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人生第一次》首播。
這是一部由央視網、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騰訊視頻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一經播出,便得到一眾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2。
2020年伊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我們的生活仿佛被蒙上一層灰色。《人生第一次》記錄片的出現,就像一道陽光,穿越層層陰霾照亮了我們的生活。
《人生第一次》紀錄片精選了12個人生「第一次」:在時間上,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上學、成家、立業、退休、養老,直至再見的不同人生階段;在空間上,它展示了醫院、學校、軍隊、村莊、工廠、老年大學等不同的人生場景。
下面,我將從這部紀錄片的臺前幕後為你講述,帶你走進這部《人生第一次》。通過對主題講述、拍攝手法、表現形式、情感表達四個方面的感悟分享,讓你在感受他人人生第一次的同時,帶你回顧你所經歷的那些「人生第一次」!
12個人生第一次主題,由出生到告別的娓娓道來
上面這張圖片是《人生第一次》的官方宣傳海報,左右對稱的布局下,由出生到告別的閉環設置下,展示的是12個人生「第一次」的背影圖。12個背影的集合下,展示的是十二個不同年齡、不同場景、不同階段的人生經歷。
「朋友」十二畫,「戀人」十二畫,「愛人」十二畫,「家人」十二畫,「十二」是四季的寫照,「十二」是一生的縮影。
該片的總導演是曾拍攝《人間世2》的秦博,他與十二位分主題導演一起,將鏡頭對準了普通中國人的12個人生「第一次」:從前半生的出生、上學、長大、當兵,到上班、進城、買房、結婚,直至迎來後半生的退休、相守、養老和告別。
透過主題「出生」、「上學」、「長大」和「當兵」,我在孩子們身上仿佛看到了曾屬於我的童年,那充滿著無憂無慮的築夢時光;
透過主題「上班」、「進城」、「買房」和「結婚」,我在成年人身上看到了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在,那被夢想和壓力充斥的現實世界;
透過主題「退休」、「相守」、「養老」和「告別」,我從老年人身上我們看到同樣屬於我們的未來,那因年老而到來的生命餘光。
《人生第一次》用它獨特的視角和鏡頭語言,用平凡無奇、簡簡單單的12個「第一次」,勾勒出人生的清晰輪廓,向世界、向中國展示著平凡生活的「人生圖鑑」。
鏡頭後的耐心孕育鏡頭前的真實,展現平凡生活的稀鬆平常
①「蹲守式」拍攝下的艱辛,造就了真實中的驚喜
為了真實的展現每一個人生第一次主題的故事呈現,還原主人公最自然的狀態,《人生第一次》導演組選擇了「蹲守式」的拍攝手法。
2019年,12個拍攝小組,在1到6個月的拍攝時間裡,一天又一天在蹲守中搜集素材、篩選素材。雖然看似傻瓜式的大海撈針式拍攝,導演組卻也用最不打擾的方式,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中,最後為大家呈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意外驚喜。
《當兵》主題的主人公是來自長春的新兵們,他們選擇離開家人,去實現心中成為一名合格空降兵的夢想。因為傘兵必須經歷至少2個月的高強度訓練訓練才能完成第一跳,因此《當兵》主題的拍攝團隊為了拍攝新兵從入伍到完成第一跳的過程,蹲守了小半年的時間。
《告別》主題的背景之一是中華遺囑庫,為了搜集素材導演們選擇蹲點遺囑庫。在最初的拍攝時間裡,他拍攝的素材基本都是關於的房產、財產的遺囑內容。就在他因為素材的單一性而灰心喪氣時,蹲守中,他偶然間發現了記憶力驚人的巢老師。巢老師的老伴聶愛榮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巢老師在努力幫助老伴捕捉記憶的同時,選擇了遺體捐獻。正是憑藉「蹲守式」拍攝這一看似笨拙的方法,才為我們呈現出如此感人的告別故事。
