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二小的事情發展到現在,從第一波到第三波反轉都出現了。
一開始是有人說被霸凌的小學生是會跆拳道的,不可能任由人欺負,後來又有傳聞說他的母親是編劇,所以編故事功夫一流,孩子能上名校走的是高層路線云云。
別說這種傳說本來可信度不高,就算是真的,會跆拳道就等於他不會受到欺負?我還知道會柔道的男人在家天天被家暴呢。
還有說媽媽是編劇,所以特別會編的……羅爾那樣編是能騙錢的,一個媽媽好好編出來自己兒子被扣大便紙簍子,這是有病還是變態呢?
中關村二小這樣的學校,就算有霸凌,還是會有家長前赴後繼地想擠進去,如果不是家長已經走投無路,顯然也是不會選擇得罪校方的。
我反正是這麼想的,就是不知道後續會不會再有什麼反轉,帶實錘的那種。
可是,無論有沒有什麼反轉,校園霸凌這種事現在已經不再是藏著掖著就能糊弄過去的了。
如今人們得到信息的門檻大大降低,如果官方再不第一時間澄清事實真相,等到各種謠言滿天飛的時候,聲譽更是無法挽回的。
不過看中關村二小的公告,他們好像並沒有在怕這種事,仍然是一副睥睨眾生的姿態,打著上世紀80年代的官腔,絲毫看不出對涉世學生的一點關懷。
這樣根本不關注事實,只顧著維護形象的聲明,找罵是肯定的。
其實大家關心的就是「孩子到底受沒受欺負」,「究竟有沒有被扣廁所的紙簍子」,「受害者媽媽有沒有捏造事實」這些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情。
一個勁繞彎子避而不答,究竟是何居心呢?
於是熱評裡的一批大V紛紛把聲明翻譯了一下,認為這麼大段話無非是在告誡吃瓜群眾:
第一,我校牛逼;
第二,這是我校的私事,我們自己會處理;
第三,誰再逼逼就等著收律師函;
第四,你們這些草民雖然構不成威脅,但是真的很礙眼,快滾開吧!
如果沒有意外,這件事還要繼續發酵是肯定的,就像前不久的民生銀行關小虎事件一樣,似乎民意不沸騰、事件不擴大影響,這些機構和單位根本就不會重視。
民生銀行一開始不也是發布了一個不疼不癢的聲明,說涉事女生是臨時工,微信騷擾不算實質性騷擾,關小虎受到暫時停職和扣獎金的處理。
估計是滿以為這樣就能搪塞過去了,結果卻是徹底觸怒了大眾,大家紛紛轉發和停卡,更引起了大股東史玉柱的重視,事件才得以進一步得到解決,關小虎被徹底解除勞動關係。
然而事情到此就算完了麼?
如果關小虎因此得到嚴懲,工作生活都無法順利繼續,女生得到民生銀行的公開道歉和賠款,今後的人生也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我們才能相信,從此會有更多的受害者能勇敢站出來,有更多的人渣會得到他們該得的下場。
受害人不再沉默的前提,是整個社會都不再沉默。
可是,現在的事實情況是,受害女生明明沒有做錯任何事,卻還是受到種種非議,甚至有人放話說她被整個銀行業拉黑,以後任何一個銀行都不會錄用她。
因為她毀壞了整個銀行業的形象。
可是,毀壞行業形象的,難道不是那些明晃晃性騷擾還威脅他人的人渣?
如同現在這個受到霸凌的小學生一樣,老師得知他被欺負以後,第一反應不是安慰,而是責怪他沒有告訴老師;
校方在得知家長到教育局投訴了之後,不是溝通解決問題,甚至表示學生被扣了屎盆子也是個「過分的玩笑」,反而傲慢指責家長小題大做,損壞學校的形象。
像校方這樣的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他們認為孩子在學校受到了欺負怪不得別人,因為「他怎麼不欺負人家光欺負你?」肯定是你招了對方了吧?
於是欺負人的孩子活得各種理直氣壯,認為自己是被保護的,而被害者極其家長生活在不安和焦慮中,隨時受到社會上的各種指責。
很久之前有中學女生被同班男生下春藥未遂的新聞,想複習點下面的藍字
校園春藥投放事件到底寒了誰的心
事件發生後,很多同校同學同情下毒者,指出受害女生「平時就不討人喜歡」,「人緣不好」,而下毒男生「成績好受歡迎」。
所以不討人喜歡就活該被下藥,別說是未遂了,就是既遂,被QJ了也只能是女生的錯,誰讓你不檢點,為什麼光找你一個下藥?
