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精湛表演令觀眾動容。
臺海網8月1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7日、8日連續兩晚,經過半年修改打磨的歌仔戲《僑批》與觀眾見面,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愁記憶和文化符號令人動容。9日,該劇召開了創作座談會,8位戲劇評論專家專程來廈為該劇「把脈」,既有發自內心的點讚,也有坦率地指出了不足。專家們認為,該劇有望成為一部有影響力的作品。編劇曾學文、導演韓劍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等劇組代表表示,將虛心聽取專家們的建議,對劇本、舞臺呈現等做進一步提升。
演了三年劇本已改了五次
戲劇人都知道,製作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劇目,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無數次的精雕細琢和反覆打磨,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因此,演出之後開創作座談會,最有利於提升作品的藝術水準。
一直以來,廈門文藝界始終秉持這樣的精氣神——歌仔戲《邵江海》《蝴蝶之戀》和高甲戲《阿搭嫂》《大稻埕》等幾部被中國戲劇界認可的作品,編劇和主創團隊邊演出邊聽取各方意見,不斷修改打磨,才被載入戲曲名錄。
從2015年創作到2018年首演,《僑批》的劇本經歷了5次「大手術」。去年的兩場研討會,又給了曾學文很大啟發,疫情期間,他再次對劇本做了大幅修改,和韓劍英、林德和等反覆商討,更加突出僑批的命運感,並豐富人物的情感厚度。
進一步挖掘僑批的現實意義
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從《邵江海》開始接觸歌仔戲,可以說是一路看著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成長起來的,他感慨道,「這個團隊在這20年裡一直保持著高水平創作,為21世紀以來的歌仔戲做出了貢獻。這與主創人員的努力有很大關係,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導演,其他人都是本土培養出的人才。」季國平說,福建戲劇不追求大製作,更專注於戲劇藝術本體。這次把感情做到了極致,演員表演出色,細節上給人驚喜,希望在體現「僑批」意義和價值方面做更多的挖掘。
解放軍原總政治部文藝局局長汪守德是第一次看歌仔戲,他被這部戲的藝術魅力所徵服。「《僑批》的選材獨特,具有不可替代性,臺上所呈現出的質量、狀態都很到位,賞心悅目。」汪守德指出,儘管如此,這部戲看到後面有些不夠震撼人心,可以試著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待那段歷史帶來的啟示和現實意義。
在悲劇中擁有詩意的美好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崔偉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僑批》不是簡單地講述「僑批」這一表面事物,而是通過僑批、人物等回顧了中國歷史命運,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歷史上受到的苦難、中國人真摯堅守的情感,中國百姓在爭取自身命運時的決絕。舞臺上細節的設計,讓這部戲在悲苦中有了些許詩意的美好。遺憾的是,人物的命運與情緒感染力還需要加強,要處理好焦點與散點的關係。
「這是一段詩化了的苦難史。」同樣是第一次觀看這部戲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原戲曲研究所所長王安奎,稱讚編劇和導演是高級的釀酒師,將悲劇製作成苦酒卻能讓人在苦痛中有美的享受。他指出,希望後半段的劇情能夠與前半段銜接得更順暢。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原主任李春喜表示,這部戲塑造了閩南人的地域性格——吃苦耐勞、隱忍頑強、忠義守信、家國情懷。戲中做足了鋪墊,在基本流暢的同時又有稜有角、有頓挫感。不同時空的疊加、對比,讓情感表達更為深刻。
增加高潮讓劇情更好看
看完《僑批》,中國兒童劇院原院長歐陽逸冰的直觀感受是,看到了文明和苦難的關係。「沒有戲裡賣豬仔的深重苦難,就不會有僑批這一人類郵政史中的奇葩。僑批是帶有閩南文化印記的郵政發明、一次亮眼的創造。」歐陽逸冰說,劇中黃日興的人物成長脈絡清晰,具有戲劇性,舞臺巧妙地通過對比手法營造戲劇性,臺詞簡潔但內蘊十足,不足的是全劇目前還缺乏高潮。
《劇本》雜誌副主編武丹丹對歌仔戲並不陌生,《邵江海》《蝴蝶之戀》她都有關注,所以,對於《僑批》她很期待。看過之後,武丹丹說,這部戲題材珍貴,格局不一般,具有傳奇性、詩性。僑批是海上絲綢之路交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不只是中國故事,還是世界的故事,具有獨一性、世界性。不過,武丹丹認為這部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可以在這個主題上有更好、更高的攀登,提高哲理性、思辨性。
《文藝報》理論評論部副主任徐健,曾看過一部關於潮汕地區僑批題材的紀錄片,「對於這種老題材,劇團會如何突破?」看完歌仔戲的《僑批》後,徐健覺得這部戲確實有它的獨特性,即通過黃日興引出了一個群體,通過情感變遷、任務抉擇,講述了一段南洋闖蕩史,也寫出了僑批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他看完後覺得該劇意猶未盡,希望主創人員能夠在高潮、二度呈現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愛,讓黃日興被騙踏上南洋之路,又義無反顧地逃出金礦;義,讓華工阿祥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換取黃日興的生還;恩,讓黃日興的性命與華工命運、僑批緊密相連,走上水客之路; 情,從黃日興手中傳遞的每一封僑批,都是他鄉之客的濃濃鄉愁。
歌仔戲《僑批》將閩南人的愛、義、恩、情、孝、儉、諾、拼融入戲中,寫就了一部閩南人精神力量的讚歌,而這種精神力量至今還流淌在閩南人的身上。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