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嚮往一片樂土;
一個男人迷戀一個女人。
這兩個男人,同?不同?
這位「佛教界最會講故事的導演」——宗薩仁波切,帶領108名不丹人和西方人組成的拍攝小組,歷時三個月,拍攝出一部豆瓣8.3高分的電影,而主角,就是上面的這兩位男人。
可問題來了,許多人看過後直呼:
好像看懂了,又好像沒看懂,我到底懂沒懂啊?
你在知乎上如果查詢「有哪些佛學電影值得推薦」,答案裡經常會有《旅行者與魔法師》,可你再查詢「如何理解(評價)電影《旅行者與魔法師》?」
答案呢?
空空如也。
那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宗薩本人怎麼說吧:
電影的主題:變遷與迷戀
問:《旅行者與魔法師》以什麼為主題呢?對於這部片子您覺得如何?
仁波切:其實我有些緊張,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
這部片子談的是一位不丹人想要到「夢土」去尋找較好的機會,我們一般人總認為對面的草地才比較綠,因此這裡的挑戰乃是「迷戀」、對於夢想天地、想到「要是能夠」(what if)的一種心態。
問:請您談一談電影的故事?
仁波切:這是一部有關「變遷」的故事、文化的變遷,國家的變遷。雖然有人認為《高山上的足球杯》是一部佛教電影,其實我個人認為不是。《高山上的足球杯》談的是人,有關於執迷、人類、成長。
這部電影可能比《高山上的足球杯》更具有佛教色彩。它談的是國家的變遷、人們的變遷,以不丹為故事背景。述說一位不丹男人夢想著要到美國去。當他有機會可以去美國時,他必須先取得籤證。而為了拿到籤證,他得從偏僻的村莊旅行到首都去。但是他錯過了公車,所以只能等搭便車。而在不丹,幾乎沒有便車可搭,所以他在那裡等著。
這時候,他遇到了一些村民,像是賣蘋果的、賣報紙的,一位美麗的女郎,以及一位僧侶。然後,僧人告訴他一個故事,有關於遠方的一個國度,於是這個故事變成了電影中的第二部分。兩個故事交錯進行著,電影便在馬路與傳說之間切換著……
所以,這個故事的開始是男主角不耐煩地在等車,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在等車。當影片愈接近結尾時,每次有車來了,他其實很不希望車子來。因為他不想離開。他想和那個女郎在一起。再多幾個小時。再多幾分鐘。所以,這個故事講的是「迷戀」。
有關短暫的美的故事:像是櫻花的綻放,因為短暫,所以美麗。只有兩個星期就結束了,如果維持半年,那就變醜了,就是這樣。
問:那麼,這部電影是與人、執著比較有關……
仁波切:變遷、人們,是的。唯一不同的是,這部電影可能有更多的佛法內涵。
問:新片的主題是否與《高山上的足球杯》部分相似,有關於傳統、文化的差異?
仁波切:是的。我想是尚·雷諾瓦(Jean Renoir)曾說過的吧,導演向來只導一部電影。第二部以後的電影,都是第一部片子的批註。我想他是對的。
問:那麼,在第一部片中,您運用寫實的僧侶生活來表現凡人的執著。
但第二部電影,則是運用在家人的迷戀和魔幻國度的傳說故事。比較起來,第一部電影是真實的,沒有假造。但第二部電影卻是用傳說來表現。如果主題相同,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呈現呢?
仁波切:我不是真的在呈現不同的東西,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想法。可能我只是在用不同的景象來述說相同的東西。
問:您也提及,這部電影包含了更多的佛教哲學,何以如此?
仁波切:其實也不能這麼說。它包含了關於虛幻與真實的佛法教授。事實上,第二個故事是一個佛教故事。它是一個佛教寓言。
問:由於我們都多少了解電影情節以及佛教哲學,因此我們或許比較容易明白電影的內容或精髓。然而,對於那些完全不了解佛學的人,這部影片要如何吸引他們?
仁波切:這是我的難題。因此我正努力克服它。
問:在電影中也談到「業力」?
仁波切:是的。讓我們靜觀其變,拭目以待。現在說還太早。我的目的是把它轉譯得簡單易懂。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你要說一個故事、要把佛教哲學融入其中、要傳遞一個訊息,同時不希望觀眾看得睡著了。事實上,拍攝一部如《007》,甚至像李安的《臥虎藏龍》這樣的電影,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臥虎藏龍》或許不是一部最偉大的電影,但我佩服李安。他非常聰明。他知道人們要些什麼。因此他在電影裡介紹了一點中國文化。如果香港的電影只是介紹香港,那麼沒有人會去看。沒有人會捐錢給寺院或閉關中心,但卻會把錢投入任何與賺錢有關的事物。
問:您對於西方人目前學佛的風潮有什麼看法?
