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匯聚 溫暖了這座城市

2020-11-24 騰訊網

哪裡有疫情,

哪裡就是戰場。

面對疫情,

面對危險,

醫護人員成了最勇敢的「逆行者」,

風雨同舟,

齊心抗疫,

微光匯成星芒,

鼓舞人心,

激勵士氣。

無論前方後方,

他們都默默奉獻著的,

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束微光,

守護患者健康,

閃耀無盡的希望!

立足本職做好抗疫一線「守門人」

● 本報記者 徐業越

▲張文霞在德城新世界分發宣傳單。

醫者仁心,如不滅的明燈——這句新華網評李文亮醫生的話,適用於同樣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

2月19日下午5時許,記者在金海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初見婦科主治醫師張文霞時,她正快步從社區醫院四樓走到二樓辦公室,身著白大褂、戴著防護帽和口罩,露出來的一雙笑眼彎彎,眼底下已有黑眼圈。

記者看到,在張文霞的辦公室衣帽架子上,掛著一件藍色雨衣。記者隨口一問,張文霞笑著說:「這是我春節期間上門排查時當作隔離衣穿的,那時防護物資緊缺,我們都自備雨衣、護目鏡、防護鞋,防止工作時被傳染。現在好多了,港口區人民醫院(總院)已經協調解決防護服這些物資了。」

大年三十那天早上,張文霞還在港口區企沙鎮陪伴家人。接到緊急返崗通知後,她於大年初一回到社區醫院上班。直到今天,她都在社區負責排查、預檢、宣傳等工作。

社區醫院的一樓大廳門口前,擺放著一張桌子、一把椅子,這就是一個簡易的預檢分診處。張文霞有時就需要在這坐上半天,對來訪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和發熱排查。其間,部分社區居民因為有疫情恐慌心理,總覺得自己似乎已生病,便到社區醫院找她諮詢。遇到這種情況,張文霞按照常規體溫檢測程序,詳細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態,再進行心理疏導。

除了到社區醫院預檢,更多的人會通過微信向她諮詢。而她也確實有讓人放鬆下來的本事。

「張醫生,我前幾天去排查疫情了,接觸了好多住戶,中午吃了螺螄粉,這兩天喉嚨不太舒服,會不會是被感染了新冠肺炎?」在微信上,市民連女士(化名)向張文霞問到。

「這些住戶是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嗎?」「按需飲水,飲水前切記洗手後再飲,不必緊張,晚上10點半前睡覺,多飲水增強免疫力。」……經過張文霞一番開導,市民連女士發送了個笑臉,說:「謝謝張醫生,經你一說,我感覺好多了。」

而在日常的工作中,張文霞除了每天坐診,還要上門隨訪產後出院回家的產婦和新生兒,了解她們的健康狀況和進行婦女兒童保健知識的宣教,添加微信好友,也是方便產婦諮詢。

「這幾天有沒有咳嗽、發熱?記得每天都要量體溫。」「把窗打開保持通風,切記勤洗手」「手不要觸摸眼睛、鼻子、耳朵」……在進行上門排查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時,張文霞說得最多的就是這些話。她說,宣傳防護知識,是作為醫護人員最基本的職責。

大年初一這天,大風大雨。接到排查任務通知後,張文霞與其他工作人員前往某小區排查4戶密切接觸者家庭。詢問、作記錄、送體溫計、發宣傳單、做心理疏導,她盡心做好排查工作。抗疫期間,她平均一天排查5戶家庭。她還要同時負責電話聯繫密切接觸者105人,直到他們解除隔離。

張文霞的身份是醫生,但也是一名母親。每次下班回到家,她11歲的兒子都要求和她「隔空抱」。「我到家的時候我兒子說要抱抱,我說『別靠近媽媽,等我換了衣服,洗了手洗了臉你再靠近我』,然後我兒子就說『那我們像電視裡那樣『隔空抱』吧。雖然在下班前已經做好消毒工作,但是也會擔心身上帶有病毒會傳染到孩子。」

張文霞的丈夫同樣在抗疫一線,兒子獨自在家,一邊默默支持母親的工作,一邊想要母親得到休息。他常問:「媽媽你為什麼不去馳援武漢?」「媽媽,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名單怎麼沒有你的名字?」「媽媽,怎麼最近老是你值班?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這時,她就會向兒子解釋,因條件不符合所以不能去馳援武漢。

