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弦歌不輟——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

2020-12-23 金臺資訊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

編者按: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素有「復旦新聞館,天下記者家」之美譽。一個甲子以來,一代又一代復旦新聞人踐行「好學力行」的院訓,櫛風沐雨,守正創新,將復旦新聞學院建設成為新聞傳播學界的一座高峰。近期,復旦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從學科建設路徑、部校共建模式、新聞傳播學界業界新動向等角度,介紹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近五年來在新聞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與創新。

記者:復旦新聞學院90周年紀念活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在國內有90年歷史的新聞學院中,復旦新聞學院恐怕是首屈一指的。同時歷史傳承到今天,復旦新聞學院老而彌壯、老而彌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更讓人眼前一亮。我的問題是,怎麼理解復旦新聞學院歷史傳統與當下辦學特色?

答:正如各位所知,復旦新聞學院(系)有著90多年歷史,正在走向「百年老店」。老店之老,就是因為她有深厚傳統,這種傳統或者說底蘊,不會因人而廢、因事而衰。教育不是「放衛星」,工作也未必要燒「三把火」,還是需要紮實、踏實、老實,有銳氣勇氣,但不可心浮氣躁,要一茬接著一茬幹。

在復旦新聞學院90周年紀念活動中,我們概括了幾句話:服務國家的責任擔當、兼容中外的寬闊視野、潛心研究的專業精神、包容互諒的學術氛圍、引領創新的治學態度。這樣的概括,還是宏大敘事,不能曲盡細微之處。其實,看看每一堂課準備的時間,看一看每一篇論文參閱的文獻,看一看每個發言者的站位和角度,亦或是看一看每項工作的質量,就會發現,從整體實力看,復旦新聞學院的確具有特點與優勢。

在當下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我們特別重視「引領」二字:敢不敢、能不能、會不會「引領」;在同行之中,認同不認同、贊同不贊同我們具有「引領」之實,這應該是我們「心嚮往之」的追求。

記者:據我所知,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已經啟動。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復旦新聞學院學科建設路徑是怎麼樣的,國內新聞教育界同仁都非常關注,希望能夠分享一下您的見解。

答:幾年過來,隨著對新聞教育的理解和對學院情況的熟悉,我的頭腦似乎更加清醒。從傳統新聞教育的角度看,復旦新聞學院具有相當優勢,特別是通識教育以及對接業界「採編評」老三樣,底子比較厚,擁有一批資質、能力較強的教授、學者,並打造了規範的教學體系和專業標準。這是老本錢、老底子,彌足寶貴。但從時代快速發展的情勢來看,特別是從融媒體時代人才培養需要來看,還有不少欠缺。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略滯後於社會需要,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的問題並未解決。這也許是很多新聞學院面臨的突出問題。

在我看來,有幾點很重要。

一、立德樹人是根本目標。新聞教育也是意識形態工作。國家情懷,人民立場,一個都不能少。香港修例風波啟示我們,教育的偏失,新聞工作的薄弱,會給國家帶來多麼大的危害。這是我們的錐心之痛。應該明確,新聞教育一大「硬核」是政治立場、政治敏感,這個不能有任何含糊。用學術淡化乃至代替政治的觀點是有害的,也不符合實際。這一點明確了,就可以正確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二、政策導向是改進抓手。應明確,不論任何時候都應該把人才培養放在中心地位,強化思政評價,強化過程質量評價,強化在學質量與畢業生質量評價。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教育的兩個輪子。兩個輪子應該協調,堅決克服「五唯」頑疾。在新聞學科方面,論文比拼,項目比拼,已經把教育變成與製造業一樣的瘋狂工場;學歷比拼,帽子比拼,已經把能力與貢獻變成一種粗糙的「批發工作」。這有違教育初衷。

分數、升學、文憑、論文當然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元素,但不可「唯」,這是關鍵。

——不能讓急功近利的「政績觀」主導百年樹人的教育;

