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
圖片來源:新華網
6 月 11 日新發地批發市場發生疫情以來,國內累計本地報告新增確診新冠肺炎病例 106 例。
自 6 月 16 日起,北京市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調至二級。
而就在 10 天前(6 月 6 日),北京市的應急響應剛剛降為三級。
在國內疫情控制趨於平穩的形勢下,北京的疫情讓人高度關注。北京疫情會比之前的情況更嚴重嗎?
丁香醫生為大家解讀一下——
1
北京調整至二級意味著什麼?
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 級)、重大(Ⅱ 級)、較大(Ⅲ 級)和一般(Ⅳ 級)四級。
其中,二級響應屬於第二高級別的響應,包括 13 種情況可以發布二級響應(詳見文末附錄)。
應急響應級別更重要的是為相關部門的工作做指導。
也就是,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分別需要做好應對準備和措施。
而對於北京居民來說,生活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
嚴格農貿市場、菜市場、餐飲店、單位食堂等場所的防控措施,全面規範開展環境消殺,並加強監測,對地下陰冷潮溼的經營場所全部關閉。上述經營場所從業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和手套。
恢復各年級線上教學,高校學生停止返校。
非必要不出京,確需離京的要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本市停止開放籃球,排球,足球等團體性及對抗性運動項目,關閉文化娛樂場所以及地下空間健身場所等。
在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的條件下,可以舉辦一百人以內規模的會議或召開視頻會議。
恢復社區封閉式管理,測溫、查證、驗碼、登記等四項措施後才能進入,中高風險街道鄉鎮所轄小區外來人員及車輛禁止進入,高風險街道鄉鎮轄區小區全封閉,人員只進不出。
調整公共運輸限流比例,控制滿載率,落實消毒通風、體檢檢測佩戴口罩,留觀區設置發熱乘客移交和信息登記等項防控工作。
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室內公共場所及公園景區限流30%,實行分時段預約限流、遠端疏導等防控措施。
室內外體育健身場所實行預約限流措施,停止開放籃球、排球、足球等團體性及對抗性的運動項目,關閉文化娛樂場所及地下空間體育健身場所、遊泳館等。
在十類人員核酸檢測應檢盡檢的基礎上,對過去14天內到過新發地、玉泉東、天陶紅蓮市場等重點區域人員及密接者落實檢測全覆蓋,並根據需要擴大檢測範圍。
對養老、福利、精神衛生等特殊機構場所,執行嚴格封閉式管理,重點防控輸入性疫情和內部疾病傳播。
堅持門診預約掛號制度。
停止開放境內跨省區團隊旅遊業務。
堅持科學佩戴口罩,隨身攜帶口罩,醫療衛生等專業機構從事公共服務人員等必須佩戴口罩,小於一米近距離接觸,處於人員密集、封閉擁擠場所,必須佩戴口罩。
非必要不聚餐、聚會、聚集,嚴防人員扎堆。開展活動時,儘量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離。人員密集場所要加強通風,嚴格按規範加大清潔消毒的頻次和範圍。
商務樓宇、商超、酒店、賓館、餐館、工廠、工地、各類門店等公共場所和建設場所,需做好體溫監測、日常通風消毒和健康寶綠碼查驗。
二級響應級別下,不需停產停工,但要下調辦公樓宇到崗率,鼓勵遠程、居家等彈性辦公,鼓勵錯峰上下班。
2
病毒測序顯示接近歐洲流行株
意味著這次的病毒更厲害嗎?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 6 月 15 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的病毒毒株更像歐洲的毒株。」
這說明:此次可能是境外輸入病例引起的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流行株」並非是說一定來自歐洲國家,像是美國病毒毒株也是來自歐洲,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學調查來進行溯源。
從目前發現的證據來看,有觀點認為可能是進口三文魚在捕撈、加工處理過程中沾染了病毒,然後在冷凍環境下,病毒得以進入國內,並感染人。
病毒接近歐洲流行的主要毒株為這個說法提供間接證據,但是仍然要靠更多更廣泛的採樣和流調才能搞清楚具體情況。
吳尊友接受採訪時也提到:
對於病毒本身的變異來說,從今年一月份到現在,全球的追蹤觀察沒有(發現)大的變異,它的傳染性、致病率和以前的是一樣的。
在中國觀察到的、在歐洲的、美國的、其他國家的、全球的,基本是一致的。
圖片來源:新華網
3
全國會面臨全新一輪大爆發嗎?
雖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人員仍是新冠病毒「易感人群」,但全國新一輪大爆發可能性很小。
疾病的爆發需要傳染源,易感人群,傳播途徑等因素相互配合。
這次的傳染源被迅速找出並限制其傳播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表示:
「可能有一些被感染的人群還沒有被發現,並繼續造成進一步傳播,這種風險是存在的,要高度重視,加強篩查。
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背景下,出現輸入性相關的感染、小範圍的聚集性發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疏忽大意而導致爆發。」
因此,在發現病例之後,北京疾控部門做了大量的流調,同時搭配核酸檢測以篩查感染者,以控制傳染源。
同時,北京相關部門也採取了前文提及的多項措施。
以上都使得我們能夠在早期找到潛在的傳染源、限制傳播的可能性。
切斷傳播途徑是每個人都能夠參與的
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主要還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
如果大眾能繼續堅持:少聚餐,少接觸,勤洗手,戴口罩等被證明有效的措施,就是在為控制疫情做努力了。
夏天雖然不是呼吸道疾病的傳統高發期,但我們也不應大意,而是應該在注意日常防護的同時,更加注意餐飲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圖片來源:新華社
對於我國而言,防控新冠疫情的目標是:保持不發生本地傳播或者使傳播維持在較低水平,直至研發出安全有效的 COVID-19 疫苗,並廣泛接種以形成人群免疫屏障。
最後,分享張文宏教授在個人微博中的兩段話:
新冠病毒相對於歷史上的其它呼吸道病毒,其傳播規律並無特殊,對於散發病例我們只要維持目前的聯防聯控體系,傳播指數可以很快下來,我們可以復歸零病例狀態。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會持續處於「接近零(本土)病例」的狀態,而並非「無病例」,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要因此採取過度防疫,終止經濟和民生的復甦。
附錄
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可以發布二級響應的情況:
(1)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6天)發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關聯的疫情波及2個以上的縣(市)。
(2)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發生流行,在一個市(地)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多點連續發病20例以上,或流行範圍波及2個以上市(地)。
(4)霍亂在一個市(地)行政區域內流行, 1周內發病30例以上,或波及2個以上市(地),有擴散趨勢。
(5)乙類、丙類傳染病波及2個以上縣(市),1周內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尚未造成擴散。
(7)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擴散到縣(市)以外的地區。
(8)發生重大醫源性感染事件。
(9)預防接種或群體性預防性服藥出現人員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並出現死亡病例,或出現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發生急性職業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內外隱匿運輸、郵寄烈性生物病原體、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內人員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合作專家李加、馬騰
策劃Jame BruceLI
責編feidi、王姐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
合作專家李加
公共衛生執業醫師
合作專家馬騰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