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腔」是我們的錯嗎?——校園性霸凌再反思

2021-03-02 HGP小組
前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一些同學就會將鬍鬚不太旺盛,聲音尖細的男生稱為「娘娘腔」,會把胸部平坦的女生稱為「飛機場」,叫一些行為舉止大大咧咧的女生為「男人婆」。殊不知,這些看似戲虐的玩笑話已經構成了校園性霸凌,性霸凌其實離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近。

根據臺灣地區《性平修正草案》,性霸凌被定義為通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他人的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行為。

我們從小在學校裡所遭遇的通常是程度非常輕微的性霸凌,程度可能甚至輕微到了受害人自己都沒有感覺到其中的惡意。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位受害者都是如此幸運的,有一些受害人因為學生時期遭遇到的性霸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例如,臺灣少年葉永志因為與眾不同的性彆氣質而遭到部分同學的霸凌,這些同學認為他「太女性化」,多次被同學脫下褲子來「驗明正身」,儘管他曾向學校反應,但是情況並沒有得到改善,以至於他在下課期間不敢去上廁所。2000年4月20日,葉永志在上課期間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重傷倒在血泊中,不治身亡。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性霸凌,難道真的是僅僅是小孩子不懂事所導致的嗎?筆者認為造成性霸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成人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2018年9月6日,新華社發表評論員文章《「娘炮」之風當休矣!》,其中寫道:「『娘炮』現象之所以引發公眾反感,還因為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新華社作為官媒,表達的意思非常簡單:「娘炮」就是一種病態文化。

由此可見,成年人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依然根深蒂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性別平等教育依然如此落後,只有當成年人的刻板印象消除後,才有可能注重性別平等教育。而成年人的刻板印象會直接「傳染」給孩子。圖片是網傳某小學生的《開學第一課》觀後感,言語中透露的邏輯實在是令人感到十分可笑,可家長的評語就三個字「寫得好」,這種現象實在是令人感到悲哀。

刻板印象所代表的深層邏輯

當我們叫一個平胸的女生「飛機場」的時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女生就應該胸部豐滿」,而這句話背後的更深層的邏輯叫做女生胸部豐滿是無比正確的一件事情,而平胸的女生是一種異類的表現。實質上,就是對於性別特徵的規訓,即每一個性別都要恰如其分的表現ta自己的樣子。細想一下,這其實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為這句話為霸凌者的霸凌行為提供了正當性 ,加害者會因此不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任何的愧疚,他們會認為自己對受害者的行為不過像是長輩教育晚輩那樣合理自然。

這樣的正當性也會造成旁觀者的冷漠,當我們在一個超市門口遇見一位年輕的媽媽當著眾人的面打罵自己的小孩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絲毫沒有顧忌小孩的自尊心。但如果我們得知讓這位媽媽大發雷霆的原因是這個小孩在超市裡偷拿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之後,大家對這位媽媽教育方式的評論一定會變為:這位媽媽做得非常正確,這樣小孩以後就不會誤入歧途,再做這種小偷小摸的事情了。

在這個例子當中,同樣的行為,因為小孩子偷竊所帶來的正當性完全扭轉了路人的看法。

如果旁觀者也覺得「女孩子就是應該有女孩子的特徵」,那又怎麼會不去選擇揭發或者制止由此引發的霸凌行為呢?而旁觀者的冷漠又會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所有性霸凌的旁觀者看似路人,實則幫兇,而造成他們成為幫兇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指的是人們會傾向於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例如,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想像一下,在一個班級當中,有兩個男生都被同學指控為「娘娘腔」(其中一位男生只是聲音尖細,而另一位男生則是自我性別認同為女性),那麼兩位性霸凌的受害者會抱團取暖嗎?

