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組到開平記錄僑批故事

2020-11-19 澎湃新聞

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組到開平記錄僑批故事

2020-11-18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平發布

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

權威發布 服務民生

11月18日上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

《國家記憶》欄目攝製組來到開平。

這次攝製,

是對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進行拍攝。

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將以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為載體,講述鮮為人知的僑批故事,追憶華僑先賢歷盡艱辛,艱苦創業並回饋桑梓故土的歷史記憶。

攝製組首先來到

位於赤坎鎮中股村牛路裡的

司徒美堂故居,

用鏡頭探訪與記錄著名愛國僑領

司徒美堂傳奇一生的出發點,

追溯司徒美堂的鄉土記憶,

弘揚老一代海外華僑愛國愛鄉、

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

隨後,

攝製組來到塘口鎮自力村碉樓群,

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

講述一代代「金山客」漂洋過海辛苦打拼、

衣錦還鄉修建碉樓的故事。

據了解,

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

將通過對「僑批」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故事

進行深入挖掘與研究,

向觀眾展示守信重義、

愛國愛鄉的華僑精神。

紀錄片製作完成後,

將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

《國家記憶》欄目面向全球播出。

撰稿 / 許倩影

攝影 / 許倩影

原標題:《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組到開平記錄僑批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央視專題報導潮汕僑批歷史——《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上集
    近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大國人文》欄目組專程前往泰國和潮汕地區拍攝製作以僑批歷史為主題的專題片,《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深度講述了晚清時期
  • 央視專題報導潮汕僑批歷史——《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下集
    近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大國人文》欄目組專程前往泰國和潮汕地區拍攝製作以僑批歷史為主題的專題片,《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深度講述了晚清時期「番批」如何從「水客」、「水腳」的市籃裡遞送到眷屬的手心裡,專題片充分展現潮汕人的膽識與智慧,海外僑胞和僑批業者篤誠守信的敬業精神和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操。
  • 央視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在我市拍攝 尋訪銀信故事 挖掘僑鄉...
    11月18日—20日,經市委宣傳部主動對接爭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攝製組將鏡頭再次聚焦僑鄉江門,圍繞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拍攝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在3天時間裡,攝製組先後到開平市赤坎鎮司徒美堂故居、塘口鎮自力村碉樓群,臺山市臺山一中、梅家大院、海口埠碼頭舊址、銀信博物館等地,以及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實景拍攝。
  • 歌仔戲《僑批》入選國家資助項目 全國17個項目入選
    歌仔戲《僑批》入選國家資助項目 全國17個項目入選 劇情介紹:布袋戲藝人黃日興為了賺錢迎娶心愛的姑娘如意,義無反顧地下南洋,誰知被騙踏上了「豬仔」之路。華工阿祥護送黃日興逃出金礦,希望他能將華工們的銀信帶回家鄉。
  • 歌仔戲《僑批》再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本報訊(記者 郭睿)歌仔戲《僑批》再添新喜。本周,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公示了「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名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作品《僑批》榜上有名。這也是我省唯一入選的項目。
  • 歷時兩年錘鍊 只為講好「僑批故事」
    在2013年構成申請實際記憶文化遺產的僑批檔案共計約17萬份僑批中,來自廣東三大僑鄉的僑批達到16萬件,其中潮汕僑批達到10萬餘件。潮汕僑批史不僅是潮汕人在外拼搏的血淚史和開拓南海絲路的誠信發展史,也是中華民族在特殊歷史背景下不可替代的記憶。  這部話劇的劇情正是圍繞僑批這一信物展開。有道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經歷了兩年多的錘鍊,話劇《風雨僑批》終於首次與觀眾見面。
  • 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到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拍攝專題記錄片
