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電人風採】吳玉珍:回憶我的父親吳立雲

2021-02-08 列電人


吳立雲


△點擊上方語音版邊聽邊看


我的父親吳立雲,是一位老列電人。

從1956年列車電業局成立,到他1975年去世,一直勤勤懇懇地奮鬥在列電的崗位上。可以說,為列電事業的建設發展壯大獻出了畢生精力。

 

父親己經離開我們整整41個年頭。雖然時間久遠,但他的音容笑貌還不時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是一位十分善良慈祥的老人。

 

父親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是60年代初入黨的中共黨員。

自幼家境十分貧寒,爺爺去世早,父親從小跟隨奶奶靠要飯、揀拾煤碴艱難度日。

長大後,曾在煤窯扛過窯棒,飽嘗過工頭把頭的皮鞭棍棒;也曾在日本鬼子開的電廠賣過苦力,受盡了日本鬼子的欺負凌辱。

日本投降後,父親雖仍在淮南電廠工作。但是,解放前工人還是生活在社會最低層。

 

解放後,父親才徹底翻身。由於他親歷過舊社會暗無天日的苦,所以對共產黨和新中國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把這種感情化作動力,全部傾注在工作中。


一生秉承祖國需要就是自己的志願,四海為家,哪裡需要到那裡去。

不論在哪個地方、哪個單位。都是以廠為家,一心撲在工作中。他不計工時,不講報酬,兢兢業業,埋頭苦幹,是大家公認的「老黃牛」;曾多次被評為「五好職工」,「先進生產者」等光榮稱號,被大家稱讚為「老模範」。

 


廣東茂名6站綜合班合影(1960年)


說起父親,可算是列電系統的元老。

他是1956年列車電業局剛剛籌建時,為接第1臺捷克進口列車電站(六站),由康保良局長親自從淮南八公山電廠成建制調來的原班人馬之一。參加了第6列車電站在保定的安裝試運和驗收全過程。

 

1957年,6站調往三門峽發電,父親又隨6站親歷了三門峽水利工程大會戰。

1958年,父親隨6站調往河南平頂山,為開發平頂山煤礦貢獻過力量。

 

1958年底,中央為甩掉「貧油國」的帽子,在廣東茂名開展了南方石油大會戰,需要大量用電。

列車電業局隨調6站前往廣東茂名參加石油大會戰。父親隨6站又參加了這次大會戰。

 

1966年,為戰備加強三線建設,籌建西北列車電站基地,父親又舉家搬遷至陝西省寶雞市。

在西北列電基地一直幹到生命的終結。而且還把幾個子女留在了列電系統。可以說,父親為祖國的列電事業貢獻了終身,又把子女也交給了列電,使我們一家三代六口人的命運,與列電緊緊系在一起。

 

記得在茂名石油大會戰時,6站是第一個調去的電站.以後,隨著會戰用電量的增加,又先後調去5個電站,如第46、15、8、9、21列車電站等,總共6個電站合併為一個單位並列發電,共同為石油公司供電。

對外統稱為六站,合計五六百號人。6站吳錦石廠長,為總廠廠長。

 

為保證石油公司的生產用電,電站經常開展技術比武、百日安全無事故、大幹100天、滿發多供保會戰等等各種勞動競賽活動。

每次活動,爸爸都走在前面,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每次總結表彰會的領獎臺上,常能看到爸爸的身影。


記得是1965年年底,我被評為「五好學員」,父親被評為「五好職工」。我倆同時站在領獎臺上,被大家譽為「父女一對紅」。

 


作者吳玉珍(3排左1)參加列車電業局在山東魯化(39站)召開的化學專業現場會留影(1973.12.3)


1960年12月23日,由於父親在會戰中表現突出,被批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父親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已,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處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

 

爸爸是吊車司機,除了日常的抓煤保正常生產以外,6個電站在一起,設備大修中修小修常有,每次檢修都離不開弔車;父親總是隨叫隨到,哪裡需要就到那裡,安全周到為各電站服務,受到各個電站的好評。

