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音綜市場是怎樣的一個環境?當《歌手·當打之年》變成了《歌手·劇本之年》,《天賜的聲音》變成《天賜的樂評》,一些對粉絲控評和無腦誇讚感到極度厭煩、被樂評人的刻薄點評搞得烏煙瘴氣的路人,發洩一般地感嘆「華語樂壇死了」。還有一些堅信「華語樂壇沒死也不可能死」的資深樂迷,則冷靜地發出拷問:難道就沒有一個音樂大於話題、甚至大於一切的節目來挽救現在的局面?
《我是唱作人2》「應運而生」。
開播當天,《我是唱作人2》佔據愛奇藝總飆升榜TOP1,成為平臺首個熱度值破7000的會員搶先看自製綜藝,且第一時間搶佔8個微博熱搜,知乎評分最高達到9.2。如今3期下來,節目口碑和熱度都處於不錯的位置,已然成為Q2季度音綜市場中的「重量級」存在,目前尚未出現一個角色能夠與之抗衡。
傳承:對原創音樂的精益求精
去年,QQ音樂平臺整個上半年的播放量榜單TOP50中,《我是唱作人》佔6席,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表示節目收官後,很多歌仍在單曲循環。今年的《我是唱作人2》仍然保持著每周8首新歌的「營業速度」,讓歌荒的聽眾「久旱逢甘霖」,且從目前產出的這24首歌來看,幾乎首首都是精品。
除了《低空飛行》《空空》《蒙著眼睛走》等這些很多人都表示已經加入收藏列表的歌曲,我更關注到唱作人在作品中加入的巧思。
比如這一期的《自然環境》,陳粒在舞臺上隨意自在地舞蹈,中間加入的CG動畫和旁白使得歌曲有點「個人日記」的感覺。據說這是她有一天喝完奶茶回家寫下的一首甜歌,有靈動的技巧,有甜蜜的心意,是陳粒營造出的「自然環境」,私人,且如夢似幻。
比如張藝興上一期的《愛蓮說》,歌曲中運用大量的傳統樂器,與R&B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童聲伴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些表演結束後還在微笑的「很有藝人素養」的孩子,特別可愛。
這樣的作品是會被人記住的,因為真正的記憶感都來自細節處的靈光。
節目中最讓人意外的要屬隔壁老樊了,如果說他第一次《第三種人》打敗馬頔是巧合,那麼第二次《淡》贏了蘇運瑩似乎能說明一些問題,讓大眾開始思考是不是該摘掉對網絡歌手的有色眼鏡,也讓人有理由期待這個越戰越勇的少年,在後面的比賽中能否實現逆風翻盤?
唱作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真程度讓人感動。而對於一個音樂綜藝來說,不應該摻雜太多額外的雜念,音樂始終都應該是主角。《我是唱作人2》意識到了這一點,用持續不斷的新鮮優質音樂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只要節目組能夠保持本心,相信哪怕從綜二代變成綜N代,也定能生生不息。
突破:從音樂鄙視鏈上升到音綜鄙視鏈
《我是唱作人》第一季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把八種不同風格的唱作人放在同一個舞臺上,用101位大眾評審儘可能模擬市場上的聽歌環境,從而赤裸裸地揭示音樂鄙視鏈問題。大眾與小眾的評判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歌稱為庸俗、什麼樣的歌又能稱為高級?關於音樂鄙視鏈的問題一度引起全民討論。
從第二季的陣容來看,節目組請來的唱作人涵蓋流量偶像、搖滾老炮、獨立音樂人、說唱歌手、網絡歌手等不同風格,似乎要延續關於審美問題的探討,愛奇藝副總裁、節目總製片人車澈也在節目中說:「這個世界上需要各種各樣的音樂,你不能用你的自我去否定所有人。」但是從播出的三期節目來看,節目組的野心遠遠不止於此。
首先,為了打造舞臺的觀賞感和沉浸感,《我是唱作人2》摒棄掉上一季節目中的「C」字舞美,採用「山洞」理念的舞臺設計,呼應原創音樂的原始生命力和「新聲」的未來無限可能。此外,每一首歌的舞美都根據音樂主題做了特別的設計,燈光和運鏡運用得恰到好處,打造出一種有著「Live House」特有的參與感,但比「Live House」更高級的舞臺體驗。