——不能提倡偏離教育本位的政策導向;

——不能助長浮誇、矯飾的學風;

——不能讓種種低價值甚至無價值的論文比拼分散教師們的精力。

這很難。但是,我們從即將開始的第五輪學科評估方案的改進中,感受到了改革的清風。

三,更加突出質量、專業和特色。對復旦新聞學院來說,我們鎖定的目標是主流化、國際化、數位化。這符合復旦新聞學院的實際,也充分考慮到現實需要。我以為,目標不必很大很多,但要充分體現實際與可能。貢獻要清晰可見,特色要更加鮮明,操作要循序漸進,成效要靠實踐檢驗。總之,我們的創新主要從這三個方向發力。

記者:復旦大學在中國新聞教育界率先創建了部校共建模式,學界普遍認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是最大的獲益者。中宣部、教育部也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作為部校共建的示範,作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院長,您認為在共建方面復旦的經驗有哪些可以分享?還存在著哪些改進、完善空間?

答:復旦新聞學院是國內第一家部校共建的院校,已有近20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給予學院多方面支持指導。應該說,復旦新聞學院能夠有這麼好的辦學條件,都離不開市委宣傳部給予的幫助。

部校共建目的是促進理論與實際、學界和業界、教學和實踐的進一步銜接、融合。新聞本是一門實務性學科,培養學生的一個目的是向新聞媒體輸送人才。這也是世界各國新聞界所認同的經驗。對複雜情況的判斷,對時事政策的理解,對新聞報導側重點的選擇及對產生影響的評估等等,這些都是新聞工作者每天要面對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夠把個人的感觸、感覺、感想變為對公共事件的建設性報導,把文化人寫作轉化成為國家總體戰略和地方發展服務,需要一系列專業素養的培養。而這種成體系、完整的培養,部校共建機制是有益和成功的嘗試。部校共建機制的一大特點,就是學院教育更多地吸收了一些有經驗的新聞從業人員。如果說有什麼還需要改進,我以為單有交叉任職還不夠,還要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更多地植入業界教師,吸收實戰的案例,更多地使學生們有在第一線實踐的機會。

記者:院長在中國新聞界以評論著稱。這裡想就新聞評論教育改革,請院長談一談看法,並提出改進建議。

答:我的職業生涯多為新聞評論寫作,從評論員到分管評論的負責人,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崗位。但我從沒有從學理層面做過深入研究。新聞評論是個整體概念,一方面,寫評論的未必研究評論,其研究對象是政策和問題;另一方面,研究評論的未必寫評論,其工作對象是文本和評論家。到復旦新聞學院工作後,使我有機會從兩個不同側面了解新聞評論究竟是什麼。這對我很有幫助。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也許是對新聞評論專業的一種形象概括。評論這門課很難講授,原因在於這門課真正的知識點並不很多,歸根到底它是一種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高水平的評論員很難培養。虛辭浮藻不能代替獨到而深刻的見地。從某種意義上說,評論工作者的知識結構既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多學科,又必須有較強的辯證思維體系支撐,或許還包含了許多豐富的人生體驗。

據我對目前評論教學工作的理解,以為三個要素至為關鍵。一是必須有寬闊的視野和較高的站位。評論總是具體的,但必須有對時代和歷史的觀照,有對現實的洞察。不能說這是國家的事,與我何幹?這種態度,就會使評論淪為一種自說自話。二是必須敏感敏銳,善於評估議題價值,善於捕捉轉瞬即逝的「戰機」,善於抓住事物的要害,具有「不論則已,一劍封喉」的本領。三是必須具有把所見所想轉化為文字並刊布於媒體的能力。評論家的本領是寫,不寫無以為評論,也是不完整的評論教學。還有很多,不展開說了,這幾點是最重要的。

