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君說:
時間像一把尺子,丈量走過的每一步。香港回歸20周年,如果說有個繞不過去的人物,那一定是李嘉誠。
全文2869字丨閱讀共需4分鐘
家族是一個縮影,象徵一個時代的印記與符號。而李氏家族,剛好折射了香港社會奮進的足跡。
01 少年喪父,14歲退學養家
1928年,李嘉誠出生在了一個書香世家。奈何11歲時,恰逢戰亂,全家只能逃難到香港。
剛到香港,毫無根基,一切重頭開始。父親苦熬三年後就去世了,李嘉誠當時14歲,父親沒給他留下一分錢,只留下一句話 「做人一定要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
家裡頓時失了依靠,母親沒有養家能力,還有一對上學的弟妹。於是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退學打工。
更糟的是,李嘉誠染上了肺結核,「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曾經對香港、對人生,有非常多幻想。看到人情冷暖,心裡很難過。可我告訴自己不能死。」
沒錢看病,李嘉誠就自己用各種土方對抗肺病。那一年是1943年,香港被日本佔領,百業蕭條,在茶樓裡做跑堂,是李嘉誠的第一份工作。
後來又找到一份推銷員的活,他是工作最賣命的那個,人家做8個小時,他就做16個小時。工友勸他:給多少工資出多少力,這點錢不值得賣命。
當時17歲的李嘉誠說,「對自己份內的工作,我一定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餬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
李嘉誠的努力得到了肯定。18歲便就升職,做了部門經理,20歲成了總經理。
02 破產邊緣,22歲苦學英語
在打工的幾年裡,經歷、時局、趨勢,讓李嘉誠對自己的未來有了規劃。他準備要獨立創業。帶著積蓄和借來的5萬塊,李嘉誠辦了一家塑料廠,並取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裡的寓意,把廠名定為:長江。
那一年剛好是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
不過當老闆不像打工那麼輕省,得擔負巨大的風險和壓力。銷路打不開,銀行催貸,公司被逼到破產的邊緣。沒上過學,英文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怎麼樣用蹩腳的英文去說服別人?
不學好英語,永遠沒有出息。
李嘉誠就開始自學英語,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走路都在自言自語,跟當下的學霸有一拼。
為了企業突破,他跑去義大利的塑料廠打工,因為是旅遊籤證,只能打黑工,掃垃圾。李嘉誠白天推著小車,晚上把觀察到的生產流程,整理在本子上。
廠子漸有起色,又有了新的難題:工廠的房租暴漲。
李嘉誠當機立斷,決定自己買地,除了自用,還向其他工廠出租。收房租,讓李嘉誠嘗到了房地產的甜頭。可見無論哪個年代,包租公都是一個有巨大潛力的行業。
1965年傳言「大陸即將武力收復香港」,有錢人紛紛拋售房產,掀起了第一波移民潮。李嘉誠謹慎判斷局勢後,最後決定:不僅不移民,而且大量地買地。
後來一系列的事實證明:李嘉誠在每一個關卡口,都能當機立斷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1999年,李嘉誠與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以及「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等世界級企業家同臺,榮膺英國《泰晤士報》評出的「千禧年企業家」稱號。
夠拼、夠魄力、有智慧,坐穩全球十大富豪榜的李嘉誠,歷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黑幫大暴動和亞洲金融風暴,在殖民地、淪陷區、過渡期、回歸大陸等複雜形勢中,一路走來,創業多年,未損一著。
他靠的是什麼?
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深信不疑的真理。
他多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成功領袖必備條件之一,就是善用知識。
03 一代創業,二代教育
老子發家,就怕砸兒子手裡。每個豪門家庭都要面對,富二代的教育問題。
李嘉誠對兩個兒子的教育,格外上心。每周都會固定的給他們上一堂嚴肅的國學大課。拿出《老子》《莊子》一句一句地讀。從傳統中國古典裡教導兒子們為人處世的哲學。
看到在路邊報攤的小女孩,一邊賣報一邊讀書,李嘉誠總是特意帶兩個兒子經過這個報攤。
兒子們一度懷疑他爹到底有沒有錢,看著家有豪車,卻常常帶他們坐電車、公交。李嘉誠說「在電車、公交上,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
當兒子們從史丹福大學畢業回國時,李嘉誠卻說「我希望你們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有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在他們創業過程中,李嘉誠不聞不問,冷酷得不近人情。
除了磨礪兒子們的意志,李嘉誠還教他們正確處世哲學,李嘉誠常常教育兩個兒子,要想成功,在其他所有基礎條件齊備的時候,就必須要注意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佔任何人的便宜。
李嘉誠曾告訴自己的子孫,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
「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04 李嘉誠的第三個兒子
李嘉誠的「第三個兒子」誕生於1980年。
2006年,也是汕頭大學畢業演講,他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春秋時期範蠡「三散財三聚財」的故事,一個是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富蘭克林,以辦報展現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通過經商和辦報掙錢後,又用財富建起圖書館、學校、醫院,被美國人稱為「偉大的公民」。
很明顯,李嘉誠要做,富蘭克林這樣的慈善。
當時李嘉誠感覺到,中華民族傳統的慈善方式對推動社會整體進步作用有限,因此他決定成立專業化持續運營的慈善基金會,並確立三大核心策略︰培育奉獻文化、推動教育改革、支持醫療發展。
2012年,李嘉誠公布「第三個兒子」——李嘉誠基金會將獲得自己三分之一的資產。
李嘉誠的慈善重心,一為教育,一為醫療,皆與其親身經歷有關。前者是因為他不希望有孩子像他一樣小小年紀就輟學,後者則是由於他想讓窮苦人也能避免自己父親那樣的悲劇。
2007年,美國《時代》雜誌評出當年全球最有影響力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分別給了東西方兩個最富有的人,一個是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一個就是李嘉誠。
在李嘉誠看來,最好的慈善就是用自己賺來的錢改變社會。
05 永遠年輕,擇善而處
李嘉誠是一個時髦的企業家,最近10年來,他比他過去大半輩子都更擁抱年輕,這種年輕體現在他對最前沿產業的關注、投資和推動上。
他旗下的私人投資公司,累積投資超過70家最前沿的科技企業。範圍涵蓋網際網路、虛擬實境、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3D列印等領域,他對人造雞蛋、人造牛肉、節能燈,情緒識別、汽車3D列印等領域的投資更一度成為熱聞和產業風向標。
尤其是今年5月,89歲的李嘉誠還投資了29歲的王思聰鬧騰得最歡的事——電競。
柯潔大戰AlphaGo的時候,李嘉誠全程圍觀,並虛心地向AlphaGo的開發者請教關於人工智慧的種種問題。
前天89歲的他在汕頭大學的演講,刷屏了朋友圈。
他說「我明年 90 歲啦!一生志在千裡,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輕過,歷盡困難試煉,我深刻知道成長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
李嘉誠演講視頻
在人工智慧時代不思考沒感知是過不了關的。「時時刻刻要靈敏、快知快明,要有獨立思考悟力、能運用想像,把現實、數據、信息合組成新。」才有可能去追求一個開放進步的世界,成為一個真正的舞者。
「傳統中國的智慧告誡我們命與運是互動交織的,擁有一切,也可以一無所有。懂得『善擇』才是打造自己命運的保證。」
89歲的年齡,依然有一顆不老的擇善的心。
這大概就是李嘉誠能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企業家、慈善家的原因吧。
人民家庭教育出品 轉載請註明
往期相關文章回顧: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jtzl01)為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裡。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