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毛絨兔 編輯 | 紫蘇影像
前言
影視劇作品當中所謂的人物首先必須是劇情情節的承擔者,整個故事的展開由他開始也由他結束,也可以說人物是事件演變過程的中心。人物是電影劇本的內在基礎,而我們所設定的事件往往是為了讓觀眾了解我們的人物是一個&34;。設計事件來展現人物自身的特性,讓觀眾和人物之間能夠產生共鳴。人物的所作所為會決定故事情節朝著哪個方向發展,而影響人物行動的常常是這個人物的社會環境,人生經歷,性格特徵。
影視劇作中的人物塑造在於人物的形象,個性與動機,人物情感以及人物關係。影視是&34;的藝術,不同於小說我們需要給觀眾一個確切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讓觀眾憑著文字去自我構想。影視作品當中的人物是具象的,例如我們用衣著外貌,語言動作以及行為習慣來展現人物的性格,讓觀眾直觀的&34;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也就是將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情感世界&34;在他日常的言行舉止上。我們把影視中的人物當做真實的人來對待但又加入戲劇化的元素,這個人物身上具有某一類人的所有特徵,成為這一類人中的典型。而如何將這種典型性&34;展現給觀眾看就是人物形象的動作化,所以動作性是影視人物塑造的根本。
1.1人物即動作
悉德菲爾德在《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一書中強調&34;。這裡的動作指劇中人物的行為動作以及他在故事線的敘事過程中所做的戲劇性選擇會推動故事向前發展。電影是關乎行為的,人物的行為堆積引領事件發生的朝向。
人物在影視劇中起到著承接上下劇情,參與事件敘事以及推動劇情發展,情節點展開等重要作用。沒有人物推動的劇情將失去感染力,一方面無法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很難得到觀眾的認可。同時人物的設定一定要明確,讓觀眾了解到在這場故事當中誰才是故事的主角,故事情節的承擔者。而主要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背景在劇作中也能夠體現在人物的動作上或者是其餘次要人物動作的反襯上。
人物的塑造在影視劇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想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需要從多方面考慮,我們希望自己所設置的人物是鮮明,典型的容易在觀眾的腦海裡留下印象,能夠激起觀眾產生共鳴。人物並不是單一的,他的所作所為在推動劇情的發展的同時,人物自身心裡的變化也會逐漸由淺到深的遞進,在一系列事件中得到升華做出改變,這是一個明顯成長蛻變了的過程,所以我們筆下的人物一定得是豐滿的。
不論我們如何塑造自己影視劇作中的人物,讓人物形象立體起來十分重要,學會用&34;來表現人物。戲曲話劇多用語言對白來表達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以及人物的動機目的,以此來推動劇情的走向,但是對於影視劇來說對白和旁白在與動作畫面相比要弱化很多甚至顯得蒼白無力。用人物的具體活動來展現人物的整體立意,用動作化來進行有力的反擊,將人物個性外化。表達這個人物是懦弱的,自私的膽小鬼,還是一個偉大的,奉獻的無私者。我們所塑造人物的本質是為了能夠讓觀眾接受認可我們所創造的人物,並且讓觀眾感同身受,所以用動作化來展現人物才能使得我們所塑造的人物更加真實,更加豐滿,更加被觀眾所肯定和喜愛。
同時編劇所創造的人物一定是活靈活現的,既然是&34;那他一定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喜好來做人或是做事,對待劇中不同的事件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他的家庭背景,性格愛好,人生經歷等等促使了他面對不同事件的行為該如何。劇情排山倒海的壓著人物向前走或是人物的行為引領著劇情向前走,不可否認的是人物造就劇情也是一種創作的方法。我們常常說看一個人是個怎麼樣的人不是要聽他說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什麼,行動往往比語言來的更有說服力。在影視劇中也是這樣,想要表現你人物身上的特性重要的不是言談而是行動。
