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耀和他的《小兵張嘎》:清波映紫葦   烽火嘎子哥

2020-09-04 喜歡電影的讀書人

徐光耀和他的《小兵張嘎》:清波映紫葦 烽火嘎子哥

文|丁丁


2019年11月的某一天,寧晉縣一位老友來訪95歲高齡的徐光耀,拿給他一副畫,是《小兵張嘎》中的情形。

徐老看完,欣然握筆題辭,「清波映紫葦,烽火嘎子哥」。

將近80年了,還有人記得那場殘酷戰爭,還有人記得那些機靈、樂觀、英勇的「嘎子」嗎?

小時候看過的抗戰電影中,只有《小兵張嘎》印象深刻,以至於二三十年過去,嘎子木槍捉漢奸、抜氣門芯、堵煙囪、光榮負傷的經典橋段仍歷歷在目,讓人忍俊不禁。

這個電影看過很多遍,連人物說話的聲調和神態都留在腦子裡,成為歷久彌新的童年記憶。

不過,就像作者徐光耀說的那樣,電影固然宏大得多,名氣也響亮得多,但小說更耐人咀嚼,「『滋味』上或更悠長些」。遺憾的是,很多年以來一直沒有讀過原著。

當戰爭硝煙逐漸彌散,歷史時空日漸遠去,那段英雄的歷史經一代代相傳,變成文字在書本裡險些被人遺忘冷卻的時候,我卻於寧晉縣文化館退休館長李雁雲老師的玉成之下,得到一本作者籤名的《小兵張嘎》。

在繁華盛世、和平寧靜的燈光下,細細讀來,那一場用無數華夏兒女血肉鑄就的歷史逐漸顯現,異常鮮明地呈現在我的面前。生於斯,長於斯,我對書中所描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人物都感覺熟悉和親切。

書中的一切災難,所有殘殺都牽動我心,讓我熱血洶湧、淚眼怒目;而書中一切善良質樸,一切優美風光又如此令人動容,讓人頓生「願與山河共存亡」的豪情。

要讀懂《小兵張嘎》,就要先了解那場殘酷的「五一大掃蕩」。

時光倒流77年,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包括寧晉縣在內統共6000多平方公裡的冀中區,被敵人用1773個碉堡、1539裡鐵路、15166裡公路、8373裡封鎖溝、築牆切割成2670個小塊。

用老百姓的話說,我們被敵人「剁了餃子餡兒」了。敵人不斷收網、掃蕩,用步步為營的「蠶食政策」,擠壓共產黨和八路軍的生存空間,殘暴殺害抗日軍民。

5月1日,又發起集中大掃蕩,造成「無村不戴孝,戶戶聞哭聲」的人間慘象。

《小兵張嘎》的時間背景是「五一大掃蕩」過後一年,被徐光耀稱之為冀中區抗日戰爭最殘酷的一年。

為保存實力,黨的武裝和黨政工作人員化整為零、轉移隱蔽,「只在日落天黑時,才三五不等地搞些艱難而秘密的工作。」

鬼子「皇協」到處跑,到處發橫,愛殺就殺幾刀,愛打就打幾槍,抗日的政權都不見了,穿軍衣的八路一個也沒有了,婦救會,青抗先,還有哪個膽大的敢提一提?各村都成立了「維持會」,都給敵人「掛上鉤」了。看吧,滿眼儘是敵人的勢力:白天,滿天都是膏藥旗;黑夜,遍地都是崗樓燈……老百姓都耷拉了腦袋,眉頭上鎖起兩個大疙瘩。

(選自徐光耀《平原烈火》)

這是封鎖最嚴密,冀中人民最絕望黑暗的時期,也是黨的武裝力量活動極端困難的時期。

恰恰是在最黑的黑夜裡,偶爾爆起的一星火光才最珍貴,最迷人;這個時期的抗日鬥爭,哪怕一丁點的勝利都令人振奮,給人信心,也最能顯示華夏兒女的錚錚鐵骨,和對祖國的無限忠誠。