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張文霞沒想過,她說:「我是醫生也是黨員,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是義不容辭的事情。立足本職工作,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我要做的事。」

張文霞是2018年到社區醫院工作的,一直以來,她受到患者和同事、領導的一致好評。公衛科何娟源這樣評價張文霞:「醫者仁心、說到做到、工作認真、開朗熱情。」

家玲的「家人」

——記東興市人民醫院血透室護理組長鍾家玲

● 本報記者 林芍岑

▲穿戴好防護用品,準備投入工作的鐘家玲及其同伴。左一為鍾家玲。

2月2日凌晨1時許,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點一樓大廳內依舊燈火通明。剛與市衛健委對接好相關工作的東興市人民醫院血透室護理組長鍾家玲,心裡的弦依然緊繃著無法放鬆,自言自語地說著:「不知道大家在這裡住的第一晚還習慣嗎?醫療物資情況怎麼樣了?」說罷,她便又打開了手機微信查看、發送信息。

上午8時,「全副武裝」的鐘家玲便忙著監測留觀人員體溫、送餐、消毒、清理垃圾……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留觀人員生活區的每個樓層。忙活了幾個小時,鍾家玲才能稍稍歇口氣。從隔離區出來,汗水早已溼透她的衣背,額頭、鼻梁多處都是深深的壓痕。

鍾家玲是最早進入市委黨校醫學觀察點的醫護人員之一。當她聽說需要支援的消息時,便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主動請戰到觀察點工作。2月20日,則是鍾家玲來到市委黨校醫學隔離觀察點工作以來的第20個「十二時辰」。

「你後悔嗎?」記者問。

「不後悔。我想著能為『家人』們幹一點是一點,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我是一個醫護人員,一定要擔當起來,加油幹!」鍾家玲回答。

而聊起隔離點的「家人」們,鍾家玲感受頗深。受到疫情形勢以及陌生環境影響,留觀人員開始入住時,或多或少承受著心理壓力,變得焦躁不安。醫護人員的工作主要在於對留觀人員進行心理疏導,消除焦慮。「我們全體工作人員、醫護人員和留觀人員有一個『2020家人們』微信群,大家在群裡暢所欲言,把需求提出來,我們負責協調解決。他們在這邊不只是留觀人員,更像家人一般。照顧家人,我們一定百般照顧好。」鍾家玲說。

2月4日11時50分,留觀人員李阿姨在微信群「2020家人們」裡發布了一條消息:「謝謝白衣天使視我們如家人!」短短12個字,令鍾家玲感動不已。

當天,李阿姨感到有些頭痛、四肢無力,在自測體溫時出現了37.5℃的情況。頓時,她心覺不妙,便第一時間向鍾家玲求助,告知自己的身體狀況。鍾家玲一邊安撫著李阿姨的情緒,一邊聯繫市中醫醫院將李阿姨送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談及她為何如此依賴鍾家玲時,李阿姨靦腆地說:「我剛到隔離點時,內心很恐懼、不安,睡也睡不好。鍾醫生了解情況後,總是會打電話、發微信安慰我、疏導我,我的心才漸漸安定下來。在這裡,我很依賴她。」

2月7日,李阿姨經過多次核酸檢測呈陰性,同時作治療,發燒、頭痛症狀好轉,達到出院標準,並順利回到市委黨校醫學隔離點繼續進行隔離觀察。「她們一直守著我們,讓我這個外地人在這裡感受到了濃濃的人情味。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都很用心、細心地保障大家的生活,讓我非常感動!謝謝她們!」李阿姨說。

「青菜麵條加辣椒,美味。」2月20日21時,鍾家玲給記者發來了一張圖片和微笑的表情,圖片中清淡的青菜麵條就是她當天的晚餐。而簡單地吃完晚餐,她又要繼續忙碌了……

「祖國需要,人民需要,我責無旁貸,一定堅守到底。戰鬥不勝利,我就不撤退!」鍾家玲堅定地說。

「初生」護士不怕「虎」

● 本報記者 黃 山

▲穿著防護服的宋春嬌在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點為自己加油鼓勁。

在護理行業,出生於1999年的宋春嬌就是一名「初生者」。

去年自北海市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畢業後,她便回到了東興,在一家牙科診所從事護理工作。今年初,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作為我市的一名醫學志願者,她一直奔波於戰「疫」一線。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點就是她「戰鬥」的第一個駐點。

