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大國人文》欄目組專程前往泰國和潮汕地區拍攝製作以僑批歷史為主題的專題片,《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深度講述了晚清時期「番批」如何從「水客」、「水腳」的市籃裡遞送到眷屬的手心裡,專題片充分展現潮汕人的膽識與智慧,海外僑胞和僑批業者篤誠守信的敬業精神和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操。
早年,華僑先輩下南洋奮鬥拼搏,將來之不易的血汗錢託寄回家鄉,力盡贍養父母妻兒及家族人的義務。迄至清末,金融郵政機構簡歷尚未完善,因此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經由「水客」、「客頭」及海內外的僑批館遞送。
作為記錄歷史的真實見證,作為連結親情鄉情的載體,每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
《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上集
關鍵詞:僑批1946年9月,澄海銀砂鄉的一個母親即將分娩,孩子的父親卻不在身邊。和鄉裡許多人一樣,丈夫因為下南洋謀生,夫妻二人已分居兩地數年。臨產前,一封帶著匯款的家書遠渡重洋,總算到了她手裡。
「賢妻妝鑑,自別之後,無時或釋。想愚今日遠離鄉井,亦為環境所迫,雖人在外,終朝都是為掛於家庭。想妻你將欲生產,家無親偃互,為夫實在難過也。」
閩南、潮汕語系中把信叫做「批」。這位妻子收到的這封「批」,既是家書、也是匯款,像這種銀信合一的傳遞物,通過民間或郵政機構從海外匯至國內,便是僑批。
從晚清到20世紀中下葉,這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裡,僑批所載匯款,是僑鄉社會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整個國家外匯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
陳勝生退休以後,仍然在從事僑批研究的相關工作,這裡館藏的許多文物,都是經他之手入了展櫃。
汕頭市的僑批文物館,最早建立於2004年。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之後,僑批的研究價值日益被學界、社會重視。據統計,現存的僑批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等地,在構成僑批檔案的約17萬份僑批中,僅潮汕僑批就多達10萬餘件。
這些看似零星的生活文件,如水滴之入江河湖海,逐漸成為了研究僑鄉社會晚清到20世紀中葉郵政、金融、外匯等行業的重要史料,也同時成為了華僑在海外的奮鬥史、僑鄉社會變遷的見證。
僑批,曾經是百姓最日常的匯款形式,如今卻成了最傳奇的郵傳載體。細數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大遷徙,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為什麼獨獨在下南洋的潮汕人這裡,產生了僑批這樣的特殊信物?
它們為何而來?又去往了何處?
有潮的地方,就有潮汕人。全球潮人三千萬,其中有一千萬人在世界各地謀求發展,而當年的南洋諸國,是他們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潮人乘坐紅頭船下南洋
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地少人多,自然災害頻發,如果再加上時局動蕩,當地百姓不得不南下異國討生活。那時候出洋的,大多是的幹苦力的勞工,他們餓著肚子,花上月餘的時間,或從陸路、或從水路乘紅頭船往南方行進,剛到南洋的他們沒有片瓦遮頭,須靠赤手空拳打天下。
潮汕人把出國謀生叫做「過番」,把漂洋過海、出國謀生的人稱為「番客」。在謀生艱難、交通電訊均不發達的時代,華僑過番,一去就是三五年,有的十年八年才能回家一次,更有人甚至一輩子也沒法回去,最終客死他鄉。
因此,掙錢和平安,始終是番客最記掛的兩個問題。華僑掙了錢想寄回去贍養家庭,每逢過節也想給家人報個平安,但那時候的環境,並不具備滿足他們這點小小要求的條件。
勞工們下到南洋做苦力,主要從事伐木、割橡膠、採礦等行業,本就遠離城市,加上那時候南洋諸國郵政系統並不成熟,華僑掙下的辛苦錢不知道怎麼才能送到家眷手裡,也不知道如何向家裡人報平安。
這時候,幫忙帶錢帶信的人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水客遞送僑批,是潮汕僑批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水客,又叫做客頭,是那些經常往來於海內外,專為僑胞代送僑批和小宗物件的人,他們可以是船上的水手、海員或者經商人士。那時候水客遞送僑批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把批信和批款直接交到僑眷手裡,二是把所託批款採購成貨物回家鄉銷售,再按原款額和批信一併交付僑眷。運送期間如果貨物損毀,僑眷依然按批上數額拿錢,不承擔風險。
許茂春,泰國潮籍華僑,除了做實業,研究僑批也是他多年來的興趣和工作。在他著述的《東南亞華人與僑批》中提到,隨著華僑的大量湧入,暹羅的華僑人口日趨增加,到1880年時有43.5萬人,1900年60.8萬人,佔暹羅總人口的8.3%。
當需要僑匯的數量日益增多,僑批業也應運而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水客運批到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僅僅在汕頭,專門遞送僑批的水客就有800人以上。
1870年,在暹羅的潮陽籍鄉民李阿梅開始當水客,每年往返暹羅和汕頭數次,每次從暹羅帶回的批款達白銀2000餘兩,這相當於當時70噸大米的價格。而在家鄉的僑眷們就是靠著這些匯款滿足基本生活。
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政府被迫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量賠款導致白銀外流嚴重,而當時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的外貿出口量並不能填補這個空缺,時任總稅務司署統計處處長的美籍客卿馬士發現,面臨如此巨大的貿易逆差,清政府如果補不上這個缺口,很可能產生極其可怕的後果——經濟全面崩潰。
經過多年的發展,南洋諸國的經濟水平有所好轉,加之運輸效率提高,僑鄉前往南洋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時候,南洋華僑的人口結構也有所改變。有了幾代人的積累,勤勞多智的華僑從小商小販開始逐漸把生意做大,華人經濟一度控制了東南亞諸國的農業、工業、採礦業、商業和對外貿易,小商儼然已成巨賈。
華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下南洋的人一批又一批,以往由水客帶送僑批的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匯款需求,於是更大規模、更為規範、更加專業的民營僑批局出現在了華僑圈中。在這些逐漸興起的僑批局中,有一些是直接從水客帶批演變而來,一些則是商人抓住機遇而創辦的。
潮汕地區最早的批局,就是由水客演變而來。19世紀20年代,澄海一位叫黃繼英的鄉民在新加坡開辦了致成染坊,專做華僑生意。
黃繼英的染布生意紅火,同鄉工人掙了錢也需要帶批回澄海,于是之成染坊開始自派水客返鄉送批。到了30年代,在澄海正式創立致成批局,至此,潮幫僑批局有了第一家。
而為了確保僑批的順利送達,批局內部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比如寄批用統一的信封和信紙用於些批和回執,所送匯款數額要記錄在冊最後匯入總帳,由經理逐個核查,直到送信的批工把僑批送到僑眷手上,批局拿到回執,整個交易過程才算結束。
1912年大清頒了退位詔書,中國社會長達2013年的帝制終結,當王朝的遺老遺少還在做著復闢的夢,世界的巨輪已經逐漸加快了轉速。作為華僑社會重要匯款渠道的僑批,也因為環境的日新月異,出現了新的變化。
未完待續
《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下集將於5月4日播出
日期:4月27日周四
時間:17:45
頻道:央視發現之旅頻道
日期:4月28日周五
時間:12:30
頻道:央視發現之旅頻道
關注我們
帶你行走潮汕 · 記住鄉愁
www.qqzmc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