其次,相比於去年,《我是唱作人2》的賽制有所改變,節目取消了上下半季,並且會在節目的後半段加入「新聲」挑戰賽,向首發及補位唱作人發起挑戰。這一賽制上的變更,在保持嘉賓連貫性與完整性的同時,會給唱作人產生更多壓力,而壓力往往能激發出無限的原創力和鬥志。
本季中隔壁老樊在被大家評價「理所當然進入下位區」,並且成為淘汰候選人後背水一戰,用一兩周的時間寫下極具突破性的《第三種人》,讓自己免遭淘汰。這與去年接連落敗後寫下直抒胸臆的《不服》後取勝的汪蘇瀧頗為相似,都是所謂的殘酷賽制催生出的「意想不到」。同時「新聲」挑戰賽的加入也有機會解決華語樂壇的「斷層」問題,讓市場湧動出新的原創力量。
如今各種類型音綜混戰,老牌音綜哪怕「罵聲一片」仍然熱度不減,全新音綜想盡一切辦法吸引眼球,《我是唱作人2》直面音綜鄙視鏈,憑藉一己之力脫穎而出,除了忠於原創音樂的初心之外,大概就是源於節目組的「野心」了。從賽制的改變到舞美的升級,可以看出節目組對高品質音綜的追求,以及要把《我是唱作人》塑造成為現象級IP的決心。
創新:「開飯啦」的不止是唱作人
《我是唱作人2》有個VIP衍生節目叫《開飯啦!唱作人2》。每次競演結束,唱作人都會坐在一起吃頓飯,可以是生煎、火鍋、烤鴨等等,全憑唱作人的「自主投票」。不同於競演舞臺上的劍拔弩張,《開飯啦!唱作人2》猶如節目背後的「深夜食堂」,唱作人們邊吃邊聊,相談甚歡。
聊的話題也不止於音樂。有關於唱作人該遵從本心表達真正所想還是該迎合大眾的探討,也有關於人生的理解和思考,總之唱作人放鬆下來「什麼都說」。過來人鄭鈞會語重心長地勸導年輕人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會享受孤獨。馬頔則給「曾經的自己」隔壁老樊提出建議:回應質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進步。
當然,你也可以看到每一期都「全程在吃」的陳粒,看到硬核GAI周延「身無分文」,把所有收入都交給老婆。如果說舞臺上的競技展現出唱作人的專業度,那飯局中的暢聊則更多展現了唱作人和節目組的溫度。
因為開播期間正值特殊時期,節目組響應號召取消了以往的發布會、媒體探班等,別出心裁首創媒體群閱片,模仿衍生節目的形式策劃《開飯啦!媒體人》,邀請全國各地媒體和唱作人一起「雲聚餐」。這種形式前所未有,《我是唱作人2》當真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開飯啦!媒體人》復刻《開飯啦!唱作人2》同款菜單,為媒體人送達「陪看」外賣。第一期唱作人吃上海菜,媒體們便收到了生煎,開始線上品「煎」。第二期吃火鍋,媒體則獲得小火鍋驚喜,為唱作人「加熱」。第三期更是升級,媒體不僅收到唱作人同款美食北京烤鴨,更有額外的「盲盒」菜單,是根據唱作人的歌曲風格搭配的驚喜菜品。
這一充滿創意和誠意的媒體雲互動,迅速搶佔媒體視線C位,得到媒體人的積極參與。在節目優質內容的加持下,媒體人主動把「雲聚餐」變成「工作餐」,不僅在群裡邊吃邊聊,還第一時間前往微博、朋友圈進行話題發布,由此輻射到更多受眾,強化節目正向口碑輸出的同時,培養用戶的收看習慣,提高節目熱度。
結語:
《我是唱作人2》之傳承、突破和創新,讓人看到節目沒有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與專業性,也沒有把重心放在製造話題與噱頭,而是本著「把音樂還於音樂」的初心,對原創音樂進行持續探索。舞臺上用賽制激發唱作人的危機感和創作欲,舞臺下回歸明星卸掉光環之後最真實的樣子,兼具專業性與娛樂感,有效平衡節目的競技感與溫度。
所以那些口口聲聲喊著「華語樂壇死了」的人,大可不必對華語音樂市場失去信心。那些對現在的音綜環境感到失望的人,也還是可以保留一點期待。《我是唱作人2》稱得上是一檔音樂大於話題、內容大過形式的音樂綜藝,節目高密度輸出優質原創音樂、把更多唱作人推向市場,同時直面音綜鄙視鏈、發起行業生態挑戰,這對於華語樂壇和音綜市場來說,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