相比如此兇險,一生九死、撕皮剝肉,「死過幾個死」的殘酷鬥爭,小說《小兵張嘎》寫得美好許多,有趣許多。小說一上來,先是對白洋澱的景物描寫:

……白洋澱的一個淺灣,一片蔥蘢茂密的蘆葦,直從那碧琉璃似的澱水裡蔓延到岸上來。風兒一吹,蘆葦起伏搖蕩,發出一陣沙沙的喧笑聲。

但隨後作者又寫到,「啊,若不是葦塘盡頭矗立著一個鬼子的崗樓,若不是從那兒凜凜然逼來一股蕭殺之氣,不就是一幅美妙秀出的田園畫兒嗎?」

鮮明的對比,由衷的抒情,這既是對侵略者的有力控訴,也形象揭示了我抗日軍民前赴後繼,「雖九死其尤未悔」的力量之源:我大好河山怎容敵寇踐踏?

對白洋澱以及冀中平原秀麗景色的描寫貫穿始終,尤其是嘎子養傷期間,和英子水上泛舟一段,更為空靈傳神,成為當代文學史上難得的寫景典範。

當然,小說的有趣更多是在這個十三歲的嘎小子身上,他一出場就發嘎,「呱唧呱唧」一溜小跑回來,突然用頭頂開門帘,向奶奶說:「奶奶!奶奶!一條長蟲轉磚堆,轉了磚堆鑽磚堆。——你說說,你說得上來嗎?」

把老奶奶驚嚇得被針扎了手,嗔怪他,「小祖宗,你把奶奶給嚇煞了」。

如果不是戰爭,這該是多麼美好的生活。

但不幸很快到來,鬼子進村搜查抓走了藏在嘎子家的偵察排長鍾亮,奶奶也被一個「巴鬥腦袋,蛤蟆眼,一撮小黑胡」的日本鬼子殺死了。

成為孤兒的張嘎子發誓報仇,他千方百計找到隊伍參軍,在區隊長錢雲清和偵查員羅金保等人的影響下,不斷成長、成熟,並勝利伏擊了敵人,擊斃了「巴鬥腦袋」的日本鬼子。

這篇小說中,奶奶遇害一節讓人淚水洶湧,躲避搜殺的一段令人不敢喘氣。但整篇小說讀來是愉悅的,給人美的享受。

嘎子的發嘎活潑生動、引人發笑,我方偵查員勇敢鎮定、機智多謀,還有成功的伏擊戰,也都讓人精神振奮、拍手叫好。

《小兵張嘎》像是戰爭烽火中的一首民間小調,因其殘酷,更顯其嘹亮。同樣取材自「五一大掃蕩」,被稱為姊妹篇的《冷暖災星》則壓抑低沉得多。

《冷暖災星》寫三個被敵人衝散的年僅十多歲小八路,到處流浪,到處給老百姓「招災惹禍」,最終在冀中人民掩護下逃避追殺前去尋找隊伍的故事。

敵人太殘酷,一旦發現誰和八路有聯繫,立即就會家毀人亡,灰飛煙滅。

《冷暖災星》塑造了紀大娘、轆轤大伯、根兒嫂、狗替夫婦等一系列個性鮮明、真實質樸的冀中農民形象,還正面描寫了一場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

徐光耀把愉悅的、有趣的都給了《小兵張嘎》,而把殘忍的、血腥的內容寫進了《冷暖災星》。二者互為補充,形成互文關係,合在一起看,才是殘酷真實的「五一大掃蕩」。

只是,《小兵張嘎》天下皆知,而更真實殘酷的《冷暖災星》卻少有人提起。

如果讓你憑空猜測,你一定會認為《小兵張嘎》的創作時間,應該是作者人生順風順水的美麗時刻,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1957年,「反右派」運動掀起滔天濁浪,徐光耀因曾是丁玲、陳企霞的學生(即在華北聯大文學系和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過),又曾給中國作協黨組寫過一封如實反映情況的信,被扣上「給丁玲翻案」的帽子,被不停地批鬥,要求「自我檢查」「坦白交代」「深挖狠批」,羅列八條「罪狀」讓他深挖、承認反黨罪行。

