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在「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優秀影視作品巡迴展映期間,本作者有幸在活動期間見到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董小玉教授,並對董院長進行了文字採訪,記錄如下。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董小玉
1、請您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董小玉: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是西南大學百年辦學歷史上充滿活力的年輕學院。2006年4月,應時代和學科發展之需,由原西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原西南農業大學信息中心部分專業聯合組建了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揭開了學院發展嶄新的一頁。
學院師資隊伍學緣、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性強。現有教職工44人(含退休教師1人),專任教師30人,其中教授6人,外聘教授2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8人,特聘副教授1人;獲博士學位者17人,在讀博士6人,具有博士後經歷4人,中青年教師佔學院總人數的85%。現有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4人,教育部新聞傳播教學指導委員1人,重慶市名師1人,重慶市學術帶頭人2人,全國專業學會副會長2人。
學院採取「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的學科發展策略,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設有新聞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三個本科專業;有新聞傳播學、戲劇影視學(與文學院共建)2個一級學科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授權點(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有傳媒文化教育、傳媒產業教育、藝術美學、語文課程教學論等4個博士培養方向。截止到2014年9月,學院有在校本科生722人,碩士研究生234人,博士研究生25人,留學生6人。
學院彰顯「開放•融合•實踐」的辦學特色,已成為西部新聞傳媒教育高地。學院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寫作》)、全國大學生精品通識課程1門(《寫作》);新聞傳播學學科獲批重慶市重點學科,新聞學專業獲批重慶市特色專業,新聞採寫教學團隊被評為重慶市市級教學團隊。學院教師先後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5部,專業教材40餘部,建有新聞傳播研究中心、文化傳播研究中心、影視傳播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大後方電影研究中心等4個研究機構。
學院堅持「以科研帶教學,以教學促科研」,科研成果豐碩。教師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6項,國家廣電總局項目2項,重慶市縱橫向項目40餘項,承擔重慶市教改項目4項(其中重大項目2項),總計科研經費400餘萬元;出版專著20餘部,發表核心論文200餘篇。教師成果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重慶市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學院堅持「開放辦學、國際化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院先後與美國俄勒岡大學新聞傳媒學院、英國格林姆斯比學院等多所大學和科研結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學生互換關係,先後聘請美國俄勒岡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Tim Gleason教授、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趙月枝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張振華教授、清華大學劉建明教授、北京大學龍協濤教授、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四川大學蔣曉麗教授等30餘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先後支持8名專業教師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伊利諾伊香檳分校,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或訪學。自2005年以來,學院共有46名學生赴國外(境外)名校交流和實習,佔學生總人數的6.5%;有67人赴國(境)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機構繼續深造,佔畢業總人數的9.5%;學院先後接收來自奈及利亞、泰國、越南、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20餘人。
巍巍縉雲人為峰,悠悠嘉陵帆再揚。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新聞傳媒學院將秉承「開中外視野、立時代精神、辦特色教育、育傳媒人才」的辦學理念,銳意進取,不斷奮鬥,努力將我院打造成為特色鮮明的傳媒教育重鎮。
2.學院在影視傳媒方面的辦學特色。
董小玉:學院以「開中外視野、立時代精神、辦特色教育、育傳媒人才」為辦學理念,以「高理論性+強實踐性」為人才培養目標,打造特色專業,建設重點學科,著重培養思想品德良好,具有「四大一強」,即大文化、大藝術、大製作、大營銷、強專業的傳媒人才。建院以來,學院學生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香港《大公報》、美國《僑報》以及新華網、鳳凰網等報刊與網站上發表各類作品10000餘篇,先後獲得世界華人報業協會獎學金、南都獎學金、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科訊杯」高清剪輯獎、「齊越」朗誦節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項50餘項;
學院重視傳媒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構建文、理、藝相融合的學科體系,為學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持和智力保障;學生先後獲得中國旅遊小姐大賽冠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持人大賽季軍、中國和平大使大賽季軍、鳳凰網十大名博主、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十佳公益團隊等榮譽100餘人次。不少畢業生已經成長為新華社、中新社、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重慶日報》《安徽日報》等傳媒機構的中堅力量。
