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雲
△點擊上方語音版邊聽邊看
我的父親吳立雲,是一位老列電人。
從1956年列車電業局成立,到他1975年去世,一直勤勤懇懇地奮鬥在列電的崗位上。可以說,為列電事業的建設發展壯大獻出了畢生精力。
父親己經離開我們整整41個年頭。雖然時間久遠,但他的音容笑貌還不時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是一位十分善良慈祥的老人。
父親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是60年代初入黨的中共黨員。
自幼家境十分貧寒,爺爺去世早,父親從小跟隨奶奶靠要飯、揀拾煤碴艱難度日。
長大後,曾在煤窯扛過窯棒,飽嘗過工頭把頭的皮鞭棍棒;也曾在日本鬼子開的電廠賣過苦力,受盡了日本鬼子的欺負凌辱。
日本投降後,父親雖仍在淮南電廠工作。但是,解放前工人還是生活在社會最低層。
解放後,父親才徹底翻身。由於他親歷過舊社會暗無天日的苦,所以對共產黨和新中國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把這種感情化作動力,全部傾注在工作中。
一生秉承祖國需要就是自己的志願,四海為家,哪裡需要到那裡去。
不論在哪個地方、哪個單位。都是以廠為家,一心撲在工作中。他不計工時,不講報酬,兢兢業業,埋頭苦幹,是大家公認的「老黃牛」;曾多次被評為「五好職工」,「先進生產者」等光榮稱號,被大家稱讚為「老模範」。
廣東茂名6站綜合班合影(1960年)
說起父親,可算是列電系統的元老。
他是1956年列車電業局剛剛籌建時,為接第1臺捷克進口列車電站(六站),由康保良局長親自從淮南八公山電廠成建制調來的原班人馬之一。參加了第6列車電站在保定的安裝試運和驗收全過程。
1957年,6站調往三門峽發電,父親又隨6站親歷了三門峽水利工程大會戰。
1958年,父親隨6站調往河南平頂山,為開發平頂山煤礦貢獻過力量。
1958年底,中央為甩掉「貧油國」的帽子,在廣東茂名開展了南方石油大會戰,需要大量用電。
列車電業局隨調6站前往廣東茂名參加石油大會戰。父親隨6站又參加了這次大會戰。
1966年,為戰備加強三線建設,籌建西北列車電站基地,父親又舉家搬遷至陝西省寶雞市。
在西北列電基地一直幹到生命的終結。而且還把幾個子女留在了列電系統。可以說,父親為祖國的列電事業貢獻了終身,又把子女也交給了列電,使我們一家三代六口人的命運,與列電緊緊系在一起。
記得在茂名石油大會戰時,6站是第一個調去的電站.以後,隨著會戰用電量的增加,又先後調去5個電站,如第46、15、8、9、21列車電站等,總共6個電站合併為一個單位並列發電,共同為石油公司供電。
對外統稱為六站,合計五六百號人。6站吳錦石廠長,為總廠廠長。
為保證石油公司的生產用電,電站經常開展技術比武、百日安全無事故、大幹100天、滿發多供保會戰等等各種勞動競賽活動。
每次活動,爸爸都走在前面,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每次總結表彰會的領獎臺上,常能看到爸爸的身影。
記得是1965年年底,我被評為「五好學員」,父親被評為「五好職工」。我倆同時站在領獎臺上,被大家譽為「父女一對紅」。
作者吳玉珍(3排左1)參加列車電業局在山東魯化(39站)召開的化學專業現場會留影(1973.12.3)
1960年12月23日,由於父親在會戰中表現突出,被批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父親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已,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處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
爸爸是吊車司機,除了日常的抓煤保正常生產以外,6個電站在一起,設備大修中修小修常有,每次檢修都離不開弔車;父親總是隨叫隨到,哪裡需要就到那裡,安全周到為各電站服務,受到各個電站的好評。
記得他手裡經常拿著一團棉紗,一有空閒時間,就擦拭機器,他使用的坦克吊車總是保持窗明「機」淨,一塵不染。
爸爸工作認真,苦練吊車技術。
在一次技術比武中,將滿滿一桶水吊在空中,再轉90度放下來,做到滴水不灑,圓滿完成比武科目,受到好評。
電站每次調遷時,是吊車工最忙的時侯,幾天幾夜滾在廠裡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家裡準備搬遷的事,全靠媽媽自己操持。為此,經常受媽媽的埋怨。
調到西北基地工作後,父親仍幹吊車司機工作。
他駕駛的蒸汽吊,既是起重機,又是列電車輛在廠內的唯一牽引車。工作十分繁忙。他工作中一如既往,不分白天黑夜,還是節假休息日,隨叫隨到。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在「文化大革命」舉世瘋狂的年代,不論社會秩序多亂,父親堅守做人的底線,不做違背良知的事,不說違背良心的話。堅守工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
除此之外,他還經常被邀請為青年職工和子校學生做憶苦思甜報告,關心教育下一代。他為人正派,工作認真負責,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充分肯定。曾被選為基地廠黨委委員,還推選為寶雞市黨代會代表,參加了市黨代會。
全家福(1974年)
父親就是一位列電系統的普通工人,沒有做出過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哪裡需要到那裡去,不講條件,不講價錢,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國家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精神;那種埋頭苦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正是列電廣大職工艱苦奮鬥精神的縮影,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
值得一提的是,父親在最後病重期間,西北基地領導給予極大的關心。曾派一個包括醫生在內的陪護組,專門護送父親轉院去西安、北京救治。
在北京治療期間,列車電業局領導從百忙中抽出時間曾幾次去住地看望,並一再表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給老吳治好病。需車給車,需人給人。
最終,雖然沒能挽留住父親的生命,但做到了千方百計、仁至義盡。我們做子女的看在眼裡,記在心中,非常感激,深深體會到列電這個團隊的溫暖,至今都十分懷念。
●作者簡介
長按二維碼後點擊 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編的微信號:yudaoke2014
賜稿郵箱:liedian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