正如導演秦博說的那樣:「每一個好故事,都值得等待。它需要時間的沉澱、拍攝對象的信任,讓拍攝對象忘記鏡頭的存在,留下最真實的一面。」正是因為紀錄片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為了保證每一個個體經歷的真實性,拍攝團隊沒有選擇討巧的方式,而是選擇用最笨的方法揪出那份真。
②技巧與笨拙的巧妙搭配,迸發出靈感的火花
"蹲守式"的拍攝方法雖略顯笨拙,但是蹲守並不代表單純的苦苦等待,導演組在蹲守中結合自身經驗,用敏銳的眼睛去捕捉可能具備美好故事的主人公。正如秦博和分集導演說得最多那句話,「你走到哪裡,這個片子就在哪裡。」作為一部觀察型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很多時候依賴於分集導演發現事物的眼光和看法。
除了笨拙的「蹲守式」拍攝,為了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攝製組還運用了技巧與笨拙的巧妙搭配。在拍攝《上學》主題時,面對幼兒園第一次入園的寶寶們,為了保證諸多不可控因素下孩子們的最真實深情,攝像組專門請來有自然紀錄片拍攝經驗的導演,將拍動物時常用的隱藏、遠離等方法運用於該紀錄片的拍攝。
正是憑藉技巧與笨拙拍攝手法的結合,才得以捕捉到一個又一個真實的畫面:第一次離開媽媽,有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有的孩子為了留住父母選擇躺在地上;有的父母不忍心放開孩子緊握自己的手;父母們選擇留在教室外、窗戶邊去觀察孩子的變化……
多重拍攝技巧的應用,讓孩子們最原始的真實、最本質的模樣展現的淋漓盡致,無論是他們的哭泣、單純,還是他們的活潑、靈動,無不讓屏幕前的我們不禁去回想兒時的自己。
③鏡頭前的真情流露,鏡頭後的耐心等待
《長大》主題的主人公是來自雲南鄉村漭水中學的留守兒童,正如紀錄片中說的那樣,這裡的孩子聽話的讓人心疼。就在同齡人在對父母撒嬌、發脾氣的時候,這些孩子已經有著獨立生活的能力。父母陪伴的缺失,讓他們喜歡把什麼事都憋在心裡。正如總導演秦博的描述,他們就像悶雷一樣,你不徹底的走進他們的內心,便無法與他們做到零距離的溝通。
因此,《長大》主題的導演孫功旭縱使因為拍攝進度而著急,但是為了將「長大」這一主題達到最真實的講述,他選擇了犧牲一些拍攝時間去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就在他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之後,他發現孩子們面對鏡頭不再拘謹,他們身上最為真實的色彩在鏡頭下表現的淋漓盡致。
鏡頭上最終呈現的那一個個美麗的微笑,是她們內心最純淨故事的表達。孩子們從開始的拘謹到敞開心扉,導演從最初的束手無措到最後的傾心交談,更是傳達了鏡頭背後的「成長」深意。
「點-線-面」的脈絡結構,分主題的細節交融
①以點帶面下的諸多細節,造就故事之外的驚豔
「點-線-面」脈絡結構:「初來乍到,請多關照。」這是《人生第一次》官方宣傳片上的一句話。《人生第一次》用「點-線-面」狀脈絡結構的呈現,將12個人生第一次,以點帶面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透過一個又一個人生的關鍵時間點,由最初的呱呱落地到最終的無聲告別,紀錄片將平凡中國人的一生,用簡單又獨特的視角進行了講述。以點帶面、見微知著,這不僅是中國人平凡生活的巨幕式演繹,更是對生命哲學最真實的記錄。短視頻創作背景:在短視頻行業得以迅速發展的2017年,《人生第一次》便開始了紀錄片的籌備。但由於短視頻這種可複製的流水線形式,導演組發現拍攝對象的單一化、片面化使得呈現出的作品在影片風格和敘事方式上顯得千篇一律。正如導演所說:「然而明明一個好故事,呈現出來後,作品真實性卻被削弱,甚至無法表達我們最初的感動」。因此,導演組決定將視角鎖定於普通中國人的個體命運,他們將焦點聚焦於國人個體節點的命運起伏,他們要拍最真、最美的東西。正是基於這樣的創作理念,才有了最終的團隊成員、最終的工作室、最終的樣片匯總以及最終的「人生第一次」合作。
