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兩次到過臺灣,一次是2009年春節,一次是2011年聖誕前夕,前次是正趕上審陳水扁,這次是馬英九和蔡英文正在白熱化地競選。
上中學的時候,正值15首流行歌曲(那會兒叫群眾喜愛的歌曲)聲聞街巷,其中有李光羲、李谷一、關牧村、關貴敏、遠徵、鄭緒嵐等等唱的歌,我特別喜歡《大海一樣的深情》,是靳玉竹唱的,很甜,唱的是盼望祖國統一,「海鷗,展開潔白的翅膀,飛吧,向著那東方飛翔,飛到祖國的寶島,去把臺灣同胞探望……待到祖國統一的時候,我們再把團圓的歌兒高唱。」詞曲都單純直白,但款款有深情。
其實,我們早都知道了臺灣同胞並沒有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臺灣究竟什麼狀況,如無親炙,並不知其味。待這兩次親身體驗後,略有所感。
臺灣的景。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野柳地質公園等等,都是臺灣的佳處。阿里山大樹參天,陳丹青形容託爾斯泰故居的大樹每一株都像「一部長篇小說」,阿里山的樹也高聳入雲,頂天立地。臺灣的東海岸頗似青島,海天一色,海風強勁,海潮湧動,海岸遼闊,面對太平洋,亦讓人豪情滿懷,特別在蘇花公路的清水斷崖處,登臺眺望,心氣高遠。這次去日月潭天公作美,上船時風平浪靜,豔陽高照,上船後清風徐來,及至遊完潭心小島和邵族部落返程之時,突起大霧,「伸手不見五指」(哈哈),船老大是個臺灣小夥還很幽默,他找不到回去的路徑和方向了,在潭上多轉悠了一個小時,他問:「你猜過去日月潭是淡水現在為什麼是鹹水的?」大家未答,他說:「因為遊泳的人自帶的尿素!」
臺灣的物。臺灣的慄子燒、晶沙酥以及各類麻糬都極好吃,兩次赴臺,我們都打包帶回好幾箱分贈給親朋。臺灣的許多物什做的很精心,很有創意,這次我們去看了彰化的臺灣玻璃城和臺北附近鶯歌陶瓷城。玻璃城真是琳琅滿目,其中許多玻璃小件分外引人注目,比如玻璃糖果可以亂真,還有玻璃鑽石,大的不得了,有800克拉,我 和劉牧先生各買了一個。鶯歌的陶瓷亦有特色,有許多陶藝人的作品雖不及大陸釉質清爽,但極有想法。臺灣的寶貝更在臺北故宮,除了散氏盤、毛公鼎、崔玉白菜、東坡肉,這次還特別的看到了久已心儀的顏真卿《祭侄文稿》,越千餘年依然熠熠生輝,真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力量在不絕如縷。臺灣的郵票很特別,有古風。
臺灣的書。我是愛買書的人,已經形成了近乎癖疾的依賴症。臺灣的書店最有名的當屬誠品書店,還有金石堂和一葉堂,我分別去過誠品書店的敦南店、大劇院店、高雄店和信義店,其中一次帶妻子和兩個女兒深夜至敦南店,發現人頭攢動,人們或坐在地上和臺階上看書,或在書店中的咖啡吧裡說話,但靜寂有序,沒有嘔啞嘈雜之聲,人人有和悅靜穆之色女兒特別羨慕地說臺灣的小孩子太幸福了,可以專門有親子屋,小王子的系列書有專區。這次再去敦南店依然如是,同行的蔣頻兄納悶:買書交款還要排這麼大時間的隊。如今,誠品的信義店已成為和生活方式相聯繫的綜合文化中心,其中有衣食娛樂的種種配套機構,但書店依然是主體。其中頗多好書,我曾經在誠品買過多本董橋和舒國治的書,還有多種繪本,裝幀多精美雋永。
臺灣的藝術。幾十年來,在這個島上,常常走出來許多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例如雕塑家朱銘,雲門舞集的創始人林懷民,話劇導演賴聲川,渡海的畫家張大千、傅心畲、黃君璧、江兆申等也都在華人藝界影響很大,流行歌曲界更是人才輩出,前有鄧麗君、中有羅大佑、今有周杰倫,各開創了一個時代,搞文字工作的人也不可勝數,而且牛人很多,李敖、白先勇、余光中、張曉風、林清玄、朱天心朱天文、張大春乃至寫詞的方文山。臺灣的藝文人身上有一種總能撥動人心弦的獨特的東西。這次訪臺特地去拜訪了嘉義的老藝術家柯耀東,以及他的夫人和兒子柯乃中,他們全家住在半山自己設計的房子裡,很是安閒舒適,有陶淵明的田園之境。在臺北,又與江兆申先生的大弟子周澄先生見面,周先生是恂恂儒者,大有古風。
臺灣的人。十數年來,我有幾位臺灣藝術界和出版界的朋友,均言必信行必果,中正平和。這次去臺灣,又感受一次同胞的熱情和周密,臺灣把傳統禮儀保持的甚好,陌生人之間也謙恭禮讓,心平氣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服務小姐手拿一圓牌,一面寫「請勿攝影」,另一面則是「請輕聲細語」,很給面子,不是「嚴禁大聲喧譁」。臺灣處處有這樣的關懷和尊重。這次「神州情翰墨緣」書畫展主要是臺灣世新大學邀請並主辦的,世新大學是臺灣著名的傳媒大學,相當於大陸的中國傳媒大學,漫畫家朱德庸等畢業於該校,董事長成嘉玲女士、校長賴鼎銘先生均是學者作風,熊杰副校長周到體貼,執行長文念萱先生全程陪同,性情中人,爽俠詼諧,讓人記憶深刻,楊嘉彥先生一路照顧,特別是兩個林小姐,林慧萍和林致婷,事無巨細,服務可人,臺島的女生有一種久違的閨秀禮儀,清新端莊,你說「謝謝」(大約是大陸「不客氣」之意),她答「不會」,而且一直微笑滿面,十分難能可貴。
臺北、臺中、臺南、臺東,人在臺灣,總感到很自在,很安全,臺島的宗教氣息很是濃重,法鼓山、佛光山、中臺禪寺、慈濟會深入人心,十分禪和,民風民俗是否於此也有關,我也一直在思考。
臺灣之美,不惟美麗的自然風光,更在傳統未曾斷裂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