記者:復旦新聞學院一直是中國新聞學人心中的高峰。作為復旦新聞學院的掌門人,我想聽聽您對當今中國新聞大勢的研判。

答:關於新聞界大勢的判斷是一個大課題,非我能力所及。作為一個新聞從業人員和新聞教育工作者,我以為以下幾點或許值得參考。

一,中國崛起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事件,達成兩個百年目標,我們有充分信心。中國從區域大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是可見的現實。問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大國影響力和責任擔當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已經初露端倪。大家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抗擊疫情表彰大會的講話中體會到這種變化。實力決定底氣,底氣決定話語權,話語權決定責任與擔當。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必須依賴著新聞傳播得以實現。中國人向來以內斂、穩重、平和面對世界,這沒有任何問題。但面對百年變局的錯綜複雜局面,迴避不行,含糊也不行,不介入不參與就無法真正維護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而這個大背景所產生的影響或遲或早要催促中國新聞界必須作出調整和改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角力,未必通過大炮實現,很多時候需要通過輿論平臺展開。這是時代賦予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二,輿論上西強我弱的整體格局正在發生悄然改變。不要再說人家有技術優勢而我們沒有,人家有傳播能力我們不行。這個認識必須改變。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和勇氣在輿論場上博弈,包括:設置和主導議題的高明策劃;對國際輿論規則的熟悉;對下好「先手棋」的把握;快速作出有力反應並一舉扭轉輿論導向的傳播手段。內宣方面我們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經驗,這裡不多說。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眼睛向外而又不被輿論帶亂節奏,是應該研究的重大課題。

三,必須佔據技術優勢。以5G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革新已經啟動了。新聞傳播應該敏銳感知新技術對於提升國際國內治理能力、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對於實現現代化目標所提供的歷史機遇。應全面提升這樣的能力。

