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慘遭劉備出賣的益州大叛徒:張松背叛舊主後再被新主子背叛

2020-12-23 薩沙

三國小人物誌0050:慘遭出賣的益州叛徒張松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張松,三國時代西川蜀郡人,是益州牧劉璋麾下的一名官員,也是一位外表和才華極度不成正比的人。在《三國演義》小說中,描述他為益州別駕,身長不滿五尺,言語有若銅鐘,長得是額頭尖,鼻偃齒露,活脫脫是一副猥瑣的老鼠樣……

然而,掩蓋在齷齪外表之下的,是他滿腹經綸的才華。不但能說會道,而且記憶力超人,過目不忘。由此也一直很得劉璋重用和信賴。

赤壁之戰過後,張松受劉璋所託,出使許都與曹操會面,卻不被曹操所禮遇……後來又因為口無遮攔,亂揭曹操的敗仗老底(濮陽遇呂布,赤壁會周郎,華容逢關公,渭水避張繡等)等原因,被老曹亂棒打出許昌,趕回益州……

就在鬱郁回歸的途中,張松路過荊州,卻受到了劉備諸葛亮等人的盛情款待。感懷在心的他,在臨別之時將精心繪製的「西蜀地形圖」贈與劉備,並建議劉備帶兵入蜀,自己也願為內應,幫助劉備取西川之地。

然而沒想到,後來因為和劉備「書信來往」,謀事不周導致了洩密,使得張松的「內應」身份也被暴露。最終為親哥哥張肅所告發,被大怒的劉璋全家問斬……

應該說,演義小說裡面的張松,是一個形象特點鮮明,而且非常有個性的人物。他的「醜」和他的「才」都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甚至有後世的好事者,編出了「人中張松,馬中灰鬃」這樣的調侃之詞,與「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相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至於他為劉皇叔入川取益州所立下的功勞,也是有目共睹的(光一張詳盡的地理圖就價值無量)。只可惜,一次意外而莫名其妙的洩密,卻令他賠上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沒能活到劉備佔領成都,並對他論功行賞的那一天……

歷史上真實的張松,是否和《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所描述的那副形象一模一樣?

我們還是翻開史料記載,來試著尋探一番。

陳壽所著《三國志》中,並沒有關於張松的獨立傳記。我們只能從其他人傳記裡的隻字片語中,並結合《華陽國志》等相關史料,來尋找張松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

首先,演義小說中所描述的,張松的字為「永年」……其實「永年」二字,是另一位益州名仕彭羕的表字。而《華陽國志》中清清楚楚地記錄著,張松的字是「子喬」。(《華陽國志·卷十一·後賢志》記載:南安將軍張表,字伯達,成都人也。伯父肅,字君矯,廣漢太守。父松字子喬,州牧劉璋別駕從事。)

至於張松的相貌,史料上只是記載他個頭不高,相貌普通,看起來並不起眼而已。並不是如演義裡面所描述的,那副誇張的猥瑣模樣。不過,張松的才華還是值得肯定的。幾乎所有提到過他的史料,都記載他思維縝密,腦子反應快,語言能力很強,說話也滴水不漏……

看得出,雖然沒有演義裡面所描述的那麼誇張,但張松確實屬於是那種外表不算出眾,但是在才華上,卻相當驚豔的人……

關於張松入仕的過程,史料上並未記載。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所在的「蜀郡張家」,並不能算得上是當地的「豪族」。頂多只能算是規模比較大,人丁也比較多的「大家族」而已。

我們知道,劉璋在繼任「益州牧」以後,為了蜀中政治態勢的平衡,也為了安撫益州本土人士。他曾經提拔過一批西川本土的寒門人士,入仕為官,並擔任各方面的職位。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的是,一般意義上所說的「寒門」,並非是如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指「家境貧寒」的家庭,如農民子弟,奴隸後代等(底層人士想入仕為官的可能性,在中國曆朝歷代都是微乎其微)。而是指沒有後臺,且缺乏政治資源的家族。

