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的決定》日前發布。經專家評審,面向社會公示,獎勵委員會審議通過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項成果獲獎。
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厲震林教授所著的《中國電影表演美學思潮史述(1979-2015)》,獲得著作論文類一等獎。
開展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獎工作,是教育部為表彰獎勵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績,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成果,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舉措。該獎項自1995年設立,每三年評選一次,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共有5667項優秀成果獲獎。
本屆評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以多元分類評價為抓手,重點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研究,決策諮詢與社會服務研究,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新興和交叉學科研究,有力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一批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力作脫穎而出,充分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中國電影表演美學思潮史述(1979-2015)》填補和完善了新時期電影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極大地完善和豐富了新時期文化史、產業史、思想史和政治史的研究內涵以及精神等級,根據新時期電影表演美學的內在發展以及邏輯,劃分為若干的歷史分期,明確並深度剖析斷代的美學主體思潮,並且對重要表演美學現象進行個案研究,發現和總結新中國電影表演的經驗得失,糾正目前社會以及文化界對於電影表演的某些表演認知誤區,為社會以及文化界提供正確的表演美學觀。
在中國電影的史述實踐中,電影表演美學史是中國電影史較為薄弱甚至殘缺的一個部分。它緣於在數位技術發展之前的很長一個歷史時期,表演藝術是以演員的身體作為創作材料,又以它作為作品的呈現方式,乃是材料、主體、作品集於一身,許多神來之筆以及靈感難以運用可以重複的科學手段加以驗證。同時,電影表演又與導演的指導密不可分,加上電影的分鏡頭表演方式,都使表演藝術特有的「風度」和「眼神」較難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它的「真相」也不容易被「看清」,故而電影表演也就往往成為電影學術研究的薄弱環節甚至盲點。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厲震林長期從事電影和戲劇的演員與導演文化研究,2010年以來開始以新時期電影的表演美學史作為研究中心,深入考察在歷史範疇中以及在大歷史文化發展中的表演美學「大勢」和「精神」,其《中國電影表演美學思潮史述(1979-2015)》即為重要成果之一。
責編:劉佳奇 黃墨寒
排版:葛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