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摔跤》片段選自徐光耀老師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品《小兵張嘎》。短文描寫了小嘎子跟小胖墩通過摔跤的方式比輸贏,最終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別看是寫小孩子打鬧,在進行這段描寫時,徐光耀老師卻絲毫沒有將就,在這短短300來字裡,運用的卻處處是中國傳統摔跤的技法。下面讓我們了解些中國摔跤的常識,欣賞一下這場比賽,從而進一步學習徐光耀老師細緻入微描寫人物的高超技法。
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小兵張嘎》這部作品。提起電影《小兵張嘎》,對出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們來說,可能算是印象最深的一部兒童電影了,那個年代能看的電影很少,往往一部電影會被用各種形式播放好幾遍,《小兵張嘎》就是很典型的一部。我在村子裡看過,在學校裡看過,在鎮上看過,成人後又組織學生們看,在電視上看……百看不厭。特別近幾年陪學生們看,那情形基本上是我一個人不亦樂乎,是同學們在陪我看。是啊,現在孩子們已看不進去這種黑白老電影了。
電影《小兵張嘎》196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該片改編自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課文《摔跤》這個小片段就是節選自小說,但在選編入課文時,把摔跤這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掐頭去尾,只選了中間一部分。這樣一來對故事的完整性有一定影響,對小嘎子人物性格的表現也有一定影響。其實摔跤這一情節,在《小兵張嘎》整部小說中的份量是很重的,小嘎子由一個普通的農村兒童最終成長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成長為一名少年英雄,離不開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在摔跤這個故事中小嘎子就受到了「老百姓是水,八路軍是魚」,只有心裡有老百姓,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才能打勝仗的教育。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摔跤的一點常識。
摔跤,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 古代稱為角力、角牴、相撲、爭跤等。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動。從遠古到近代,摔跤一直被列為軍事訓練項目和表演項目。這並不難理解,武器越原始,戰場上近身肉搏的情形越普遍,所以整個冷兵器時代摔跤一直是重要軍事訓練項目之一。此外,像許多原本只是運用在軍事上項目逐漸發展為民間表演項目一樣,摔跤早在漢代便已作為表演項目出現。
摔跤在中國由來已久,可以這樣說,摔跤這項活動貫穿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摔跤運動由於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滿族、蒙族和漢族跤手取長補短,至清末時,中國跤術已達到較高水平。當時有專門食俸祿的叫官跤,民間消遣的個人稱私跤。
辛亥革命後,摔跤只是在民間流傳,並且湧現出許多摔跤名家,《小兵張嘎》的故事發生地——河北省白洋澱地區自古有尚武之風,摔跤活動深入民間,男人自小就自發練習,就連不能下場子摔兩把的,也能說出個一二來。
摔跤最初的名字就叫角力。這個名字告訴我們在這項運動中選手力量的大小對於取勝至關重要,我們常說「身大力不虧」。所以摔跤項目與體重關係密切,這也是摔跤比賽中選手分重量級的重要原因。
按身子騰空背部著地、軀幹著地、四肢中的三點著地分別計大小不等的分值。摔跤講究基本姿勢即跤架和基本步法,而這些基本功的核心都是為了時刻保持自身重心的穩定和移動的靈活。在此基礎上再配合上具體動作,但萬變不離其宗即順勢使對方失去重心。