而張松所在的張家,就是在劉璋的提拔之下,走上了益州的仕途。張松成為了劉璋的近身親信「別駕」,他的哥哥張肅擔任了「廣漢郡」的太守。還有後來在雒城大放異彩的猛將張任,很可能也是他們張家的人(張任同為蜀郡人,同樣姓張)。

也就是說,劉璋對於張松的家族來說,其實是有「提拔之恩」的。而張松後來的所作所為,完全無異於「以叛報恩」之舉。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張松出使許昌,並面見曹操的過程;以及他到後來改變主意,決定幫助劉備的事情。

並非是如《三國演義》上所寫,張松出使曹操的時間點,是在赤壁之戰過後,而且還挨了曹操一頓亂棒,差點沒從原來的「猥瑣侏儒」,被打成手斷腳瘸的「殘廢侏儒」……

據史料記載,張松出使曹操的事情,是發生在曹操南下荊州,並接受了劉琮和荊州大家族們(蔡瑁張允蒯越等)投降的時候。這時候的曹操,不僅已經統一北方,而且兵強馬壯。再加上荊州已經落到了曹操手裡,無疑是使得坐鎮益州的劉璋非常忌憚。

一旦曹操幹掉了盤踞江東的孫權,就等於是統一天下之南北……對於弱小的劉璋來說,和強大的曹操武力對抗是絕不可行的(劉璋連張魯都對付不了)。唯一的辦法,就只能是臣服,或者說是投降……所以,劉璋就派張松擔任他的使者,前去和曹操「結好」,實際上等於是送上「降表」。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曹操卻並不待見張松,導致張松這次「乞降」完全失敗。甚至,就連降表都沒能遞上去,張松就被迫踏上了歸途……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從來只聽說過「勸別人投降」而被拒絕的,卻沒聽說過「勸別人接受自己投降」這等上好之事,還會被別人拒絕的。

這就好比是送到嘴邊的肥肉,不咬一口也就罷了,還要唾罵給你送來肥肉的人?能幹出這事來的主,腦子裡恐怕都不止缺了一根筋……

曹操這究竟是在想什麼呢?其實,只要我們探尋一下細節就會明白,曹操對張松的「乞降」作出這樣的反應,也並非是不合理……

事實上,劉璋派張松去見曹操,表面上是送的「降表」,想表示臣服之意。實際上,卻是在和曹操談條件,意圖以「稱臣納貢」為名,打消曹操派兵攻打西川的念頭(已經向你稱臣,就是你的地盤了,還打什麼打?)……

就此,不單可以保持自己獨佔益州,並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地位,還能證明自己這個「益州牧」頭銜的合法性(劉璋之前繼劉焉而上位,一直未得到朝廷的正式認可)。

毫無疑問,聰明絕頂的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劉璋的用意,也明白張松此次前來的目的。這時候的他,北滅袁氏南佔荊州,正值事業的最高峰,正是意氣風發、傲視天下的時候……在他這時候看來,要派兵入蜀、滅掉劉璋,只是分分鐘的事情,哪還用得著和你談什麼條件?

所以,曹操只會接受劉璋的「無條件投降」,而絕不會接受劉璋的「有條件臣服」。不過,他也並不會當面點破這些,直接拂劉璋的面子。而是對劉璋的使者張松不冷不熱,要麼避而不見,要麼見而不談,要麼談而不應……最終目的就是想辦法勸退張松,以此拒絕劉璋的臣服降表……

看得出,演義小說上所描述的,張松是因為貌醜而被曹操所不悅,並口無遮攔亂揭曹操老底,還使得曹操自毀「孟德新書」等劇情,都是在老羅筆下虛構的。

最終,他只是因為受到曹操的冷遇,並領會了曹操想表達的意思,才決定回歸蜀中。並非是如小說上所說的那樣,是被曹操亂棒打出,狼狽至極……

那麼,張松是什麼時候和劉備集團勾搭在一起的呢?

