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局中人》,一直都覺得張一山飾演的「沈放」這一角色太不完美,無論是從外形、聲音、人物形象以及劇情需要,沈放這個角色都太出戲,並不符合一個成熟特工的角色定位。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沈放的角色也漸漸清晰,我想,作為一部優秀的電視劇,張一山已經把「沈放」這個角色演活了。
在劇中,「沈放」並非自願成為一名特工,而是因為年幼的時候,父親的獨裁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本來可以順利的愛情,在父親的一手包辦的情況下,而過早夭折。正值叛逆期的「沈放」,選擇了離家出走,進而改名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在汪偽政府成立時,成為一名特工,而且還是雙面特工。
如果這四年的臥底生活也從劇中演出來的話,或許會更加精彩。他是如何拿到情報的,如何與敵人鬥智鬥勇的,如何斡旋於國共兩黨之間的,如何幫助盟友脫身逃跑等等。
那時候的「沈放」很年輕,根據劇中角色的定位,估計也就是20出頭的樣子。這樣年輕的人,在這樣高強度的壓力之下,既要做好偽裝,還要做好工作,四年的高度緊張的神經早就已經到了崩潰邊緣,而且還看到戰友一個接一個的為了掩護他犧牲自己。好不容易等到黎明的那一天,一下子放鬆下來,但是不能回老家的心情,讓他再次陷入了絕望。
人生最大的絕望,就是還有希望;人生最大的壓力,就是要承擔責任。
於是乎,在日本投降的那一刻,他要回「老家」。因為他已經對自己的那個家,自己的哥哥,自己的父親,自己的愛情,都已經絕望透頂,回「老家」是他唯一的解脫。
所以,儘快脫身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當他能脫身的時候,戰友為了掩護他,一個接一個的被迫害死去。為了傳遞最後的情報而選擇不自救的老汪,為了保護他而主動犧牲的三名同胞,為了不說出秘密,也為了少受酷刑而選擇咬舌自盡的「老家親人」,都讓他的心裡受到了深深的觸動。
從一個少年變成一個男人,他要扛起最後的責任。所以,在最後關頭,他放棄了回「老家」的念頭。
經歷過對家的恨,再經歷別以命換來的自己,在看到為了掩護自己而犧牲的一個又一個人,讓一個20出頭的人能做什麼呢?
他在局中,我們在局外。但又有誰能說得準,你真的看清了事情的本相,而能做出完全正確的選擇呢?
所以,他要偽裝自己,既要讓自己顯得成熟,還要讓別人看不到真實的自己,更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還要保護自己的同胞,還要合理的拿到情報。
所以說,張一山飾演的「沈放」是劇中最複雜的角色。
他也是太想演好這個角色。
而相比於沈林,角色定位要清晰得多。沈林就是一個一心為黨國效力的五好青年,正直勇敢,心思縝密,不懼強權。
而羅處長,就是一個只為利益而活的人。只要能賺錢,他不在乎制定什麼計劃,也不在乎沈放是什麼人,更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也不在乎朋友親人的犧牲。
對於潘粵明和趙達的這兩個角色,人物定位相對單一,而他們兩個人本身就具有很深的演技,也是經過一場又一場戲劇的洗禮,拿捏起劇中的角色,可謂是天時地利。
而對於張一山來說,因為有之前幾部優秀作品的鋪墊,人們已經對他有了很高的期待,而對於他本人來說,我想也是太想演好這個角色。所以有些地方用力過猛,或許更能表現出「沈放」這個角色的人物定位。
對於張一山「出戲」,我想更多的是人們對他的期待很高,而自己看到的事實並非自己憧憬的那樣完美。
或許在有些人的眼中,你演得好是本分,你演不好就是不行。
再加上潘粵明、趙達等配角的精彩演技,更讓張一山的「沈放」角色顯得不那麼突出,甚至是漏洞百出。
劇中的沈放,一個年輕人,既要表現的如羅處長那樣的老到,還要表現的淡定從容,既要像沈林那樣有原則,還要表現的浪蕩不羈,既不能暴露身份,還要保護自己的同志,或許對於劇中的「沈放」來說,現在的表現才是最真實的體現。
所以說,張一山飾演的「沈放」是因為演技不高,還是因為劇情需要?高下立見。
很多時候,因為不完美,才是最完美,因為太完美,才會顯得華而不實。
他不是《潛伏》裡面的孫紅雷,也不是《風箏》裡面的柳雲龍。如果都是成熟穩重,心思縝密,或許就不是《局中人》中要求的那個「沈放」了。
《局中人》中,沈放從一個愣頭小子成長為一個男人,經歷的那些事情現實中很難碰到,而在局外人的我們,以為是看得明明白白,實則是觀眾看球。或許會喊一聲好球,也或許會說一聲:這個笨蛋怎麼不知道傳出去?
無需吐槽,接受不完美,才能欣賞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