我們在撰寫人物時一直強調,影視作品是視覺化的,那麼無可厚非人物也一定是視覺化的,人物也是用來&34;的。語言能夠表現人物的一些性格和特徵,表現劇情的內容但是這並不是影視劇的主旨所在。人物的動作都是人物肢體語言,心理活動的表現,人物的肢體活動反映著人物的心理活動。例如,一個人急速的走進房間,有些顫抖的拿起一杯水一飲而盡,因為喝的太急水順著嘴角流下來也不管不顧,手裡拿著杯子還在微微輕顫。從這一些系列的動作裡觀眾可以看出這個人有些緊張,有些不安,那麼觀眾就在想為什麼他會這樣……人物的一個細微的動作或是反映都能讓觀眾瞬間了解到這個人物的心態如何,是緊張還是悠閒,會讓觀眾思考他現在所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之中,繼而思考他接下來會遇到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們利用人物動作化將人物的內心進行突出,讓人物在遇事之後情緒上的波動能夠通過他一系列的動作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物更有張力帶動觀眾的情緒並且更加方便有效的展開下一步劇情。人物所做的一切都要能被&34;,具有可視化的性質,那麼動作化也是人物表現自身&34;的途徑。同時人物所做的動作都是對劇情的發展有推動作用的,動作無疑是可以表現人物的。
1.2 人物個性及其動作化
根據不同的劇情需要,我們通常會塑造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的源泉來自於我們每一個平凡人或者說某一類人。這些人物有他們自身獨特的個性,我們為人物設置相關的事件,人物的不同個性導致在相同的一件事中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就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產生不同的結局。比如在遇到小偷偷盜錢包這件事情上,一個性格靦腆柔弱,做事瞻前顧後甚至有些膽怯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不敢出聲制止,而一個性格急躁雷厲風行,大大咧咧易怒,心懷正義的人在正常情況下也許不僅是制止小偷還會揪住他的領子將他送到警察局去。觀眾從人物遇事後的反映就能基本判斷這個人物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所以說人物行動是劇作外化的產物,它表現出人物個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和不同的喜好,有的人喜歡熱鬧聚會喜歡鮮豔的紅色,黃色一類明亮的顏色,有的人喜歡安靜獨處喜歡黑白色,藍色一類簡單的冷色調……這些都可以通過人物一系列的行為舉止表達出來。人物的行動和遇事後的抉擇讓我們了解到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他的喜好和性格以及不能觸碰的內心死角,讓我們的人物真正的成為一個&34;。
例如喜劇電影《新娘大作戰》裡,兩位女主角就是性格不同的人。一位時尚,性感大大咧咧很男人,一位溫柔婉約,比較淑女。性感的女主角是一位淘寶店主,在穿衣打扮上十分前衛,經常勾著男朋友的脖子爽朗的大聲笑,喜歡去茶餐廳或烤肉攤約會。而另一位淑女一些的女主角是一位芭蕾舞老師,總是小鳥依人的挽著男朋友的手,常在高級餐廳約會。一方面我們能看出兩個人的性格截然不同,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兩個人的金錢觀和收入也是不相同的。編劇只是用幾個場景,人物的一些動作就簡單的揭示了兩個性格有差異的女主角,讓觀眾真真實實的看到了不同所在,而她們兩個的性格決定了在她們婚禮相互衝突的時候會展開一場鬧劇。
亞里斯多德說:與情節相關的是人物的動作,而與動作相關的則是人物的性格。也就是說性格指引著人物的動作,人物的動作也反映著人物的性格,只有通過動作我們才有了解性格的可能性。反而言之我們要學會將人物的個性動作化,通過動作來展現人物的個性。
不同的個性通過動作的表現會為之後發生的劇情埋下伏筆,比如一個經常問別人借錢或者偷家裡的錢,經常去賭場的人,這樣的人一定和自己的家庭,妻子之間是矛盾的,他並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些行為作為展現人物個性的伏筆,在以後極有可能就是一個情節點。經常在談論影視劇的時候我們會說,這個人物最後的殘酷結果來源於他的&34;。性格決定了遇到這樣事他只能選擇這一條路去走,最後得來一個悲劇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人物有各自不同的&34;這些性格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34;。例如一個人每天都要在同一家花店買一束新鮮的百合花放在自己家的餐桌上,那這束花對他來說一定有意義,也許是他故去的妻子的最愛,也許是那家花店裡有他牽掛的人……我們可以用他的行動來表達他的生活,揭示他的過去。
電影《百元之戀》中,邋裡邋遢每日無所事事,三十幾歲還靠母親養活的的女主角在和母親吵架離家出走之後來到便利店買東西,這樣一個讓人唾棄的&34;付完款還給募捐箱裡投零錢,並且每次在便利店買完東西後都會捐錢。這樣一個不怎麼&34;的女人一個小小舉動卻讓觀眾對她有些刮目相看,讓我們知道她的內心是善良的。小小的細微的動作都能夠很有力度的揭示人物的個性,讓觀眾更加的了解劇中的人物。