既然,張松訪曹的事情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前,那就不可能在回益州的路上,和劉備「不期而遇」了。因為這時的劉備已經逃到了江夏,地處荊州東門,並不在在張松回川的半路上。而且,劉備剛剛遭遇了長坂坡之敗,孤城困守自身難保,張松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去找他共謀什麼「入川大事」……

事實上,關於「張松獻圖」的故事,也是小說中虛構的。就連演義中所提到的,他給劉備所獻上的,那張著名的《西川地理圖》,至今都無法被證明,是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的東西。

據史料記載,張松在離開曹操那邊之後,並沒有路過荊州,而是徑直地回到蜀中。而且自那以後,他就開始力勸劉璋,應該和劉備聯合,一起對付共同的敵人——曹操……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張松在曹操那裡過得不開心,受了委屈和冷遇,故懷恨在心。所以,他要以此為報復,故意在劉璋面前誤傳曹操的意思,並把劉璋往敵對曹操的路上引,以此給曹操添堵……

然而,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張松這只是如實轉述了曹操的態度,並沒有刻意歪曲,且公報私仇的意思。說白了,既然「臣服結好」這條路走不通,那又還有什麼必要,再對曹操那邊抱有任何幻想呢?

不過,張松建議劉璋與劉備結交,這個動機可就真的沒有那麼單純了……後來的事實也告訴我們,張松其實很早就和劉備有所勾搭,而且他也在了劉備圖謀西川時,在蜀中承擔起了「內應」的工作……

張松為什麼會倒向劉備?這是因為在張松從曹操處,回歸到蜀中以後的這段時間裡(幾個月到一年間),天下大勢就發生了很劇烈的變化……

首先,是曹操在赤壁遭遇了大敗,在孫劉兩軍的通力合作下,看似強大的曹軍一潰千裡,從水上到陸地都節節潰退,損失慘重(軍中瘟疫也是個很大的影響因素)。這也就預示著,曹操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勢,被瞬間逆轉。短時間內一統天下夢想,也真正成為了「夢想」……

接著,就是劉備的突然崛起,他利用自己之前在荊州駐紮過七年之久的「地利」優勢,以及手裡有劉表長子劉琦這張王牌,再依靠諸葛亮等荊州本土名仕的幫助,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趁著孫曹兩家全力幹仗的機會,趁虛而入佔領了荊州的大部分城池……

於是,幾乎在一瞬間,劉備就擺脫了敗軍流寇的身份,逆襲成為了一方有兵有地盤的諸侯……可以說,劉備的實力膨脹之快,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雖然和曹操相比,實力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是霸者之氣,已經是隱隱浮現……

而劉備的異軍突起,也使得天下形勢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尤其是在人心浮動的益州,在劉璋這個壓不住場子的「暗弱君主」坐鎮下,很多大小官員的心裏面,都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

據史料記載,首先出訪荊州,並與劉備會面的人,並不是張松,而是劉璋麾下的官員法正。他也是第一個向劉備表達歸順之意,並建議劉備西取兩川的益州人。所謂的「西川地理圖」,很可能也是在這個時候,由法正之手,轉交到了劉備的手裡……

當然,「西蜀地形圖」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法正真正交給劉備的東西,可遠遠不止一張地圖那麼簡單。從之後發生的事情來看,劉備在與劉璋翻臉之後,幾乎是順風順水,很快就打到了成都附近。而且這一路上的城池關卡,基本上都沒有太強烈的抵抗……

看得出,劉備在入蜀以後,不僅摸清了西川的地理路線,還想方設法收買了很多劉璋手下的人。由此可以推斷,法正等人交給劉備的資料,除了蜀中詳盡的地形、道路、關隘、要塞等信息外,還有各地的駐軍守將名單,糧倉武庫的具體位置,以及各郡縣的戰備情況等等……

如此詳盡完備的資料,自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準備好……看得出,張松法正等人,在這件事情上,真的是操了很大的心。為什麼,他們會對劉備如此投懷送抱,對「叛劉璋,迎劉備」之事如此上心呢?

我們知道,法正是蜀中「東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就是當年跟隨劉焉入蜀的那批人,並且很得到劉焉信任與重用。而張松,原本只是蜀郡的庶族,是劉璋給了他們家族入仕為官的機會,才由此得到了富貴……

也就是說,法正和張松二人,原本都應該是劉璋的鐵桿兄弟才對。為什麼恰恰是他們倆人,成為了最先背叛劉璋,並且開始偷挖劉璋牆角的人呢?