一個從13歲入黨,對黨絕對忠誠、絕對信任,跟著黨刀尖上滾日子都毫不氣餒、毫不妥協的老八路糊塗了,懷疑了,「我反黨?可真要把黨反倒了,我往哪去呢?」

接連的批鬥摧殘了徐光耀的思想,劈開了徐光耀的心,把這個刻板、老實的大個子鬥得暈頭轉向,眼花繚亂,幾近瘋癲。

「鬥熟」之後,他被無限期地「掛起來」。

時年32歲,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從參加革命以來從未停止戰鬥和工作的徐光耀,突然被動「閒」下來,沒事不能出門,出門必須匯報,不給任務,無會可開,不能交往。

開始,他以為是難得的清閒,可時間一久,他便坐臥不寧,寢食不安,陷入思想的黑洞中生不如死。

徐光耀借讀書來轉移注意力,卻讀得越來越急躁。屋裡的家具成了仇敵,二歲的女兒成了「小孽障」,被他嚇得跌倒在地。

他的腦子裡不停地翻檢運動以來的樁樁件件,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反對的和懷疑的,信任的和不可信的,冰冷的和陰險的,他一會兒自我肯定,一會兒又自我否定。

多年形成的精神信仰和價值體系的崩塌更甚於肉體的被戕害,他吃不下,睡不下,焦躁到極點,他悶聲怒吼,「槍斃我算了,省得慢慢熬死」!

徐光耀戎裝照

他的身體嚴重地消損下去,腦子像被震碎、掏空了,剛剛讀完的十二本《莎士比亞全集》竟然一個字也不記得,四大悲劇?什麼是四大悲劇?他一片茫然。

他想到自殺的種種死法,又想,如果死不了就瘋了呢?死去,妻兒短暫的痛苦後還可以自謀一條生路;若是瘋了呢?不能自理,要人照看,給親朋和政府增添沒完沒了的麻煩,受人民白白供養,卻到處惹是生非,讓惡人和頑童看猴兒似的耍笑。這對自小崇拜英雄的徐光耀來說,實在太可怕了。

他又想,「自殺,不也是死嗎?寫文章,一口血噴在桌子上,也是死。」現在又難得的寂靜,不寫就是沒出息,就是自甘墮落。這樣一想,眼前的燈光忽然變大,一線光明衝破了黑暗。

就像當初「五一大掃蕩」之後的絕境激發了共產黨人的鬥志與必勝的信心一樣,在徐光耀靈魂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精神最黑暗的時候想起的,偏偏是樂呵呵、笑眯眯,嘎眉嘎眼,令人愉悅的小嘎子。

「啊,我的孩子!啊,我的救命恩人!在緊要關節時刻,你真的來了呀!」在紀實文學《昨夜西風凋碧樹》中,徐光耀動情回憶起他創作《小兵張嘎》時的興奮。

他在寧晉經歷三年抗戰,寫作素材信手拈來,他廣撒大網,「把平生所見所聞、所知所得的『嘎人嘎事』」「尤其抗日時那些嘎不溜丟的小八路們」,都搜集起來,他把具有情節功能的嘎人嘎事拉出一個長長的單子,然後去蕪存菁,集中概括,這個嘎子小八路,竟伴著硝煙戰火逐漸清晰、豐滿,笑眯眯地向他走來了。

寫作相當順利,藉助那些生動的情節和回憶,他忘掉了批鬥,忘掉了眼前的黑暗,重新回到當年的戰場,「化妝襲擊,狹路埋伏,端樓打點,越牆掏窩,一派神出鬼沒、靈動壯美的活躍景象布滿眼前,它們所引起的激情,是可以壓倒一切災難的。」

就連在睡夢裡,也都是槍炮聲,喊殺聲,多日來縈繞思想的種種問題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食量於是增加,睡眠於是安穩,紅潤又回到他的臉上。毫不誇張地說,《小兵張嘎》救了徐光耀一命。

1958年6月,徐光耀完成小說和電影劇本《小兵張嘎》。9月25日,徐光耀卻接到總政機關黨委「決定」:

「由於徐光耀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定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開除黨籍,開除軍籍,剝奪軍銜,降職降薪(降至行政十七級),轉地方另行分配工作。」

是年中秋月明之夜,這位抗日時期的小八路,「嘎子之父」徐光耀被押赴保定農場勞動改造去了。

徐光耀自己並不承認是嘎子的原型,他說他喜歡嘎子那樣的性格,而自己則沉悶得多。但他又說,和敵人鬥,不就是要鬥誰「心眼兒」更多,不就是鬥智鬥勇嗎?