踢貓效應告訴我們兩位受害者不僅不會報團取暖,而是很有可能出現聲音尖細的男生加入霸凌者隊伍去霸凌另一位男生,因為在這個場景下,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生處於歧視鏈的最底端。對於那位聲音尖細的男生而言,此舉一方面可以發洩自身被他人霸凌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也是向其他同學證明自己也是個「正常人」,藉此獲得其他霸凌者的認同感,從而免於被霸凌的下場。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校園霸凌往往出現一大群人霸凌某一個人,而非一大群人霸凌一小群人,因為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害者就會變成加害者。

性別平等教育的缺失

當今中國大陸的開展性教育通常集中在生理知識層面,缺乏性別平等理念的灌輸,相比之下,臺灣地區早在2002年,「玫瑰少年」葉永志事件發生兩年後,就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娘娘腔」「男人婆」等侮辱性的詞語得到法律的禁止,同時學校的招生、管理、教育不得因性別與性傾向而有差別.反觀中國大陸於2017年才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點推廣性別平等教育。兩岸的差距可見一斑。

黎明的曙光——性教育被寫入未保法

2020年10月17日未成年保護法表決修訂,增加「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條款。對於性教育而言,除了防範性侵等性安全教育以外,有理由期待性別平等教育被納入性教育範疇。一旦性別平等教育從制度上得到確立,性別刻板印象在校園內的減輕,基於性相關的校園霸凌將得到有效預防。

各地進一步對於性教育的實施,不僅應當教會學生如何辨別和防範性侵害,同時應當教育學生如何避免自身成為性霸凌的施暴者,建立配套完善的性別暴力教育警戒機制,及時對性霸凌現象進行制止,對相關學生進行疏導教育或懲戒。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解決性霸凌的根本方法,就是根除頑固的刻板印象,對於校園霸凌而言,性教育是重要的解決方法之一,性教育被寫進未保法讓我們看到了曙光,這部預計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未保法,在實踐中如何貫徹性教育的要求,仍有待我們進一步的觀察。

參考資料

雷巧月 初中生性霸凌預防的探索--基於S中學的成長小組實踐[D] 2019

知乎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解釋「踢貓效應」,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生活中如何控制憤怒情緒呢?