其實,法正的動機不難理解。因為自從劉璋上位「益州牧」以後,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劉焉的政策。

據史料記載,劉璋為了維護統治,對於益州的「本土西川派」和外來的「東州派」,採取「相互鉗制」的平衡手段。這無疑使得東州派非常不滿,因為他們是之前跟著劉焉來到蜀中的,而劉焉之前也一直倚重於他們,並利用他們去壓制益州本土的「西川派」。

而劉璋現在玩平衡手段,無疑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東州派在蜀中的地位。所以說東州派的人,現在對劉璋感到有所不滿,也是肯定的。再加上劉璋的能力,遠不如他的老爹劉焉。所以東州派中比較有能力代表人物如吳懿,李嚴等,都並不認可他。

至於張松呢?他是被劉璋提拔起來的益州本土人士,他背叛劉璋的唯一原因,恐怕就只能是因為他的私心了……

據史料記載,張松曾不止一次在旁人面前感嘆抱怨,說他的主公劉璋暗弱無能,而自己在他麾下做事,完全是明珠暗投,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才能……

誠然,劉璋的軍政能力一般,算不上什麼雄才大略的人物。但是,張松要是真覺得劉璋無能,跟著他沒什麼前景,反而耽誤了他自己的前程。那他完全可以換個工作,跳槽到其他地方,到別的老闆那裡去打工。

然而,張松並不是這麼做的。他的做法是「換老闆」,引一位新的老闆進來,取代自己現有的老闆。再以此為邀功,作為自己在新老闆麾下,飛黃騰達的資本……不得不說,張松這種吃裡扒外的行為,實在是有些不厚道。

更何況,劉璋也不是什麼人神共憤的昏君暴君;相反,還是個為人寬厚,執政柔和的仁義之君。所以張松「換老闆」的行為,真沒有什麼「正義性」可言。更不用說,之前劉璋還對他和他的家族,有過提攜之恩。而張松的所作所為,真無異於是在恩將仇報……

俗話說,天理輪迴,終有昭彰,報應不爽……張松後來也為他的行為,而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

憑藉著巧舌如簧的說辭,和對劉璋性格弱點的把握,張松法正等人終於成功壓倒了反對派(黃權,王累等人),說動了劉璋。他們知道,劉璋一向對手下的實權派人物,尤其是像龐羲、李異這類手握兵權的將領們,並不感到不放心。

所以,即便是北方漢中的張魯十分討厭,不斷縱兵南下搶掠,劉璋也不敢輕易出兵剿之。因為這樣等於是給了他們,獨自帶兵外出的機會,讓他們隨時都可以擁兵自重,且割據一方……

所以,他們建議劉璋去請來劉備,讓這支外來的人馬,有效威懾住(清理掉)這些有二心的蜀中實權派人物們。還能讓北邊的張魯,甚至是許昌的曹操都明白,劉璋和劉備兩家已經聯合在一起,荊州和益州兩州也已經結為堅固盟友,通力合作,試問天下還有誰敢小覷?

(《三國志-蜀書-劉璋傳》記載:因說璋曰:「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連好先主,尋又令正及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御,正遂還。

後松復說璋曰:「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

就這樣,劉璋親筆寫信,由法正轉交,去荊州請來了劉備劉皇叔,正式率兵入蜀。而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就不用再贅述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張松之死,真的是如同我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僅僅只是一場意外嗎?

據史料記載,張松因為書信洩密,而被兄長張肅告發,而導致殺身之禍的事情,正好是發生在劉備進駐益州一年多以後,與劉璋翻臉為敵的時候……這,難免有點過於巧合,也難免讓人心中起疑。為什麼早不洩密晚不洩密,偏偏在這個時間點上洩密,到底是意外,還是有人刻意而為之?