可以說,「嘎子」是抗戰時期許多戰士形象的綜合。

分析張嘎子形象,除了「嘎」這個個性化特點,他身上許多優秀品質具有普遍性。從這個角度看,徐光耀少年參軍,對黨忠誠,對敵仇恨,作戰勇敢,不正是另外一個「張嘎子」嗎?

大好河山,也正是由成千上萬張嘎子、李嘎子的鮮血渲染鑄就而成。

徐光耀

徐光耀是河北雄縣人,1925年出生,家中行二,一個姐姐一個妹妹,母親早亡,姐姐把他一手拉扯大,五六歲的時候,人們都叫他「傻子」,他也順其自然,沒有覺得不舒服。

家裡很窮,父親脾氣不好,但漫長的冬夜裡,父親總是給他們講故事取樂。有民間的笑話,也有成套的《呼延慶打擂》之類「古書」.

等徐光耀認字多起來,就由徐光耀給大家朗讀借來的《精忠嶽傳》《巧奇冤》《三俠劍》等故事,一部連著一部,涵養了徐光耀的忠義思想和英雄品質。

1938年,不甘心當亡國奴,願做嶽飛驅除韃虜,年僅13歲的徐光耀在姐姐的爭取和支持下,參加八路軍,加入一二〇師三五九旅特務營。半年後,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戰爭烽火中,他挺拔了身材,嚴峻了容顏,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八路軍戰士,先後擔任勤務員、文書、技術書記、鋤奸幹事等職。

1942年,「五一大掃蕩」之後,徐光耀以「特派員」的身份被分配到寧晉縣大隊參加遊擊戰爭,直至抗戰勝利。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他開始學習火線新聞和戰鬥通訊的寫作,成為作家徐光耀的肇始。

不僅如此,這三年的戰鬥生活為他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回憶錄《滾在刺刀尖上的日子——冀中「五一大掃蕩」親歷記》中,他這樣寫道:

在寧晉縣大隊,開始了另一輪史無前例、纏磨而持久的「隱蔽鬥爭」。……我在寧晉大隊的三年,與人民一塊摸爬滾打,結成深厚友誼,以至寧晉成了我的「第二故鄉」。這段經歷,給我日後寫《平原烈火》、《冷暖災星》以及《小兵張嘎》,提供了十分豐厚的生活基礎。

成就作家徐光耀抗戰小說的主要素材都來源於在寧晉的三年抗戰,對人民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也來源於此。

《小兵張嘎》故事和人物取材於寧晉,而把地點則放在了白洋澱,大概是為了那一葦清波吧。

徐光耀曾對寧晉好友,另一位冀中平原上的「嘎子」李雁雲說,

「嘎子故鄉是寧晉或者說是冀中六分區,抗日戰爭我一直在寧晉一帶,對白洋澱一無所知。……劇中的堵煙囪那個情節是我老家徐水的一個真實故事,其餘大部分人和事都發生在寧晉。」

(《雲雁往事·嘎子有無其人》)

李雁雲

李雁雲小徐光耀8歲,1933年出生,寧晉縣宋家莊人,13歲當上抗日兒童團團長,正是徐光耀和嘎子參軍的年齡,在如此殘酷的鬥爭環境裡,想必也做了不少嘎事。

1957年,李雁雲被打成反革命右派,1964年,去保定參加戲劇文學會的時候和徐光耀相識。既是「故鄉人」,又有類似的經歷,兩個人說起許多戰時的人和事,「一對摘帽右派一見如故」,很快熟識通信起來。

1981年,徐光耀再次回到闊別的第二故鄉寧晉縣,掛職縣委常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孫家莊公社副書記。