「你好,A217沒有紙巾了,麻煩安排一下,辛苦你了!謝謝。」

……

2月7日一大早,微信群「2020家人們」裡的「家人」在@宋春嬌。回覆信息、收到整理信息、協調解決需求、消毒環境……宋春嬌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2020家人們」微信群是集中觀察點醫護人員和留觀人員組建的微信群。留觀人員有什麼需求,都會在微信群裡呼叫,有專人負責統計並協調解決。

「我是2月1日下午3時過來的。之前只是報名參加志願者,不知道具體任務是什麼,來到集中觀察點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衝到了最前線,很驚訝也很激動。」2月7日記者採訪的當天,談及此事,宋春嬌還難掩激動。

一直以來,宋春嬌都熱衷於公益志願活動,只要時間允許,她都積極參與。今年1月底,團市委向社會各界發出志願者招募令,招募疫情防控應急志願服務隊志願者。收到消息的宋春嬌立即報名,並如願當選成為一名醫療志願者。2月1日,她被選派到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點開展志願服務。

記者了解到,2月1日觀察點啟用當天就已有130多名留觀人員入住,而當時因為時間緊,醫護人手並沒有配備齊全。「我是下午3時到這裡的,當時我們2個醫生和3個志願者。剛到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主要配合醫務人員,他們安排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比如給留觀人員送飯、收拾他們的生活垃圾等。」宋春嬌說,「現在回想起來,想不到原來自己可以這麼拼。」

2月4日市中醫醫院派出6名醫務人員進駐市委黨校增援,2月7日,經過協調,觀察點由市中醫醫院全面接管,醫院更多的專業醫護人員入駐服務,宋春嬌的工作也換崗到了「前臺」,做一些簡單的協助工作,比如來訪人員登記、物資到位統計協調等。

衝到前線做志願者,家人知道嗎?宋春嬌透露,當選成為醫護志願者後,她曾與父母家人說起這事,但當時她只獲得了一票贊成票。「和媽媽說過來觀察點做志願者,當時媽媽鼓勵我,她說為我感到自豪。聽到媽媽的鼓勵,我更堅定了。」宋春嬌說,「我很驕傲,選擇了護理專業,成為一名「白衣天使」的職責,很驕傲很自豪,堅信這個戰役一定能打贏的。」

2月9日起,根據組織的統一安排,宋春嬌撤離集中觀察點。撤離後,她回到了東興市,在疫情防控一線繼續開展志願服務。

疫情期間,

每個人都是見證者,

每個人也是親歷者。

面對疫情,

這些極其普通和平凡的人

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抗擊疫情,

微光閃動,

點點微光就能匯聚起

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他們是一群為城市正常運行

而奮戰的人們,

讓我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

溫暖和脈動。

職責所在,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本報記者 黃詩藝 見習記者 黃豔芳

▲市場入口處,林德富為前來購買口罩的市民做好身份登記。

初次見到林德富,是在德城商貿中心的入口處,他剛完成新一輪的巡查工作。像這樣的巡查,他一天至少要走上20多次,反覆查看市場內人員是否按要求佩戴口罩,督促攤主做好個人防護,確保在疫情期間為大家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和購物環境。

林德富是德城商貿中心招商辦公室後勤處的負責人,主要負責後勤和保安人員的管理工作,但在疫情發生後,他除了要組織好保安人員做好24小時值班及後勤物資的採購工作外,還要與各部門做好對接,配合做好疫情期間的各項防控工作。

在採訪進行不到10分鐘時,恰逢港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送來政府定點投放的防護口罩,林德富迅速與對方對接好後,便戴上手套為等候購買口罩的市民做好身份登記和口罩發放。面對一些市民的疑問,他一邊仔細登記一邊耐心解答,這樣的工作一做便是一下午。

為做好人員管控,市場只留下正門作為唯一的出入口,每天對進入市場的人員進行體溫測量。10時至13時、17時至19時是一天中最忙碌的兩個時段。林德富和他的同事經常顧不上吃午飯,只能在飯點時輪班站崗、輪流就餐,確保在客流量最多時體溫檢測不落一人。