摔跤時具體動作的訓練及運用十分注重揚長避短,身材矮小、動作比較靈活的人,可著重選練撈、磨、端踢、掐撮、入、掏……等技術動作;身高、體重、力氣大的人,可重點練勾、別、叉、涮、擰、披……等技術動作。具體細節我們不懂,但從這些名字上大概能看出來,小個子的要儘量保持遠身找空子偷襲為主,大個子的要儘量和對方擰在一起,用力量別倒對方。
有了這些常識做基礎,我們再來看這場精彩的摔跤。
[「小嘎子抬頭一望,指著牆外說:「上樹,看誰夠得著那個老鴰窩」。]
[小胖墩兒一看牆外那棵大楊樹,好傢夥,高足有七八丈,直得象根杉篙似的,老鴰窩就搭在一根細叉上,看上去象是一朵黑疙瘩雲,著實高得眼暈,連忙搖頭說:「不跟你賭那個,我上不去。」]
小嘎子鬼精鬼精的,其實這次賭勝小嘎子首選的是他穩勝的強項——上樹。而小胖墩兒雖說憨些,但並不傻,對於這個自己毫無勝算的打賭斷然拒絕。按說事情到此就結束了,沒談攏。但小嘎子不算完,他已經動了心思了,他太想要那掛鞭了。這才有了課文節選的這一片段——摔跤。其實對小嘎子來說選摔跤已經失去他最大勝算,是步險棋,從這裡可以看出小嘎子有股子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勁兒,這也是小嘎子最後成長為小英雄的一個重要性格特徵。
[「要不——摔跤。」「是嗎?」小胖墩兒跳起來了。立刻退後兩步,一閃身脫了單褂兒,叉著腰說,「來吧,是一叉一摟的,還是隨便摔?」]
從這個對話的底氣上勝負已判。小嘎子這邊明顯底氣不足。小胖墩兒這邊已是迫不及待,在那個環境裡長大的男孩子個個都練跤,大家心知肚明,在摔跤上,小胖墩兒有優勢,這再次表現出小嘎子有股不服輸的勁兒。
[小嘎子在家裡跟人摔跤,一向仗恃手疾眼快,從不單憑力氣,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摟。]
從這裡開始就進入到技術環節了。「一叉一摟」,我理解是摔跤形式的一種變式,或者說是老百姓層面一種更簡潔的形式。即省去雙方擺好跤架,兜來兜去,尋找對方空襠,抓住機會突入這一前奏,而是直接四臂交叉纏在一起,這可算是「一叉」。一摟,可理解為雙方各自努力,使對方向己方右側(對方左側)失去重心,對方自會條件反射身子向其右側回力,此時另一方順勢上右腿別在對方右腿外側,左臂在下,右臂在上,把對方順勢摔出。這種摔法十分簡捷,大量遠身技巧無法使用,身大力強者明顯佔優勢。這也是嘎子果斷選隨便摔的原因。嘎子處處透著股子機靈勁兒。
[起初,小嘎子……猴兒似地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可是小胖墩兒……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不露一點兒破綻。兩個人走馬燈似地轉了三四圈,終於三抓兩撓,揪在了一起。]
這段描寫,很是精彩。嘎子的「蹦來蹦去」「下冷絆子」正是小個子跤手在處於劣勢時最佳選擇。小胖墩兒的「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這是標準的跤架,一看就是經過名家指導,真真是個「慣手」。「三抓兩撓」「揪在一起」,這基本是形成了前面提到過的「一叉一摟」中「一叉」情形。
[這一來,小嘎子可上了當:小胖墩兒膀大腰粗,一身牛勁,任你怎麼推拉拽頂,硬是扳他不動,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氣,剛想用腳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給他把腳別住了,趁勢往旁側裡一推,咕咚一聲,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
一旦形成「叉」勢,小嘎子平日裡摔偷跤的優勢就全沒了。「推拉拽頂」,這主要以力量為主的動作,小嘎子用在小胖墩兒身上,「扳他不動」。「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氣」,小嘎子心裡已經慌了,比賽,心理十分重要,心一慌,就會心浮氣躁,就不冷靜了,就會盲動。「剛想用腳腕子去勾他的腿」,這裡小嘎子先移動了腳步,很容易失去重心,果然,小胖墩兒立即抓住了這一破綻,「把腳別住」,上身順其重心偏移的方向一推,就如同我們走路,一心想往前去,腳下卻被桌腳一絆,整個人立即飛了出去,力量大的出奇。「摔了個仰面朝天」。
這次摔跤比賽,小胖墩兒佔有身體上的優勢這是不爭的事實,其實小嘎子輸主要還是輸在心態上。他一來不想失去自己的「槍」,二來又一心想得到那掛鞭。這便是我們常說的亂了方寸。了解了摔跤再來看《摔跤》,就象內行一樣來看這次賭勝,頗有些「內行看門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