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進化史:
棚內與棚外交叉,
素人與明星交叉,
觀察互動與真人秀交叉
說起催婚綜藝的始祖,應該是1988年山西電視臺推出的《電視紅娘》。隨後的1996年,臺灣一檔相親節目《非常男女》引入大陸,逐漸引發了婚戀節目在大陸綜藝市場的繁榮。兩年後,1998年7月開播的《玫瑰之約》,以9位男嘉賓向1位女主角發起追求進攻的約會形式,使婚戀節目在大陸進一步成熟起來。而《玫瑰之約》的出現,也可以說是一次由相親節目向真人秀的一次轉型。這類包含了婚戀元素的綜藝,其節目形式也由徵婚走向速配。直到2005年,持續了7年的《玫瑰之約》收官。
2010年,又一檔新形式的催婚綜藝《非誠勿擾》在江蘇衛視上線。節目由24位單身女生以亮滅燈的方式決定男嘉賓的去留,此外還引入情感嘉賓擔任點評。該節目播出後,有關兩性情感類的話題以及與節目中「真實」展現出的當代年輕人婚戀價值觀等,一度引起觀眾熱議。《非誠勿擾》也因此收視節節攀升,甚至曾超越湖南衛視的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
《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
《非誠勿擾》這檔包含婚戀元素的綜藝成為爆款後,不少此類型的節目相繼出現,形式上也開始有了一定的創新。如《中國式相親》,改變了以往婚戀節目「男女互選+對話交鋒」的形式,將父母加入進去。然而,雖然該節目憑藉「父母幫子女相親」的強話題性曾一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毀三觀」的吐槽也隨著節目逐漸增多。
《愛情找對門》則引入了大數據分析,從男女雙方的消費習慣、興趣愛好、價值觀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進而幫助選擇約會對象。
雖然各類節目層出不窮,各家節目雖有一些不同,但這些節目的本質仍是主打婚戀的節目,在整體模式上仍缺乏創新,多個同種類節目紛紛出現而導致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這時人們發現,似乎這樣主打「素人情感」的婚戀節目走入了瓶頸期。
這時,即便是收視平平也沒有讓製作方放棄這個類型的內容市場,反而促使製作方或通過自我創新,或通過版權引進等方式,開發新的節目。於是,明星假想戀愛類真人秀開始登上螢屏。
如2015年的《我們相愛吧》,不僅是第一個明星參與的節目,也讓包含婚戀元素的綜藝第一次由棚內走向室外,轉為明星+實境戀愛的模式。
明星比之素人,自帶的高顏值與高人氣,配上節目中各處優美的場景,後期技術性剪輯等,為觀眾營造了一個浪漫的婚戀場景,也因此誕生了如崔始源劉雯的「石榴夫婦」,餘文樂周冬雨的「宇宙CP」等話題「戀人」。這類節目讓觀眾在耳目一新的同時,因明星自帶的娛樂話題以及大多數年輕觀眾喜歡看到的有關「愛情」的互動,都讓此類節目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
《我們相愛吧》中的「石榴夫婦」
包含著婚戀元素的綜藝出現在中國的螢屏上已超過30個年頭,9102年了仍在綜藝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且依然受到不少人追捧。那麼,為什麼這類綜藝,能夠徵服各年齡段人群,成為經久不衰的存在呢?
為什麼中國觀眾、製作方和
平臺方偏愛「催婚」綜藝?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目前15-35歲未婚人群數量達1.8億,這個群體還在隨著時間逐漸擴大,婚戀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以火爆中國的經典婚戀綜藝《非誠勿擾》來說,相親形式的節目設置,不僅滿足了20-30歲,甚至更大年齡層及不同社會圈層的人群對婚戀和交友的直接需求,也讓父母輩的大齡觀眾在填補了生活中的空閒的同時,通過節目了解了年輕一代未婚群體的擇偶標準、心理及婚戀觀等問題。
隨後包含婚戀元素的綜藝進行改版,明星假想戀愛的戶外實景拍攝綜藝,如《我們相愛吧》《如果愛》等,則更多地開始從情景觸發的男女雙方的互動入手,除了視覺效果進一步升級,也使節目更具備故事性,這樣的節目形式讓觀眾耳目一新。而不同性格和特徵的「CP組合」,某種意義上也利用觀眾觀看節目時的「沉浸邏輯」,實現自我投射,從而滿足了社會各圈層人群不同的情感需求。同時,不少年輕男女也通過節目,學到了不少實用的「戀愛技巧」。
再到後來,婚戀元素開始與其他元素進一步結合,在節目內容的構成上,婚戀元素也不再佔據大量篇幅,如主打親情的《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社交真人推理秀《心動的信號》等,前者通過父母與兒女間的親情碰撞引發的情感話題,使都市中不少因為催婚等事而意見不合甚至吵架冷戰的父母與兒女,藉助節目相互認知和理解彼此年齡層的想法與看法。而後者則在婚戀討論的基礎上,以其他元素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與可看性,成為觀眾消遣娛樂的選擇之一。
