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3年前,一部港劇帶來了不少經典回憶。
風格迥異於同年內地電視屏幕上的《還珠格格》、《將愛情進行到底》還有《水滸傳》,TVB這一部《陀槍師姐》裡颯爽的女警、硬漢的柔情,給遙遠的觀眾心裡種下了一顆仰望和羨慕的種子。
2021年,種子卻沒能開花結果。
帶著期待和濾鏡,打開TVB最新推出的《陀槍師姐2021》,難免會敗興而歸:
主角的性格顛覆了前作,卻顯得雷人;男女主角用滄桑的臉龐,演繹著不合時宜的冤家劇情;連偵查的案件本身,也顯得倉促而敷衍。
畫風不對,回憶破滅。
新片一推出,紛紛把人們推向了舊作,推高了前幾部的觀看量。
從2021的眼光看開槍女警,已經絲毫不覺得奇怪。
但放在20多年前,是一個相當新穎的題材,舊劇重看,甚至覺得那時蘊含的價值觀仍然前衛。
《陀槍師姐》第一部首播時,劇情裡反覆渲染著這樣的設定:以兩位女主角為代表的一群警察,是當時香港最早一批陀槍女警。
「陀」,是粵語裡佩戴的意思。
上世紀80年代起,香港警隊加大了對女警制度的改革,落實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並逐步增加女警員額。1995年後入職的女警,無論從事何類崗位,進入警校後均需與男警同樣參加槍械訓練,而在此之前入職的,則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是否「陀槍」,「陀槍師姐」就此誕生。
三元和娥姐,是這部劇裡的雙女主,兩條線索並行,分別從莽撞、柔弱的性格轉變為勇中有謀、獨當一面的成熟警官。
這樣的轉變看似是理所應當,但出彩的地方在於如何將這種轉折以不生硬、不唐突、能和觀眾共情的方式展現出來。
第二集裡,三元執行任務時誤打誤撞擊倒犯人,成為了全港第一個值班時開槍的女警察,但是她卻因此患上了開槍後遺症,腦子裡忘不掉那種子彈彈出槍膛的刺痛和犯人中槍後血肉模糊的衝擊感。
這裡的刻畫很細膩,她向旁人傾訴說:「我一直以為很簡單,從來都沒想過,只要手指頭動一下,站在你面前的那個人,身上會有個洞。」
這裡的不安,像極了每個人初踏進職場時首次完成任務的忐忑——即使是警察,也不會例外。
這是第一個轉折點,讓空有一腔熱血、從小就立志當上警察的三元,變得相對冷靜和理智,明白了陀槍的意義和份量。
當然,這個後遺症在心理輔導和家人的安慰後得到了消解,而她的性格也從單一走向了豐滿。
另一位女主角娥姐,原本擁有美滿幸福的家庭,但丈夫的出軌讓原本打算安穩工作的她重新去往一線,柔弱的師奶要去衝鋒,還要一手一腳應付菲傭突然出走後的瑣碎家務。
娥姐出場次數不多的丈夫,每一次的出現都是一次鋪墊,推進劇情的發展和角色的蛻變。第一次離開後,娥姐用了很長時間復原,連工作時都在自言自語地嘮叨著自己的處境,是被逼走上獨立生活的道路;
第二次丈夫帶著傷和假意落魄的藉口回來,想重新和娥姐複合,這時娥姐已經經過殘酷的機動部隊訓練,不僅強大,還機警,從前夫種種行為裡察覺到他試圖轉移資產的不軌意圖,捅破了他留下的最後一層溫情面紗;
▲娥姐揭穿前夫不軌意圖
第三次丈夫駕駛著計程車,再次來到她的生活裡,是告訴她自己患有愛滋病的情況,讓娥姐原本一路順風的生活重新起了波瀾。
原作裡認可度最高的是第一部的故事,其實不過是20集的長度,放到現在也許連前奏都沒鋪墊完,但《陀槍師姐》裡每個角色的命運,卻能在這20集裡建構得飽滿立體,匍匐前進。
真實的犯罪故事,並不總是充滿溫情,劇情發展到第二、第三部,逐漸有了「變態殺人魔」的出現,配角警員的弟弟,因智力障礙曾被哥哥的妻子虐待,逐漸變得人格分裂。
家人面前,他是軟弱無力的幼子,茶餐廳工作時手腳笨拙;但罪意萌生時,他便分裂出第二重人格——殘暴兇狠,一臉兇相,套用他唯一的朋友的名字(而這朋友實際上已經死去),以的士司機的身份先後姦殺多名女性。
連三元的人生,都被他攪得一團渾水。
第二季時,本想作為誘餌引出藏匿的罪犯,但她最終在所有人放鬆警惕之時被強姦。
