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蔣彪,上一篇文章《生死萬歲殿---趙光義駕崩》我們講了趙光義終於走到了自己的人生的終點。接下來就是宋朝第三個皇帝宋真宗---趙恆繼位。在剛即位之初沒有什麼大的事情發生,比較重要的有當趙光義剛駕崩的時候,十全太監王繼恩和皇后李太后想違抗遺詔另立原來的皇長子趙元佐的兒子為皇帝,最終被呂端宰相阻止,現皇太子趙恆才能繼位。另一件就是宋真宗趙恆即位後,聽從王欽若的建議免除百姓陳年賦稅。今天我們講的主角不是宋朝,而是党項中興聖人---李繼遷。
李繼遷向宋朝求和,宋朝不僅同意了,並且還把定難五州的所有權都還給了李繼遷。党項人在狂歡,漢人在憤怒。趙恆和他的大臣輕飄飄的一句話,就把十多年無數戰士的生命、無法計算的物質投入都毀掉了。當時宋朝給的理由不妨用下面的疑問來代替:
疑問一:定難五州很重要嗎?沒有它過不了日子嗎?
疑問二:就算全都得到了,能保住嗎?得用內地多少錢糧、多少壯丁、軍人去填坑?
疑問三:趙恆比趙光義更強悍嗎?還要再派五路大軍攻打西夏,拖垮宋朝嗎?
疑問四:定難五州對李繼遷太重要了,得不到就會沒完沒了鬧下去.
怎麼辦?回到最初點,定難五州對宋朝不過就是個外快,不管多肥多好,都得平靜安定才能收進腰包,現在已經是禍害了,那就別留著他了。
隨後兩年契丹邊境極其安靜,宋朝很不安,真實原因是契丹戰神耶律休哥死了。不過,接下來幾年,宋遼就會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澶淵之戰,後來的事情,我們以後再說。今天我們主要講李繼遷。
誰竟然能夠想到李繼遷是如此的忘恩負義。剛把定難五州給了他,他就把宋朝送給靈州的軍糧給打劫了。可是趙恆卻選擇了容忍,原因就是因為宋朝需要隨時應對契丹的襲擊,若是兩線作戰,則必敗無疑。在李繼遷在西北地區亂折騰的時候,宋朝宰相張齊賢對趙恆說:「陛下,請給潘羅支王爵的稱號.」潘羅支,靈州西北吐蕃人六穀部的酋長。是吐蕃人最強的一個分支,這時盤踞在河西走廊西涼府一帶(今甘肅武威)。趙恆同意了,這在當時是一步閒棋,沒有人會意識到不久後,這對整個東亞都有著怎樣巨大的意義。
李繼遷擊敗潘羅支,奪取了河西走廊!潘羅支宣布投降。但明顯是詐降,李繼遷昂然吞之。就算是詐降,也不過就是風險大一些,警惕性再高一些也就可以了。雙方一拍即合,迅速舉行投降大會。大家不要忘了,現在潘羅支可是宋朝的朔方節度使,可是宋朝的人。這個大會辦的熱烈,真誠、宏大、傳統。因為潘羅支做的實在太到位了,他把自己以及六穀部全族首領都集中在一起,會場外也沒有伏兵。就這樣,投降大會在一片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圓滿結束了。李繼遷成了定難五州,西平,涼州,甚至整個河西走廊的主人,他心花怒放,帶著這樣的頭銜開始往家走.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間伏兵四起,那是吐蕃人六穀部全部家底,大家齊心協力,一起歡送把李繼遷直達地獄。李繼遷中箭逃跑,勉強回到西涼城,立即躺倒,沒過幾天,就傷重而死了。
打不死,錘不爛、拖不垮的李繼遷就此謝幕,起於詐降,死於詐降,真的是報應或者宿命嗎?這一年他四十一歲,正當壯盛之年,死得實在太早了。回顧他的一生,是這樣堅韌不拔,波瀾壯闊,充滿了不屈和挑戰,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民族獨立與強盛,他自始至終在奮鬥,比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活得精彩萬分!
下一篇,我們來講極其重要的一場戰爭---澶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