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楊高南路地鐵站附近,一名衣衫襤褸的流浪漢連日來火爆網絡。
他雖然蓬頭垢面,卻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講《左傳》《尚書》,談企業治理,談各地掌故,也告誡人們「善始者眾,善終者寡」。有網友稱他為「國學大師」「流浪大師」,還有人點評:「他穿上西裝就是教授,毫無違和。」
他的真名叫沈巍,上海人。
抖音截圖
大師流浪上海街頭
從小撿垃圾買書
一名網友眼中滿腹詩書的「國學大師」,緣何淪落到在街頭流浪?
按沈巍告訴媒體的話說:「我淪落至此,歸根到底是理念的衝突。」
沈巍回憶,自己小的時候很喜歡看書,但是家裡兄弟姊妹眾多,父母沒有錢給他買。
「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撿廢品賣錢,那時候豬骨頭都有人要,被用來熬成骨膠,我把分類好的垃圾拿去換買書的錢。長此以往,我就養成給垃圾分類的習慣,也見不得浪費,分好的垃圾能賣錢的賣錢,能吃的就吃,能用的自己用。」
抖音截圖
「我喜歡畫畫,也喜歡讀歷史之類的書,但父親深惡痛絕。有時候,我賣了垃圾買了書,回家時,只能悄悄藏在肚子裡不讓他看到。直到晚上,等他睡覺了,我才敢在被窩裡偷偷把書拿出來看。」
「小時候,因為撿垃圾經常被同學們笑話,我也很難為情。但那個時候我就很納悶,怎麼討飯的人不做事情,反而都同情他。而我付出了勞動,反而被譏笑。最有趣的是,我撿的橘子皮有專門的人收,為什麼還遭人笑話。直到現在我都沒搞懂。」
抖音截圖
「最好像諸葛亮一樣,出將入相」
沈巍說,他最嚮往成都。「讀書人一輩子有個理想,最好的像諸葛亮一樣,出將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學杜甫,憂國憂民。」
「我從小受儒家教育,想做個政治家。坦白講,我想做官。」但事實上,沈巍的人生軌跡,也的確曾經走向仕途。
根據報導,沈巍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某區審計局。「我沒有名校背景,對審計專業也不喜歡,但在父親的約束和壓力下,我才做的這個選擇。」
「學審計專業是我這輩子的遺憾。如果父親很客氣地交流,我一定不會選擇這個專業。我會選擇中文系或者國際政治研究。」
抖音截圖
在沈巍口中,他的工作生涯很短暫。
「很多時候,同事印材料都只印一面,另一面作廢,我就把這些廢紙搜集過來,可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那時候在大家下班後,我會把單位的垃圾桶都翻一遍,看看有沒有能用的,有一次就被我的一位女同事看見了,第二天領導就知道了這件事,他們都認為我很奇怪,有垃圾收集癖,於是就讓我休長病假,直到今日,領導換過好幾任,沒有人問過小沈的病好了沒啊。」
「那時候我一想,停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好像也不錯,我每天很早就出門去書店看看書,看到晚上,剛好那一帶附近有很多劇院,進去聽上一曲,充實的一天就過去了,有什麼不好。」
而他的公務員身份,也得到了徐匯區審計局的證實。
據徐匯區審計局方面表示,「沈巍於1986年進入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在其病休期間,我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足額地向其發放了工資。」
沈巍自己也說,自己並不缺錢。「這26年來,單位一直在給我發工資,大概有2000多元,我的卡裡目前約有十萬元左右,其中部分是父親的遺產,拆遷時他把房賣了,我分到了十多萬。」
沈巍。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我不想紅,喜歡寧靜的生活」
據媒體報導,工作不順、在父親面前無所適從的沈巍,最終選擇了走出這個家庭。
1995年,和家人賭氣的沈巍去外面租了一套房子。
2002年春節之後,他又搬到了浦東。但因為沈巍帶垃圾回家的習慣,既惹惱了家人也惹惱了鄰居。「比如說他們家裡出現了一隻蟑螂,別人第一時間想的是一定是我的那堆垃圾給招惹過來的,他們不會想是不是有什麼其他的原因。」
矛盾的不斷累積、加深,使得沈巍從開始的早出晚歸轉變成徹底無家可歸。
抖音截圖
據媒體報導,隨著沈巍的走紅,許多後來者嗅到了商機,紛紛從安徽、山東、北京等地趕到沈巍常年活動的地帶浦東楊高南路,他們拿著自拍架橫著手機在草地上做起直播。而沈巍卻沒有露面,轉而躲進了正在裝修的店鋪裡。
這幾天,上海上演著一場「活捉」流浪大師的鬧劇。
「沒紅的時候,我一般下午五六點去地鐵站看書,一個是為了鍛鍊自己的心境,我能夠在這麼長時間裡頭也不抬,隨你邊上發生什麼事情,我都靜得下心來;還有一個有點作秀的成分,因為這時候上下班的都是白領,我想提醒大家多看點書,這是好事。」
「我不想紅,喜歡寧靜的生活。」
「歲數大了,到了天命之年,更何況生活這麼動蕩,再想什麼呢?這麼多年,我堅持的生活理念是,人不能肆無忌憚浪費東西。」
網友怎麼看?
對於這位流浪街頭的「國學大師」,網友們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有人認為,沈巍26年不上班,不應該「吃空餉」;
但與此同時,還有人認為,這是價值觀的差異,並沒什麼不好,應該尊重沈巍的選擇。
對此,你怎麼看?
來源:中國新聞網(cns2012)綜合紅星新聞(記者 王春)、新聞晨報等
編輯:冷昊陽
責編:宋方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