「配合各部門開展防控工作我們義不容辭,也不能有半分馬虎,在崗位上就要把工作做好了。」林德富說。根據要求,市場每天都會進行全面消毒,還有專門的保潔人員定時進行垃圾清掃。在防護物資比較緊缺的情況下,招商辦公室還為攤主們提供一些免費的消毒用品和防護用具,雖然數量有限,但也解了當下之急。

同樣的,林德富和他的同事們所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攤主們的認可。「他們每天對市場進行全面消毒,對每一個進入市場的人員進行體溫測量,這樣的措施給了我們很多的安全感,為他們點讚。」一位經營海鮮生意的攤主說。「希望疫情可以儘早結束,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得以正常開展,但疫情未退,做好本職,營造良好環境,讓大家放心購物。」林德富說。

請收好這份「近鄰」的關懷

本報記者 蘇 靖

▲柳金泓登記外出返回人員及辦理通行證。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每每談到有物業公司接管的小區,居民與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都會有過交集。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處於封閉或半封閉管理狀態的雙方對話,或許會是這樣的:

「我們小區什麼時候能解封?」

「宅家好多天了,我就想出去採購些物資!」

……

2月9日12時20分,記者在金海灣小區C3組團物業辦公室見到了市曠生物業服務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柳金泓,而同樣出現在此的,是一些著急採購的小區居民。

由於小區在2月5日確診了1例病例,次日進入半封閉管理狀態,接下來的幾天,小區內又相繼出現了一些發燒、肺炎等症狀送醫的情況。考慮到當時的局勢,自9日開始,對於需要外出採購物資的居民,柳金泓和門衛保安只能儘量勸說不要外出。

「若要購物,請撥打粘貼在玻璃門上的超市電話,會有專人送貨到小區門口,你們再過來領。建議大家還是待在家裡,不要出門或串門……」每天這樣的提醒,柳金泓反覆說了無數次。

隨著小區半封閉管理時間的拉長,偶爾也會遇到一些情緒激動或處於焦慮狀態的居民,柳金泓只能停下手裡的活,耐心的重複安慰話語。

柳金泓說,整個金海灣小區C3組團包括門衛保安、保潔員、綠化工人、維修工人、辦公室人員以及主管經理等在內也就20人,由於疫情發生,已有兩名員工不能返崗。身為項目經理的他,只好從2月2日起全天候在線在崗值班。除了沒有周末外,每天還得對小區裡「四類人員」進行跟蹤登記、上報,聯繫購買相關的防疫物資補給,解決特殊隔離居民的物資配送以及問詢等,待這一溜的問題搞定後,柳金泓的「延時下班」才算正式開啟。

也正是因為他的「熱心」,許多居民都與他成了微信好友,他也當仁不讓的成了小區「物業紅人」。只要大家需要幫忙,一個電話他總能解決。

「原計劃春節假期,我會多留一些時間在雲南老家陪伴父母,可疫情發生後,崗位先後出現了缺人缺物的現象,作為管理者我責無旁貸!」柳金泓從1月30日開始便多方聯繫購買口罩、體溫槍、酒精及消毒液等物品,同時驅車從雲南返回防城港。

「就目前來看,從16號之後再觀察10天,如沒有異常,政府防控人員撤走,小區延用現在模式運行。」面對何時解封的問詢,柳金泓回復道。

回想起這段時間的值班經歷,柳金泓與同事的心情從最初的緊張、焦慮,到現在的平穩對待,也是猶如「過山車」。

2月7日,柳金泓曾十分擔心的在朋友圈裡寫道:「既已被管控,就更應該老實待在家,少出門,少添亂,就算是作貢獻!疫情如此嚴重,正屬高發期,要重視!積極做好一切消殺防護措施!」

一連串的感嘆號,不光是在提醒自己朋友圈裡的居民,更是在安撫同樣值守一線的同事。

90後戰「疫」:力雖小,盡獻之

本報記者 吳清哲

▲疫情期間陳煜升堅持將快遞送到客戶手上。

自我市打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以來,眾多「90後」紛紛加入鏖戰疫情的隊伍中,在不同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力量築牢安全牆,無畏無懼。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力雖小,盡獻之。

