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如境、渟泓絕塵。每一個走近撫仙湖的人,無不沉醉於她的波光豔影。撫仙湖的美,是古人眼中「琉璃萬頃」的浩渺,是《徐霞客遊記中》「惟撫仙湖最清」的讚嘆,是楊升庵「天然圖畫勝西湖」的驚豔。撫仙湖的美離不開她的清澈明淨,但她的珍貴卻遠不止於此。撫仙湖的淡水資源佔國控重點湖泊Ⅰ類水質的91.4%,相當於為全國人均儲備了15噸Ⅰ類水。然而,這個以水質最好、蓄水量最大而舉國聞名的湖泊,也曾受到流域磷礦開發、山地墾植、人口擴張與城鎮化等因素的影響,一段時期大部分水域水質下降到Ⅱ類,拉響生態警報。
雨中撫仙湖 求是記者趙夢婕攝
為守護這顆高原明珠,2017年以來,雲南省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出發,系統實施了修山擴林、調田節水、控汙治河、治湖保水、生態環境修復五大工程,一級保護區群眾搬遷、企業騰退、礦山關停,用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舉措穩穩鎖住了Ⅰ類水質。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雲南視察,還查看了撫仙湖水樣,強調「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如何平衡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讓經濟與生態兩手硬、青山與金山長相依?撫仙湖用她獨有的語言講述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故事。
馬房村:撫仙湖畔的幸福村
針對撫仙湖沿岸生產生活造成的面源汙染,玉溪以壯士斷腕的勇毅啟動了「史上最嚴厲」的騰退工程:對5個片區3984戶8274人實施生態移民搬遷,拆除房屋92萬平方米,退出地塊全部用於生態恢復;對沿湖壩區5.8萬畝常年種植蔬菜的耕地進行土地流轉和休耕輪耕,將水、肥、農藥需求量大的作物全部替換為荷藕、烤菸、藍莓等低汙染農作物,等等。
地處撫仙湖正北岸的生態移民村——馬房村 求是記者趙夢婕攝
地處撫仙湖正北岸的馬房村就是其中一個生態移民村。搬離意味著與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告別,但為了保護母親湖,撫仙湖畔的群眾作出了犧牲。搬遷後的馬房村,充分利用村內地理位置優勢和深厚歷史文化,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實現產村融合、產城融合、產業融合,探索出一條以民宿、餐飲為主,農業休閒觀光旅遊為輔的農旅融合發展新路子。
如今的馬房村,環境越變越好,遊客越來越多,成為澄江市離撫仙湖北岸最近、收益較大的自然村,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走出的幸福村、示範村,2019年榮獲省級「美麗鄉村」榮譽稱號。以馬房村為代表的一個個特色田園綜合體的崛起,給村子長遠發展帶來全新契機,村民正以另一種方式接受著撫仙湖的饋贈。
小灣村:小漁村到網紅村的華麗轉身
陽光露臺、音樂餐吧、無邊泳池,藍白相間的外牆,地中海風格的裝飾,恍若置身歐洲聖託裡尼……這是位於撫仙湖東岸的澄江市小灣村。背靠青山、盡覽撫仙湖美景的獨特地理位置,讓這個昔日小漁村蛻變成特色民宿村,成為四面八方遊客紛紛打卡的網紅地。
小灣村精品民宿「方寸間•盧梭」內景 求是記者趙夢婕攝
「說起小灣村的故事,你會為村民們保護撫仙湖而做出的付出而深受感動。」小灣社區黨總支書記王貴友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灣村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為主,蔬菜、烤菸等農作物是主要經濟來源。然而,種植蔬菜需要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殘留的化肥農藥隨著雨水流入撫仙湖,給撫仙湖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為了保護撫仙湖,上了岸的漁民、走出耕地的農民不得不轉變思維,重新尋找就業門路。
2017年,玉溪市結合小灣村獨特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實施小灣特色民宿示範村項目,引進昆明M60創意園入駐,打造一個聖託裡尼式的高端民宿村,發展民宿旅遊產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目前已啟動的一期項目規劃面積315.56畝,一次改造85幢房屋,涉及群眾766人。對願意自己經營民宿的村民,村裡協助貸款並免費幫助他們進行運營技能培訓;不願意自己經營民宿的村民,就將房子以租用的形式統一交給企業打造。「以前種菜打魚,一年收入8千多塊錢左右,現在我把家裡空出的一間房出租給企業做民宿,每年能收入6萬元左右。旅遊旺季,我還到民宿打工,一年也有1萬多的收入。」村民魯秀芬興奮地說。
小灣民宿作為挖掘鄉土文化、發展鄉村經濟的切實載體,寄託了村民的鄉愁與希望,與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美好願景和遊客樂享綠水青山的原始需求不謀而合,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雲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千百年來,生活在自然資源優異稟賦中的雲南人民,一直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如今,這一理念生動實踐在撫仙湖身上。如何既保護好生態環境,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撫仙湖的答案是,找準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取得雙贏——護我一池澄碧,還你金山長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