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視劇《金粉世家》,當年在中央臺熱播,可以說是萬人空巷。捧紅了陳坤和董潔兩位演員。這部電視劇改編自民國才子張恨水的同名小說,而作者張恨水的情感經歷同樣充滿了戲劇色彩,甚至比電視劇還要精彩。
民國時代張恨水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很多人不知道魯迅,但一定知道張恨水。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喜歡讀張恨水的小說。相比於當時其他文人,他的作品很接地氣,因此流傳很廣。
當時有人因為他的筆名,牽強附會的偽造了一段他與冰心之間的戀情,說他被冰心拒絕後,恨水不結冰,故而起了個筆名恨水,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張恨水原名張心遠,因為喜歡李後主的一句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筆名由此而來。
張恨水一生經歷三段感情。
1918年,母親託人為18歲的張恨水說了一門親,是本地徐家的姑娘叫徐文淑。張恨水本來是反感封建包辦婚姻的,但拗不過母親,提出要與女孩見見面,看中了才能結婚。兩人於是當面相親,張恨水感覺女孩比較漂亮,符合自己心目中佳人的形象,高高興興的同意了。
但在舉行了婚禮,進入洞房掀開蓋頭一看,面前這個矮胖的新娘哪裡是自己相親時見過的那個美麗女子。第二天才知道原來被徐家耍了,徐家怕張恨水看不中自家的醜姑娘,就讓徐文淑漂亮的表妹去見面。張恨水一怒之下想休妻,但他母親認為,醜妻不能扔,不然會有報應。無奈之下,張恨水只得接受了第一任妻子徐文淑。但兩個人是沒有感情的,還是在母親的逼迫下,生下一兒一女,不幸的是都夭折了。
從此之後,張恨水遠走他鄉,很少回家。
1923年,張恨水招了一個叫胡招娣的女孩作為傭人。她是一個苦命的女孩,很小就被拐賣,連自己的年齡和家鄉都不記得了。只是口音是四川的。
胡招娣年輕貌美,性格活潑開朗,心地善良。對張恨水噓寒問暖,悉心呵護,無微不至。張恨水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女孩,在一次酒後向胡招娣求婚。她是苦水裡泡大的,能嫁給張恨水這樣一個有才情,懂得愛,衣食無憂的丈夫,當然是求之不得的,於是就答應了。
兩人在認識的第二年就結婚了。張恨水以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為她改名叫「胡秋霞」。還手把手地教她讀書寫字,閒下來,她就坐在張恨水身旁,安靜地看他寫作,或與張恨水一起去看電影和聽戲。在張恨水的多部作品中都能看到胡秋霞的影子,像《金粉世家》中的小憐,《啼笑因緣》中的沈鳳喜,《美人恩》中的常小南。可見張恨水對這位二夫人還是很喜歡的,兩人前幾年的婚姻生活過得也很幸福。
但畢竟兩人在文化水平、精神層面差距太大,張恨水總感覺她還是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佳人形象。所以即使把她寫入自己的小說中也只能是「配角」,他在期待真正的「主角」。
1930年張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緣》在《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上開始連載,一經推出就引起社會轟動,很多人每天早早的去報社排隊買報紙,就為看到最新的情節。一時間洛陽紙貴,樊家樹與沈鳳喜、何麗娜、關秀姑之間的情感糾葛牽連著無數讀者的心。
這種熱度讓他張恨水也始料未及,街頭巷尾都在談論《啼笑因緣》。他所到之處,上至社會名流,下至風塵女子,都在向他詢問《啼笑因緣》的結局。本來小說是一個悲劇,以沈鳳喜被軍閥劉德柱逼瘋為結局。但讀者不答應,紛紛往報社寫信,不得已張恨水又寫了續書,女俠關秀姑殺死劉德柱為鳳喜報仇雪恨,樊家樹與何麗娜喜結良緣,改成了一個老百姓喜歡的團圓結局。
《啼笑因緣》還被改編成各種戲曲、話劇、評彈、影視劇等,小說再版多達二十次以上,可見這部小說的受歡迎程度。
此時的北平春明女中,有一名16歲的女孩叫周淑雲,聰明伶俐、活潑可愛,被同學們稱為「乖乖妹」。她也是張恨水的忠實粉絲,小說中纏綿的愛情故事令她痴迷。她認為張恨水就是《啼笑因緣》中的樊家樹,對張恨水不見鍾情。甚至「為伊消得人憔悴」,得了相思病。
眼見女兒日漸消瘦,淑雲的母親愛女心切,託人到處打聽張恨水的消息。也許是前世註定的緣分,張恨水的妹妹張其範,恰好在春明中學任教,其母便求她將女兒介紹給張恨水。張其範一聽就樂了,說「這是好事,包在我身上」。於是就將這件事告訴了哥哥,最初張恨水不太同意,一是自己已經有兩房太太了,二是兩人年齡差距太大,這一年他36歲,而淑雲只有16歲。但架不住妹妹的勸說,勉強答應可以見上一面,至於能不能成見面之後再說。
於是張恨水抽時間去了妹妹教書的春明女中,當張其範將周淑雲帶到他面前的時候,張恨水也呆住了,眼前的女孩竟如此的窈窕婀娜,一時之間驚為天人。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形容周淑雲,「紅杏腮堆雪」、「向人纖鬥小腰枝,楊柳瘦弱任風吹」。從網上能夠找到周淑雲的照片,我們有幸能夠一睹芳容,雖然是黑白照但掩飾不住秀麗的容顏。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偶像,周淑雲也緊張的說不出話,又見張恨水一直呆呆地盯著自己,兩朵紅雲飛上臉頰,她羞澀的低下了頭。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從春明女子回來之後,張恨水一直坐臥不安,閉上眼睛全是周淑雲美麗的身影。幾天之後終於經受不住相思之苦,託自己的妹妹給她捎了一本《春明外史》,並夾了一張小紙箋,約她周末在北海公園見面。實際上另一端的周淑雲也是忐忑不安,本來就崇拜張恨水,見面之後更是暗自發誓非他不嫁,但卻不知道對方對她的印象如何。在接到張恨水的贈書和信之後,簡直高興的無以復加。那個周末周淑雲早早的就去了北海公園等待。
兩人並肩漫步在美麗的北海公園,侃侃而談,越談越投機,兩隻手不知不覺緊緊挽在了一起。在這之後兩個人頻繁約會,陷入對彼此深深的愛戀中,難以自拔。周淑雲不在乎年齡的差距,不在乎名分,只想和張恨水在一起。
也許這就是真愛,在相識兩個月之後就正式結婚了。婚後,張恨水根據《詩經·國風·周南》,給她改名周南。他們琴瑟和鳴,舉案齊眉,張恨水終於過上了尋覓半生的才子佳人式生活。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張恨水獨自去了重慶,開始抗日創作。周南禁不住對他的思念,之後也帶著兒子長途跋涉去重慶找他,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弱小女子竟有如此的勇氣。兩人在重慶呆了八年,這八年物質生活是艱苦的,居住在漏雨茅屋之中,自己種地養豬。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夫唱婦隨,張恨水寫作到深夜,周南相伴在左右,「紅袖添香伴讀書」,何等的浪漫。
抗戰結束後,夫妻帶著孩子又回到了北京。但張恨水突發中風,不能寫作,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周南始終不離不棄,精心照料他六年,到1954年的時候基本痊癒,又能寫作了。不過周南因為積勞成疾,得了癌症,1959年去世,年僅40歲。
周南比張恨水小20歲,卻先他而去,不能相伴一生,不能不令人悲嘆。
也許在另一個世界他們又共續前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