「2月4日,我們在港口區陽光海岸某住宅入戶排查時收到了住戶送的4個口罩,覺得很暖心。」在市司法局上班的 「90後」青年宋盈盈2月17日在微信上對記者說道。2月3日,她便開始返回工作崗位加入到支援港口區抗「疫」的隊伍中,每天挨家挨戶敲門登記人員信息,排查重點人員及區域。在工作中,會遇到群眾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甚至在某次排查時有群眾把他們當做傳銷人員,不配合他們開展工作。聽了他們的耐心解說後,該群眾表示理解並積極配合他們。這段插曲讓她堅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

22歲的黃女士從2月2日開始返回工作崗位,單位派她去配合其他部門對港口區的各大小區進行排查和登記及發放通行證。同事們忙碌的身影,群眾燦爛的笑容,以及時常聽到群眾那句「你們辛苦了」讓每天23時後才回到家中的她在寒冷夜裡感到異常暖心。黃女士不願向記者透露真實姓名,她說:「我是個普通人,疫情當前,這是應盡的一份責任。」

今年27歲在我市郵政速遞物流分公司中心區營業部工作的陳煜升去年基本全年無休。受疫情影響,原本18時就下班的他,為了那句「哪裡需要送哪裡」的諾言,現在每天20時甚至更晚才回到家。「家人對於我這份工作還是很擔心的,但同時他們也表示理解」。陳煜升還告訴記者,公司每天都會給他們測量體溫,並提供防護工具,同時做好系列消毒保證郵件安全。由於某小區處於封閉狀態,2月17日那天,陳煜升無法將快遞送到小區的一位客戶手上,該客戶通過電話讓他疫情過後再送過來,同時不忘囑咐:「注意安全,戴好口罩,保護好自己!」那次短暫的通話讓他動力更足了。

默默堅守「抗疫」一線的環衛工人

本報記者 蒙俊蓉

▲環衛工人在收集廢棄口罩。

他們的崗位沒有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那麼轟轟烈烈;沒有「白衣天使」「人民子弟兵」那麼令人矚目;他們始終默默無聞的堅守在第一線,為這座城市清掃和消毒……他們,就是環衛工人。

今年的港城街頭十分冷清,但大街小巷依舊穿梭著橙色環衛服的環衛工人們。與平時不同的是,他們不僅負責清掃保潔,還承擔了公共廁所、垃圾桶、垃圾中轉站等環衛基礎設施清洗消毒工作。

35歲的譚裕程是港口區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每天開著掃地車馳騁在港口區北部灣大道上,她說:「我從2007年開始從事環衛工作,已經幹了12年,不管是什麼情況我都堅持,我相信堅持就是勝利。」正是憑著這股敬業精神,在疫情期間,譚裕程克服各種困難,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為這座城市清掃和消毒。

「夥伴們,現在是特殊時期,我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除了清掃、消毒,我們還要做好廢棄口罩的回收工作,每天必須在廢棄口罩回收桶上套裝上塑料薄膜袋,然後統一收集收運到中轉站指定回收桶。」說這話的人是禤豔輝,她是港口區環衛站中心區1組的組長。

像譚裕程和禤豔輝這樣堅守在一線的環衛工人,在港口區共有520人。據了解,疫情發生以來,全部上崗作業,無一人退縮。每天出動灑水車、清掃車、電動三輪車、垃圾清運車等車輛進行作業,每輛車每天作業12個班次。針對疫情或有疑似病例的居民小區,小區垃圾日產日清。

港口區負責的129個小區物業設置有廢棄口罩回收桶共計143個。配備有專人專車負責清運廢棄口罩回收。環衛工人按照消殺-取走-裝車-套袋-再消殺的流程收運垃圾,每天12點起對城區各個廢棄口罩回收桶進行逐一收運。針對廢棄口罩回收桶內的垃圾各環衛公司每天每輛車收運1次,每天收運廢棄口罩8車次。

環衛工人每天還對城區1656個果皮箱、垃圾桶進行每日早晚兩次清洗、消毒。每天對轄區內的91個公交車站點和轄區範圍內我站負責管理的6所公共廁所進行兩次以上消毒處理,並從2月11日起,每天23時至3時,利用環衛霧炮車對城區所有主次幹道、公共場所進行噴灑消毒劑消殺。最大程度地減少病毒的滋生、傳播,有力切斷病毒傳播,切實保障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愛不打烊 超市小哥送貨上門解煩憂