恐怕,還是人為洩密的可能性更大……至於洩密的人會是誰,這個也不難推斷,因為是所謂的「密信來往」,書信只會傳輸於「寫信人」和「收信人」這兩個點之間。也就是說,如果有洩密,那麼問題也只會出在這兩個點上(送信人都是雙方信得過的人,在傳輸過程中洩密的可能性太小)。

張松自然不會自己出賣自己,那麼剩下來,唯一還有可能洩密的點,就只能是劉備那邊了……

據史料記載,劉備在葭萌關駐軍一年多以後,就以曹操再次南下,荊州危急等理由,向劉璋請辭回荊州,先處理家中之事,這無疑是讓劉璋感到十分惱火。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明年,曹公徵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

當初,劉璋請劉備入川,在金錢糧帛上可以沒少花費,還派出手下的部隊,由劉備全權節制……結果劉備到了葭萌關,和張魯只是對峙,卻從不交兵(頂多只是象徵性的小打小鬧),反而是把精力放到了厚樹恩德,和收買人心等方面……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而今,劉備又拿人手不短,吃人不嘴軟,打張魯的事情還八字沒一撇,就要打道回府。不僅如此,劉備還要求劉璋再給錢給物給兵,支持他先回荊州把曹操打跑了,再回來幫他收拾張魯……試問面對著這樣無恥的請求,又有誰能微笑著接受呢?(《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欲以東行)

果不其然,劉璋對劉備的難看吃相勃然大怒,但也並未就此翻臉。只是在劉備的要求上打了個五折,先給一半。並承諾在劉備回來幫他幹掉張魯過後,再給另一半……(《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

劉備這究竟是想幹什麼呢?他帶兵入蜀,難道目的就是到葭萌關度假,拿著劉璋的給養,吃吃喝喝一年就走?

當然不是,劉備的目的是為了取益州之地。而今所謂的「先回荊州」,也只是他計劃中的一記虛招而已。他要用這樣看似「無恥」的手段,來激怒劉璋,並逼迫劉璋先動手,並將雙方撕破臉幹仗的責任,都推到劉璋身上。以此維護住自己一直以來的好名聲……

那劉備的具體計劃是怎樣的呢?第一步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借曹操南下的理由,提出先回荊州,並且在錢糧補給上,向劉璋提出很多不合理要求。而劉璋不忿於劉備的不要臉,就在後勤給養上打折。至此,劉備至少有了第一個理由,那就是劉璋剋扣糧草,意圖以此為要挾,將自己的人馬困在蜀中……

不過,僅僅是這樣的理由明顯是不夠的。就這樣撕破臉出兵,也太牽強,實在有點太說不過去。所以劉備需要更為充分的理由,最好是劉璋,能夠先作出軍事上的部署,然後自己是「被迫」反擊的。這樣,才能讓自己不背上任何一點罪責,並且對名聲絲毫無損……

於是這時候,張松的「密信」就這麼恰到好處地,「意外洩密」了……這一洩密不要緊,原本就對劉備有了疑心的劉璋,這下子終於認清了,劉備「仁義」面具之後的真面目。也終於是明白,劉備之所以帶兵入蜀,其實是想鳩佔鵲巢,目的是衝著他的益州地盤去的。

就這樣,大發雷霆的劉璋,急敗壞地處死了叛徒張松。接著,又下達命令,讓各地守將緊守關隘,不得讓劉備通過……這樣一來,無疑是又中了劉備的下懷。

劉備從此可以在宣傳口吻上說,明明是你請我來到蜀中幫你打仗,結果你不單在後勤上剋扣我,還想斷我的後路,把我困死在葭萌關……如此一來,我是被迫反擊的,不想和你翻臉也不行了……

只是可憐的張松,恐怕到死為止,都想不通自己和劉備之間的秘密通信,是怎麼洩露的。更不知道自己在劉備的計劃裡,僅僅只是一個棋子的角色。最終劉備犧牲他這個卒子,目的也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和實現政治宣傳上的目的。而到頭來身首異處的張松,對此卻一無所知……

寫到這裡,我們也算是大致理清了,關於張松這個人物的生平。就此,可以為他作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看得出,張松的形象和事跡,和演義小說中所描述的也差不多,只是並沒有那麼誇張。同樣是貌不驚人、外表平庸;也同樣是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不過,他的才能水平,也沒有到能稱上「大才」的地步。不然,劉備肯定會愛惜他,不會以犧牲他為代價,來成全自己的名聲……

而且,張松的政治眼光也是有限的。至少,他並沒有看透劉備的計劃,也沒弄清楚劉備「假意回荊州」的真實用意。反而是急匆匆地又寫去了一封勸阻信,結果被劉備巧妙利用,洩露出去,反而是給他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而據史料記載,劉備在得知他的死訊以後,還表現得十分悲傷,哀嘆道:「是張肅殺了我的內應」(《華陽國志》記載:君矯殺吾內主乎!)