劇裡的溫情片段不少,但這個場景像刀子一樣刻在我的腦海裡,正邪之分總是難辨,警察身份又是那麼險象環生,人生,就是沒有永遠的護身符。
如今,大女主劇的類型已經是屏幕常態,卻屢屢讓人失望,劇情的薄弱和顯而易見的漏洞都仿佛在貶低而非彰顯主角的光環。20年前的《陀槍師姐》,顯然做得更好一些。它展現了女警成長的厚重感,沒有老生常談和「一夜變身」的伎倆,是真實地從苦楚裡體會到成長的滋味。
所以,第一季鄭秀文唱的片頭曲如今聽來仍然給人激勵,「不必裝蠢,做女人不應甘心去作花樽/嬌嬌滴滴,男士會睇低這角色」。
這份灑脫和自信,到現在看來仍然相當珍貴。
《陀槍師姐》是女警的故事,但沒有孤注一擲,拋棄「師兄」。比較難得的是,雙女主情節的出彩,離不開男性演員的推動和互相協作。
這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歐陽震華飾演的陳小生這一角色。
他和三元、娥姐都有很深的關聯,是前者血緣意義上的小叔身份,和後者有著糾纏不清的情感瓜葛。陳小生和歐陽震華飾演的其它角色很像,他的設定是總能解決各種問題,不驕不躁,還帶著點跟加菲貓神似的憨憨感。
每一部面向家庭觀眾的電視劇裡,都有著各種臉譜化的角色,比如會有一個溫柔善良、會煲老火湯的媽媽,當然還有「憨」這種類型角色的存在,這是情景劇裡的幽默來源,這個人需要不太怕吃虧,當你喊他來幫忙,不會拒絕你;永遠有著好好商量的語氣,還會幽默細胞爆棚,隨時能有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
歐陽震華就是這一類型角色的代表。
《陀槍師姐》裡,追求娥姐時,他發動渾身解數,出動他的全部家務技能,將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完全沉浸在愛河裡的他無法自拔,一邊清掃一邊自誇:「清潔、做飯、洗衣服、拖地,我陳小生樣樣皆能」。
當得到娥姐答應,心花怒放的他直接在對方樓道裡表演了個人秀,假裝自己有著高禮帽、長拐杖,轉身、跳躍,唱起了張國榮的《怪你過分美麗》。
儘管戲內戲外他都是「大叔」這個年齡無疑,但被丘比特神箭射中後的滿臉春風、得意洋洋,明明就是和18歲少男少女無異的年輕心態,處處是春風拂過的親切自然。
新版《陀槍師姐》裡,也有類似「憨」這樣的設定,宣萱飾演的女主角,從故事一開始就是愛幻想、總是搞不清狀況的女警,還幻想和陳豪飾演的男神——飛虎隊蒙漢森共結連理。
也許是宣萱不能勝任這一類的角色,也許是設定太生硬,她給人的感覺就是「傻」,更直白點說是智商和情商不夠,至於畫龍點睛的幽默,更是欠缺。
有觀眾抱怨說,50歲的演員還演傻白甜是「辣眼睛」,但其實年齡只是變量之一,40歲的陳小生都能演出愛情來臨時的萌動。多少歲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一味的「傻」和「蠢」。
陳小生的憨,不是傻。
工作上,他是神槍手,如果不是執行任務時膝蓋受傷,他還是時刻準備衝鋒的重案組成員,也不會待在軍械鑑證科裡,每晚對一房間的槍械入了迷。
陳小生事事想得清楚,能在錯綜複雜的案情裡發現關鍵所在,能在心有所屬時堅定追求,當同事遇到情緒和難關時,他的冷靜能解決問題。而且,《陀槍師姐》的編劇顯然不希望通過製造性別的對立,作為推動主角成長的因素,反而是互相的協作和幫助,一起走出人生的困境。
陳小生很有觀眾緣,雖然他怎樣都不算是靠顏值吃飯的代言人,但他是女主角媽媽「二妹姐」的親切叔叔,在哥哥撒手人寰後承擔照顧女主一家的責任,在警局裡是大家都尊敬的陳sir,獨當一面。
和誰都聊得來的市井氣質+穿梭於犯罪現場取證鑑別的專業氣質,造就了《陀槍師姐》裡如今仍然讓人想念的經典角色——陳小生。
老劇迷心目中,TVB老劇都有一股熟悉的味道,這股味道說不清道不明,但卻時常拿出來進行討論。