本報記者 曾 悅

▲超市在疫情期間不間斷為市民提供生活用品。

在抗擊疫情非常時期,在亮亮生鮮百貨超市工作的陳亮,晚上進貨白天送貨,已經連續幾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了。

原來,在陳亮工作的地點不到500米的桂海塞納莊園小區內發現一起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例,從2月1日起,整個小區實現封閉式管理

「過年很多超市都不開門,現在業主們都要居家隔離,於是小區物業聯繫我們進行送貨,大家的基本生活才能繼續。」陳亮說。

據了解,封閉式管理小區禁止人員隨意出入,想要購入物資,一般是小區業主發微信或者打電話給超市下單,送去的菜統統送到小區門口,由市民們自行來取。陳亮說:「如果是從其他超市下單還要開車送,我們超市比較近,送貨比較方便。就算是買一塊錢的大蔥,都會給送過去。」於是,從早上7時開門營業就開始陸續有人下訂單,最晚到將近22時,陳亮一天就這樣奔波在路上。

除了陳亮,超市只有一名營業員小孫負責在店內接單,她一邊整理貨物一邊說:「大家都回老家過年了,店就沒人看。我就尋思著過來幫忙。」疫情期間,店內的保鮮食品都沒辦法食用,只靠年前存的速食產品和每天去菜市場拉蔬菜水果保持基本的供應。小孫說:「自從小區被封后,我們送貨的頻率變高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店內人手不夠,忙起來的時候都吃不上飯。特別是陳亮一忙就到下午兩三點,要不就點個外賣,沒有的話就吃泡麵,經常吃飯從兩三點吃到四五點,有空的時候扒兩口。」

自從疫情爆發開始,陳亮便將店裡存的口罩全部捐給了小區物業,讓其幫忙發給業主。他說:「送貨確實辛苦,不是為了掙這麼點錢,在這種關鍵時刻,大家都不容易,特別是堅守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

他向記者說起了前幾天接到的一筆愛心訂單。在桂海塞納莊園業主微信群裡, 268個業主一齊湊了將近兩千元,讓他幫忙採購一些雨衣、雨傘、桶面、飲料等送給小區物業及門口堅守的工作人員。一箱箱物資送到小區門口,陳亮深受感動,不只他奔波在路上,所有人在困難時刻相互守候,點滴小愛匯聚成大愛。