1.3 人物關係及其動作化
人物的性格可以是行動的堆積,那麼人物之間的關係不僅僅依賴於語言的表達也可以表現,人物的動作往往也能展現人物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人與人的距離理論,人們之間的親密距離在44釐米左右,個人安全距離在122釐米左右,社交距離300釐米,公眾距離700釐米左右。就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通常不會挨著陌生人太近,會留有一定的安全距離。我們也不會毫無原因的在大街上隨便去挽一個陌生人的手,或者和一個不認識的人勾肩搭背,如果我們真的這麼做了那就一定是有什麼事情發生,才會促使我們做出這樣的行動,這一點在影視劇作中就更是如此了。
常有影視劇中,女主角為了擺脫掉愛慕自己的糾纏者,在大街上莫名其妙的拉住一個陌生男人的手,再將頭靠在陌生人身上以此來擊退糾纏自己的人。
例如電影《我想和你好好的》的開端,女主角不知道什麼原因和車上的男人爭吵,在等紅燈之際女主角拉開車門下車並走到男主角的車前拉開副駕駛的門坐了進去,這時候紅燈變成綠燈男主角只得趕緊開車……這一對陌生男女的相遇一定不是毫無緣由,這樣的相遇往往就是一個故事的開端。他們一系列的動作會讓觀眾期待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
我們通過人物和人物之間的反映以及行動來了解更多的信息,人物之間親吻,我們會想他們很有可能是一對熱戀中的情侶或者是一對夫妻。人物和人物握手,我們會想他們應該並不熟悉對方很有可能這是第一次見面……
人物的行為動作可以表現人物之間的關係,他們是夫妻還是仇人,是親人還是陌生人。例如臺灣影視劇《迷徒》當中有一場戲,女主角的好朋友誤會她和自己喜歡的男人在一起了,約了女主角來吃飯。鏡頭一開始二人在討論吃什麼有說有笑,氣氛很融洽,讓觀眾看來她們是一對關係很要好的朋友。突然女二號盯著女主角脖子上的項鍊看了一會,表情從開心到難過再到憤怒,鏡頭也給了項鍊一個特寫。女二號握著杯子的手開始顫抖,快速的端起杯子潑了女主角一身水後揚長而去,再加上語言上的針鋒相對,觀眾能夠了解到兩個人的友情出現了難以彌補的裂痕,原因也很明確因為那條項鍊。兩個人從好朋友到分道揚鑣的陌生人,人物關係發生了轉變,這是觀眾所能真切看到的。
在一部影視劇裡,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一定是有所轉化的,也許是更近了一步從生疏變的親密,也許是退後了一步,動作幫助我們將這種變化體現出來,通過兩個人的一些肢體語言或者行為習慣我們就能夠基本的判定兩個人是敵是友,是親是疏。這種人物之間的關係運用動作化展現比用語言來說要強的多,也能夠渲染人物情緒,推動劇情的發展。
1.4 人物動機及其動作化
我們所創造的人物,他有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和能夠&34;的能力,有自己的個人觀點對生活或是愛情的態度,在整個劇作中也許將會經歷一個轉變……他具有自身的訴求,而這種訴求能夠轉化成為戲劇需求,成為下一個情節發生的動力。我們所勾勒的人物有自己的動機,有自己的觀點,這些動機和觀點都來自於他的身份,他是誰?老人還是小孩?人物設定不同,動機需求不同,而相同點在於我們要用動作化來展現不同身份人物的的不同動機。
通常我們在&34;的時候就會去做什麼,我們的思想在指引著我們的動作,反過來說我們的動作往往反映著我們的思想。人物在遇事之後是有作為的,這種作為才能推動劇情的進一步發展,而人物的不同作為也將有著不同的結果導致劇情朝不同的方向發展。
例如電影《浮城迷事》中,女主人公在通過丈夫的情人知道丈夫一直無數次的背著她出軌後,她從一開始的震驚到接受事實,觀眾想知道這個被出軌的女人會怎麼做?她的下一步做法反映了她的動機,女主人公並沒有找到丈夫大吵大鬧的要離婚。鏡頭跟著女主人公回到了家裡,起初只拍攝女主人公的背影,她把剛買的玩具遞給正在玩耍的孩子,沒有理會丈夫的質問,轉而上了樓梯在洗手間的鏡子裡看著自己不再年輕的臉龐,和有些發福的身材,眼神透著淚光但是決絕。女主人公當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這種不動聲色的表現讓觀眾知道她不想這麼簡單的放過對她不忠誠的丈夫,她一定還有下一步的動作。果不其然,她要報復丈夫,要趕走他身邊那些鶯鶯燕燕的女人當然也包括了丈夫的那個情人,那麼這樣一個帶有復仇色彩的故事拉開了序幕。
人物的心理活動或者說動機會反映在他的行為動作上,人物動機一定要通過行為動作表現,在整個劇作中人物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動機,這個動機能夠牽引著人物每一步的行動。
比如《盜夢空間》裡男主人公的動機就很明確,他想要洗刷罪名回家和自己的孩子們在一起,所以因為&34;這個動機他才會答應了替僱主做事給別人植入思想也才有了後面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
