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如火如荼,商家和消費者都在感受購物的狂歡。
快樂都是別人的,自己什麼也沒有。
這句話形容曾經的國民第一女裝品牌,再合適不過了!
國民第一女裝品牌無力支付債務
11月11日,購物狂歡節。
這本該是服裝企業大展身手的絕佳機會。
曾經的國民第一女裝品牌在雙十一這天,沒有收到靚麗的捷報銷售數據,而是收到了法院裁定書。
執行程序終結。
也就是說,無需支付此前法院判決的這筆債務。
不用還錢,不是好事嗎?
程序終結的原因令人唏噓,因為名下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
11月1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執行裁定書((2020)滬0104執1977號)顯示,女裝品牌拉夏貝爾名下無可供執行的財產,本次執行程序終結。
10月28日,公司及法人代表段學鋒因拉夏貝爾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給付義務,再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並被採取了限制高消費措施。
今年以來,拉夏貝爾先後63次成為被執行人,僅在10月份成為被執行人的次數就高達18次。整體來看,這18次執行標的總額達6926.36萬元。
早在七月,上海拉夏貝爾服飾股份有限公司7月先後被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常熟市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超1340萬元。
月2日,拉夏貝爾被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為266520元;7月7日,拉夏貝爾三次被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分別為6229850元、2085853元、4586827元;同日,拉夏貝爾還被常熟市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為30000元。
現在可好,直接不用執行了,因為名下沒有資產可以執行。
除此之外,拉夏貝爾的業績也是慘不忍睹。
拉夏貝爾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7.41億元,同比下滑69.75%,淨虧損7.83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業績虧損,最近幾年,拉夏貝爾業績都是虧損累累。
2018年財報顯示,拉夏貝爾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17.59萬元,同比增長13.0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5.58萬元,同比下降131.24%。
2019年業績報告兩度推遲,在今年6月29日最後的期限,拉夏貝爾公布了2019年年報,繼續虧損。
年報顯示,拉夏貝爾2019年全年實現營收76.66億元,同比減少24.66%;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21.66億元,同比減少1258.07%。
由於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業績虧損,拉夏貝爾早已被披星戴帽。
如果今年業績繼續虧損,不是如果,從三季度業績來看,似乎很難避免繼續虧損,公司存在退市風險。
業績虧損,公司的股價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股價從最高的30.62元每股,跌至當前不到2元每股。
中國版Zara也曾無限風光
拉夏貝爾,又稱為La Chapelle,聽上去好像是國外品牌,特別像法國品牌。很多消費者也是這麼認為的。
不過,拉夏貝爾並不是國外洋品牌,而是正宗的國產品牌。
拉夏貝爾品牌始創於1998年,是來自上海的經典之作。拉夏貝爾一直追求強調個性化的設計, 是將設計滲透人文文化的時尚品牌。
拉夏貝爾設計和銷售適合都市女性的流行時裝和飾品,將法國浪漫、時尚、優雅的服飾文化引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
目標客戶是25到35歲的都市女性,服裝品牌特點是線條簡潔,優雅精緻。
價格屬於中檔水平。
只所以取名拉夏貝爾,也確實是考慮到法國的浪漫風情。意欲通過法式浪漫,展現女性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其鼎盛時期,購物中心和商場,幾乎隨處可見拉夏貝爾的店面身影。
2017年,可能是拉夏貝爾最風光的一年。其門店達到9448家,單年營收達到104億元,毫無懸念地成為國內營收最高的女裝品牌。
同年9月,拉夏貝爾在上海證券交易稅敲鐘上市,由於2014年拉夏貝爾已登陸港交所,拉夏貝爾也成為唯一一家實現「A+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
和Zara一樣,拉夏貝爾屬於快消服裝品牌,簡約,時尚,價格適中,也被稱為中國版Zara。
拉夏貝爾還定下了一個在當時看起來有望實現的目標,就是2020年線下門店數量突破一萬家。
2020年,拉夏貝爾沒有等到線下門店數突破1萬家的好消息,而是連續業績虧損,多次被列為執行人,股價大跌,面臨退市風險。
現在,甚至沒有資產來抵債。
與此同時,拉夏貝爾的門店數也急劇減少,截至去年年底,其門店數量降至4878個,較2018年年底淨減少4391個,下降比例為47.37%。
中國版Zara迎來了至暗時刻。
拉夏貝爾做錯了什麼?