熱點資訊

源| 防城港市新聞網—防城港日報

編輯| 黃虹源

審核| 劉 華

值班領導| 文麗紅

防城港日報社新媒體部出品

相關焦點

  • 平凡卻偉大的「微光」英雄,溫暖點亮城市夜遊
    12 月 5 號,「微光點亮夜遊,致敬平凡英雄」 點亮湖北公益活動在武漢盛大啟幕,熊貓燈組也從這天來到了武漢,每晚都會準時亮燈。也許大家還不知道為什麼熊貓燈組只在晚上才亮,因為它要照亮的是我們城市中的每一位夜歸 人,胖哥熊貓,溫暖伴您回家路!13 號,武漢迎來了第一場雪,當大家都急著往家趕的時候,卻有一群夜歸人與大 家逆向而行,用自己的力量溫暖著這座城市。
  • 胖哥食品:平凡卻偉大的「微光」英雄,溫暖點亮城市夜遊
    13號,武漢迎來了第一場雪,當大家都急著往家趕的時候,卻有一群夜歸人與大家逆向而行,用自己的力量溫暖著這座城市。擺攤做小生意的攤主、出租⻋司機、代駕司機、 環衛工人、加油站員、外賣小哥哥還有引導遊玩夜景的嚮導等等夜歸人,他們默默的為大家提供著衣⻝住行上的服務便利。
  • 2020年六一「微光雲音樂會」來襲,虎牙直播全程點亮微光匯聚愛心!
    點亮微光,匯聚愛心!六月一日兒童節晚8點,央視新聞愛心助學「微光」公益音樂會直播,吳亦凡、袁婭維、霍尊、陳立農等超30位嘉賓助陣,為孩子們歌唱。虎牙直播藍光高清直播間將全程為你帶來微光音樂會,助力音樂夢想,為孩子們的音樂夢保駕護航!
  • 匯聚凡人微光,就是城市力量
    人們看到,正是無數凡人微光,成就了上海城市力量,詮釋了上海城市精神。「網紅小區」煉成記明天華城,一座普通的上海居民社區。在封閉的這段日子裡,它在無意中成了上海乃至中國的「網紅小區」。5日解封這一天,「網約車司機」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女朋友,華城超市的小欠條開始陸續結清,小區內積壓的土豆也有了「暖心結局」。
  • 上海:匯聚凡人微光,就是城市力量
    人們看到,正是無數凡人微光,成就了上海城市力量,詮釋了上海城市精神。「網紅小區」煉成記明天華城,一座普通的上海居民社區。在封閉的這段日子裡,它在無意中成了上海乃至中國的「網紅小區」。5日解封這一天,「網約車司機」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女朋友,華城超市的小欠條開始陸續結清,小區內積壓的土豆也有了「暖心結局」。
  • 套餐A暗號的背後:溫暖的城市微光
    在成都這座千萬人口的城市裡,他們像一束微光,照亮著城市的角落,也溫暖著那些需要溫暖的人們。「單人套餐」 不要回報「水餃、羊肉湯、烤串、餅……只要是店裡有的都可以吃。」——馬子華馬子華毛興海在成都已經開了4家麵館,分布在慶雲北街、望平街、火車北站和火車東站。每家店前都貼著一則同樣的標語:「人在外遇到難處是難免的。
  • 【師父日月談】小徒弟的藏經閣--再現微光城市
    有一天,師父帶我們看《微光城市》,所謂的微光城市是200年前人類為了躲避災難而在地下建造出的全功能城市。科學家想盡辦法隔離塵埃和輻射,因為塵埃使人喘不過氣來,輻射使人崩潰。但是微光城市在建立200年後面臨了食物匱乏、電力耗盡、機器損壞的危機。這部電影探討的便是微光市民如何自救的過程。師父問我們:「在電影中看見了人性什麼問題?」
  • 感動,為這座城市的凡人微光
    千萬鄭州人的凡人微光,集聚一起,化作鄭州崛起的磅礴動能。倒在防控一線的社區民警疫情就是命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社區民警樊樹鋒接到命令,緊急返崗。樊樹鋒負責的白廟社區包括大鋪村、小鋪村和姜砦村三個都市村莊,有8個網格9個小區900餘戶2800餘人,還有兩個在建工地,流動人口多,人員構成複雜。
  • 微光城市——秘密的城市之外,背後究竟是什麼?
    微光城市是一部奇幻片,讓我們看看這是怎麼的一部科幻大片,讓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面還有這麼多奇妙的事情? 宣誓永遠忠於自己的城市,對精心選擇這個地點的建造者們表示無限的感激。 可能導演考慮到是給孩子們看的,所以重點放在了主角們的冒險旅程,對於人性的剖析本可以有更深入的可能,但是都淺嘗輒止,這是不得影評人好眼色的主要原因。本片觀賞度及格,故事的節奏拿捏的也不錯。
  • 榜樣 | 叩問·微光
    面對不確定的現在還有未知的將來平凡如微光的你我一次次叩問 該如何選擇  如今隨處可見,繁華重啟,煙火升騰,可誰能想像,幾個月前的冷冷清清,誰又能知道,為了這萬家幸福煙火,多少微光選擇化身同行者。所以他選擇如微光綻放,堅守初心,點亮希望,讓優惠政策落實給力,和納稅人共渡難關,更和無數微光一起匯聚成光芒,讓繁華重啟,煙火璀璨。這就是微光的選擇,攜手同行,不離不棄,點亮萬家煙火,重啟城市繁華,叩問微光,就是要讓我們的選擇,助力納稅人的夢想!哪怕我們不是面對面。他,始終面對著枯燥乏味的數據,想迅速地精準捕捉。捕捉什麼?
