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因為一個美國高中女生穿旗袍,
推特上吵翻了。
有人說是「文化挪用」,
有人認為是「文化欣賞」,
妹子本人說:我就是覺得好美。
到底咋回事?
對美國高中生來說,畢業舞會可是別具意義的一件大事。但美國猶他州女高中生凱齊婭·多姆沒想到,自己為畢業舞會特意選擇的一身旗袍,透過社交媒體這個特殊媒介,居然讓她成了輿論焦點。
多姆居住在猶他州鹽湖城城郊一處白人為主的社區。上個周末,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組照片,包括個人特寫以及與舞伴、同學的合照。最搶眼的是,照片中的她身穿一襲印花紅色旗袍。
沒想到,這件紅色旗袍讓她「火」了,但網友「火熱」的兩極化評論實在讓她有點懵。
在超過一周的時間裡,多姆的推特粉絲從幾百增長到了超過2萬,她還收到了成千條站內消息,一些人言辭之激烈出人意料,但也有不少人留言表達支持。
在持反對意見的網友評論中,傳播最廣的是推特名為Jeremy Lam的用戶4月27日的轉發評論:「我的文化不是你的舞會禮服。」
截至5月1日下午,這條推文已被轉發超過4萬次,被點讚超過17萬次,還有上千條評論。
Jeremy Lam後來還在帖文下留言解釋說,他認為,旗袍是中國女性自我解放的象徵之一,這一服飾通過美觀、吸引人的外觀展現女性特質、自信以及性別平等,但如果中式旗袍成為美國消費主義的對象並迎合白人觀眾,是不妥的。
「旗袍原本沒有形狀,是很寬鬆的服飾,用於中國女性做家務時穿。」
「隨後經過改良,並增加了刺繡,成為可以在公眾場合穿的合身服飾。但在極端父權壓迫時期,女性不被允許穿旗袍。」
「但是,讓旗袍成為美國消費主義的對象,用來迎合白人,就等於是殖民意識形態。」
另一中國網友稱:「如果你『欣賞』和『喜歡』我們的文化,你應該知道這是我們的傳統服飾……你讓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文化挪用,而非文化欣賞。」
「就算對小部分中國人來說沒問題,但並不代表對所有中國人都沒問題。我們的傳統服飾不是用來給你們增加時尚感,或者讓你更具異域風情的。旗袍背後有著很長的歷史,白人並未參與。」
也有不少網友回擊說,這類批評屬於小題大做。
社交媒體上也不乏支持多姆的人,其中還有不少亞裔。他們表示,並沒有因多姆選擇穿旗袍感到被冒犯。
其中,推特名為Stephanie Chan的用戶說,作為華人,與他人分享文化時尚是很驕傲、也很愉快的經歷,也很喜歡多姆帶著自信穿上旗袍的樣子。
「這根本不是冒犯,它沒有用來嘲笑任何人。大家應該停下來,不要發生什麼事都覺得自己被冒犯。」
對於種種質疑,多姆解釋說,她不是種族主義者,更無意冒犯其他文化,自己是因為旗袍之美才選擇穿著旗袍,想要展示對中國文化的欣賞。
她回憶說,自己是在鹽湖城市中心一家古著店看上這件中式紅裙的,當時還不知道這件裙子叫作「旗袍」,但一眼就看中了它的設計。
至於拍照姿勢引發爭議,多姆解釋說,她和朋友們是受到一個Youtube視頻網站上網紅的啟發,沒想到這些會被解讀為在文化上有冒犯性。
多姆說,自己最初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僅限於歷史課所學以及網上瀏覽過的一些資料,自己也是上網搜索出這種裙子叫旗袍以及它的正確讀音。她還特意在網上看了一些有關旗袍設計師的視頻。
「我很喜歡閱讀旗袍與女性在社會中角色的相關內容,如果旗袍真與女性賦權有關,那么正是我這個年紀女性應該去了解的知識。」
多姆告訴記者,她有一個多元文化的家庭,有家人來自紐西蘭、墨西哥、德國等國家。多姆說,了解其他文化的重要性,恰恰在於可以幫助人們摒棄種族歧視。
多姆的母親梅莉薩•道斯說,家人一直努力為女兒營造多元文化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在多姆上三年級時特意讓她轉學到當地一所更多元化的學校就讀。「我希望她能夠接觸更多文化。」
近年來,受全球化影響,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與衝突也日益凸顯,「文化挪用」一詞也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火星哥」布魯諾·馬爾斯的音樂被批「文化挪用」模仿黑人,林書豪的髒辮造型也曾遭黑人球員抨擊,時尚行業中「文化挪用」更是「飽受詬病」。
「文化挪用」到底是指什麼?
百度給出的解釋是「文化挪用的本意,近似於文化剽竊,就是將本不屬於本地的異域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資源借用過來,從而對本地的文化形成影響,也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和現象」。
《劍橋詞典》給出的解釋則是「使用不屬於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在並不理解或尊重該文化的情況下」(the act of taking or using things from a culture that is not your own, especially without showing that you understand or respect this culture)。
有人類學家研究認為,文化借用、文化挪用、文化交流等都是「文化進化」和不同文化融匯的一部分。
對於「文化挪用」的爭議一直存在。反對者能夠舉出很多錯誤的例子,尤其是當被挪用的對象是少數民族文化或者被認為是主流文化之下的文化,往往伴隨著壓迫和剝削。
支持者則認為,文化自存在以來就是文化挪用的產物,有時甚至是良性的、互利的。例如,《星球大戰》挪用了黑澤明的《戰國英豪》,而後者其實也挪用了莎士比亞戲劇的元素。
其實,很多外國人都曾經穿過旗袍。
安妮·海瑟薇在電影《一天》裡,穿了一身藍色的旗袍。
澳大利亞演員妮可·基德曼曾被譽為最適合穿旗袍的歐美女星。
"小赫敏"艾瑪·沃特森穿了一身白色旗袍出席2005年英國溫布爾登網球賽開幕式。
格蕾絲·凱莉穿起旗袍來,優雅動人。
在推特上,支持者和反對者似乎「水火不容」,但在國內媒體,中國網友則顯得相當淡定。
有人認為「穿個衣服而已」,沒必要「抬槓」。
「這說明人家欣賞我們的文化。」
「這種服飾沒有歧義吧,想穿就穿。」
還有人表示「網友們真的很嚴格」。
你怎麼看?
來源:新華國際 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