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走馬燈似的:通過小動畫理解。
(文字解釋)你瞧,像畫面裡的兩個小朋友這樣,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你轉我也轉,找對方的弱點,就是走馬燈似的。這個動作,在摔跤裡很常見!
(2)關注兒化音。
這段話中有很多的兒化音,其實呀,作者徐光耀爺爺來自北方,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在北方,所以這篇文章有著濃鬱的北方色彩,兒化音就是北方方言的特色。比如門墩兒、虎勢兒、猴兒、小胖墩兒、一點兒。
(3)關注難讀難理解的句子:使巧招、冷絆子
①語音提示:絆子嘛,就是我們摔跤比賽時候的一種招數,用一隻腿別著對方的腿使他跌倒。
②查字典,選一選「冷」的意思。(冷:乘人不備)。
③聯繫上下文:說說使巧招是什麼了嗎?(巧招就是不靠蠻力,而是靠乘人不備絆倒對方來贏得比賽。)
④總結方法:查字典、請教別人、聯繫上下文,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默讀課文,梳理課文內容。
1.出示活動要求:默讀課文,提取、梳理關鍵詞,根據課文內容,完成小嘎子和胖墩兒摔跤時的表現圖。(獨立完成、組內討論修改、組長匯報三步走。)
2.學生匯報,訂正關鍵詞,形成完整的表現圖。
①小嘎子摔跤時的表現:蹦來蹦去、想使巧招(下冷絆子)、走馬燈似的轉、三抓二撓揪在一起、推拉拽頂、鉤他的腿、摔得仰面朝天
②小胖墩兒摔跤時的表現: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走馬燈似的轉、三抓二撓揪在一起、趁勢一推
注意:有些動作是互相的。
3.校對後,學生根據圖示說說小嘎子和小胖墩兒摔跤的過程。
(設計意圖:教學時,採用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小組合作校對答案、組長匯報答案、其它組提出修改意見的方式進行。活動設計採用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自己面對疑問、討論實踐、團結合作,更符合「學為主」的教學思路。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陪伴者,而不是單純的指導者。)
板塊二:品味動詞運用的精準
一、聚焦小嘎子的動作描寫。
不難發現,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動作描寫。著名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曾說過:只有描寫行動,人物才能站起來。究竟動作描寫裡藏著什麼秘密?我們先走進小嘎子,一探究竟!
出示課文句子: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擻,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仿佛很佔了上風。
關注動作——蹦來蹦去。使用換詞法,把這個詞換成「走來走去」「跑來跑去」,可以嗎?同學們可以在屏幕前做做這幾個動作,體會體會。(蹦,不僅寫出了小嘎子的靈巧敏捷,還透露出他很聰明,富有心機)
二、聚焦小胖墩兒的動作描寫。
一個蹦字刻出嘎子之模樣,一個蹦字道出嘎子之內心,一個蹦字的背後,立著的是嘎子聰明有心計之形象!出示描寫胖墩兒的句子,品味作者那精準的動詞!
出示課文句子:可是小胖墩兒也是個摔跤的慣手,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不露一點兒破綻。
關注動作——塌著腰。使用換詞法,把這個詞換成弓著腰、彎著腰都不合適,只有塌著腰,才寫出小胖墩兒厚重的形象,再看「鼓著眼珠子」,為什麼不是盯著、瞪著?盯著顯得呆呆的,瞪著顯得太兇,鼓著就寫出了胖墩兒防備敵人的冷靜,也體現出他的自信。
小結:同學們,塌腰合襠是摔跤裡的常見招式,塌腰讓自己下盤更穩,合襠是為了保護自己易傷害處,這些動詞要是換掉,故事就沒那麼精彩了。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這樣說:最準確的詞語,只有一個 。
三、學生自主尋找其它精準的動詞描寫。
1.出示任務:讀讀課文中你覺得有意思的部分,找找你覺得用得精準的動詞,寫寫批註,說說這些詞好在哪裡?
