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二維碼☟關注
【擴展閱讀】點擊標題,可看全文
【今日導讀】
正月初七是火神節,火神爺原來是他
人日子:吃壽麵、七寶羹、撈魚生
為迎接新年的到來,《愛家務》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春節每天的習俗。
作者:如去佛
正文3550字,閱讀需要約10分鐘。
<以下正文>
主題
風俗:戴人勝,表示出人頭地、成龍成鳳。
飲食:麵條,祈願才人輩出、福壽綿長。
賀歲:人祖,祈願人丁兩旺、子孫滿堂。
神明:火神,祈願薪火不息、祖訓永傳。
正月初七為「人勝節」,也叫「人民安之日」,亦稱「人節」「人日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人氣日」「人日子」等。和春節期間其他的民間傳說和民俗活動一樣,我國民眾將正月初七定為「人勝節」,也寄託了美好願望。
「人勝節」活動,寄託的主題是希望家族的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瓜瓞(dié)綿綿。正月初七之所以為「人勝節」,是因為一個民間傳說:女媧在初七這天造出來了人。
傳說稱,遠古時期的地球上並沒有生物。女媧創世時,在七天內每天造出一種生物,到第七天時創造出了人。因此,初七就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類的生日。
女媧造人的傳說,在我國流傳了超過兩千年。在沒有造人之前,女媧行走在天地之間、原始榛莽的原野上,感覺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仍然不夠生氣蓬勃,自己創造的那些生物還是不夠,還應該再添加一點東西。
可添什麼東西呢?她邊走邊想,直到走得有些疲倦時、就在一個水池旁蹲了下來。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裡的影子就會向著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裡的影子也會向著她生氣。
這讓她有了靈感:「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可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世間呢?」
於是,她就順手從池邊拿起一團黃泥,在手裡揉團,照著水裡自己的模樣、揉成個小東西。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開口就會喊「媽媽」,還圍著女媧跳躍、歡呼。
女媧看著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生出滿心歡喜、眉開眼笑。她給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小精靈取了個名字,叫做「人」。
女媧造人
人的身體雖然小,但因為是女媧照著自己的模樣創造的,所以相貌和舉動也都有些像神,和飛的鳥、爬的獸都不同。女媧對於自己的作品,感到很滿意,就繼續動手做了下去,用黃泥做了許多能說會走的可愛小人兒。
這些小人兒在她的周圍跳躍歡呼,讓她有了說不出的高興和安慰,也不感到孤獨了。她就這樣一直工作著。直到晚霞布滿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她仍然不停手,一心要讓這些可愛的小生物儘快布滿大地。
但是,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許久,也沒有完成意願,自己還被搞得疲倦不堪。最後,她想出一個絕妙的方法:她從崖壁上拉下一條枯藤,伸入一個泥潭裡,攪成了渾黃的泥漿,向地面揮灑;泥點濺落的地方,就出現了許多會叫、會跳的人兒,和先前用黃泥捏成的小人兒,模樣無二。
用這種方法造人,簡單省事了很多,只要藤條一揮、就會有好多活人出現。風俗通》曰:天地初開未有人,女媧搗黃土為人,力不暇,乃引緪(gēng)於泥中以為人。富貴,黃土人也;貧賤凡庸,緪人也。
不久,大地上就布滿了人類的蹤跡。但女媧的工作卻並沒有終止。她在考慮:人不能像神一樣長生不老,總歸是要死的;要是自己造出來的這些人都死了,那該怎麼辦?……
後來她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那些小人兒分為男女,創製嫁娶之禮,教給大家「造人」的方法,讓男人和女人結緣婚配,自己創造後代。這樣以來,人類就可以一直綿延下去了。
據說,女媧造人時,每造一人、就取一粒沙計數;最後這些沙成為了一塊大石頭,女媧就將石頭立在西天的靈河河畔。此石因為長期接受日月精華的洗禮、靈性漸通。某一日,一聲巨響後、該石頭竟然直插雲宵,頂於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勢;同時,石上還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頭隔成三段,貌似要吞噬天、地、人三界。
三生石
女媧急施靈符,將石頭鎮住。考慮到人類的男女緣配「造人」需要管理,於是就把石頭封為三生石,並賜法力三生決,令其負責男女間的姻緣輪迴。女媧將石頭上被隔開的三段被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上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
做完了這些,女媧就將石頭放在鬼門關的忘川河邊,讓其在此掌管三世姻緣輪迴。從此開始,人類就生生不息地繁衍了下來。
「人勝節」的活動早在兩千年多前的漢朝就開始有了。每年正月初七,大家戴上「人勝」來慶祝。
人勝是一種飾品,又叫彩勝、華勝,是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的小人或花朵形狀的頭飾。這種飾品除了可戴於發上,也可貼到屏風等處。人形的叫做人勝,花朵狀的叫花勝。