毫無疑問,這又是劉備在演戲……事實上,在攻下成都,領益州牧過後,張肅等人非但沒有受到劉備的任何責罰,反而是全家入仕,比之前在劉璋麾下更得重用。

而且,當時劉璋也只是處死了張松一人(演義上說是全家問斬),並沒有罪及其他人。張松的兒子張表,後來在蜀漢為官,並歷任尚書、庲降都督等官職,最終官至「後將軍」的高位,也算得上是飛黃騰達了……

只可惜這一切,張松卻是看不到了……但是個人覺得,他並不值得可憐,因為他本來就是賣主求榮,幹的就是吃裡扒外的事情。最後被人出賣背叛,身首異處,也算得上因果報應,罪有應得……

或許,還是清代歷史學家蔡東藩給他的那段評價最為貼切:

食祿應思勉效忠,

如何賣主妄邀功?

西川未去頭先落,

奸猾由來少善終……

PS:其實,張松和許攸有些相像,同樣是才能出眾,也同樣是得到君主的重用。但也同樣是有投機之心,為了自己的飛黃騰達,背主而求榮……

最終,二人的下場也差不多,都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而被犧牲,甚至在身首異處的時候,他們都還不明白是為什麼。

也許,這也正是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所在……有時候你在這盤大棋上,自認為是下棋的人,掌控了全局;卻不想只是別人的一顆棋子,會隨時被犧牲掉……