韓國催淚電視劇《神的禮物》中,一個原本擁有幸福美滿家庭的女主人公金秀炫在女兒被殺後悲痛不已,意外的回到了女兒被殺害的兩個星期之前,為了讓自己的女兒不受到傷害她必須在兩個星期內找到蓄謀已久的殺害女兒的兇手……那麼整部電視劇人物的訴求就是揭開陰謀挽救女兒的生命。有了想法和動機,人物才會去執行,逃生也好,復仇也好,下一步的行動才能反映人物的目的。
那麼人物的動機能夠左右人物的行為,人物的行為也能夠最真實的反映人物的動機,在影視劇中我們要將人物動機動作化,用人物的行動體現他的意圖。
1.5 人物情感及其動作化
人物是視覺化的人物,人物的情感對觀眾來說也應該是視覺化的,他們的情感和情感變化都理應要觀眾能夠看到,只有讓觀眾看到了才能讓觀眾也感受。情感能夠通過一些列的動作來展現,在一定的環境背景之下人物的動作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我們不必用語言來表達情緒,能夠被&34;的情緒往往最有力量能夠打動觀眾,讓觀眾引起共鳴,讓人物也更加具有張力,同時能夠&34;的情緒在一方面也為我們塑造人物幫了大忙。
在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情緒的動作表現就能讓我們知道對方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假如你的朋友躲在角落裡哭泣,她沒有告訴你她很難過但是你能夠從她的表現中知道她一定在為了某件事情悲傷。劇作中的人物也是如此,他們可以用動作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讓觀眾能更加直觀的看到人物自己的心情。通俗來說,欣喜的人會笑,難過的人會流淚,恐懼或緊張的人會顫抖……等等諸如此類的行動都能夠反應出人物的感情。我們會用行為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以此來得到心理上的釋放。對於這些&34;的情感,它們滲入在劇作的每個角落決定著劇作的整體情感基調。
在美國情景喜劇《再造淑女》當中,女主角伊莉莎原本是一個長相不好看,成績平平容易被人忽視遺忘,在學校裡受人欺負的&34;。可在她長大之後搖身一變成了風情萬種,美麗聰明的漂亮女人。對於這種改變伊莉莎自己很是高興,但是她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過去……現在這個美麗的伊莉莎變得不再像原來那麼善良甚至有些自私,可在經歷了很多有關愛情,友情,親情的磨練後,她發現自己也許可以坦然的面對那個曾經醜陋又被受欺負的女孩,找回那個單純可愛的自己。伊莉莎站在洗手間的鏡子前,卸下了平常精緻的妝容,將中學時候短髮戴著眼鏡和牙套的照片貼在鏡子上,戴上了難看的黑框眼鏡,拿起剪刀把金色的波浪長發剪短露出了微笑也流下了淚水。觀眾能夠感受到伊莉莎心理上以及情感上的變化,從厭惡自己從前的身份到願意承認接受,伊莉莎並沒有訴說但是從她一系列的行為觀眾都可以看出來,我們的人物進行了一次蛻變。
結論
用動作表現人物,摒棄掉多餘拖沓的表現方法,更加直接準確的揭示人物性格,心理活動以及情感。影視劇是&34;的藝術,將人物外化是很有必要的,在有聲電影出世之前,沒有對白旁白,僅僅只是人物的表演表達著影片想闡述的思想,帶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起歡笑一起悲傷。人物即動作,人物動作化的表現在影視劇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表現方式。
參考文獻:
1、悉德 菲爾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
2、(法)馬賽爾·馬爾丹(MarcelMartin)著,何振淦譯.電影語言[M].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6
3、[美]大衛.波德維爾《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插圖第8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版)
4、[美]大衛.波德維爾《好萊塢的敘事方法》(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中]何建平《好萊塢電影機制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
6.《略論阿瑟·米勒劇作&34;手段》作者:李一坤 王華 發表自《四川戲劇》2006年第6期
7.《電影劇作中人物心理活動的外化》作者:柴濟東 發表自《光影人物誌》2012年四月期
8. 貝克.麥次著,崔軍衍譯《當代電影理論問題》(上),載《世界電影》198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