 

記得他手裡經常拿著一團棉紗,一有空閒時間,就擦拭機器,他使用的坦克吊車總是保持窗明「機」淨,一塵不染。

 

爸爸工作認真,苦練吊車技術。

在一次技術比武中,將滿滿一桶水吊在空中,再轉90度放下來,做到滴水不灑,圓滿完成比武科目,受到好評。

 

電站每次調遷時,是吊車工最忙的時侯,幾天幾夜滾在廠裡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家裡準備搬遷的事,全靠媽媽自己操持。為此,經常受媽媽的埋怨。

 

調到西北基地工作後,父親仍幹吊車司機工作。

他駕駛的蒸汽吊,既是起重機,又是列電車輛在廠內的唯一牽引車。工作十分繁忙。他工作中一如既往,不分白天黑夜,還是節假休息日,隨叫隨到。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在「文化大革命」舉世瘋狂的年代,不論社會秩序多亂,父親堅守做人的底線,不做違背良知的事,不說違背良心的話。堅守工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

除此之外,他還經常被邀請為青年職工和子校學生做憶苦思甜報告,關心教育下一代。他為人正派,工作認真負責,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充分肯定。曾被選為基地廠黨委委員,還推選為寶雞市黨代會代表,參加了市黨代會。

 


全家福(1974年)


父親就是一位列電系統的普通工人,沒有做出過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哪裡需要到那裡去,不講條件,不講價錢,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國家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精神;那種埋頭苦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正是列電廣大職工艱苦奮鬥精神的縮影,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

 

值得一提的是,父親在最後病重期間,西北基地領導給予極大的關心。曾派一個包括醫生在內的陪護組,專門護送父親轉院去西安、北京救治。

在北京治療期間,列車電業局領導從百忙中抽出時間曾幾次去住地看望,並一再表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給老吳治好病。需車給車,需人給人。

最終,雖然沒能挽留住父親的生命,但做到了千方百計、仁至義盡。我們做子女的看在眼裡,記在心中,非常感激,深深體會到列電這個團隊的溫暖,至今都十分懷念。


●作者簡介


吳玉珍,女,1946年1月生於安徽淮南市。1964年在廣東茂名第六列車電站參加工作,任化驗員,化驗室負責人等職。1983年列電解散後調往天津勃海化工集團大沽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自備電廠,1989年獲水處理及化驗技師職稱。1996年退休。