3.對學院影視傳媒專業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方向
董小玉:學院影視傳媒專業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形成了「縱橫連通」的專業教學指導思想,通過分類、分層的培養設置,「針對性、前沿性、創新性」的培養模式,培養「大傳媒、大文化、大技術、大藝術、強專業」的綜合性傳媒人才。「縱向連通」是指影視傳媒專業本科生教育和影視藝術研究生教育連通。研究生協助本科導師帶本科生;指導本科生學習、實踐和科研。本碩互動,教學、科研、實戰三位一體,促進他們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
「橫向連通」是指打破廣播電視編導、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專業區隔,實現不同專業協同創新。通過實踐綜合課程《電視欄目實踐》和實踐綜合平臺《傳媒視點》等,促進不同專業學生相互學習,培養複合型傳媒人才。
4.傳媒專業師資、設備器材投入情況
董小玉:從建院初,學院就樹立了「人才建院」的發展思路,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人才戰略,來加強傳媒專業師資的建設: 「引進來」:學院先後從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引進傳媒方向博士4名,從日本、德國、香港等引進人才3名。引進了原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莊稀海、煙臺電視臺主持人張秋麗等2名業界精英。同時,學院還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舉辦「傳媒大講堂」,先後邀請學界著名學者和傳媒業界精英100餘人進課堂,為學生帶來鮮活的業界資訊和前沿性的研究動態,開闊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
「走出去」:學院鼓勵教師深入傳媒一線,同業界實踐保持密切的互動;先後委派兩位老師參加高等學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的「千人計劃」,鼓勵專業教師到知名傳媒集團學習考察。學院支持教師積極提升學歷,改善人才結構;學院先後支持10餘名教師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攻讀博士學位,我院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的博士比例達到100%。學院也支持教師走出國門,學習世界一流傳媒高校的先進經驗;學院先後資助5人次,前往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做訪問研究,有力地提升了教師的國際視野。
從建院到現在,學院多方籌措資金800餘萬,加強設備器材的添置購買和升級換代,先後建設了音頻實驗室、藍箱演播實驗室、多媒體實驗室、後期編輯實驗室、博士生工作室(納入實驗室管理)等5個實驗室,建成了校級的實驗室示範中心「數字媒體實驗中心」,擁有中廣上洋、索尼、松下、尼康等一批專業級的高標清非線性編輯系統、高清攝像機、高清數位相機、高品質話筒等實驗設備,能充分滿足學生的數碼攝影、電視室外攝像、演播室室內攝像、演播室現場節目製作、影視照明實驗、播音主持、表演等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訓練和提升提供了充分的技術保證。
5.請介紹一下您本人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董小玉:我本科是學中文的,博士是文藝學方向;博士後研究是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的。同時,我在高校裡面一直做的是基礎寫作和新聞寫作的教學;這也使我的研究橫跨了人文學科的文學、新聞學、藝術學等領域,研究方向包括了寫作理論、文藝批評、新聞傳播、傳媒教育、語文課程論等方面。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這些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在科研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媒介形象流變研究》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專著《文學創作與審美心理》《新聞採寫藝術》分別獲四川省哲社科優秀科研成果2等、3等獎;《中國經濟轉型與文藝發展研究》《靈性的飛鳥:創作主體與藝術建構》《新聞採訪理論與實踐》分別獲重慶市哲社科優秀科研成果2等、3等獎(兩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華文摘》等報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在教學研究方面,主持的教改項目《建構師範院校開放式的多元寫作教學體系》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主講的《寫作》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主持的《開放·融合·創新——建構新媒體時代新聞採寫實踐性教學體系》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主講的《書報刊閱讀與評論》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先後主編了國家級 「面向21世紀課程」、「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四部。
在專業領域中,我還擔任了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重慶市新聞學技術帶頭人、西南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帶頭人等職務,努力用自己的勤奮、拼搏和努力為傳媒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6.畢業生就業情況
董小玉:我院影視傳媒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都在95%以上,他們活躍於各大傳媒機構、影視文化傳播公司和國有企業,比如湖北衛視的主持人趙怡敏,重慶電視臺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張超、吳多,安徽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吳豔豔,有很多同學已在電視臺、報社、政府機關、文化機構成為骨幹。
我院先後有100多名傳媒專業學生進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繼續深造,有80多名同學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紐西蘭昆士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留學。
一個個驕人的成績,記錄著學院傳媒學子的青春與夢想,彰顯著傳媒學子的底蘊與才華,凝聚著傳媒教師殷殷的期盼和悉心的指導,彰顯著我院傳媒教育的潛心探索和獨特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