這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60周年,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這一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改革開放的春風漸吹漸濃。

逝水流年,日寇潛蹤,山河依舊。在李雁雲陪同下,這兩位「老嘎子」憑弔舊戰場,踏訪老戰友。伏擊的地方,藏身的地方,工作的地方,一切似乎都沒有變,又似乎變了許多。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一時之間,刀槍迸鳴之聲,拼殺呼喊之聲,悲痛慘叫之聲,勝利歡呼之聲,都在耳邊迴響起來。面對這片土地,徐老心潮洶湧,似乎又回到了那段血雨腥風和寧晉人民生死相依的歷史。

此後,徐老每有新作,第一個讀者就是李雁雲。2001年,徐老散文集《昨夜西風凋碧樹》出版,卻不知得罪了誰,一聲令下慘遭封殺。年近80的徐光耀再一次受到重錘打擊,精神大面積塌方,臉也不洗,牙也不刷,生活全亂了套,被醫生診斷為老年痴呆症。家人無計可施,只好電話求助李雁雲。

李雁雲老師隨即找車把徐老接到寧晉,延請一位老中醫把脈開方。其實,這不是啥實病,而是心病。

李雁雲老師陪徐老遊玩、聊天,一起回憶戰鬥往事,彼此交流個人經歷;中午,給他做一碗麵片湯,晚上,是一碗膩乎乎的胡蘿蔔乾小米粥。

徐老吃著飄逸麥香的面片,喝著浸潤脾胃的小米粥,站在廣袤深厚的冀中大地上,和這位老友暢敘心懷、傾吐肺腑,精神漸漸恢復起來,紅潤又回到了這位老八路的臉上。

如果說,反右派運動中是《小兵張嘎》救了徐光耀一命,那麼新書被封時是李雁雲這個李「嘎子」,是寧晉這個「第二故鄉」又救了這位老八路一命。

2019年11月,87歲的李雁雲老師帶一個晚輩去拜訪久不見客的徐老,把這位晚輩的一副臨摹素描送給徐老。

那幅畫,正是《小兵張嘎》中嘎子和英子白洋澱泛舟的情景:

遠處碧波蕩漾,湖面微風輕拂,蘆葦連天,映襯著嬌美的荷花,一條農家小船斜入畫面。

嘎子坐在船上,扎著腰帶,別著老鍾叔送他的木手槍和他繳獲日寇的「張嘴燈」,頭上扎著草圈。

他右手抬起,扶住草圈,左手提篙,眼望遠方,一臉無憂無慮的燦笑。

畫面中的英子坐在船頭,兩隻光腳入水,逗出水面層層漣漪,她穿著花上衣,藍褲子,雙手向後支在船梁上,黑黝黝的眼睛,笑意淺淺,望向讀者,似乎在尋思,也似乎早已經明白了:

「小嘎子是那麼歡樂,那麼心神陶醉,什麼也不愁,什麼也不怕。可他連個家都沒有,這是怎麼回事兒呢?他這些快樂是打哪兒來的呢?」

凝神細看,畫中與畫外,歷史與現實,竟讓人忘乎所在,又回到那場向火而生的偉大戰爭中。

黑暗醞釀了光明,殘暴滋潤了壯美,在這殘酷異常、悲壯異常的抗戰烽火中竟盛開了這如此明媚的花兒。

歷經世紀風雨,95歲高齡的徐老不知為何種力量驅使,竟握筆題辭:

清波映紫葦,烽火嘎子哥。

滄海桑田,人間正道。農曆2020年的新春即將到來,人們都在忙碌著備置年貨、走親訪友,市場裡琳琅滿目,街道裡張燈結彩,一片祥和熱鬧的節日氣氛。

抗日的硝煙逐漸散去,了無痕跡,一切真實的故事,所有鮮活的血肉已經沉澱為歷史,靜靜守望著神州大地。

在舉國歡慶,喜迎又一春的時刻,還能有人記得「五一大掃蕩」和《小兵張嘎》《冷暖災星》嗎?

當徐老站在窗前,看新世紀、新時代,看這一世繁華、追昔撫今的時候,他作何感想?