2.預設——推拉拽頂。
面對力量型胖墩兒,小嘎子推,推不倒;拉,拉不走;拽,又拽不動,卻還不投降,竟然動用頭來頂。四個字,把氣急敗壞、求勝心強、不肯服輸的小嘎子表現得淋漓盡致。
3.預設——扳。
讓我想到了扳手腕,平常我們都要使出很大的力氣。我仿佛看到小嘎子使出渾身解數漲紅臉的樣子,也體現出對手真的很強大。
小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品這個字,是個不錯的方法。文字就這樣在細品慢賞中煥發魅力!不過動詞精準只是動作描寫中的一個秘密,第二個秘密藏在哪呢?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人物動作描寫的對比,讓學生尋找自己覺得用的精準的動作描寫,相信學生們會在原本的學習基礎上,有了主動尋找和主動分析的能力提升。當學生回答脫離預設時,也要給予正面的評價,言之有理即可。也可以同時追問,有無更好的動詞替代或者拓展運用在其它情景中,為下一階段學習深入鋪墊。)
板塊三:深入學習動詞的連貫
1.出示片段,第一次對比朗讀,發現秘密。
語段一: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氣,剛想用腳腕子去鉤他的腿,不料反給他用腳別住了。小胖墩兒趁勢往旁側裡一推,咕咚一聲,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
語段二:小嘎子沉不住氣,用腳腕子去鉤他的腿,反給他用腳別住了。小胖墩兒往旁側裡一推,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
明確:刪掉了連接詞,句子不連貫。
2.出示片段,第二次對比朗讀,發現秘密。
語段三:小嘎子沉不住氣,先用腳腕子去鉤他的腿,反給他把腳別住了。然後小胖墩兒往旁側裡一推,最後,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
明確:大家感受到了嗎?連接詞一改,讀起來就索然無味了。看來,動詞之間的連貫,可是大有文章啊!不可以缺了連接詞,更要學會用合適的連接詞。這就是動詞讓人物立體起來的第二個秘妙:動詞的連貫性。
(設計意圖:此階段的教學作為動詞描寫教學的相對補充,不作精講。讓學生積累相關的動詞連接詞,有意識地運用,給予學有餘力的同學更多的實踐與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提問和質疑,如果去掉這些詞語對語段有什麼影響?)
板塊四:運用精準的動詞和連貫嘗試練筆
1.出示情境:運動會上人頭攢動,"加油!加油!"操場上傳出一聲高過一聲的加油聲,只見運動員咬著牙,臉憋得通紅,等待著接力棒。
糟糕,一名運動員手一滑,會發生什麼呢?他又會怎麼做呢?同學們自己說說看,注意選用恰當精準的動作,如果能用上精彩的連接詞,那就更厲害了。
2.預設反饋:糟糕,一名運動員手一滑,眼看接力棒就要落地了。說時遲那時快,他迅速弓腰,用手飛似的掠過去,還沒來得及落地就被他穩穩地接住。咻的一聲,他蹬腿就跑。
指導:弓腰,掠過去,蹬開腿,這幾個動詞用的非常貼切,而說時遲那時快、咻的一聲更是將當時千鈞一髮的緊張時刻展現了出來。
3.總結拓展:從短短的《摔跤》,我們認識了小嘎子和胖墩兒,讀懂了動作描寫的秘妙。徐光耀爺爺曾這樣評價他筆下的張嘎,「張嘎」是個藝術創造的產兒,是集眾人之特長的典型形象。小嘎子還有著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嘎子從一個普通的小孩子變為一個出色的小偵察員,決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變的,他的變化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那麼嘎子成長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呢?你可以閱讀《小兵張嘎》這本書,從中感受嘎子的成長過程,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
(設計意圖:「學為主」教學重視學生的自主實踐,在教學了本課之後,動作描寫片段很有必要進行實踐仿寫。教學時注意動詞在特點情景的精準運用,如果學生能在不同情境中有準確及特別的運用,應該及時予以鼓勵。最後總結本課的學習目標,檢測學生的達成情況,以便課後可以有更針對性的訓練。同時保證接下來的學習的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