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班夫上海站首場在上海商城大劇院舉辦
有近千名觀眾到場
五、戶外是一種精神奢侈品
我很好奇,究竟是誰去看班夫影展呢?我私信問了一些在上海喜歡戶外的朋友,其中一些還是從事著戶外活動的兼職領隊,得到的答案卻令我感到意外,因為這些人中買票去班夫現場的相當之少。
一位來自成都的姑娘燕子則告訴我,她非常喜歡班夫,並且已經看了好多年。我和這位姑娘在巖館認識,她身上也帶著點兒喜歡看電影看紀錄片的文藝青年氣質。她強調,在她第一次接觸班夫之前自己還不喜歡運動,更多是受到旅行故事的吸引,而且班夫的紀錄片本身就製作得足夠精美。另一位為數不多去看過班夫的朋友則是一位廣告公司的高管,並且他還時不時會去國外跑個越野跑或者馬拉松。
這和 Tina 向我形容的班夫觀眾的特點吻合——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較高,80% 的觀眾年齡集中在 25 到 45 歲,並且女性佔據了多數。
超過 120 元一場的門票也許就是其中的一道門檻,但從第一年開始,Tina 就堅持售票的原則。支付版權費用是班夫中國很重要的一部分支出。班夫山地電影節的影片在不同地區每播放一次都要給班夫中心支付版稅,沒有一個例外,區域負責人也必須誠實。班夫中心將版稅收入的一部分留作組織發展費用,另一部分則會返還給影片拍攝團隊,這也是為什麼班夫能持續吸引高質量影片參與的原因。
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影院的場地費和其他人力物力的費用,只有這樣的定價才保持著不虧損。Tina 曾經和其他區域的班夫負責人比較過巡展的操作成本,而中國大陸的巡展成本是最高的。但只有堅定收費的立場和原則,才能維持整個戶外行業良性循環,這才是 Tina 致力於推動的。雖然這並不容易。
行業良性循環聽起來是個大命題,但實際卻無處不在,即便是小小的攀巖圈也會有許多是非。比如今年 3 月在重慶擺拍墜崖卻自稱有豐富攀登經驗的杜先生[2], 巖友們紛紛指責他的貿然之舉有損攀登者形象;4 月份三清山巨蟒峰非法攀登(點此查看),又引起攀巖人的憤怒譴責;而陽朔白山巖場被挖事件也折射出土地擁有者和攀登者的利益衝突……事實上,只要你去攀登,就會置身於這樣的循環中,只要享受到自然的饋贈,就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
Tina 提到過一種說法:「戶外是一種精神奢侈品」,對此我深以為然。正如有人信仰物質,願意辛苦攢錢買下名牌衣服和名牌包包,也有人信仰自然,覺得只有把錢花在體驗和戶外才值得的。
這樣看來,一場班夫已經算是這項奢侈品中最容易買到手的精神慰藉了。
P.S.巖點在此前曾發起一次磐石影展的贈票活動(無廣告利益,票務由巖點自行購買),各位可以點此了解有哪些值得一看攀登影片。 另外,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磐石影展上海站的購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