    1月6日,國家檔案局宣傳處李鳳洲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組編導郭曉清等來到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進行採訪拍攝。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家檔案局和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正在攝製檔案事業開創及發展的系列紀錄片,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的採訪拍攝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1952年11月,受中共中央委託,中國人民大學創辦專修科檔案班。
  • 張偉明 | 尋根開平 用鏡頭記錄鄉愁
    ,與以往不一樣的是,他這次帶上了一支攝製團隊,打算用鏡頭記錄下他對家鄉的思念與愛,把尋根之旅製作成影片分享給更多的海外赤子。逐漸地,他有了這種想法,把自己的尋根之旅拍成一個故事、一部紀錄片,將最真實的感情用鏡頭記錄下來,讓更多像他當初一樣對自己家鄉和家族毫不了解的海外華人能真正了解自己是中國人,更深切的認識中國的文化與歷史。
  • 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來源標題: 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7月29日晚間,@央視新聞 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匯集對央視新聞素材以及微博用戶對武漢疫情的真實記錄,整理成為一部真實、感人的 「國家記憶」,以此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武漢全體市民,以及全國上下所有配合疫情防控的公民們致敬。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
    不久前,記者走進著名僑鄉汕頭,傾聽一封封「僑批」背後的感人故事,追尋深深的家國記憶。「一個『難』字,寫盡僑胞出洋謀生的艱辛和對家鄉的思念,但他們時刻不忘贍養家人的義務」僑批的批封,與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居中是一紅色長條。紅條上用毛筆寫著收信人姓名,右側是收信人地址,左下是寄信人地址、姓名,左上則註明了匯款的幣種和數額。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走進臺山
    11月18-1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國家記憶》欄目攝製組來到臺山
  • 新版歌仔戲劇目《僑批》在廈門市完成首演
    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人民網廈門8月10日電(陳博)8月8日晚,新版歌仔戲劇目《僑批》在廈門市小白鷺藝術中心完成首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等專家前來觀看了本次演出。 據悉,「信」字在閩南話中讀作「批」,「僑批」指的是海外華僑華人寄回家鄉的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亦是海外華僑的群體記憶和文化符號。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不久前,記者走進著名僑鄉汕頭,傾聽一封封「僑批」背後的感人故事,追尋深深的家國記憶。「一個『難』字,寫盡僑胞出洋謀生的艱辛和對家鄉的思念,但他們時刻不忘贍養家人的義務」僑批的批封,與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居中是一紅色長條。紅條上用毛筆寫著收信人姓名,右側是收信人地址,左下是寄信人地址、姓名,左上則註明了匯款的幣種和數額。
  • 權威打造專題紀錄片《國家記憶》將在「五一」期間播出
    節目導視:《國家記憶》兩彈一星元勳 任新民4月30日起播出的專題紀錄片《國家記憶》(「兩彈一星元勳」與「中國航天開拓者」系列),形象地反映了中國近代在科技、軍事等領域獨立自主、團結協作、創業發展的成果,為中國航天今天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
    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選送的兩部歌仔戲大戲《僑批》《陳三五娘》,兩場專場《福建省折子戲專場》和木偶折子戲專場《古藝新姿活傀儡》代表福建亮相本次盛典。當晚,演繹承載閩南華僑華人血淚汗水和鄉愁記憶、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僑批故事的歌仔戲《僑批》作為開幕直播劇目,在崑山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精彩上演。
  • 廈門歌仔戲《僑批》在榕大戲院濃情獻演
    2013年6月19日,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鴉片戰爭後,廈門闢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閩南人從這裡被賣「豬仔」到南洋當苦力。最初到達南洋的華工,只能託熟人或同鄉把銀信捎帶回家,由此產生了專門負責傳遞銀信的水客。水客把性命交由無常的風浪,往返於唐山與南洋,將華僑辛苦賺來的錢和傾吐感情的家信送達千家萬戶,同時又把家裡的回信帶去南洋,慰藉華僑孤寂的心靈。
  • 李立宏主講《國家記憶》,會是什麼樣的味道?
    ‍今年8月初,《國家記憶》欄目組邀請到一位神秘的嘉賓,他的聲音曾傳遍大街小巷,勾起大家的食慾,讓人垂涎欲滴。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而家道殷實的華僑,歷史上還有以「僑批」的方式,給海南老家的親屬寄錢的習慣。  祖籍文昌的泰國華僑林鴻鵬已有10多年未在海南過春節,每逢春節倍思親,想念住在海南的姑姑和大伯母,臨近春節,他對家的記憶再一次被喚醒。
  • 央視欄目組赴日照探班電視劇《經山海》
    本報訊 兩個央視精品欄目的攝製組一起抵達日照,輾轉漁港和鄉村等地,一待就是三天。這次吸引他們的,是正在日照進行拍攝的電視劇《經山海》。 12月10日,記者來到位於東港區兩城街道的拍攝現場,看到除了忙碌的攝製組外,場外央視欄目組的採訪也正在火熱進行。
  • 《國家記憶》如何塑造集體記憶
    《國家記憶》的節目選題不僅關注歷史,更觀照現實。在舉國上下攻克疫情的關鍵時期,欄目組推出紀錄片《戰「疫」》,真實展現了中國歷史上疾病防治的真實歷程。清明前夕,紀錄片《國家榮光》上映,旨在弘揚崇敬英雄、學習英雄的社會正氣,讓英雄精神薪火傳承。紀錄片不僅是對當下社會和民眾的啟迪教育,更是通過媒體的敏銳度呈現給觀眾具有時代氣息和觀照現實的歷史紀錄片。它在映照時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