「清波映紫葦,烽火嘎子哥」,如此美麗的大好河山,幸有這些「嘎子」,幸有如此英勇的中華兒女!

這大概就是這位歷史見證者、戰爭親歷者、和平保衛者、靈魂拷問者,這位老八路、老黨員、老英雄,這位耄耋老人倔強站立的豐富內涵吧。

參考文獻:

1.《小兵張嘎》《冷暖災星》,徐光耀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

2.《昨夜西風凋碧樹》,徐光耀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6年7月版;

3.《雲雁往事》,李雁雲著。

4.《魅力永在 力量長存——訪作家徐光耀》,司敬雪、田耀斌。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726/09/31655471_851071087.shtml

5.《滾在刀尖上的日子——冀中「五一大掃蕩」親歷記》,徐光耀,炎黃春秋網。

http://www.yhcqw.com/34/511.html

(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寧晉讀書人」,更多精彩請搜索關注。)

相關焦點

  • 小兵張嘎胖墩結婚,嘎子哥等主演齊聚,不見走紅的張一山
    ,很少出現了,比如樂樂張一山是最火的,嘎子哥謝孟偉也依然在拍戲,雖然不如小時候火,還有英子王莎莎也在繼續表演,而胖墩杜雨卻很早之前就退圈了,很少有他的消息,嘎子哥謝孟偉以及一眾當時劇組的演員都現身杜雨的婚禮現場胖墩還是和小時候一樣一點沒變,無論是外貌還是體型,變化的只有身高,嘎子哥現身可見兩個人的友情從戲裡延伸到了戲外,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是好哥們,特地來參加好兄弟的婚禮
  • 小兵張嘎胖墩大婚!嘎子哥捧場眾人重聚,幾人中張一山發展最好
    這個視頻是電視劇《小兵張嘎》中歪嘴的扮演者韓英群發出來的,視頻一出,瞬間勾起廣大網友許多回憶。「嘎子哥」謝孟偉,他的變化比較大,已變成了一位肌肉型男。出演《小兵張嗄》的時候,大家都吐槽嘎子哥長得醜,看完這部戲後都被他的演技折服,成了他的忠實粉絲,那時嘎子和胖墩打架佔不了便宜,深刻詮釋了什麼叫體重壓制,如今「嘎子哥」再也不是那個稚嫩的孩子了,今年已經30歲的嘎子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了。
  • 小兵張嘎胖墩大婚,嘎子哥捧場,張一山不來被吐槽,如何看待?
    電視劇《小兵張嘎》是十多年前的一部反映抗戰時期故事的經典影視作品,故事中除了「嘎子哥」以外,還有幾個經典的少年角色,比如「佟樂」、「胖墩」、「英子」等等。如今幾個孩子的扮演者都長大成人,前不久劇中飾演「胖墩」的杜雨結婚,劇中一些演員藉此機會重聚,主角「嘎子哥」等人都到場,但是卻沒看到張一山,因此引來了一些人的吐槽。說他腕大,架子也大,影視地位高了,所以不會來等等。
  • 出道即巔峰,嘎子哥再也回不到小兵張嘎的高度了
    年僅13歲的他身穿白褂、手拿木槍、戴著一頂草帽,潛水、爬樹、摔跤樣樣精通,而且他還敢獨闖司令部,把一群日本人耍得團團轉。《小兵張嘎》中雖然沒有什麼大腕明星,但大家卻十分喜歡,扮演嘎子的謝孟偉、樂樂的張一山和英子的王莎莎也火了起來。特別是謝孟偉,他因為飾演了嘎子,如今走哪都被人稱為嘎子哥。
  • 《小兵張嘎》不比「一叉一摟」嘎子咋還是輸?了解摔跤學《摔跤》
    課文《摔跤》片段選自徐光耀老師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品《小兵張嘎》。短文描寫了小嘎子跟小胖墩通過摔跤的方式比輸贏,最終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別看是寫小孩子打鬧,在進行這段描寫時,徐光耀老師卻絲毫沒有將就,在這短短300來字裡,運用的卻處處是中國傳統摔跤的技法。下面讓我們了解些中國摔跤的常識,欣賞一下這場比賽,從而進一步學習徐光耀老師細緻入微描寫人物的高超技法。