長按二維碼後點擊 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編的微信號:yudaoke2014

賜稿郵箱:liedian2016@163.com

相關焦點

  •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李學廣面對這260萬字的《中國列電》叢書及列電畫冊,我感慨良多。回憶初聽「列電」這個名稱,我還感到陌生。列車電站是為適應戰爭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列車電站被撤銷33年後,列電人又要重新打開那已經翻過去的一頁,2016年,他們開始組織編寫列車電站志與回憶錄等。因為我參與編寫中國工業史電力卷,大體了解他們的進展。當我先後收到《中國列電》畫冊與《中國列電》叢書(《列電志略》《列電名錄》《列電歲月》)時,我也為他們鬆一口氣,這畢竟是一項工作量浩大的工程。
  • 我們相遇太晚(組詩) | 吳玉珍
    ◆ ◆ ◆作者 |  江南傳媒原創作者  吳玉珍來源 | 江南傳媒(公眾號:chuanmei618)>我們相遇太晚     時間太快,而我們相遇太晚我怕來不及告訴你這深深的思念我怕來不及給你我所有的溫暖……人生過半,可我們相遇太晚我會記住一起走過的每一處風景我會記下共同度過的每一個瞬間……相知太深,可我們相遇太晚才更知道彼此的珍貴才更懂得加倍的珍惜
  • 【列電人綜藝】放歌臺 | 施文江演唱《梨花又開放》
    梨花又開放演唱:施文江忘不了故鄉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崗我的小村莊
  • 一塊小招牌託起30個「飯碗」 坦洲鎮商會會員吳玉珍堅持30年經營手工粽子助力居民就業
    來自三鄉鎮的牛先生告訴記者,他去年買過一次「珍姐粽」之後,孩子經常吵著要吃,因此他幾乎每周都要來買一次,「且不說珍姐的手工粽子的確好吃,僅憑她這塊小招牌已安置30名婦女就業,就值得我支持。」 「珍姐」就是今年53歲的坦洲鎮商會會員吳玉珍,是土生土長的坦洲鎮農村人,憑著一門祖傳的包粽手藝和堅持30年經營手工粽子,在坦洲和珠海、澳門等地是小有名氣的「坦洲婆」。
  • 【列電人綜藝】放歌臺| 呂程程演唱《不完整的翅膀》
    作者簡介:  1989年出生於保定,列三代。畢業於北京現代音樂學院歐美流行系,職業歌手。         20190721【列電人綜藝】放歌臺|範淑華演唱: 《兵哥哥》排版:唐莉紅識別二維碼,歡迎關注列電人列電人編輯部:liedian2016@163.com列電人綜藝:ldrzrk@163.com
  • 守望初心,一生踐行 吳玉珍
    封面守望初心,一生踐行吳玉珍幾年前,還是一名普通的師範大學在校學生的我,而今,已是有著五年教齡的人民教師了。回望一路走來,我的學習之路不可謂不順暢,畢業之後,也通過考試順利地走上了夢寐的講臺。我想把我所學到的知識教給我的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學習知識,學會做人。
  • 【列電人綜藝】放歌臺 | 呂程程演唱電視劇《艾蜜麗的五件事》插曲
    2.你是幾零後  1989年出生於保定,列三代。唯一的愛有人說 愛是抓也抓不到想逃也逃也逃不掉所以你和我一樣能感覺彼此心跳的步調 WOW你慢慢靠近我 說你有多愛我世界仿佛停格 在這個時刻未來 每天都可以想念讓我們一直一直到永遠你就是我 唯一的愛你慢慢靠近我 說你有多愛我世界仿佛停格 在這個時刻
  • 那個人-黃致列
    雖然已在韓國爆紅,但對於很多不了解韓國流行樂的中國觀眾來說,黃致列依舊是個陌生的名字。黃致列有偶像氣質,滄桑但新鮮的獨特嗓音,棉裡藏針的音樂風格,第一期競演他演繹了《那個人》,不少在現場觀戰的媒體直呼「黃致列絕對是這季最具潛質的黑馬!」第二期,黃致列憑藉一首《從開始到現在》連任「第二名」,黃致列的名字火速衝上微博熱搜前十,他開通不久的微博的粉絲數也一夜暴增,突破100萬。
  • 無軍訓,不大學|來看看我電「女兵」們的風採
    這樣的今天我們想帶你看看我電的「女兵」們故事的主人公是2018級新生一連七排的女兵小張同學  就讀於自動化學院軍訓是她告別故鄉、開啟嶄新大學生活的第一步6:30 洗漱完畢,小張在寢室樓下審視自己的儀表:帽子戴正,領子理好,以飽滿的精神面貌迎接一天的訓練。
  • 李開復:回憶我的父親