影像細節:《人生第一次》紀錄片不僅在拍攝中對細節拿捏得當,在最終的影像表現上多處呈現著高質量的細節標準。皮影開篇:用傳統皮影戲的方式,將人由出生時的剪掉臍帶,到一路奔跑直至離開世界的人生過程進行了展示。以傳統皮影戲為背景的動畫創意,看似平實無華,卻又讓人無法忽視。分主題英文釋義:紀錄片的每一個中文主題下都會搭配一個英文標題,英文釋義的細節無不讓人心生溫暖。譬如《告別》主題的英文標題為「Please Remember Me」(請記住我),《上學》主題的英文標題為「Joys and Tears of the Childhood」(童年的歡樂與眼淚),《相守》主題的英文標題為「The Kitchen of Love」(愛的廚房)。
②選題視角獨具匠心,人生立意價值引領
選題視角:《人生第一次》紀錄片,通過12個人生主題,用獨特的鏡頭視角記錄下每一個選題的深刻性。12個短篇下講述的不僅是人生的點滴痕跡,更折射出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經濟的關係。透過它,你會看到貧困鄉村、留守兒童、醫患關係、買主賣主.....這一系列的時代剪影、人生剪影,折射出的是中國人精神上的成長和光芒。人生立意:《人生第一次》用以點帶面的敘事結構,用見微知著的細膩筆法,闡釋著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它用鏡頭引領觀眾視角,去發現不同社會群體下的生活面貌和社會現狀,不僅在無形中讓觀眾產生關注弱勢群體的啟示,更讓觀眾在不自覺中樹立更為積極、更為奮進的生活態度。稀鬆平常的生活點滴下,感動你我的,不僅是社會責任感的傳承、更是人生價值的傳遞。
③分主題主人公的真實演繹、故事講述人的深情講述
主人公選取:為了詮釋人生第一次的各個階段,紀錄片並沒有將視角固定在一個主題、一個個體身上。而是採用多主題、多個體的講述方式。根據每一個分主題,選取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工作環境下的多個主人公進行拍攝。這樣的安排,不僅使不同主題達到了最大程度的飽滿,還在每一個主題中通過不同主人公視角的講述,將主題內容在對比、互補中得以豐富和拓展。故事講述人:為了對節目內容進行更加充實的呈現,讓每一個人生主題變得更加真實有質感,故事講述人形式應運而生。《人生第一次》團隊基於與紀錄片主題與故事經歷的契合性,邀請了塗松巖、高亞麟、王耀慶、韓童生、辛柏青、郎月婷、張鈞甯、寇振海、阿雲嘎等12位明星講述人。通過對每位故事講述者在配音前觀看視頻、闡述觀片感受的細節設置,讓觀眾能夠更加自然的融入到紀錄片的觀看之中。這就像一架橋梁,將觀眾、紀錄片主人公與拍攝團隊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結語之情感傳遞
《人生第一次》紀錄片,用它獨特的拍攝視角,將老百姓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進行最溫情、最真實的故事講述和情感傳遞。正是因為它的平凡和不加雕琢,更讓我看到了不同生活境遇下的殘酷與美好。
人生,一個豪邁有浩瀚的詞語,人的一生到底有多長,我們也許無法知曉,但是人生中所要經歷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是什麼,《人生第一次》紀錄片為我們給出了答案。當我們在因為生活的的磨礪而咬牙前行時,它讓我們看到了有些人其實比我們更加艱難。
這個團隊,用誠懇和真實為我們記錄著人生的含義。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個細節是,在主題《上班》的結尾,紀錄片播出了主人公王紹軍因意外燒傷的信息,看到那一幕的我不禁淚如雨下。雖然我們都喜歡圓滿時的結局,但紀錄片的導演們為了保證記錄的真實性,依舊選擇將這一悲痛的信息進行了公布。這種老老實實地記錄,誠誠懇懇地表達,讓我看到了《人生第一次》團隊的誠懇和真實。
有些人用平凡生活中的高光時刻來詮釋《人生第一次》,在疫情的籠罩下,這些生活中的高光時刻顯得更加明亮耀眼。那些在困難面前、在挑戰面前、在危險面前,不言敗、不氣餒的勇氣和溫度,是我們最為珍貴也最為絢麗的高光時刻。
人生第一次,唯此一生、唯此一次,願你足夠熱愛、足夠珍惜、足夠精彩,願你在細微生活中勇敢前行。
作者:遇見自己cc,985高校碩士畢業生,目前是一位萌新工程師、一個喜歡閱讀、記錄和養花的女生,希望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分享,一起遇見不斷成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