  • 《小兵張嘎》播出16年,張一山爆紅成巨星,嘎子哥淪為三流網紅?
    2004年播出《小兵張嘎》到現在已經有16年了,這部劇主要講述了張嘎,集賢居少掌柜佟樂等小孩一起抗日的英雄故事。謝孟偉在拍攝完小兵張嘎之後,便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開始了自己戲曲生涯,後來拍攝抗日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可以說這是繼《小兵張嘎》後為數不多讓觀眾拍手稱快的作品。
  • 《小兵張嘎》胖墩大婚,嘎子哥到場眾人齊聚,張一山成最大遺憾
    但還有一部也是伴隨了無數人童年的劇,那就是《小兵張嘎》,第一次認識到矢野浩二就是在這部劇當中。相信小時候很多男孩子在看的時候都幻想自己是男主角嘎子哥的,幻想自己能夠鋤強扶弱等等的劇情。《小兵張嘎》當中有很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演員,嘎子哥的扮演者是
  • 電影《小兵張嘎》故事,嘎子打過羅金寶,玉英演過《歡樂頌》?
    為了和這部電影「競爭」,北京電影製片廠的著名導演崔嵬接到了拍攝兒童題材戰爭片的任務,他看中了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徐光耀是河北雄縣人,在1938年就參加了八路軍,當時才13歲,他熟悉白洋澱的抗戰歷史,也認識很多特別「嘎」的小朋友和小戰友,因此只用了三個月就寫出了傳世名作《小兵張嘎》。
  • 他是《小兵張嘎》的小嘎子,今娶美妻生愛子,網友直呼「太幸福」
    在疆郎年少時,沒有了現在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動漫,也沒有日新月異的遊戲可供選擇,我們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人,最多的是受父輩母輩的影響,滿腦子就是打仗,渴望成為當年的《小兵張嘎》中小嘎子那樣的英雄人物。其實《小兵張嘎》反映的是1943年是抗日戰爭的關鍵時刻,華北、華東等地的戰鬥異常激烈,在白洋澱,嚮往革命英雄的熱情少年張嘎帶著仇恨以及對於戰鬥的渴望與鬼子周旋的故事。
  • 小兵張嘎胖墩結婚,嘎子哥等眾人齊聚捧場,張一山未現身惹爭議
    提起小兵張嘎這部影視作品,相信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吧!當年主演們還都是小孩子,而如今他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了,而在近日,小兵張嘎中的胖墩也是迎來了自己的婚禮。最近感覺好多人都在國慶假期結婚,大衣哥的兒子,還有我的一些好友也是在近期完婚的,恰逢中秋國慶雙佳節,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 主演《小兵張嘎》走紅,落魄時無人問津,31歲的嘎子哥去哪了?
    除了張一山之外,其他人都不怎麼在娛樂圈活躍了,可能大家連他們的名字和飾演的角色都對不上,其實,機靈的小英雄「嘎子哥」就是由謝孟偉扮演的。和小嘎子一樣,謝孟偉在生活中也是個調皮愛笑的男生,而謝孟偉之後能走上演藝的道路,說起來,還得感謝他的舅舅,他的舅舅在當地有名的地方戲團唱戲
  • 嘎子哥:我學什麼張一山?我拍《小兵張嘎》他還是配角
    作者:蘅潔聊娛樂我想知道你是否還記得《小兵張嘎》的嘎子哥?很多人對這個角色應該還是有很深的印象的,但是有多少人在離開角色後還記得這個人?今天,我們將談論嘎子哥的角色扮演者謝孟偉,到目前為止,這部風靡全國的電視劇已經播出了十多年,劇中的許多兒童明星都大相逕庭,其中最著名的是當時在這部劇中扮演「佟樂」的張一山。拍完這部劇後,張一山扮演了家有兒女的劉星,觀眾都很喜歡他。後來因為演過其他電視劇,貢獻了自己高超的演技,現在已經是知名明星了。
  • 閱讀積累|《小兵張嘎》內容簡介+精彩片段+讀後感
