年的南洋諸國,是他們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潮人乘坐紅頭船下南洋

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地少人多,自然災害頻發,如果再加上時局動蕩,當地百姓不得不南下異國討生活。那時候出洋的,大多是的幹苦力的勞工,他們餓著肚子,花上月餘的時間,或從陸路、或從水路乘紅頭船往南方行進,剛到南洋的他們沒有片瓦遮頭,須靠赤手空拳打天下。

潮汕人把出國謀生叫做「過番」,把漂洋過海、出國謀生的人稱為「番客」。在謀生艱難、交通電訊均不發達的時代,華僑過番,一去就是三五年,有的十年八年才能回家一次,更有人甚至一輩子也沒法回去,最終客死他鄉。


因此,掙錢和平安,始終是番客最記掛的兩個問題。華僑掙了錢想寄回去贍養家庭,每逢過節也想給家人報個平安,但那時候的環境,並不具備滿足他們這點小小要求的條件。

勞工們下到南洋做苦力,主要從事伐木、割橡膠、採礦等行業,本就遠離城市,加上那時候南洋諸國郵政系統並不成熟,華僑掙下的辛苦錢不知道怎麼才能送到家眷手裡,也不知道如何向家裡人報平安。

這時候,幫忙帶錢帶信的人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水客遞送僑批,是潮汕僑批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水客,又叫做客頭,是那些經常往來於海內外,專為僑胞代送僑批和小宗物件的人,他們可以是船上的水手、海員或者經商人士。那時候水客遞送僑批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把批信和批款直接交到僑眷手裡,二是把所託批款採購成貨物回家鄉銷售,再按原款額和批信一併交付僑眷。運送期間如果貨物損毀,僑眷依然按批上數額拿錢,不承擔風險。

 

許茂春,泰國潮籍華僑,除了做實業,研究僑批也是他多年來的興趣和工作。在他著述的《東南亞華人與僑批》中提到,隨著華僑的大量湧入,暹羅的華僑人口日趨增加,到1880年時有43.5萬人,1900年60.8萬人,佔暹羅總人口的8.3%。

當需要僑匯的數量日益增多,僑批業也應運而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水客運批到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僅僅在汕頭,專門遞送僑批的水客就有800人以上。

 

1870年,在暹羅的潮陽籍鄉民李阿梅開始當水客,每年往返暹羅和汕頭數次,每次從暹羅帶回的批款達白銀2000餘兩,這相當於當時70噸大米的價格。而在家鄉的僑眷們就是靠著這些匯款滿足基本生活。


 

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政府被迫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量賠款導致白銀外流嚴重,而當時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的外貿出口量並不能填補這個空缺,時任總稅務司署統計處處長的美籍客卿馬士發現,面臨如此巨大的貿易逆差,清政府如果補不上這個缺口,很可能產生極其可怕的後果——經濟全面崩潰。

經過多年的發展,南洋諸國的經濟水平有所好轉,加之運輸效率提高,僑鄉前往南洋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時候,南洋華僑的人口結構也有所改變。有了幾代人的積累,勤勞多智的華僑從小商小販開始逐漸把生意做大,華人經濟一度控制了東南亞諸國的農業、工業、採礦業、商業和對外貿易,小商儼然已成巨賈。

華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下南洋的人一批又一批,以往由水客帶送僑批的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匯款需求,於是更大規模、更為規範、更加專業的民營僑批局出現在了華僑圈中。在這些逐漸興起的僑批局中,有一些是直接從水客帶批演變而來,一些則是商人抓住機遇而創辦的。

 

潮汕地區最早的批局,就是由水客演變而來。19世紀20年代,澄海一位叫黃繼英的鄉民在新加坡開辦了致成染坊,專做華僑生意。

 

黃繼英的染布生意紅火,同鄉工人掙了錢也需要帶批回澄海,于是之成染坊開始自派水客返鄉送批。到了30年代,在澄海正式創立致成批局,至此,潮幫僑批局有了第一家。

而為了確保僑批的順利送達,批局內部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比如寄批用統一的信封和信紙用於些批和回執,所送匯款數額要記錄在冊最後匯入總帳,由經理逐個核查,直到送信的批工把僑批送到僑眷手上,批局拿到回執,整個交易過程才算結束。