所以說,普通人若是玩不懂政治的話,還是不要去玩的好……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八十六期】三國慘遭劉備出賣的益州大叛徒:張松背叛舊主後再被新主子背叛(歷史系列第676講)
    三國小人物誌0050:慘遭出賣的益州叛徒張松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張松,三國時代西川蜀郡人
  • 三國:曹操為何不願意接納來賣益州的張松?有內應幫忙不香嗎?
    而曹操也在益州爭奪戰中失去了先手,並最終失去了拿下益州的機會。歷史上對曹操拒絕張松,後張松勸劉璋迎劉備入川有相應的記載,小說中只不過虛構了張松從曹操那邊出來後,轉頭見劉備獻地圖的故事。對於有志於天下的曹操來說,益州來了願做內應的投靠者,本應善待接納,可為何曹操卻放棄了這個機會?
  • 赤壁之戰以後,孫權為什麼沒去佔益州,劉備又是怎麼拿下的益州
    接著又聊了劉備如何借「荊州」,曹操又為何擔心劉備得到「荊州,今天駱駝繼續聊「赤壁之戰」之後得事,主要聊孫權為什麼戰後沒去佔益州,而劉備又是如何拿下的益州。喜歡三國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隆中對」,那是諸葛亮為劉備做的國家發展規劃,在這份流傳千古的國家規劃中,諸葛亮特別提到了益州的重要性,因此大家對劉備取益州,往往感覺很自然,而對於孫權沒去取益州,則很少有人會提出疑問。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益州也是東吳的必爭之地。
  • 益州之戰時,龐統為劉備提出了上中下三計,劉備為何採取了中計?
    益州白水軍主將楊懷、高沛是劉璋的名將,他們不願意劉備駐紮在益州。聽聞劉備回荊州,必定會輕騎前來送行。劉備可以趁他們來送行的機會,拘捕他們,奪取他們的軍隊,再向成都進軍。龐統的下計是劉備率軍返回白帝城,和荊州取得聯絡,然後再徐緩的圖謀進取益州。劉備在經過考慮後,決定採取龐統的中計。他聲言要回荊州救援,趁楊懷、高沛前來送行擒殺了他們。在兼併了他們的軍隊後,發起了奪取益州的戰爭。
  • 劉備攻佔成都後,益州牧劉璋結局如何
    三國故事中,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提出了先後佔據荊州、益州、漢中的大戰略,劉備也完美的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成功的佔據了荊州,後來又策反了馬超,從而成功的攻佔了成都,在成都建設成蜀漢集團的大本營。那麼投降劉備的益州牧劉璋結局如何呢?
  • 劉備入蜀時,這三人背叛劉璋勾結劉備,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張松(?在此基礎上,懷恨在心的張松,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並勸說劉璋和劉備結交。對此,在筆者看來,張松原本是想背叛劉璋,投靠曹操,但是,曹操的輕慢,讓張松轉而投靠了劉備。自此之後,張松一直在幫助劉備奪取益州,比如張松勸說劉璋迎接劉備入蜀,從而進攻張魯。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暗助劉備,為其兄張肅所告發,劉璋怒而將他斬殺。
  • 三國第一醜人——張松:一個才華橫溢的叛徒
    觀點張松背叛劉璋,是因劉璋確實無能,成不了大事,在他手下幹事發揮不了他的才能,總的來說是沒有前途。有人說他比三姓家奴呂布更可恥,但也人說他選擇明主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要我說,無論怎麼樣,背叛總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史學家司馬光說:「才勝過德的人就是小人」,張松也就是個有才華的小人吧!
  • 三國最無恥的小人,害死一位名將,坑哭一名軍師,出賣三個主公
    三國時期有很多小人,比如毒士賈詡,他原本是西涼軍的參謀,董卓死後西涼軍擔心遭到皇帝清算打算跑路,賈詡擔心自己在路上被亂兵殺死,隨即教唆西涼軍攻打長安,由此拉開亂世序幕。再後來曹操攻打西涼,賈詡跟隨曹操出徵,使用毒計攻打自己的老東家,甚至幫助曹操誅殺馬超、韓遂三族人,實在是小人行為。但賈詡和孟達比起來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孟達一輩子的種種行為堪稱小人中的極品!
  • 三國時期劉備帳下的五大謀士
    東漢末年分三國,分別是魏、蜀、吳,也許是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蜀國是三分天下中最強悍的那一個,不僅有「一代明君」劉備、「神機軍師」諸葛亮,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五虎上將」,但其實不然,不論是從領土面積還是軍民數量來說蜀國都是最弱的那一個,另外從領導人的出身來看劉備也無疑是最低的那個
  • 劉備奪取益州時,龐統提出了上中下三策,為何劉備偏要用中策呢?
    我們常常只知道三國時期的劉備只有諸葛亮這一個軍師,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有一個人對劉備的成功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龐統。龐統在沒有追隨劉備的時候,就已經漸漸被人們熟知了。他雖然相貌平平,甚至看起來還沒有那麼機靈,實際上龐統卻是一個眼光獨到的人。他曾經和司馬徽關係非常好,而司馬徽也非常看好龐統,他認為南州士子沒有人能和龐統相比,可見龐統確實是一個有著豐富學識的人。
  • 糜芳跟隨劉備二十餘年,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卻背叛了劉備?
    摘要:三國時,糜芳跟隨劉備二十餘年,經歷了劉備集團最困難的歲月,眼看劉備勢力已經逐漸開始膨脹,好日子就快要到了
  • 明知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劉璋為什麼還會引劉備入川