    我們一定有相同的地方對兒時的我來說,父親是個嚴肅而遙遠的人。從我出生到11歲赴美之前,他給我的感覺,總是有一點點沉默和神秘。他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天待在書房裡,或踱著方步,或不停地寫作。  雖然來臺灣多年,但是父親一直不變的,是那滿口的鄉音。因此,我們的家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孩子們跟爸爸講四川話,跟媽媽和兄弟姐妹講普通話。
  • 父親節薩日娜回憶當年拍《父親》
    昨天是父親節,上海電影家協會邀請經典電影《父親》的主演薩日娜和編劇李寶群一起回憶該片的拍攝經歷。上海星光電影院往年都會在父親節這一天放映《父親》這部電影,這一傳統已經保留了15年。大兒媳跟人跑了,剛被提升為第七副廠長的大兒子要跳槽,大女兒要離婚,三十好幾的小兒子因沒湊足錢婚事成了泡影;一個個打擊衝著老楊頭而來……在生活的重擊下,父親身上特有的永不言敗的精神,成為了孩子們重新從生活中站起來的精神圖騰。
  • 《我是歌手》黃致列 以前的他是什麼樣子?
    2004年22歲的時候,他跟父親說,他想去首爾發展,追求自己唱歌的夢想。爸爸同意了。其中他還上了他一直夢寐以求的歌唱舞臺《不朽的名曲》,唱了一首《父親》。母親已經哭成了淚人。《我是歌手》中的「經紀人」張玉安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了黃致列離開半地下室之後居住的地方,就是前面他健身的那個屋塔房。
  • 黃致列-我就喜歡這一型的男人
    之前都在說「快扶我到宋仲基的床上去」,後來改成了「誒呀我摔倒啦,需要權志龍抱我起來」,而現在卻都再說:「我哭了,黃致列快來吻我!」沒錢去健身,但為了保持好身材,所以乾脆把閣樓當作健身房,扒在屋簷上做引體向上。
  • 王亞軍|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  父親的偉大在於常常沒有人覺得他的存在
  • 口述 回憶我的父親——潘景寅
    我的父親潘景寅是空軍34師副政委、林彪專機飛行員。1971年9月13日駕駛載有林彪的專機墜毀在蒙古溫都爾汗。41年來,關於墜機原因眾說紛紜,始終沒有結論。父親熱愛飛行。我們姐弟三人的名字都是父親起的,姐姐叫潘鷥,我叫潘鷺,弟弟叫潘鵬,都與飛行有關。因為父親飛行技術好,人又老實,提升很快,從大隊長、副團長升到團長、副師長,仍繼續飛行。
  • 父親的回憶(完整版)
    前言:父親去世近十年了,時年八十歲。近日,母親的到來,勾起我對父親一些事情的回憶。其中,父親與老舅公的情結裡所凸顯的最樸素的知恩圖報的思想,父親工作生活中表現出的勇於創新、敢於擔當、恪盡職守、不屈不撓的高貴品質,對我來講著實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傳承。表述不準之處,還望大家斧正。
  • 那些關於父親的回憶......
    對於「父親」這個名詞,在你的童年回憶中想起的是什麼呢?是他平易近人的形象?還是和父親一起玩「騎高高」?甚至是讓你不堪回首的挨打經歷?
  • 《我的父親母親》:回憶是有色彩的,現實不是
    張藝謀導演在1999年,推出的這部電影,講述了母親招娣與父親駱長餘相知、相愛、分離,最終相守一生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獲得當時的百花獎、金雞獎等。電影從父親離世,孫紅雷飾演的孩子回村開始,帶我們走進了父親母親愛的一生。
  • 黃宗洛兒子黃海波回憶與父親的快樂生活
    黃宗洛兒子黃海波回憶與父親的快樂生活     去年6月份,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洛因病逝世。而在黃宗洛的追悼會上,黃宗洛的兒子黃海波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不少人在看過新聞之後,誤以為黃宗洛的兒子就是著名演員黃海波。其實,這是一個誤會。此「海波」非彼「海波」,二人只是同名而已。
  • 杜雨露女兒回憶父親最後的日子:與肺癌鬥十年,只有6個人的葬禮
    他的女兒杜秋華開始在父親生前的社交平臺帳號上,含淚講述父親杜雨露在世時那些點滴生活的小細節。無數粉絲和觀眾看到這些溫暖的小故事之後,內心越發覺得老爺子生前不容易。在杜雨露身邊的人,大多知道他的病情,可是,對很多觀眾而言,杜雨露就是螢屏上那個笑呵呵的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