    13、隨後,一夥"白脖"押著個血淋淋的人,五花大綁,一瘸一拐地走來:黑不楞的粗大個兒,密叢叢一嘴鬍子茬,臉膛紅紫,兩眼放光,不是老鍾還是哪個?14、原來看著小嘎子的那個"紅眼兒",見他跌在地下,半瘋半傻地哭喊,心裡一時短了主意。村裡的"聯絡員"純剛大伯,忙乘機說他是羊癲(diān)瘋,一犯三天不省人事。又加上不少好話,才把他保下來。
  • 有種「整容」叫《小兵張嘎》的嘎子,當初被嫌醜,如今健身到逆襲
    有種「整容」叫《小兵張嘎》中的嘎子,當初太小被嫌醜,如今健身帥到逆襲哈嘍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說說《小兵張嘎》,對於這部劇相信80、90後都非常熟悉吧,這是我們的童年回憶了,也算是很多人的抗戰啟蒙片。作為這部劇的主角,嘎子自然是非常正能量的角色,別看他只是個孩子,但是鬼點子非常多,而且也是不畏死亡的人,是個能夠扛起機槍就掃鬼子的狠人,因此當時這部劇當時也是讓嘎子哥大火了起來,反觀另一位童星張一山,他所扮演的佟樂卻被大家給忽視了,可見在這部劇中,嘎子哥的實力有多強了。
  • 16年後小兵張嘎胖墩大婚,嘎子來了,張一山沒來,網友:腕太大
    01說起《小兵張嘎》,很多人會想到一張「4個小主演回眸」的經典劇照。劇照中的4個小主演分別是: 1)「嘎子哥」謝孟偉,機靈的小混混。 《小兵張嘎》是這4個小演員的第一部劇,那個時候的他們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只是「嘎子哥」和「胖墩」在此之後,沒有再遇到其他經典作品,沒有再跳出《小兵張嘎》。 「胖墩」杜雨在《小兵張嘎》之後就淡出了大家的視線,算是息影了。
  • 《小兵張嘎》16年過去,張一山成當紅男星,嘎子卻成帶貨網紅
    在早些年的影視劇拍攝時,雖沒有最為高清的攝影設備,也沒有最為優越的拍攝環境,但老一輩的演員,卻憑藉純粹的想法和目的,給大家帶來了非常精彩的作品,比如《小兵張嘎》,就是備受大家喜愛的一部抗日劇,直到今日都讓很多人記憶猶新!
  • 小兵張嘎的原型叫瞪眼虎,他是從《平原烈火》遷來的移民?
    近年來,國內影視劇主人公出現一種原型熱現象,就拿電影《小兵張嘎》來說,自稱張嘎原型的人至少有5起之多。這些原型不僅上了大小報紙,登上電視屏幕,拍了專題片,風光無限。豈不知,小兵張嘎實際上是從《平原烈火》裡遷來的移民,他在平原烈火中叫「瞪眼虎」。
  • 小兵張嘎15年後,嘎子已當爸,英子成女神,不起眼的他大紅大紫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在《小兵張嘎》這部劇中,幾位主演的年紀都不是很大,但是演技卻非常的精湛,也是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距離這部劇的播出已經過去了15年,而這幾位主演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他們和當初有什麼區別。
  • 《小兵張嘎》小演員現狀:「嘎子」已娶妻生子,配角大紅大紫
    電視劇《小兵張嘎》改編自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徐耿執導,徐兵編劇,謝孟偉、杜雨、張一山、王莎莎等聯袂主演。該劇以質樸的方式,講述了小嘎子在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的過程。
  • 《小兵張嘎》過去16年,嘎子和英子成功逆襲,顏值大變天
    大家都知道在早年影視圈裡面是有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這些作品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想必對於許多90後來說,當初在家裡面看電視劇的時候總能看到一些精彩的電視劇,比如《小兵張嘎》就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當初在劇中的兩個童星也是表現的非常的不錯,嘎子和英子的人氣也是在一夜之間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