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中國觀眾從未想到,我們有一天,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電影,距離片子的日本首映,已經過去了二十一年。
然而,當《summer》的音樂響起,我們依然可以想起那個陽光明媚的夏天——《菊次郎的夏天》
電影《菊次郎的夏天》1999年在日本上映,曾獲得第52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豆瓣評分高達8.8,是觀眾心目中的「夏日必看電影」。
影片講述了自幼喪父同奶奶一起生活的小學三年級男孩正男為了尋找母親,暑假中在鄰居阿姨及其遊手好閒的老公菊次郎(北野武飾)的幫助下,踏上了一場充滿奇遇的溫情夏日之旅。
炎熱的東京街頭,小男孩正南無神的小眼睛嵌在嬰兒肥的臉上,有點木訥,不說話的時候,甚至顯得有點陰沉。
他沒有爸爸媽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車禍去世,母親離家出走後杳無音訊。
無意中,正南得到了母親的地址,遂決定前去愛知縣一探究竟。
鄰居家歐巴桑發現了他的計劃,想幫他卻又不太放心,便讓自己的老公菊次郎陪他前往。
這位大叔不是個好東西,流裡流氣,好色好賭,脾氣暴躁,還沒上路,就把路費輸光了,還疏忽照顧,讓正南差點被拐走。
因為沒錢,兩人只能步行前往,一路上,菊次郎帶著正南招搖撞騙,偷車、扎爆輪胎、偷吃別人的東西…
雖然行為舉止猥瑣又無賴,但他保證會帶正南見到自己的媽媽,從來沒有怨言和退卻。
這一路走來,他們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流浪詩人、善良的酒店前臺、性格迥異卻同樣熱情的戀人、放屁很大聲的護林員、黑幫打手、面噁心善的飛車黨…
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突發困境:等不到車的兩天兩夜、汽車拋錨的凌晨、空無一人的公路、惹上麻煩的夜晚…
就這樣,兩人跌跌撞撞,歷經艱險,終於來到了愛知縣。
然而,和媽媽相見的畫面,沒有正南想像中美好,媽媽早就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孩子和丈夫。
正南內心十分沮喪,媽媽已經是別人的了,他還是一個沒有爸爸媽媽的小孩。
為了安撫小男孩受傷的心,菊次郎想盡了一切辦法,各種惡搞,帶著正南玩各種稀奇古怪的遊戲。
在湛藍的天空下,綠油油的玉米地裡,清澈的小河中,都有菊次郎與正南的身影,菊次郎在幫助正南重獲快樂的旅程中,仿佛擔當了一個父親的角色。
介紹這部電影的時候,"夏日必看""溫暖動人"是常常被提及的詞,但是仔細看完電影後,你會發現,在瀰漫著惡搞、戲謔的氣氛之中,電影的內核卻有點悲傷和難過。
公園裡的偷雞大叔,撞了人就跑的司機,另嫁他人的母親,這些不美好的經歷,北野武都選擇了用一種開玩笑的方式來講述,用搞怪衝淡了其中的悲劇成分。
事實上,這部電影是一則明媚溫暖的公路童話,也是一曲落寞扎心的現實哀歌,而影片中點綴著的現實元素,則多多少少與北野武的童年有關。
北野武的母親不曾拋棄過他,但他和母親之間的隔閡卻存在了很久,也很深。
小時候因為叛逆,母子的關係極度緊張,出來工作後,母親經常打電話向他要錢,而且態度很差。
北野武總感覺,自己的母親是個貪得無厭、自私自利、說話刻薄的人,直到母親去世時,留下一封遺書:
吾兒,你生性不羈,媽怕你有天會一無所有餓死街頭,你的錢都在這存摺裡,共有一千萬日元。
原來,以前寄給母親的那些錢,她一毛都沒有花,全存了起來,母親表面上對他嚴厲刻薄,其實心裡比誰都關心他,只是這些愛一直都沒有說出口,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而北野武的父親,在他記憶中也是個不愉快的存在,他也叫「菊次郎」,是個很普通的油漆工,因為家境貧困,父親脾氣也不好,動輒打罵妻兒。
因為常年酗酒又不照顧自己身體的關係,北野武的父親後開始頻繁進出醫院,性子也變得很怯弱,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放聲大哭。
躺在病床上的他開始向北野武示弱:我很後悔以前沒能和你多說說話。
電影中,北野武藉故事與自己的父親做了和解:兩人夜遊廟會,菊次郎因為耍賴搞怪被黑幫分子痛扁一頓,正南跑去藥店幫他買消毒止血的藥,正南一邊給他擦,菊次郎一邊在說對不起。
很難說這一段裡沒有北野武對父親自己缺席的映射,在世的時候沒有對孩子說過對不起,那便在電影中替他說了罷。
有人說:這部電影溫情得,不像北野武的作品,因為他以往的作品《極惡非道》《大佬》《奏鳴曲》《性愛狂想曲》等中,總是充斥大量黃暴元素。
但在《菊次郎的夏天》中,卻是無窮無盡的清新、可愛,像是一個黑社會老大,在半輩子打殺過後,突然「從良」,寫的一封溫柔情書。
燦爛刺眼的陽光、碧空如洗的藍天、微風蕩漾的稻田;西瓜、蟬鳴、海灘、花襯衫、夏日祭…
充滿日本神話背景的幻想:充斥著焰火的荒城,孩子和媽媽在熾熱中被裹挾;
或許,這不僅是一部兒童電影,而是一部,讓北野武借著記憶中的夏天,懷念雙親、自我救贖的作品。
那個像黑幫老大,臉色鐵青的硬漢,也不過是一個,敏感內向,老實巴交的小男孩,就像每一個不曾被理解和注視,只能獨自野蠻生長的,小小的你我。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在當貝影視搜索觀看哦~
智能電視下載當貝影視,更多精彩一搜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