正月初七這天、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詩詞內容多為祈祥祝安,思親念友。
如唐代的高適,就有《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正月初七的飲食習俗是吃壽麵。
回家過年的遊子,一般都選擇人勝節後遠走他鄉。因此,今天都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而是留在家裡團聚、吃麵,這就是所謂「初七人日吃壽麵」。
戴人勝
人勝節吃麵條的寓意。是要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筷子為雙腿)、獲得長壽。初七的麵條也叫拉魂面;意思是大家在過年時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到了、就該把心收回來,準備上班、投入工作了。
除了初七,正月的十七、二十七,也都叫「人日子」,區別是三個日期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到了誰的「日子」、誰就要吃麵條。除了吃麵以外,初七還有其他飲食風俗。
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據說人日節食用,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七寶羹中的食材也不同,其中最常見的有:芹菜(代表勤快),蔥(代表聰明),蒜(代表精打細算),芥菜(又叫長年菜,代表長壽)。
撈魚生。
撈的意思是拌;撈魚生時,把生魚片、配料與醬料倒在一個大盤子裡,大家圍滿一起、揮動筷子,將盤裡的菜料夾得越來越高,口中還要喊著:「撈起(撈喜)!撈起!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據說盤中的材料夾得愈高、來年會賺得越多。
及第粥。
我國粵港地區有在初七吃「及第粥」的習俗;特別是有面臨高考、中考學生的家庭。所謂及第,本來指的是舊時科考中選;初七人日這天,大家用豬肝、豬肚、豬粉腸和肉丸、雞蛋等放在一起煮成粥,然後將之命名為「及第粥」、用來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
按照我國民俗,正月初七也是火神節,這天還有個重大儀式要舉行,那就是送火神。傳說,在這天送火神、可以驅除火災。
火神爺在民間稱為「火德真君」,是我國民眾信奉的諸神中資格最老的神祇之一。相傳,在遠古時期,燧人氏鑽木取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並使人類飲食從生食進入了熟食階段。為了紀念他,人們尊稱他為「火神」。
火德星君
在另一個傳說中,火神原名叫介子推,有著三頭六臂,渾身金盔金甲,模樣似兇神惡煞。介子推掌管著民間的火,供奉他的人家不會出現火災或者其他的災難。
介子推本是古代一位將軍,忠君報國,但當時的皇帝聽信宦官讒言將他用火困在深林裡,他為了救自己的母親而被火燒身亡。傳說中,他的形象是三頭六臂,其中兩隻胳膊是他自己的,兩隻是父親的,兩隻是母親的;三頭的說法是,一張臉是他自己,一張臉是他父親,一張臉是他母親。
還有一個說法稱,火神是祝融;人們常常把火災稱為「祝融之患」。在《山海經·海內經》一書中,關於祝融是這麼介紹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孫。
送火神的通常的做法是:用作物的秸稈綁紮成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然後一直送到村外,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事,不生火災。
在除夕那天設立的天地桌或天地棚也要在今天撤掉。拆時,在門口點一把豆秸,將供奉的牌位請下來,放到火裡點燃;同時燃放鞭炮。
放完鞭炮後,再從大門開始,從外向裡把院子打掃一遍,「拆天地棚子」儀式到此完成。至此,請來過年的神靈就全部各回各家了,家家戶戶、恢復了平常狀態。
送火神前,要把年前放門口的攔門棍撤掉。
本文最後,如去說個和攔門棍有關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吧。朱元璋曾派兩員武將胡大海、常玉春來山東討伐「北國韃子」。家門口掛「南朝」的,屬良民;掛「北國」的,屬亂民,要被殺。
朱元璋大軍壓境時,逐村逐戶都掛「南朝」的牌子;可等大軍一撤,各家各戶又都重新掛上了「北國」的牌子。朱元璋非常生氣,對胡大海、常玉春下了道聖旨,讓他們到山東把人殺光。
兩人奉旨到山東追殺時,見一青年壯漢背一位老奶奶奔跑,就截住問:「你跑什麼?」
壯漢哆嗦著跪地磕響頭,求饒說:「求你們把我殺了,把我老母留在世間吧!她從小把我餵養大,我卻沒有能夠盡孝!」
二人一聽,認為這青年有孝心、屬良民,便說道:「你快回去,關門閉戶,在門外面放一攔門棍,我下令凡見有攔門棍的人家就不斬首。」
壯漢背著老娘往家跑,遇到正想外逃的本村兄弟,就急切地說:「快快回村和鄉親說!家門口放上攔門棍,就可免遭殺頭,保全性命。」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家家都返回家中,在門口放上攔門棍、躲過了一劫。
版權聲明:歡迎轉載、轉發|投稿信箱:xiaonian@xiaonian.com|商務合作:13361023835|推送排程(除紀念日、節假日)周一國事/周二家事/周三天下事(宗教)/周四生老病死/周五人情世故/周末回憶錄*本文涉及原始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第一時間妥當解決。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素衣輕語原創長篇小說《等你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