曾經營收最高的國民女裝品牌,中國版ZARA,近年來為何跌入神壇?
拉夏貝爾到底做錯了什麼?
1,過分追求時尚,缺乏自身特色
現在全球最大的快時尚品牌優衣庫,就依然活躍在各大購物中心。
他們不僅追求快,時尚,簡潔,同時他們也非常重視布料材質的研究,幾乎每年都會推出新的布料。日本的中學生,幾乎用的都是優衣庫的布料和服裝。
拉夏貝爾雖然也有自己的品牌策略和特點,就是想打造法蘭西式的浪漫風情。
不過,作為中檔品牌,這種浪漫風情可能吸引不了高端消費者。
一句話,有錢的不想買,沒錢的買不起。
太平鳥、森馬服飾等服裝品牌每年將投資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用於產品研發,而拉夏貝爾的研發費用常年為零。
一味追求時尚,忽略了自身品牌特點和更新換代,被消費者拋棄,並不偶然。
2、競爭對手眾多
前些年,國際快時尚品牌紛紛殺入中國市場。
優衣庫,Zara,Gap,H&M,實力異常強勁。
國產品牌方面,有韓都衣舍,熱風,西遇等等。
除了同類型品牌競爭,還要面對來自運動品牌的分流。
全民健身已成熱潮,運動品牌不斷崛起,耐克,阿迪達斯一直有著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國產運動品牌安踏、李寧、特步表現也十分亮眼。
3,激進發展策略
拉夏貝爾不停通過擴充線下門店來尋求規模發展。
前面也提到,其最終目標是突破1萬家。
門店的急速擴張,在營收方面確實會增加,但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擴充的門店不能快速產生利潤。
不僅如此,運營成本增加,毛利率還會下降,存貨也越積越多。
運行不暢,會導致利潤越來越少,甚至虧損,陷入一種不可自拔的惡性循環。
4、網際網路衝擊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線上購物成為眾多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首選。
拉夏貝爾一直專注線下,雖然也有嘗試線上,但效果並不明顯。
拉夏貝爾能否起死回生?
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虧損,拉夏貝爾已經戴上了ST的帽子。
2020年,如果再不能扭虧為贏,將難逃退市的命運。
為了避免退市,拉夏貝爾也嘗試了一系列自救動作。
此前,拉夏貝爾已經大幅減少門店數量,開源節流,降低運營成本。
今年9月,拉夏貝爾再出奇招,以作殊死一搏。
9月1日,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調整線上經營模式的議案,同意將線上業務調整為「品牌授權+運營服務」模式。
簡單點說,就是賣吊牌。
也就是說,未來,消費者在網上不僅可以買到拉夏貝爾的服裝,還可能買到家居用品。而這些,都不是拉夏貝爾自己組織設計、生產銷售的。
賣吊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譬如南極電商的南極人,卡帝樂等商品,沒有一件是他們自己生產的。
除了賣吊牌,拉夏貝爾打算出售資產來保殼。
10月9日,女裝品牌拉夏貝爾發布公告稱,出售子公司太倉夏微倉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倉夏微)100%股權一事因抵押、質押手續仍未解除導致未完成交易。
從法院最新的判決來看,拉夏貝爾是真的沒錢了,前三季度業績也是巨幅虧損。
誰能出手拯救曾經的國民第一女裝品牌?
還剩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奇蹟會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