張榮顯.玩耍?霸凌?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J].教育學志.2010

Love is never wrong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哦~


相關焦點

  • 校園性霸凌拒絕無聲
    儘管它的格局比《熔爐》小很多,但是在闡述「霸凌」這個主題上卻更加生猛有力,1小時45分鐘的片長緊緊抓住我的目光,沒能夠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絕對是遺珠。而本片的題材與韓國電影《熔爐》一樣,都是揭發學校性霸凌的黑幕。相似的題材不免會被人拿來作比較,但我個人認為兩部電影各有千秋。
  • 「玫瑰少年」離開20年,你還在罵「娘娘腔」嗎?
    >文/阿貓圖/網絡今天是「玫瑰少年」葉永鋕離開的第20年20年前他間接死於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暴力與霸凌20年後的今天對於性別多元我們變得更包容了嗎追溯回2000年,當時屏東高樹國中三年二班的葉永鋕,還沒有人叫他「玫瑰少年」,同班的男生更喜歡叫他「娘娘腔」。
  • 「娘娘腔」,玫瑰少年之死
    在人們對於性別特質和性別認知,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很難想像還有許多人,曾經正在因此而受到霸凌。18年前,臺灣屏東15歲的「娘娘腔」葉永志,暴屍學校廁所。到底是誰「殺死」了愛子?世界是多元的,我們要學會包容,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嗎(當然我不喜歡像百元哥,西紅柿這些故意譁眾取寵的人群,價值觀不對的人不值得尊重!)引文:群體思考並不代表是真相,公眾主流的觀點並不一定是正確觀點。人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而是以群體為單位思考。當人們陷入到對「娘炮」討伐之爭的狂歡時,我們是否能意識到哪些是自己的真實看法想法?
  • 「娘娘腔」是對男同性戀的醜化嗎?
    而網絡搞笑影片粉專「哈哈臺」也在近內,為響應同志驕傲月而拍攝一系列網絡短片集,邀請同志圈內的紅人天菜們擔綱演出,腳本則參考同志圖文創作「語不驚人毛不休」。  影片推出後引起社群正反迴響,有人喜歡娘味十足的討喜演出,卻也有人覺得這種把同志等同於娘娘腔的再現,是醜化與汙名的再制,這樣的意見更引起作者回應。
  • 從電影《懲戒者》談校園霸凌
    3、肢體霸凌:各種威脅及肢體暴力行為。小文的筆袋被別人搶走了,那些人還打他、恐嚇他,如果告訴老師就打得更厲害。小文不敢告訴老師,結果每天還是不斷地受到欺負。擔心又害怕的小文只能四處躲藏,每天活在恐懼中。4、性別霸凌:開不雅的玩笑、取關於性別的綽號、故意欺負女生等。同學們都笑小智是娘娘腔,他覺得很難過,他只是不喜歡打籃球哪種太激烈的活動,也不喜歡打打鬧鬧。
  • 親吻我的娘娘腔男孩
    一位超人站起來說:「我不許這些虛弱的小女生,用她們的娘娘腔,侮辱我們男人的聖地。」場內的所有世界大英雄一致表示贊同。超人又說,「我們是男人,是保護者,是獵人,是鬥士,也是製造噪音的人。你們是小女生,應該回家跟著媽媽學學煮飯和打掃,逞英雄的事情留給男人去做吧。」
  • 水千丞188男團小說《娘娘腔》,邵群渣且深情,程秀虐身虐心
    《娘娘腔》是水千丞188男團系列小說中的第一本,而出自其中的邵群可謂是渣中之王。水千丞188男團,邵群憑什麼C位出道?渣且深情,虐身虐心!>畫師:吃不完還帶打包的01李程秀因為家庭原因,李程秀從小就自卑怯懦,在中學時期是備受排擠的「娘娘腔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要告訴爸媽嗎?要告訴學校嗎?如果他們知道了會怎麼做?沒有人跟自己說被欺負了要不要告老師啊?被發現了會不會遭來更頻繁的報復?3.性霸凌性霸凌包括性騷擾、對他人的身體部位譏諷取笑,也有人會因為不符合「性別特徵」遭受欺凌,比如一些聲音纖細的男孩被嘲笑「娘炮、娘娘腔」,胸部發育過早的女孩也可能被當做異類,還有的甚至強迫他人進行非自願的性行為,多人霸凌時常有扒衣服拍照錄視頻等行為。
  • 傅首爾兒子、施柏宇都遭遇過校園霸凌,旁人卻對校園霸凌態度不一
    《少年的你》這部電影講的是校園霸凌,很多人講真正經歷過校園霸凌的人,看電影時會犯噁心。施柏宇在《演員請就位2》中演繹小北的片段後,就談論了自己曾經被校園霸凌的往事。他小時候因為愛哭被同學笑娘娘腔,交過保護費甚至在走廊被當眾脫褲子羞辱。直到後來長個子變高,並且打籃球之後,情況才有所改善。
  • 我們為什麼被霸凌?
    對於哪些孩子容易成為「被霸凌對象」,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相對來說,不受家庭重視、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小孩,比較容易遭遇霸凌;太拔尖、太優秀的孩子,因他人的嫉妒,也容易遭遇霸凌;當然,也可能沒有任何原因,只因為運氣不好,偶然遇到一兩個心理不正常的同學或老師,一個本應健康快樂成長的普通孩子也會吃盡霸凌的苦頭。