仁波切:事實上,佛教現在很盛行,但同時也遭到嚴重的誤解。
佛教經常被當作某種治療方法,例如新世紀療法。但實際上,佛教打破你所有的概念,而這正是佛教的核心,破除你的禁忌、你的習慣、你的想法、以及你對種種觀念的固執,這正是佛教的核心所在,但是沒有人願意這麼做,因為我們非常珍視自己的想法、觀念。坐在座墊上看著日落,而說這是禪修,這很容易。但它終究不是佛教禪修的精髓。
而在西方,大家似乎認為西藏人、寺院、喇嘛是很嚴肅的,不然就是很神聖、純潔,而這正是我要打破的,並且除去這一層神秘的面紗。佛法是一種哲理,內容是空性、無二等等;佛教徒則是人,而人是不完美的。
問:佛教不是一種宗教嗎?
仁波切:人們似乎總是將宗教定義為某種對於全能造物主的信念,例如上帝等等。在這種觀點之下,佛教絕對不是宗教。佛教是一種哲理,最重視智慧,倫理道德是次要的。只要有智慧,實際上佛陀自己也鼓勵人們必須與世界和諧相處(佛法不離世間覺),這是必然的,不是嗎?
佛教教導我們如何看待生命。你可以看著你的手。當我們看著手時,通常是帶著某種觀點。但佛教教導你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如此,下次你去採購時你就知道要為你的手買哪種護手霜,或者你知道應該有哪種期待或假設……
問:有些人認為佛教有點像是概念化了……
仁波切:不是的。從佛陀開始宣說,一直到今天,佛教的精髓從未改變。我現在這麼說,我昨天也是這麼說。佛陀所宣說的事情,是物理學家和科學家此刻正在發現的事情。而他們認為佛教是現代的。只有涵擁佛教的文化是古老的。
問:有些人一直抱持著傳統的想法,例如:認為僧人不應該上電影院等等。
仁波切:這是一種文化的預期。我們都有這樣的預期。這不打緊,也沒有什麼不對。但它不是究竟的佛教。它與佛教無關。我想,我曾經舉過杯子與茶的例子。我認為我們應該使用這個例子。文化是一個媒介,是語言,是象徵符號。沒有文化,你無法談論佛教,不是嗎?因為有杯子,你才能夠盛茶。
問:或許有些人不知道如何選杯子、選擇適合他們的杯子?
仁波切:是的,確實如此。但我認為,如果他們提高茶的重要性,他們將會知道如何選擇更好的杯子。然後,他們將不會那麼在意自己擁有哪一種杯子,因為你終究喝的是茶,而不是杯子。
問:如果他們從未有過品茶的經驗,他們如何能夠真正地醉心於茶?
仁波切:這就是要學習的地方。你學習去欣賞茶。甚至在喝茶之前,你就必須先聽說,茶是更加重要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這些。
問:但他們如何能夠獲得「茶更加重要」的訊息?
仁波切;他們必須學習佛法。例如《入中論》這些和文化無關的佛法內容。
萬事萬物皆無常、無常的本質、無常的實相、我們所有的情感都是令人痛苦的、萬事萬物皆無固有的存在本質,以及所謂的涅槃完全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諸如此類的。
問:所以您決定把《入中論》翻譯成中文?
仁波切:是的,我認為如此。佛教無關乎文化。它放諸四海皆準。它源自印度,傳入西藏、中國,現在傳入西方國家……每一個人都能接受佛教。
問:那麼,仁波切,在一開始如何取得平衡?因為它仍然需要杯子,需要媒介,對不對?但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喝茶的經驗。
仁波切:但是同樣的,你以前對杯子也沒有經驗。在對兩者都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仍然應該多強調茶的重要性,少強調杯子的重要性。但人們卻背道而馳。他們對茶和杯子都沒有經驗,但仍然比較珍愛杯子。
問:簡短來說,我們應該如何起頭,如何按部就班地建立……
仁波切:透過聞、思、修。這是「學習」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學習一向重要。學習,然後實修。絕不要在學習之前就進行實修。
除了少有人懂的《旅行者與魔法師》,宗薩最近一部作品《嘿瑪嘿瑪》更引起各種角度的解讀與討論,一起來看看吧:
《嘿瑪嘿瑪》視頻
◆禪說電影觀影會◆
1月30日 【深圳】
觀影內容:《心靈奇旅》
開年最火的暖心動畫片
通過現實/理想,今生/來世,幾番生死學習體驗,終於發現生命火花——不是他以為的Jazz,不是成為音樂家或是別的什麼家的夢想,而是,活著的每個瞬間的完全體驗。
聯繫人:玉玄兒
微信:m13922866694
1月30日 【長沙】
觀影內容:《遇見你之前》
分享議題:
1.你認為人生無常是喜,還是悲?
2.你認為男主對女主態度的轉變,是源於什麼?
3.怎樣才叫真正愛過?
4.聊聊你對真愛的感受。
聯繫人:蓉兒 18907480407(微信同)
觀看《旅行者與魔法師》,請關注公眾號,點擊「服務」申請加入禪說電影群。
文章來源:四川漢藏文化交流平臺(ID: SC-hzwhjl)圖片來源:電影、網絡,若有不妥請及時告知定會妥善處理。點個「在看」,分享電影智慧給更多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以上書籍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