四,媒體融合對於提升中國的新聞傳播能力建設,對新聞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我們應該跟蹤新傳播技術等創新變化,更新課程和知識體系,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這是我們必須做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分别致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致辭  本網記者 陳鍊/攝       會上,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宣讀了年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優秀論文獲獎名單,強月新、董天策、韓立新、姜紅等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為獲獎者頒獎。經過主編推薦、專家評審、學術委員會評定,來自上海大學沈薈、復旦大學唐榮堂等9篇論文獲獎。
  • 「開放•融合•實踐」 —訪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董小玉
    2014年10月,在「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優秀影視作品巡迴展映期間,本作者有幸在活動期間見到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董小玉教授,並對董院長進行了文字採訪
  • 西南聯大:弦歌不輟 薪火相傳
    西南聯大:弦歌不輟 薪火相傳 2020-09-11 1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彩醫聲|鳳凰花開 弦歌不輟——不一樣的「雲端」畢業季
    華彩醫聲|鳳凰花開 弦歌不輟——不一樣的「雲端」畢業季 2020-06-12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都來讀書」吧 清華、復旦、中山、暨南新聞學院院長在抖音領讀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張濤甫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張志安院長教授、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支庭榮教授擔任"都來讀書"的"領讀人",來到抖音直播間,聚焦傳媒新視角,帶大家感悟閱讀寫作之美。在「流量」時代如何讀書?
  • 弦歌不輟一甲子 豪情滿懷再出發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舉行建校60...
    中國江蘇網訊 甲子黌序,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砥礪前行。11月21日上午,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新起點新徵程新輝煌」建校6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他高度肯定了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多年來為南通經濟發展所作的積極貢獻,希望學校以建校60周年為新起點,以市廳共建為新契機,發揮自身優勢,創新辦學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繼續為南通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他同時表示,南通市將持續加大對學校的支持力度,一如既往地為航院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免去丁強院長職務,毛穎擔任院長
    7月14日上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舉行幹部大會。 華山醫院 圖7月14日上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舉行幹部大會,宣布醫院院長任免決定。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教委工作黨委書記沈煒、上海市委組織部宣教科技幹部處處長吳中偉等上級部門領導,以及華山醫院黨政班子成員、職能部門負責人、科室主任、黨支部書記、老同志代表、專家代表等出席。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主持會議。吳中偉同志宣布上海市委關於華山醫院院長的任免決定:免去丁強華山醫院院長職務,毛穎任華山醫院院長。
  • ...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訪呼倫貝爾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烏日圖
    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訪呼倫貝爾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烏日圖 2020-10-09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年根脈系邢襄 弦歌不輟薪火傳_邢臺日報_邢臺網
    百十載砥礪耕耘,百十載風雨兼程,新時代的邢臺學院,紮實踐行「純德實學」校訓,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弦歌不輟,為黨和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斷開創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高水平大學新局面。    心懷家國情,薪火相傳志更堅    回顧歷史,這所百年學府,胸懷家國情懷,始終以「應國家之需要」作為根植血脈的精神內核。
  • 守正創新開創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
    原標題:守正創新開創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通篇貫穿守正創新的要求,是指導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開創新局面的綱領性文獻。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宣傳思想工作守正創新,必須把加強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守正創新擺在突出位置。
  •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紀念建院90周年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謝繩武,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現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杰,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副書記、現上海交通大學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蔣秀明,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陶愛珠,中國科學院院士雷嘯霖,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頎,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新高,物理與天文學院歷屆主任陳益新、龐乾駿、鄭杭、季向東、王孝群,歷屆書記朱美華、葉慶好,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創始人裘維裕之子裘兆泰
  • 杭州靈隱寺光泉:五年凝心聚力 弦歌不輟堅守慈孝初心
    中新網杭州8月18日電 (方堃)「五年凝心聚力,弦歌不輟,是中華慈孝文化節不忘初心、弘揚慈孝文化的堅守。」8月17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在2019第五屆中華慈孝文化節上表示,人生天地間,慈孝本皆同,慈孝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倫理起點,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
  • 全國9位新聞傳播學專家雲端「集合」 要幹什麼?
    8月25日上午,圍繞「面向新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水平提升計劃」第2期研討會在線上平臺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教育電視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廣西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共9位專家受邀出席,分享在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方面的經驗與卓識
  • 七十載弦歌不綴 鑄就「鐵道衛士的搖籃」 ——鐵道警察學院建校70...
    七十載弦歌不綴 鑄就「鐵道衛士的搖籃」 ——鐵道警察學院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側記宣傳部 鐵道警察學院 今天宣傳橫幅和道旗標語,渲染著鐵警學院的不變底色;籤名牆上寫滿了留言,是莘莘學子對母校的最美好的祝福,更是所有校友師生展望未來的壯志豪情。七秩薪火、弦歌不輟,一代代鐵警人在黨的領導下,銳意進取、接續奮鬥,始終堅持「政治建校、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質量強校」的辦學理念,書寫了我國公安教育絢爛奪目的篇章。
  • 傳統文化公益講堂弦歌不輟,張其成詳講《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夏和順/文 嚴秉珂/圖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9月6日上午,著名學者、國學養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張其成博士作客深圳戲院,詳講《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
  • ...成員國緊密團結——訪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安德烈...
    新華社莫斯科11月8日電專訪:互利互信和互相尊重讓上合組織成員國緊密團結——訪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安德烈·卡爾涅耶夫新華社記者張若玄 奧希波娃「互利互信和互相尊重讓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成員國緊密團結在一起
  • 踏千山嘗百草 學醫問道弦歌不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堅持48...
    原標題:踏千山嘗百草 學醫問道弦歌不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堅持48載尋覓大山裡的中華瑰寶「我們要進山採藥嘍!」又到一年採藥季。10月19日清晨,旭日初升,在武義縣西聯鎮大溪口村山腳下,一群來自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的小藥童集結完畢。
  • 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經濟學院院長論壇在滬召開
    1月16日電 (許婧)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經濟學院院長論壇15日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行。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及上海財經大學等滬上10餘所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以下簡稱「領航計劃」)的高校專家學者相聚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共同交流、分享「領航計劃」實施一年多來的成功經驗與典型做法。