  • 《哈囉少女》影評:總是被人們忽視的校園霸凌
    《哈囉少女》評價好看嗎?導演王威翔把《哈囉少女》故事圍繞在一起校園性暴力事件之上,通過巧妙的劇情編排,先在開場讓觀眾看見事件爆發對當事者與其他學生造成的影響,再把故事倒退回到女主角允蘅剛轉學至復華中學的時間點,除了幫助觀眾能事先了解電影的故事調性之外,也藉由從頭交代事件發生的原委,在對每位角色性格作出完整塑造的同時,讓我們深入了解人物彼此之間的情感糾結,帶來更多故事背後能夠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 《哈囉少女》影評:總是被人們忽視的校園霸凌
    《哈囉少女》評價好看嗎?導演王威翔把《哈囉少女》故事圍繞在一起校園性暴力事件之上,通過巧妙的劇情編排,先在開場讓觀眾看見事件爆發對當事者與其他學生造成的影響,再把故事倒退回到女主角允蘅剛轉學至復華中學的時間點,除了幫助觀眾能事先了解電影的故事調性之外,也藉由從頭交代事件發生的原委,在對每位角色性格作出完整塑造的同時,讓我們深入了解人物彼此之間的情感糾結,帶來更多故事背後能夠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 【童年回憶】蹩種「娘娘腔」
    論任性,我們村的「娘娘腔」同學絕對是數一不二、當之無愧、老少皆知的。他的小脾氣蹩起來,三頭犟驢都拉不住,用他娘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形容:「小蹩種」。有一次我們周堂集逢會,不是農曆初五就是十五。他娘騎著自行車馱著「娘娘腔」去趕會,在回去的路上,眼瞅著快到家了,「娘娘腔」突然想要撒尿,於是就央求他娘停下自行車。
  • 面對職場霸凌,我們可以從隱形人格逆襲突破
    今天,我從書中的一共9種人格類型分析中,針對職場中的霸凌這一人格現象,選出相關內容,介紹這本書給了我們哪些啟發。《隱形人格》一書的作者認為:職場中的霸凌現象比我們之前意識到的多。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人們沒有意識到霸凌的危害。○霸凌者在某個方面具有權力優勢。○霸凌者會直接或含沙射影地暗示如果受害者敢去尋求幫助,他們就將實施報復。
  • 我們都曾是各種霸凌的幫兇
    中關村二小這樣的學校,就算有霸凌,還是會有家長前赴後繼地想擠進去,如果不是家長已經走投無路,顯然也是不會選擇得罪校方的。我反正是這麼想的,就是不知道後續會不會再有什麼反轉,帶實錘的那種。可是,無論有沒有什麼反轉,校園霸凌這種事現在已經不再是藏著掖著就能糊弄過去的了。
  • 《演員請就位》為反對校園霸凌發聲,施柏宇:曾因娘娘腔被脫褲子
    《少年的你》本身就是一部關注度極高的校園霸凌題材的電影,在演出之後,施柏宇談起了自己曾遭受校園霸凌的經歷。整段講述中,最讓人心疼的是,施柏宇並沒有去指責欺凌者的不對,而是通過打籃球、外向、抽高來獲得同學的接受,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校園霸凌對人的傷害
  • 從校園霸凌說起:做什麼都是錯的人生有多痛苦?
    校園霸凌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去年熱播的電影《少年的你》非常深入地剖解了這一社會現象。因為受到欺負的是我們最渴望保護的下一代,所以這個社會問題格外受人關注,但很可惜,縱使在全國人民共同的聚焦關注之下,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現在,我只想從被欺負的學生說起。
  • 33歲男星自曝受辱經歷,遭女歌手嫌棄拒不同臺,還曾遇校園霸凌
    他表示自己一直以來的氣質都比較陰柔,初中時每一次上廁所,都會有一群同學在旁邊起鬨,罵他娘娘腔或是更過分的字眼。這些人會對著他咆哮,說他的廁所不在這邊,甚至強行將其拖去女廁,導致後來的林語菲一度不敢下課就去廁所,而是忍到上課前兩分鐘才去。
  • 《娘娘腔的日記》社會性死亡時刻大盤點
    泰劇《娘娘腔的日記》由同名小說改編,GDH559出品,講述的是三個Gay和一位拉拉關於愛情、友情、工作和生活的點滴片段。先來看一下社會性死亡百度詞條釋義,多為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已經丟臉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被稱之為「社會性死亡」,和另外一個網絡語「公開處刑」的含義比較接近。今天來盤點一下《娘娘腔》兩季中那些經典的社會性死亡時刻。
  • 在"校園霸凌"的陰影下,我們的孩子何去何從?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更讓人心寒的是,施暴者在後來被迫道歉時的說辭是:"我們當時玩過火了,誰也沒有預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地步。"霸凌反映的是人性的灰暗和邪惡, 校園霸凌出現,根本原因是孩子不理解什麼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