 

1912年大清頒了退位詔書,中國社會長達2013年的帝制終結,當王朝的遺老遺少還在做著復闢的夢,世界的巨輪已經逐漸加快了轉速。作為華僑社會重要匯款渠道的僑批,也因為環境的日新月異,出現了新的變化。

未完待續

《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下集將於5月4日播出

日期:4月27日周四

時間:17:45

頻道:央視發現之旅頻道

日期:4月28日周五

時間:12:30

頻道:央視發現之旅頻道


關注我們

帶你行走潮汕 · 記住鄉愁

www.qqzmcq.com

相關焦點

  • 央視專題報導潮汕僑批歷史——《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下集
    近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大國人文》欄目組專程前往泰國和潮汕地區拍攝製作以僑批歷史為主題的專題片,《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深度講述了晚清時期「番批」如何從「水客」、「水腳」的市籃裡遞送到眷屬的手心裡,專題片充分展現潮汕人的膽識與智慧,海外僑胞和僑批業者篤誠守信的敬業精神和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操。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
    信中說,她『在街邊賣霜尚無從維持生活』,但聽聞母親受傷,『故而節省日常用費』給母親寄錢。這份孝心令人感動。」「有僑才有批。」在僑批文物館裡,陳列著一艘「紅頭船」示意模型。林慶熙說,自清朝開放海禁至1860年汕頭開埠前,潮汕地區許多百姓或因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亂,皆由汕頭樟林古港乘坐紅頭船,冒險前往東南亞等地謀生。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信中說,她『在街邊賣霜尚無從維持生活』,但聽聞母親受傷,『故而節省日常用費』給母親寄錢。這份孝心令人感動。」「有僑才有批。」在僑批文物館裡,陳列著一艘「紅頭船」示意模型。林慶熙說,自清朝開放海禁至1860年汕頭開埠前,潮汕地區許多百姓或因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亂,皆由汕頭樟林古港乘坐紅頭船,冒險前往東南亞等地謀生。
  • 歷時兩年錘鍊 只為講好「僑批故事」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在汕頭市藝都大劇院舉行——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的首部話劇《風雨僑批》首次對外演出。這也是僑批這一世界記憶文化遺產首次以話劇藝術形式進行表現。目前,這部話劇正爭取參加廣東省第十三屆藝術節評選。  僑批,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目前在收集研究方面尤以潮汕為最。
  • 大型涉「僑」題材話劇《風雨僑批》在暨南大學演出
    話劇表演 暨南大學供圖 攝話劇《風雨僑批》講述了華僑商人愛國愛家的動人故事,融入了潮汕特有的民俗元素和僑批歷史傳說,濃濃「僑」味「大片」贏得現場師生陣陣掌聲。該劇作為學校高雅藝術進校園暨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項目「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系列活動之一,旨在傳承華僑華人文化,厚植師生愛國主義情懷。
  • 歌仔戲《僑批》召開創作座談會 8位戲劇評論專家專程來廈為該劇「把脈」
    臺海網8月1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7日、8日連續兩晚,經過半年修改打磨的歌仔戲《僑批》與觀眾見面,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愁記憶和文化符號令人動容。9日,該劇召開了創作座談會,8位戲劇評論專家專程來廈為該劇「把脈」,既有發自內心的點讚,也有坦率地指出了不足。專家們認為,該劇有望成為一部有影響力的作品。
  • 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組到開平記錄僑批故事
    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組到開平記錄僑批故事 2020-11-18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歌仔戲《僑批》召開創作座談會 8位戲劇評論專家專程來廈為該劇...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陳冬 圖/廈門日報記者 黃嶸) 7日、8日連續兩晚,經過半年修改打磨的歌仔戲《僑批》與觀眾見面,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愁記憶和文化符號令人動容。9日,該劇召開了創作座談會,8位戲劇評論專家專程來廈為該劇「把脈」,既有發自內心的點讚,也有坦率地指出了不足。專家們認為,該劇有望成為一部有影響力的作品。
  • 通訊: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中新社梅州6月17日電 題: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梅州僑批世界記憶——魏金華先生收藏僑批檔案展》日前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引起了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廣泛關注。  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華僑華人給中國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