這味道裡包含著很多套路化的模板,比如每部劇都少不了的濃厚、親熱的家庭氛圍,也許是一個丈夫早逝、堅強樂觀的母親,或者身份對調、沉默寡言的父親,而且他們往往有個不同尋常的花名。
濃重的家庭底色決定了角色的性格和出路,著墨到位是溫情,著墨太多就是零碎,這也是《陀槍師姐》二、三、四部的劇情顯得拖沓和沉冗的原因。婆媳間的雞零狗碎、生兒子還是生女兒的選擇,將原本閃閃發光的劇情拖入了無底洞。
但是瑕不掩瑜,當人們談起出色的華語女警劇集,《陀槍師姐》怎樣也逃不掉。
也有清醒的意見認為,不如重新給《陀槍師姐2021》另起一個新的劇名,也不至於落得如今的尷尬境地。
期待越大,失望的起點就越低。
近五年來,面臨人員流失、演員斷層嚴重的TVB,試圖與影視平臺合拍經典IP舊劇的形式,重新奪回關注度,推出《溏心風暴3》、《法證先鋒4》等劇集。
而這些距離原版播出時間,往往超過10年,當年那些捧著電視孜孜不倦追劇的小孩子,如今都已到組建家庭的年紀了。
儘管不缺乏實力派演員加盟,但是劇本的構造、角色之間的磨合仍然顯得生硬,所以觀眾們屢看屢敗,屢敗屢看,直到再也不相信「羊」會來。
一方面,擅長講故事的TVB再也講不出很好的故事了。
好的故事包含著豐滿的人設和角色間的完美配合,人設的凸顯是通過細節展現的,讓人過了很多年仍然能一瞬間就想起來。
比如陳小生出場時是在廚房,他照顧家裡、廚藝了得的形象貫穿全劇,也是他成熟人設的鋪墊;
他的房間鋪滿了槍枝,這是他未完成的職業夢想,並藉此和女主劇娥姐的兒子熟絡、以及和槍枝店老闆互動中一步步推進劇情。
有紅花當然也有綠葉,《陀槍師姐》裡程峰所在的辦案部門,每個配角都有自己的花名,在性格上也各有不同,連說話的語氣和小動作都有特色,這是劇集流暢和自然的關鍵。
但是,曾經的萬能綠葉漸漸老去,或者已經退出影視圈;如今再在TVB找到「演什麼像什麼」的綠葉,比以前要難得多了。
這兩年,TVB重金吸引了很多曾經的金牌編劇「回巢」,他們寫過很多好的劇本,然而這並不能說明劇本就是一切,看過這些劇集的觀眾不難發現,劇本只是一部分。
本質上,TVB時代的「血汗工廠」形式已經過時,薪酬極低、勞動強度大的工作模式,很難吸引優秀演員進入和駐足。
去年在內地打出名堂的演員胡杏兒就曾說過,懷孕趕場拍戲不算什麼,已經比TVB時期的工作輕鬆很多。
另一方面,TVB也試圖擺脫過去的程式,創造出一種新的敘事節奏,它還在磨合期。這點從《陀槍師姐2021》上就能看出來,人物、臺詞、場景的切換都是特意的緊湊,布景是工業簡約風,不再同於傳統的格子間辦公室。
第一集開頭的豬扒店劫持人質案,看起來很無釐頭,因為犯人劫持的起源,是他每次想要換菜式,都會受到店員的白眼和質疑。
更離奇的是,在現場就餐的女警宣萱,在人群中緊張得雙腳發抖(儘管她的設定是文職),和同事連線後更是錯誤頻出,最後直接將和飛虎隊視頻直擊的攝像頭懟到嫌疑人的臉前,讓人哭笑不得。
聽起來的確是經不起推敲的劇情,不過如果仔細看完,會先收起質疑,感受到一種西式的幽默在裡面:劇集想營造出一種輕喜劇的嘗試,以犯下「顯而易見錯誤」的幽默套路講述主角的蛻變。
只是,想要把這樣嶄新的野心裝進經典IP的內核裡,很可能會顯得不倫不類。
2016年,一個新的免費粵語電視頻道在香港慢慢崛起,Viutv以全新的拍攝形式顛覆了人們對港劇的認知,《瑪嘉烈與大衛》系列、《嘆息橋》等充滿著實驗意味的劇集形式,在豆瓣都獲得了接近9分的高分。
以《嘆息橋》為例,圍繞一個故事,每集用不同人的視角來進行講述,呈現出了電影般的奇妙質感,既新鮮又賣座,獲得了很多好評。
人們一度以為,細碎的家庭故事、利落風行的職業劇就是港劇的全部,後來發現,原來它的市場比想像中大,觀眾的接受度很高。
作為曾經的龍頭老大,TVB沒理由不想嘗試新風格。
說實話,這部劇如果改個名頭,不叫《陀槍師姐》,叫《神經師姐》,也許還能開創出新的系列。但是既然選擇了老路,那還是不要辜負觀眾的期待,別讓我們90後那麼失望。
作者 | 黃靖芳
編輯 | 何 焰
排版 | 肖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