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一些同學就會將鬍鬚不太旺盛,聲音尖細的男生稱為「娘娘腔」,會把胸部平坦的女生稱為「飛機場」,叫一些行為舉止大大咧咧的女生為「男人婆」。殊不知,這些看似戲虐的玩笑話已經構成了校園性霸凌,性霸凌其實離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近。
根據臺灣地區《性平修正草案》,性霸凌被定義為通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他人的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行為。
我們從小在學校裡所遭遇的通常是程度非常輕微的性霸凌,程度可能甚至輕微到了受害人自己都沒有感覺到其中的惡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位受害者都是如此幸運的,有一些受害人因為學生時期遭遇到的性霸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例如,臺灣少年葉永志因為與眾不同的性彆氣質而遭到部分同學的霸凌,這些同學認為他「太女性化」,多次被同學脫下褲子來「驗明正身」,儘管他曾向學校反應,但是情況並沒有得到改善,以至於他在下課期間不敢去上廁所。2000年4月20日,葉永志在上課期間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重傷倒在血泊中,不治身亡。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性霸凌,難道真的是僅僅是小孩子不懂事所導致的嗎?筆者認為造成性霸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成人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2018年9月6日,新華社發表評論員文章《「娘炮」之風當休矣!》,其中寫道:「『娘炮』現象之所以引發公眾反感,還因為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新華社作為官媒,表達的意思非常簡單:「娘炮」就是一種病態文化。
由此可見,成年人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依然根深蒂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性別平等教育依然如此落後,只有當成年人的刻板印象消除後,才有可能注重性別平等教育。而成年人的刻板印象會直接「傳染」給孩子。圖片是網傳某小學生的《開學第一課》觀後感,言語中透露的邏輯實在是令人感到十分可笑,可家長的評語就三個字「寫得好」,這種現象實在是令人感到悲哀。
刻板印象所代表的深層邏輯當我們叫一個平胸的女生「飛機場」的時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女生就應該胸部豐滿」,而這句話背後的更深層的邏輯叫做女生胸部豐滿是無比正確的一件事情,而平胸的女生是一種異類的表現。實質上,就是對於性別特徵的規訓,即每一個性別都要恰如其分的表現ta自己的樣子。細想一下,這其實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為這句話為霸凌者的霸凌行為提供了正當性 ,加害者會因此不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任何的愧疚,他們會認為自己對受害者的行為不過像是長輩教育晚輩那樣合理自然。
這樣的正當性也會造成旁觀者的冷漠,當我們在一個超市門口遇見一位年輕的媽媽當著眾人的面打罵自己的小孩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絲毫沒有顧忌小孩的自尊心。但如果我們得知讓這位媽媽大發雷霆的原因是這個小孩在超市裡偷拿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之後,大家對這位媽媽教育方式的評論一定會變為:這位媽媽做得非常正確,這樣小孩以後就不會誤入歧途,再做這種小偷小摸的事情了。
在這個例子當中,同樣的行為,因為小孩子偷竊所帶來的正當性完全扭轉了路人的看法。
如果旁觀者也覺得「女孩子就是應該有女孩子的特徵」,那又怎麼會不去選擇揭發或者制止由此引發的霸凌行為呢?而旁觀者的冷漠又會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所有性霸凌的旁觀者看似路人,實則幫兇,而造成他們成為幫兇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指的是人們會傾向於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例如,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想像一下,在一個班級當中,有兩個男生都被同學指控為「娘娘腔」(其中一位男生只是聲音尖細,而另一位男生則是自我性別認同為女性),那麼兩位性霸凌的受害者會抱團取暖嗎?
踢貓效應告訴我們兩位受害者不僅不會報團取暖,而是很有可能出現聲音尖細的男生加入霸凌者隊伍去霸凌另一位男生,因為在這個場景下,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生處於歧視鏈的最底端。對於那位聲音尖細的男生而言,此舉一方面可以發洩自身被他人霸凌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也是向其他同學證明自己也是個「正常人」,藉此獲得其他霸凌者的認同感,從而免於被霸凌的下場。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校園霸凌往往出現一大群人霸凌某一個人,而非一大群人霸凌一小群人,因為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害者就會變成加害者。
性別平等教育的缺失當今中國大陸的開展性教育通常集中在生理知識層面,缺乏性別平等理念的灌輸,相比之下,臺灣地區早在2002年,「玫瑰少年」葉永志事件發生兩年後,就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娘娘腔」「男人婆」等侮辱性的詞語得到法律的禁止,同時學校的招生、管理、教育不得因性別與性傾向而有差別.反觀中國大陸於2017年才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點推廣性別平等教育。兩岸的差距可見一斑。
黎明的曙光——性教育被寫入未保法2020年10月17日未成年保護法表決修訂,增加「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條款。對於性教育而言,除了防範性侵等性安全教育以外,有理由期待性別平等教育被納入性教育範疇。一旦性別平等教育從制度上得到確立,性別刻板印象在校園內的減輕,基於性相關的校園霸凌將得到有效預防。
各地進一步對於性教育的實施,不僅應當教會學生如何辨別和防範性侵害,同時應當教育學生如何避免自身成為性霸凌的施暴者,建立配套完善的性別暴力教育警戒機制,及時對性霸凌現象進行制止,對相關學生進行疏導教育或懲戒。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解決性霸凌的根本方法,就是根除頑固的刻板印象,對於校園霸凌而言,性教育是重要的解決方法之一,性教育被寫進未保法讓我們看到了曙光,這部預計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未保法,在實踐中如何貫徹性教育的要求,仍有待我們進一步的觀察。
參考資料雷巧月 初中生性霸凌預防的探索--基於S中學的成長小組實踐[D] 2019
知乎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解釋「踢貓效應」,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生活中如何控制憤怒情緒呢?
張榮顯.玩耍?霸凌?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J].教育學志.2010
Love is never wrong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