    三國是我們歷史上最特殊、最有意思的一段歷史時期。一部三國志,儘是魏楚吳三國互相之間的爾虞我詐。也是因為三國的特殊地理條件、實力的不均衡,而又互相對峙數十年,催生了無數的政治、軍事典例。劉備之所以能成為三國之一,首先要感謝的就是劉璋。因為在劉備獲取西川之前,整個蜀地是屬於劉璋父子的。也是因為劉璋引劉備入川,最終丟失了領地最終老死他鄉,被後世諷刺為無能人物的代表。劉璋被世人笑話了近兩千年。從後來的結果和當時的地理因素考慮,劉璋確實做了一件蠢事。
  • 孫尚香年輕貌美又顯貴,劉備為何拋棄她,娶了益州寡婦吳氏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者,他的一生經歷了無數兇險和失敗,最終憑藉自己的能力和一幫能臣的共同輔佐下,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壯舉。劉備娶吳氏拋孫尚香孫權看劉備前往益州後,想通過孫尚香拿走劉備的孩子想要讓劉備逼還荊州地區。孫權謊稱母親病重,讓孫尚香返回東吳看望母親,此後孫尚香獨自前往東吳,與劉備分隔兩地,從此一直都沒有見面。
  • 三國時期的益州面積有多大?具體包括現在的哪些省份地區
    畢竟三國演義是個文學作品,正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黃巾起義是大部分三國讀者內心中三國時代誕生的開始。但是所謂結尾,便是三國什麼時候在自己的內心中死去。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去世是結尾,象徵著自己內心的三國時代就此逝去。也有很多人看到關公敗走麥城便發覺自己心中的三國夢已經到盡頭了。不過這兩個事件,都是與蜀國命運關係莫深的,同時也和一個地方有關。哪呢?益州。
  • 《隆中對》預言成真 | 益州之戰
    三國之中,諸葛亮算是一位神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能,按照道教來說算是半個神仙。可是這樣一個仙人按理說是不管人間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可是也不知道劉備交了什麼狗屎運,竟然請到這位「半仙」出山。於是,諸葛亮就慫恿劉備搶奪他本家兄弟劉表和劉璋的地盤——荊州和益州,搶了這兩塊地盤,就有了立腳的根據地,這樣才能和曹操、孫權稱兄道弟,分得一杯羹。
  • 劉備沒統一三國 ,居然全因這個眉縣人!
    三國時期要想當老大,那可有一個硬指標:帳下謀士過千、良將無數。不然你出門打天下,都不好意思跟別的大佬們打招呼。細看三國,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劉璋、呂布等大佬們你來我往,很大程度上拼的就是誰的謀士更牛掰一些。說到這裡,劉備可能要哭天搶地捶胸頓足喊冤枉了。要不要這麼誇張?
  • 諸葛亮最初認為益州是天府之國,後來又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何?
    話說回來,在蜀漢陣營中,諸葛亮地位不可小覷,劉備對他是非常重視的。在最初的時候,諸葛亮提出了隆中對。正是因為隆中對的提出,才讓諸葛亮受到了劉備的重視。《隆中對》中,諸葛亮曾經向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可是,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卻又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作為歷史上的頂級謀士,為何諸葛亮的策略出爾反爾呢?
  • 死於諸葛亮之手的益州名士彭羕,背後竟有這麼多推手?貴圈真亂
    彭羕是益州名士,因為情商很低,早在劉璋時代,就被貶為了奴隸。後來劉備入主益州,他受到了龐統和法正的聯名舉薦,被劉備任命為了治中從事。劉備非常認可他的能力,「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可是,諸葛亮卻覺得,彭羕是一個狂士,「心大志廣」,不能重用,所以經常向劉備打小報告。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之後,開始疏遠彭羕,甚至將他貶出了益州。
  • 劉備手下亂抓人,睿智的簡雍急中生智,靠一個段子讓劉備放人
    導語:三國歷史大雜燴系列, 是本人原創作品,目前共有四個板塊:三國戰役大盤點,三國人物那些事,三國人物高手猜謎,青梅煮酒品三國。本文為三國人物那些事系列第27期。《三國志》中記載劉備家裡有一棵大樹,茂盛的樹枝蓋住了劉備的家,遠遠看過去就像皇帝的車架一樣,再加上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的後代,劉備和小夥伴玩耍的時候總會說自己就是皇帝,你們就是我的謀臣武將,聽我指揮一起打天下。隨著簡雍長大,他發現劉備非常獨特的人格魅力,號召力很大,身邊常年跟著一群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靠著保護各地商人賺佣金討生活。
  • 劉備奪取益州花了3年之久,為何曹操和孫權都沒有阻止?
    01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投降,劉備佔據益州的過程。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聽從張松的建議,派遣法正邀請劉備入川,以抵抗漢中張魯。劉備遂留下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自己帶領龐統及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在涪城相會。在此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等人都勸劉備趁機除掉劉璋。但劉備認為初來乍到,人心未服,以此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