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於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4歲喪父,12歲輟學,靠著母親養育成人,後來重回校園,還努力考上了大學。後來他輾轉來到香港,拿著6000港幣開始創業,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他成為了香港有名的「領帶大王」,身家百億。在他心中,沒有祖國就沒有他自己,哪怕他賺了大錢,第一件事就是想著回報祖國。他先後向中國內地捐資超過1400項次,累計金額超過12億港幣!用他的話來說:「不論誰損害我們國家,傷害香港,我都不會允許,都要據理力爭!」1934年,曾憲梓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4歲那年父親就不幸去世,原本窮困的生活,只能靠母親一人勉力支撐。據曾憲梓後來回憶,那時冬天冷也沒衣服穿,每天連稀粥都喝不到,慘狀真的難以用語言形容。到了12歲,家裡實在支撐不下去了,他只能輟學當農民,每天起早貪黑幫家裡幹活。即便如此,曾憲梓依然很愛看書,每天一有空,就如饑似渴地看著所有能找到的書。直到解放之後,他的人生才得以改變,在國家的資助下,他重回學校開始讀書,還給他每個月發3塊錢助學金,從17歲到27歲大學畢業,一發就是10年。在這10年裡,曾憲梓考上了中山大學生物系,還順利畢業,進入廣東省農科院工作。對於這一切,曾憲梓一直心懷感恩,他知道自己的所有都是國家給的,所以他決心要好好報效祖國。但在1963年,為了處理父親在泰國的遺產問題,他不得不帶著家人來到了泰國。離開的時候,他心裡非常不是滋味,回過頭來看著大陸,下定決心:「出去以後,一定要努力創造財富,不沾染任何不良習氣,然後盡最大的努力來回報祖國,回報黨!」在泰國,他在叔父的指導下學會了做領帶的技術,後來又在1968年輾轉來到香港。初到香港,曾憲梓帶著一大家人,兩手空空,生活非常艱難,為了養家餬口,他甚至幫人帶過孩子。但一時的挫折並沒有讓他低頭,反而激發了他出人頭地的衝勁。他白天上班,晚上認真鑽研香港的市場,發現香港雖然服裝業發達,香港人也很喜歡穿西服,卻沒有一家生產領帶的工廠。恰好自己就有一手做領帶的手藝,如果做這一行,豈不是很有前途?於是,他東拼西湊了6000港元,在34歲時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創業初始,曾憲梓也是有點賭的成分,用他的話來說,「不知道明天有沒有飯吃」。6000港元也不多,只能租個60平方米房子,一半工坊,一半家居。曾憲梓和妻子黃麗群兩個人一起,用手工縫製領帶,雖然夫妻倆起早貪黑,非常努力,但生意卻非常不好。曾憲梓經過苦思冥想,覺得能穿西裝的人都是有一定要求,自己小作坊設計的領帶,大家不一定能看上眼。於是,他決定改做高檔領帶,他買來法國、瑞士的高檔領帶,加以研究和仿製,生產出一批高檔領帶。產品有了,但銷路要怎麼打開?曾憲梓沒錢打廣告,只能咬牙和一家商店合作:第一批貨免費給你們賣,賣得好再來找我們!就這樣,這批產品打開了銷路,因為樣式、花紋非常耐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除了每天生產領帶,曾憲梓還要走街串戶地兜售,因為他的廣東話有客家口音,還常常被嘲笑。有一家服裝店的店主甚至說,「你話都說不清楚,還想賣領帶」,然後將他趕出店門。但曾憲梓並不氣餒,依然每天過來推銷,每一次態度都很謙虛,四五天過去了,終於打動了店主。「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真誠待人。生意做得好不好,並不完全是資金問題,而是一個人的人品,做人的方式方法的問題。」還有一次,有個客戶向他訂購了20打領帶,因為時間關係雙方沒有籤訂合同,只是口頭達成協議。後來曾憲梓去泰國進貨,發現原料已經大大漲價,如果按照之前的定價,他要虧損一筆。但他寧可虧本也要遵守諾言,最後按口頭協議的價格賣掉了這批領帶。由於做的領帶質量很高,曾憲梓為人又講信用,短短2年間,他所做的領帶就在香港小有名氣。他趁勢註冊成立了「金利來」公司,並且買下一塊地,專門建工廠做領帶。1974年,香港經濟大蕭條,很多製作、售賣高檔商品的公司都受到牽連,做領帶的曾憲梓和他的金利來也不例外。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公司打折銷售所有商品,能賣多少就是多少,但曾憲梓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方面不斷改進「金利來」領帶的質量,另一方面卻適當提高價格,這在當時可謂罕見。結果,金利來的生意反而好了起來,等到金融危機過去之後,更是成為全香港最知名的領帶品牌,不少男士都將其視為身份的象徵。曾憲梓趁熱打鐵,又開發了皮帶、襪子等周邊,讓公司產品多元化,而金利來這個牌子也越來越響亮。經過數十年的打拼,曾憲梓賺得了百億身家,他當年無奈輟學,連稀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一定想不到自己能有今天。儘管賺得了百億身家,曾憲梓依然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他的皮鞋穿久了也不捨得換,有一邊的鞋跟磨平了,走路一邊高一邊低,身邊人都勸他換一雙新鞋子,但他只是悄悄把鞋跟換掉,然後繼續穿。平時吃飯,他也只是一份西紅柿雞蛋煮粉,只有客人來了才加點排骨湯、炒蘑菇、蘿蔔丸等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意有了起色的曾憲梓,重回家鄉梅州,回到了曾經的母校。他看到自己的母校破爛不堪,教室裡的一些桌椅只剩下三隻腳,足球場上種起了番薯,完全不像學校的樣子,他感到十分心痛,忍不住熱淚盈眶。他想起了自己當年的誓言,決心要為家鄉做出一份貢獻,於是捐出了30萬港元。要知道,當時曾憲梓創業才10年,雖然賺了一些錢,但30萬港元依然是不小的數目,但為了家鄉,他也是說捐就捐。在這之後,他開始用自己的努力,去為大陸人民做出貢獻。那時,曾憲梓給自己定下目標是:每年按實際能力,為家鄉解決各種難題。10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1000萬元……此後每年,他為家鄉捐贈的慈善資金越來越多。梅州市曾憲梓中學、梅縣憲梓中學和麗群小學.一棟棟曾憲梓贊助的學校拔地而起,很多沒錢讀書的學子都得益於此,學到了知識,改變了命運。不僅如此,他還用自己的全部努力,捍衛著國家的尊嚴和利益。1984年,中英發表聯合聲明,我國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消息一傳出,很多港人心存疑慮,把資金和投資撤到海外,香港經濟一度出現混亂。曾憲梓卻覺得,國家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必須要為國家做一點事情,投資大陸既有市場又能幫助國家,為什麼要走?
來源:全球資源整合俱樂部(ID:qqzyzhhjlb)、全球資源整合大平臺(ID:qqzyzhhdpt)、創業智庫(ID:cyzk88)作者:唐一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觀點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作者所有,本著傳播資訊、交流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