正是這種「受害者有罪論」,才讓越來越多的受害人忍氣吞聲,而那些人渣們卻活得逍遙自在,甚至因為他們的暴行受到追捧。
「不討人喜歡就活該被欺負」,這種奇葩的理論現在看來,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但是要知道,在未成年的中小學生,尤其是心智未開的小學生人群裡,真的有很大的市場。
成績不好,長得不好,性格不好,家境不好,都有可能成為被霸凌的理由,有時候甚至是老師無心的一句話,學生就可能成為被排擠的對象。
少有同學會不受這種風氣的影響。
就算不去主動欺負人,也會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選擇迴避。至於主動跟被排擠的同學交往的,不是同樣被欺負的角色,就是真正勇敢的孩子了,可惜這樣的例子太少。
《摩登家庭》裡的Lily曾經懟過學校裡的明星學生,真是個又mean又萌又勇敢的妹子。
非常多的被害者站出來講述他們被霸凌的歷史,程度或輕或重,但都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可是,更多的沒有發聲的人們,不是他們生活一帆風順沒有被欺負過,也不是他們清白無辜從沒有欺負過別人,而是他們曾經都是旁觀者,卻從頭到尾視而不見。
並不是被打得很慘,被排擠到無法上學,精神產生焦慮和抑鬱才叫被霸凌。
被取笑外形,被起難聽的綽號,被扔書撕作業,被起鬨吹口哨,被調戲糾纏,只要沒有得到當事人的同意,就都是霸凌的體現。
可惜很多人無法意識到這一點。
《老友記》裡胖胖的Monica沒少受欺負
《生活大爆炸》裡有一集,Penny和Amy還有伯妮三個人回憶高中生活,A和B因為當年其貌不揚又都是學霸,受過不少欺負,A甚至形成了討好型人格,有人願意跟她玩,她就感恩戴德。
P顯然跟她們不是一國人,她長得好看又受歡迎,是學校裡的Queen,她笑著回憶當年怎麼一起欺負同校的女生,A和B都笑不出來。
她們對P指出她是在欺凌同學的時候,P還毫無意識地說:
不會啊,這只是開玩笑而已。
胖虎也只會覺得他動不動揍大雄一頓是開玩笑,因為大雄的表現讓他覺得好笑。
至於大雄自己覺得不覺得好玩,胖虎管不著,反正大雄也不敢表達真實想法,因為會被揍更慘。
Penny被A和B逼著去打電話給當年欺負的女生道歉,結果被對方罵了碧池。
可見對方並不覺得這是玩笑,而且這麼多年過去了,依舊耿耿於懷。
TBBT劇裡的主要角色,除了Penny以外似乎都受過霸凌,看起來好像相安無事,但仔細分析,這在他們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無疑是非常重大的影響。
明明是很應該自豪的科學家們,卻處處顯得畏畏縮縮,毫無自信。
耳朵是自信了,可又是另一個極端。
如果胖虎和大雄是霸凌事件的當事人,那麼不僅是看客小夫,周圍那些無動於衷的路人就都是幫兇。
正是因為人們有意無意的縱容,以及「受害者有罪」的論調,才讓人渣們有恃無恐。
小孩子就什麼都不懂嗎?可是中關村二小的當事人已經懂了「他們不敢把你怎麼樣」這個事實。
孩子會受到「明星學生」的影響,會受到老師的影響,會受到外界的各種影響。他們滿以為自己討厭某個人,是因為對方值得討厭,其實是在反覆的潛移默化之後形成的結果。
事後他們自己回想起來,可能都覺得莫名其妙,但當時誰也不會有異議,因為不合群就會被排擠,沒有孩子不怕被排擠。
中學的時候班上有個女生據說挺作的,很多人都不喜歡她,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班裡集體排擠她。一次她到講臺上寫題目暈倒,我們不僅無動於衷,還異口同聲跟老師說她是裝的。
老師氣得聲音都變了,說沒想到我們是這麼冷血的孩子,不知道實情如何就直接判定事實,接下來課都不上了,給我們開了很長時間的班會。我們卻還是不以為然,覺得老師根本不了解情況,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她是個碧池,所以她活該倒黴。
現在想來,老師確實是好老師,是我們自己有毛病。
可惜老師後來不到四十就去世了,我們卻苟活至今。
其實後來我捫心自問過,那個女生並沒有招惹到我,就算她真的作,也沒作到我頭上來,對我挺好的,出去玩還給我帶過小禮物。
可是我卻受到了莫名的影響,覺得她煩得要死,她晚自習想跟我坐同桌,我卻大聲讓她走開。
上了大學之後她在街上見到我,像從沒有過任何芥蒂一樣跟我打招呼問好,我內心其實是非常羞愧的。
那個孩子被欺負的媽媽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孩子不懂什麼是惡,也不懂自己能作惡到什麼程度,但當家長和做老師的,要告訴他們。
只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未成年人,幫助他們樹立起碼的三觀標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自己的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勇於承認,勇於承擔,而不是忙著推脫責任轉移視線,孩子才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處境究竟是否正當。
社會、學校、老師,尤其是家長,如果不能正視孩子之間的齟齬,在造成傷害之後還覺得是「開玩笑」,只不過「過分」了一點,那麼悲劇就還會不斷上演。
天道好輪迴,害人的孩子就不可能淪為受害者嗎?
有些東西你不教給孩子,有的是人會能分分鐘教會他們。
不記得從哪裡看到這句話,覺得在這種事上特別合適:
從來不認為世界上有什麼神佛,如果有的話,那也一定是眾生。
女俠鵺話原創
歡迎勾搭,歡迎轉發
不過轉載要提前告知醜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