《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豔的「單身獨白」引起大量單身被催婚女性的共鳴
綜合來說,基於對年輕群體情感「剛需」和現實婚姻焦慮的觀察,以及父母對於兒女情感生活的關注與擔憂,由此而生的具備貼合這類人群真實現狀的情感話題、代際矛盾,甚至是時下的社會話題等,是這類包含婚戀元素的綜藝一直備受關注的主要原因。
如此,也不難理解製作方對於包含婚戀元素的綜藝,為什麼總是充滿興趣了。而無論對於製作方還是視頻平臺方來說,這些包含著婚戀元素的綜藝,似乎大多也從未讓他們失望過。
即使不提《非誠勿擾》在當年所創下的收視冠軍的成績,以幾個在網絡平臺播出的綜藝來說,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們相愛吧》第三季,累計播放量為11.2億,《如果愛》第四季也達到4352萬的累計播放量(不包含愛奇藝平臺〉。
「催婚」綜藝也是明星們青睞的「通告類型」
從內容市場上看,婚戀元素的綜藝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因而被製片方和平臺方所爭相追逐,而隨著這類節目形式的演變,人們在這些節目中看到了更多明星的身影。一時間,似乎這類婚戀元素的綜藝、真人秀,也成為不少明星所青睞的「通告類型」。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明星參演此類節目,除引發更多關注,為自己吸一波粉之外,最大的收穫還是在於豐富了自己的人設,打開了自己事業的另一扇門。
比如在第一個主打明星的婚戀綜藝《我們相愛吧》中就誕生了幾對讓人耳熟能詳的「夫婦」。
在娛樂圈流行著「立人設」的趨勢下,通過真人秀節目,輕鬆建立起人設的途徑,被眾明星所青睞。這樣以真實生活為基礎的背景下,滿滿的故事性也讓不少觀眾對節目效果信以為真,因而通過明星之間的性格和互動,將一對對假想戀人結成CP。如第一季崔始源劉雯的「石榴夫婦」,第二季餘文樂周冬雨的「宇宙夫婦」,第三季潘瑋柏吳昕的「無尾熊夫婦」。這也使得這些明星們通過節目收穫了大批粉絲,流量大增。也豐富了自己的人設、打開了事業的另一個可能。
《我們相愛吧》潘瑋柏吳昕的「無尾熊夫婦」
在上述三對「夫婦」中,尤以吳昕表現得最為搶眼。吳昕作為湖南衛視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的主持人之一,在社交媒體上長年受到多方質疑,這樣使她的主持工作成長舉步維艱。而通過參加《我們相愛吧》,與潘瑋柏的「真情互動」,讓很多人看到了吳昕在主持舞臺之外的一面,同時也通過節目的推進,她與潘瑋柏的互動的遞進,在展現吳昕情感變化的同時,也從另一面通過吳昕的自述對這些的質疑有了一個最好的回應。
在近期的《我家那閨女》中,觀眾再次通過節目,了解到吳昕藝人背後生活化的一面,面對事業和生活的壓力喘不過氣,在人前堅強地活著,卻也會在人後為了自己的愛情和婚姻而發愁,甚至黯然神傷。
吳昕在《我家那閨女》中失聲痛哭
這讓無數女性仿佛在吳昕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縮影,在不斷成長中尋找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面對生活帶來的壓力與挫折,情感的空虛與寂寞,逐漸學會照顧自己,自娛自樂。由此引發的情感共鳴,也讓不少觀眾發起「心疼吳昕」,「吳昕又哭了」等話題,吳昕在被觀眾進一步關注與了解的同時,人氣也再一次得到飆升。
細數30餘年出現在中國螢屏上的各類有著婚戀元素的節目,我們不難發現,隨著時代的進步,這類節目從早期的直接男女相親,到後來的情感專家、父母介入,再到近年頗為流行的由明星參與、佐以其他情感、社會話題,通過棚內觀察開啟討論,在內容形式上,這類節目隨著不同時期、不同觀眾人群的觀賞偏好正在做著積極的改變。然而,無論怎麼變化,這類節目婚戀元素的內核,或者說有關婚戀話題的討論仍然是節目的重要構成,同時也是容易引起受眾關注、引發社會討論的話題之一。
在中國現有的龐大的適齡未婚人群基礎上,這類婚戀節目無疑有著滋養其成長的沃土。而這也是這類節目在中國綜藝內容市場長年擁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原因。如今,我們可以看到表現直接的相親類節目、也可以看到明星參與的戀愛節目、也有可以輻射到「父母群體」的親情、催婚類的節目,可以說,這類節目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國的綜藝內容市場上正展現著其蓬勃的生命力,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在現有節目形式下,還會出現更多與婚戀有關,但更加垂直的節目,這個內容市場,還會持續給人們帶來更多驚喜。
文/李婉雪
編輯/陳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