  • 新版歌仔戲劇目《僑批》在廈門市完成首演
    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人民網廈門8月10日電(陳博)8月8日晚,新版歌仔戲劇目《僑批》在廈門市小白鷺藝術中心完成首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等專家前來觀看了本次演出。 據悉,「信」字在閩南話中讀作「批」,「僑批」指的是海外華僑華人寄回家鄉的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亦是海外華僑的群體記憶和文化符號。
  • 30年耗盡心血收藏僑批近12萬件 馬婭會長如今全部無償捐贈
    在海內外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的情況下,廣東、福建、海南等地華僑從海外往家裡匯款和寫信,只能經由「水客」「客頭」和一些民間僑批館來遞送,逐漸形成了「僑批」。 直到1979年,僑批的匯款功能由銀行接替,而其交流情感之渠道則由電信及郵政所替代。至此,國內僑批業「壽終正寢」。
  • 僑批題材《家書未達》獲「廣東杯」創意電影劇本獎
    「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在日前公布的第二屆廣東省優秀電影劇本徵集評審結果中,講述汕頭僑批故事的作品《家書未達》榮獲創意電影劇本獎。  由廣東省電影局、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東省作家協會聯合主辦,廣東南方二八九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廣東省電影家協會承辦的第二屆廣東省優秀電影劇本徵集活動,共有近300部作品參賽。《家書未達》經初評後躋身54部入圍作品。
  • 歌仔戲《僑批》再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本報訊(記者 郭睿)歌仔戲《僑批》再添新喜。本周,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公示了「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名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作品《僑批》榜上有名。這也是我省唯一入選的項目。
  • 南粵古驛道五周年 汕頭小公園辦潮汕音樂文化展演
    汕頭市小公園舉行「潮汕音樂文化」專題展演。南粵古驛道定向賽組委會供圖中新網汕頭11月23日電 (記者 唐貴江)適逢2021汕頭亞青會倒計時一周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舉辦五周年之際,11月22日夜晚,汕頭市小公園舉行「潮汕音樂文化」專題展演。
  • 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
    歌仔戲《僑批》劇照(資料照片)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福建本土劇種見證全國劇種大團圓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選送的兩部歌仔戲大戲《僑批》《陳三五娘》,兩場專場《福建省折子戲專場》和木偶折子戲專場《古藝新姿活傀儡》代表福建亮相本次盛典。當晚,演繹承載閩南華僑華人血淚汗水和鄉愁記憶、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僑批故事的歌仔戲《僑批》作為開幕直播劇目,在崑山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精彩上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而家道殷實的華僑,歷史上還有以「僑批」的方式,給海南老家的親屬寄錢的習慣。  祖籍文昌的泰國華僑林鴻鵬已有10多年未在海南過春節,每逢春節倍思親,想念住在海南的姑姑和大伯母,臨近春節,他對家的記憶再一次被喚醒。
  • 廈門歌仔戲《僑批》在榕大戲院濃情獻演
    伍晉攝東南網1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林澤貴)14日,作為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參演劇目,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的歌仔戲《僑批》在福州大戲院上演。傳統中帶創新的歌仔戲音樂、寫意的舞美和演員們走心的表演,讓到場觀眾深深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僑批》由三獲中國戲劇曹禺劇本獎的曾學文創作,是他「歌仔戲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導演是中國評劇院著名導演韓劍英。
  • 歌仔戲《僑批》入選國家資助項目 全國17個項目入選
    歌仔戲《僑批》入選國家資助項目 全國17個項目入選 劇情介紹:布袋戲藝人黃日興為了賺錢迎娶心愛的姑娘如意,義無反顧地下南洋,誰知被騙踏上了「豬仔」之路。華工阿祥護送黃日興逃出金礦,希望他能將華工們的銀信帶回家鄉。
  • 來汕頭,潮汕籍僑胞再「趕潮」
    12月10日傍晚,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與創業中華峰會部分嘉賓一同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回味「百載商埠」歷史,傾聽僑批動人故事。「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講解員用潮汕話朗讀的這首「過番」歌謠,道盡潮汕人背井離鄉、遠赴重洋外出打工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