  • 以我微光 匯聚力量--四川頻道--人民網
    他們以筆為戟、以墨抒懷、以歌寄情,用「我之微光」匯聚起全民一心共戰疫情的磅礴力量! 「心聲」作曲伴前行 「黨旗是號角/黨徽在閃亮/當祖國召喚的時候/聞令而動咱黨員上/初心永不忘/使命肩上扛/當人民需要的時候/咱共產黨員要擔當/跟我上/跟我上/我要把忠誠寫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 關鍵時刻,關鍵在黨,關鍵在黨員幹部。
  • 微光海洋「互動+」火熱進行 公益閃耀有你同行
    用善舉踐行責任,用微光匯聚大愛,當心與心貼近,當愛與愛交織……近日,中國體育彩票打造的「微光海洋」公益平臺正以舉步生風的速度,躍入公眾視野,其上線之初同步發起的有趣、有愛、有溫度的互動活動,為更多人參與公益、踐行公益提供了可能。
  • 微光:疫情大考下的暖心瞬間
    新華社鄭州2月3日電 題:微光:疫情大考下的暖心瞬間新華社記者 雙瑞
  • 城市微光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疫情之下,我們用鏡頭記錄下許多「逆行」的身影,他們是公交司機、是快遞小哥、是值守社工,是奔赴武漢的醫護人員,更是一名名普普通通、平凡又可愛的河西人,他們像點點微光
  • 平凡的微光
    平凡的微光本報評論員 向霞近日,一位65歲的老人在市區馨泰花園小區附近走失。「UU跑腿」平臺的客服人員把尋人啟事發布在平臺以後,騎手劉娟一邊送餐一邊尋找,最終發現了老人,並幫助老人和家人見面。(據9月28日《滄州晚報》4版)  在滄州,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奔波在獅城的大街小巷,給人們帶來溫暖與慰藉,他們被稱為城市的「擺渡人」「護胃隊」「英雄騎士」……他們是送餐騎手,我們習慣於稱呼他們為外賣小哥。  響亮的稱號背後,是他們對這座城市的貢獻。
  • 影單|城市裡溫暖的微光
    在現代城市裡居住,壓力不曾放過每個人,以至於我們時常感覺自己就在一個大的工廠裡。可當這條已經發燙的流水線因疫情暫停之後,我們還是會想起那些車間窗戶透進的微光。不管在腦海還是硬碟,很多故事已經塵封了很久,可現在它們帶著人情味都跳了出來。
  • 新聞追蹤丨故事「微光」照亮城市,愚園路「故事門市部」搬上舞臺
    圖說:本報此前報導為了一棵樹 也為了故事商店「在這個城市裡,每個人都是一束微光,我們聚在一起,就能照亮這個城市,」該中心主任葉笑櫻解釋了這個劇名的內涵。該劇發生在愚園路上「只收故事不收錢」的故事商店裡。
  • 禾一映畫「幕後微光」主題展 溫暖致敬影視從業者高光
    今日,這一領域的代表公司禾一映畫在京舉辦了「幕後微光」主題展覽,呈現了近五年所服務的影視作品影像物料,寓意每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背後,都是一個又一個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幕後影視人的專業技術之光、辛勤汗水之光、絕佳創意之光匯聚在一起,才鑄就了作品的高光時刻。寒冬無畏,光影有色,禾一映畫在年末的第一天,用溫暖的形式對話行業,問候所有同路人。
  • 微光匯聚 星河萬頃——抗疫英雄群像掃描
    新華社武漢11月16日電 題:微光匯聚 星河萬頃——抗疫英雄群像掃描  新華社記者熊琦、徐弘毅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總有人以自己的熒熒微光,照亮他人。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中,有人毅然逆行,有人日夜堅守,有人埋頭苦幹……點滴微光,匯聚星河,照亮黑暗。  他們是英雄的人民,也是人民的英雄。
  • 夜市文化 點亮城市微光
    見習記者 劉乃心你們的城市的夜晚是怎樣的模樣?是閒適慵懶的悠悠夕陽,還是車水馬龍的匆匆人群;是香氣四溢的嫋嫋炊煙,還是等待家人的點點燈光。市井百態,每個城市的夜晚都濃縮成了它特有的「夜市文化」。當時正好是夏天,古城夜市裡人山人海,不僅僅是遊客,很多本地人也來這吃美食、購買一些小商品。但說實話我並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一個良好的商機,一開始做出在這開店的決定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韓宇經過短暫觀察,決定在海拉爾開創一番自己的小事業。做出決定後,他開始仔細觀察每家商戶,分析市場飽和程度,對一些已經過度飽和的類別進行篩選排除,結合經濟收益爭取做出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